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探析

2021-01-14阮小霞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1年9期
关键词:家庭人才农村

阮小霞

一、乡村人才的内涵

(一)乡村人才

“乡村人才”是一个由“乡村”和“人才”复合形成的词。乡村人才是指与乡村有着密切联系,愿意并能够为乡村建设作出贡献、对乡村振兴产生积极影响的,具有较高素质或人脉关系的,有较高生活阅历,有自己独特的技能,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对于乡村发展有发言献策权威的人。

(二)乡村人才振兴

早在2018 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就提出了关于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即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1],并在很多场合强调了“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2]。要理解乡村人才振兴,首先就要弄清楚乡村人才振兴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关系。一方面,乡村的全面振兴有助于人才振兴的发展,产业振兴可以给人才振兴提供发展的机会,文化振兴可以给人才振兴提供好的文化氛围,生态振兴可以给人才振兴提供好的生活环境,而组织振兴可以给人才振兴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另一方面,人才振兴也反作用于乡村振兴。一个乡村的产业发展、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有赖于乡村人才发挥作用。“乡村人才振兴是人才强国战略在乡村领域的具体展开和乡村振兴战略在人才层面的基本要求。”[3]所以可以把乡村人才振兴理解为一项立足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努力解决好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以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

二、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农村的自然环境导致人才返乡意愿低

广大农村地处山区,多山的自然形态,使得人与外界交流沟通不便,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且发育不足。山外还是山的自然环境、错综复杂家族势力、繁杂的封建迷信问题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农村地区交通不便、思想落后。因而,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乡村的发展显得先天条件不足,发展起来困难重重。在农村成长起来的人才,自小受当地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及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大多想离开家乡,在外寻找更为广阔的天地。

(二)家乡文化认同危机对人才回流形成负向影响

农村的乡土人情对当地人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联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人际交往会影响该地区社会生态和社会结构的变化。”[4]农村的人才一旦进入城里上学或者上班,就会喜欢和享受城市的繁华与包容性,渐渐就淡漠了家乡文化中的朴实、邻里互帮互助、相亲相爱的乡土文化,从小养成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也会慢慢发生细微的变化,原来在乡村中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慢慢受到城市价值体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农村人才放假回家后,开始对村里的仪式活动表现出不愿也不想参与,对家乡和故土的认同感逐渐消失,习惯了在城市中住在门对门互不相识的情况,不喜欢处理家乡那种熟识的人情世故,不再喜欢邻居之间的亲密交往。农村的教育资源比较匮乏,文化比较落后,尤其是还存在很大一部分封建思想,落后的思想观念使得人才对农村的文化不是很认同,所以农村部分人才主体意识慢慢丧失,从而引发了无根感,而这种无根感会影响到人才的回流。

(三)传统家庭观念的束缚导致人才回流意愿淡漠

农村固有的传统家庭观念影响人才回流。大多数父母认为自己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出身,家里没有任何可用的人脉关系,自己辛辛苦苦将孩子培养成人才,就是希望孩子多出去见见世面,用自己的所学在大城市立足,找到稳定的工作,然后在大城市结婚生子,更好地培育下一代。还有一部分父母认为孩子回去工作就是因为能力不行,在城市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才被动回来。正是在这样的舆论压力下,很多农村人才对返乡就业存在偏见,即使在城市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不愿意回家工作。所以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使得农村学有所成的人才想尽可能地摆脱贫困的家乡,在城市中凭借自己的能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

(四)政策宣传力度不足降低人才回流热情

地方政府、高校、媒体等是宣传国家出台的相关就业政策的主力军。虽然乡村振兴计划已提出三年多了,但部分农村人才不知道返乡工作是否有优惠政策,对农村的了解只停留在农村环境比较差,生活保障也不高,就业机会极少,认为在农村工作工资很低这些阶段,不知道国家政策,这从侧面反映出,政府、学校、媒体等对农村人才就业政策的实施和解读存在滞后现象,宣传效果不明显。农村人才对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间接影响了他们是否会回乡工作,所以说,政策宣传力度不足会降低了人才回流的热情。

(五)农村的就业机会少导致人才回流难

随着全球疫情的影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好不容易熬出来的农村人才,越来越倾向于国家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政府工作人员等传统型的工作单位,这样的工作稳定,受各方面因素影响较小。现在很少有人会选择民营企业、自主创业。而农村就业机会少、“正式工”的岗位少、专业对口困难、竞争比较激烈、各方面资源少、晋升机会渺茫等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影响了人才回流意愿。

三、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针对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从政府、家庭、高校和个人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一)政府要全面加强政策引导以吸引人才回乡就业

1.加强政策引领支持。近年来,各地政府都制定了针对人才返乡就业的政策,比如给人才返乡就业发放安家费,提供购房、医疗补贴,解决乡村就业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等。上述政策吸引了人才回乡就业,对乡村快速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但目前到乡村就业的人才远远少于乡村振兴发展所需的人才,这就需要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乡村人才回流的吸引政策,健全人才返乡就业的保障体系。

