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谱新篇
——晋城市改革开放综述
2021-01-14崔娜萨
崔娜萨
一、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改革开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40 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晋城市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书写了改革开放的壮丽史诗,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积蓄了力量。
二、40 多年的辉煌成就
(一)经济总量跨越发展
自1978 年改革开放尤其是1985 年建市以来,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晋城市先后确立实施了“以改革为动力、以农业为基础,以流通交通为先导,突出抓好科技、教育,实行综合规划,整体开发”“煤头—化身—轻纺尾”“三步走”“一争两转五突破”“11445”“一争三快两率先”“五个三”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在发展战略支撑下,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 年的6 亿元上升到2020 年的1425.7 亿元,按现价计算是1978年的237.6 倍。财政收入由1978 年的6344 万元增加到2020 年的145.3 亿元,是1978 年的229 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由1978 年的300 元提高到2020 年的36332 元,是1978 年的121 倍。2020 年,8 项主要经济指标中,4 项增速排名全省第一,经济发展进入全省第一方阵靠前水平。
(二)农业生产稳步提升
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惠农支农政策的全面落实,科技兴农活动的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止2019 年,全市农村常住户数有59.5 万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是767123.7 万元,是1985 年41326 万元的近19 倍。从主要产业产值来看,2019 年,全市农业产值392983.2 万元,是1985 年29468 万元的13.34 倍;林业产值36170.7 万元,是1985 年3938 万元的9.19 倍;牧业产值294360.5 万元,是1985 年7913 万元的74.75 倍;渔业(淡水产品)产值2958.9 万元,是1985 年7 万元的422.7 倍。40 多年来,晋城市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先后形成了生猪、果品、畜牧、蔬菜、蚕桑、食用菌、干鲜果、小杂粮、中药材、苗木花卉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全市工业经济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小煤矿、小化工、小冶炼、小水泥、小水电“五小”工业的蓬勃发展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快速崛起期;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期和“抓大放小,扶优扶强”的整合期;新世纪以来狠抓结构调整和产权改革的工业化进程推进期以及新时代以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转型期。经过多年发展,晋城市走出了一条从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到依靠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煤炭、煤层气、化工、电力、冶铸和装备制造六大行业齐头并进的转型发展道路。工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发展质量明显提升,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工业总产值由1985 年的32310 万元增加至2019年的12358808 万元。
(四)第三产业发展壮大
随着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大的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全市以低碳发展为载体逐步壮大第三产业。一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依托煤炭资源,积极延伸产业链,重点推进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同时坚持走黑色带动绿色、能源助推旅游的发展之路。据统计,近年来全市煤炭企业累计投资40 多亿元,开发了蟒河、王莽岭、黄围山等多个景区,走出了“煤炭+旅游”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实现了资源优势利用、效益最大化。二是服务业规模快速扩大,成为经济发展动力源。晋城市多年来积极推进文化旅游、电子商务、商贸物流、健康养老等为主的服务业发展。其中,晋城市连续四届太行山文化旅游节,连续两届中国·山西(晋城)康养产业发展大会,高平市的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活动,泽州县的“谁不说俺泽州好”电视竞演大赛,阳城县的“一带一路”论坛及国际徒步大会,沁水县的“赵树理文化旅游”嘉年华,陵川县的“红叶节”等都让全域旅游成为转型的新产业。截止2019 年,全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达5715516 万元,占到了生产总值的42.2%,产业贡献率显著增加。
(五)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在增强市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同时,我们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把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市人民。
一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全市通过优化教育资源,调整教育结构,加大教育投入,强化教育惠民,改善办学条件等措施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促使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机构合理,功能互补,农科教结合,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教育格局。截止2019 年,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991 所,各级各类专任教师有23849 人,全市普通二本达线人数连年跃升,被北大清华录取人数逐年增加。
二是着力强化科技支撑作用。科技推动发展,创新营造未来,2019 年,全市科技三项经费支出28419 万元,全年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64 件,授权数达743 件,为晋城转型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是积极营造优良人文环境。通过科学理论武装、主流舆论壮大、新型媒体强化、核心价值观培育、文化繁荣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工程,全市文化体制改革深入进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化强市的目标正在实现。
四是逐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截止2019 年,全市卫生机构数达到3179 个,比30 年前多了2861 个;医务人员达到20395 人,比30 年前多12895 人;床位13675 张,比30 年前多了7527 张,为维护全市人民健康提供了保障。