2.增加基层编制岗位的设立。据调查,人才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多数人会选择国企、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等工作单位。所以,政府在拟定事业单位、公务员等工作岗位时,应该给予基层单位更多的名额,增加乡村岗位数量。例如,增加乡镇公务员、选调生、“三支一扶”计划、教师特岗和农技特岗等岗位,给予他们专项的福利支持,吸引人才回乡建功立业,以促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建设,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好的人才保障。

3.建立健全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政策。首先,根据乡村全面振兴的需要,推行差别化政策,全面培养各类人才。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城市各类人才回乡就业。政府要充分利用在巩固脱贫成果工作中有经验、有想法的优秀人才,使他们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其次,政府通过财政支持,加大对乡村人才引进培育的投入力度,从政策上确保乡村振兴人才的健康与活力。例如,出台一些鼓励返乡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奖励扶持政策,以吸引人才回流。最后,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增加娱乐场所,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而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给人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促进了农村人才的多样化发展。

(二)家庭要积极响应社会发展需要以鼓励人才投身乡村发展

1.家庭的作用对人才就业产生直接影响。家庭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对学生职业选择倾向有非常重要的影响。[5]家长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会对人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要注重家庭对人才成长的作用,家庭教育对人才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要通过家庭教育让人才形成正确的三观,进而引导人才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2.发挥社区教育对家庭教育的间接影响。社区教育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教育方式,其本质意义就在于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与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6]社区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基层性和覆盖性,在社区开展网格化宣传,将国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进行全方位、全覆盖的宣传,使社区的每个家庭都能够认识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所创造的各种机遇,让每一个家庭认识到乡村振兴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有重要影响,为此需要全民树立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识,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建设中去。

3.社会通力合作改变家庭对乡村就业认知障碍。改变家庭对回乡就业的传统保守认知,让人才充分把握家乡人的内在需求和愿望,使二者形成良性的互动。现阶段大多数家庭都是传统的就业思维模式,想让家庭培养出来人才能留在大城市工作,乃至结婚生子。传统家庭观念下,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离开农村,在大城市生活,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后代接受的教育也有所不同。基于这种观念下,家庭对乡村就业的认知不足。家长不愿自己培养的人才返乡就业,归根结底还是思想上对农村的现状认识不足,对在乡村就业所带来的发展机遇认识不到位。因此,要扭转当前家庭层面对人才回乡就业的认知障碍,摒弃落后的思想观念,塑造乡土情结,就需要社区的政策宣传、社会的舆论引导、党和国家的奖励支持和政策的倾斜等手段,改变家庭对人才到乡村就业的认识,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鼓励人才认识到自己与家乡的繁荣发展休戚与共,使人才表现出乐于返乡和乐于奉献,这样才能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高校要贯彻国家政策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想要改变家乡现状的理想信念,将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进而在长期教育教学过程中,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输送人才”。[7]高校在培养学生时要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职业规划进行深层次地引领。在学校教育中,要照顾到学生的户籍背景,加强学生对城乡工作的正确择业观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乡土情怀,让学生树立不管在何地工作,都是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的意识。

2.增加服务基层国家政策的宣传。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让其自觉选择返回生源地就业。鼓励和支持学生选聘“选调生”“特岗教师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等基层工作。高校应该及时摸排学生就业去向,并引导择业,及时转发就业信息,确保学生能及时获取家乡的就业信息及就业政策,激发学生返乡就业的意愿。

3.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的社会资源,尽可能多的组织乡村社会实践活动,让每个在校生至少参加一次乡村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乡村的魅力,加深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例如,定期开展大学生乡村社会实践活动、“农业+”等实践活动。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和乡镇合作签订共建协议,乡镇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基地,学生利用所学,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前往乡镇开展乡村振兴、农业交流等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乡镇当下的发展状况,从而改变学生对县镇就业的认知障碍;另一方面通过面对面的实践交流,使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感受到乡镇人的朴实与真诚,进而对乡镇就业产生好感和认同。

(四)个人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建设

1.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8]作为人才应该积极的关注社会发展动态,熟悉国家近年来的发展战略,勇于承担自己肩上的时代使命,不忘民族复兴的使命,勇争时代先锋。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乡村就业,促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实施,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的理想信念对我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青年人才应当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将国家的发展战略与自身的未来规划相结合,选择合适的路径实现自己的理想。”[9]在国家大力倡导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今天,乡村的发展,需要懂生产经营的,需要有专业技能的,需要懂文化传承的,需要懂生态保育的等等人才,而这些人才利用自己的所学,积极返乡就业,展望乡村未来,坚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积极参与乡村社会实践活动。国家培养青年成长成才,越来越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以不管是在学校或是社会上,青年都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乡村社会实践活动,青年会在乡村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国家政策、方针、战略等方面的理解,同时在实践中容易感受到大山深处的美好,会转变旧有的观念,改变对乡村的认识,将自己一生所学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为乡村振兴的全面振兴贡献微薄之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乡村人才振兴是关键。人才返乡就业对于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乡村人才振兴在自然环境、文化认同、传统家庭观念、政策宣传、就业机会等方面仍然存在困境,影响乡村振兴的成效。因此,从政府、高校、家庭和个人四个方面阐述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促进人才返乡就业,以服务于乡村振兴,达到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与进步的目的。

猜你喜欢

家庭人才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人才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家庭“煮”夫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