五是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在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同时,全市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不断完善了覆盖全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2019 年,晋城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是8597 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是35960 人,民政事业费实际支出达到57212 万元,其中最低生活保障费达22230万元。通过多年努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六)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从改革开放的探索期到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晋城市逐渐走上了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道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生态优先,服务民生,环境提升”思路,以打造山、水、林、城有机融合的生态城市为目标,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初步形成“山环水抱,森林围城”的生态格局。一是加快园林绿化建设。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保持在45.8%、43.2%、15.5 平方米,城市绿化水平保持全省领先。二是加大生态治理力度。持续加大对丹河、沁河流域排污企业环境监察、监测频次,启动丹河污染治理工作,大力推行河长制机制,完成多条绿道建设等。现在全市不仅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家森林公园,还有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为全市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支撑。
三、40 多年的经验启示
回顾全市40 多年改革开放历程,所取得的成绩是令人欣慰的。在这奋斗历程中,除了有许多鼓舞人心的业绩值得讴歌,也有许多昭示后人的经验值得总结。其40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我党在任何时期都能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一个关键原因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不断的实践中创新理论,反过来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晋城多年的辉煌成就正是得益于先进理论的指导作用。近年来,随着资源约束趋紧,完成环境约束性指标的压力增大,晋城市想要改变产业结构单一的格局,改变“一煤独大”的现状,归根到底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重理论创新,不断促进晋城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注重继承发扬传统
40 年来,全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继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并赋予其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凝聚起了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全市先后荣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吸引外商投资最佳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全国低碳经济示范市、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这些正是晋城人民不甘落后、穷则思变的生动写照。实践证明,只有继承发扬与开拓创新有机结合,才能推动晋城取得更大的成就。
(三)坚持市场导向、双手并用,注重资源配置力度
邓小平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正是因为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才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改革之前,几乎所有的生活物资都要凭票供应,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短短几年农村就实现了大丰收,并倒逼城市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市场化带来的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不可估量;正是因为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国家创新创业的活力无限焕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量以几何级数增加,晋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都是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不动摇的结果。
(四)坚持上下联动、凝心聚力,注重党组织建设
全市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成功锻造了凝心聚力的坚强核心,充分发挥了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始终成为推进科学发展、构建美丽晋城的“主心骨”和“引路人”。
改革开放初期,晋城市依托县、公社党校、基层党支部党员活动中心为阵地的三级党员教育网开展各方面的教育,经常受教育的党员达到90%以上。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多次开展各种学习教育,先后在全市开展了“学党章、守纪律、转作风”专题教育活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讨论落实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共产党员”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可以说,多年来我们认真组织大学习、开展大调研、推动大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基础不断夯实。
四、改革开放再出发
晋城的未来前程似锦,要继往开来,就要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推向前进,激发全市上下激情活力迸发的蓬勃生机。
(一)要深化改革开放,催生发展动力
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产权制度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要把晋城的发展置于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大背景下去谋划和推进,努力形成广借外力、开放搞活的发展态势。
(二)要创优发展环境,加快项目建设
要进一步加快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政策、机制、法律、服务等软环境建设。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要倡导“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晋城发展理念”,深入开展争当环境创造者,争当生产促进者。要建立和完善项目落地生根孵化机制。严格实行部门支持项目建设制度,主动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融资、用地等具体问题。
(三)要加大考核力度,调动发展热情
“五个三”发展战略关乎晋城的改革发展稳定,要做到责任主体明确、工作标准明确、完成时限明确;对全局性的重点工作和难点问题,要打破分工界限,由市级领导牵头,组成班子来抓。要加强监督促检查,完善干部考察、考核制度,赏罚分明。
(四)要加强队伍建设,稳固发展根基
毛主席曾说,思想路线确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要坚持改革开放,实施“五个三”发展战略,最重要的是要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以增强科学决策、驾驭全局、开拓创新能力为目标,造就一支知党务、通政务、懂经济、会管理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要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激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活力;要培养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科技推广型、经营管理型、生产开发型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要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外向型、复合型的企业管理人才。同时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吸引各类人才来晋城投资创业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发展,不仅使晋城人民过上了富裕安康的生活,更使大家看到了新时代美丽晋城高质量高速度转型发展新局面的美好愿景。40 多年辉煌成就的取得,靠的是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创辉煌,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本地实际,将改革进行到底,晋城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