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2021-01-14马艳萍
马艳萍
一、前言
2021 年中央1 号文件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复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撑点,也为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提供了更多可能。2021 年6 月1 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法律规范和依据,从产业支撑、人才发展、文化繁荣等多个方面进行具体规定。其中指出,对乡村旅游予以支持,并支持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的建设,这说明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可以为乡村振兴赋能。
二、乡村旅游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表现
(一)促进产业升级,实现产业兴旺目标
产业兴旺的实现路径在于以农业为基础,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借此实现农村产业的兴旺。乡村旅游一般依托当地自然风光和资源发展起来,游客对农业产品有大量需求,例如果蔬、绿色食品等,因此会促进农业这一基础产业的发展。而从农产品到最终消费者消费的过程,离不开加工这一道工序,就催生了第二产业的繁荣发展。主要是指对初级农产品进行加工,随着加工技术的不断改善,第二产业发展也呈现出新特点。旅游业本身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因此乡村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必然带动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的目标。反之,农村产业的兴旺也会进一步带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所以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互补效应。
(二)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平衡,有助实现生态宜居的要求
生态宜居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需要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从而形成良性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第一,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本前提。任何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把关,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发生,从而有效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为乡村发展和旅游经济发展创造更大价值。第二,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也要注重生态保护。乡村旅游项目所在地可以通过宣传引导等方式,提升游客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从而促进生态宜居目标的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可以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因此二者相辅相成。
(三)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包括但不限于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良好乡风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一,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农村地区人居环境的改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农村地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也会随之完善,从而农村地区居民的人居环境得以改善,因此农村地区居民也会更加支持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第二,随着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更多重视。旅游公司等主体可以在乡村开展助学、助困等活动,从而带动居民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不断转变,形成良好的农村风貌,借此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
(四)依靠自治、德治和法治,实现治理有效的目的
我国农村地区需要自治与德治,更加需要法治,才能借助乡风文明带动治理有效目标的实现。村民自治方面,随着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村民的意识逐渐提升,改变现状的强烈诉求会带动村民完善自治的模式与手段,以实现自治效果的提升。德治方面,随着乡村旅游开发的推进,也会将健康的理念传播到农村地区,形成崇德重德尚德昌德的良好风气,从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法治方面,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法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规范,无论是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还是农村地区发展中,均应以法治作为前提,约束不良行为,推动农村地区实现良性发展。自治、德治、法治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发挥作用,借此推进治理有效目标的实现。
(五)乡村旅游经济的繁荣将有利于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目标
农民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而乡村旅游经济的繁荣对农村生活富裕目标具有直接影响。在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家庭参与其中,扩大了农民就业渠道,家庭总收入不断提升,因此可以说乡村旅游火起来的同时农民也逐渐富裕起来。另外,随着乡村旅游经济的繁荣,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十分明显,不仅可以实现对农村地区的扶贫开发,也有利于地方财政增收,从而农村地区居民可以享受更多优惠政策,通过合理利用实现自身增收的目的。
三、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存在薄弱环节
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相应产业发展问题必然影响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一,乡村旅游产业整体规划不到位。乡村旅游项目在发展中虽然得到了政策与资金方面的支持,但是由于缺少整体规划,产业链发展并不完善,不利于未来产业的升级和优化。另外,由于缺乏完善规划,公共交通、公共服务方面还存在欠缺,不利于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1]。第二,旅游产品不够高端,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从市场需求来看,乡村旅游已经逐渐向高端化、个性化发展,但相应的旅游产品还以低端产品为主,这与市场需求不符,会影响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相对低端的旅游产业也不利于旅游产业收入的增加。第三,旅游品牌知名度低,不利于产业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同质化问题普遍存在,缺少知名的旅游品牌,示范作用不够明显,对产业后续发展形成消极影响。品牌知名度低,也导致乡村旅游项目缺乏特色,不利于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民主体作用未充分发挥
第一,对农民积极性的调动作用不强。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一些旅游项目并未走群众路线,而是更多关注经济利益,未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相应的主体作用也得不到发挥。这样发展下去,旅游项目的推进也会受到不利影响。第二,农民素质和技能需要提升。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农民的素质和技能直接影响旅游经济发展效果。这就导致农民的眼界不够开阔,有时可能更加关注短期利益,不利于产业的长期发展。一些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跟不上,导致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升成为难题。第三,农民创业或者入股乡村旅游的模式有待完善。多元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并未建立,一些模式的推进还存在实际困难。农民创业或者入股的形式仍需探讨和完善,如何构建科学化的模式,让村民变股民,提高农民的参与度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难题。
(三)人才缺失问题突出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农村人口“空心化”、“老龄化”问题一直比较突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也面临着相应问题[2]。第一,大学生返乡意愿较低。农村地区高学历人才的缺乏是普遍存在问题,一些大学生从农村出去后返乡创业或者就业的意愿明显降低,因此也无法将先进的发展理念带回农村地区。这是由于相应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政策还不够完善,大学生思想意识也需要进一步提升。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不仅不利于乡村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而且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第二,乡村旅游专业技能人才缺乏。随着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对于懂经营管理、会计、营销等专业技能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但农村地区专业技能人才一直处于短缺的局面,不能很好地为乡村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服务[3]。这是未来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关键问题。
(四)文化建设存在不足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影响文明乡风的形成以及特色旅游基地的打造。第一,传统文化融入不足。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均需优化,因此还未让乡村旅游产生别具特色的吸引力。同时,农村地区的一些不良习俗和观念转变还是难题,不利于为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第二,对于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等的挖掘和传承不到位。对于农村地区的一些传统工艺、传统建筑等的挖掘和利用十分有限,而这些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由于利用程度低难以发挥应有作用,无法成为乡村旅游项目的附加优势。从实际原因来分析,主要是投入较高,所以乡村地区对民俗文化等的传承意愿不足,相应的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也存在不足。由此可见,文化建设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
(五)综合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挥
从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乡村旅游模式呈现多元化特点,但要发挥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还应当追求综合价值的提升,而从发展实践来看这一点并不理想。第一,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的行为。近年来在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规范下,虽然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破坏生态的行为越来越少,但是还有一些利益相关主体未从资源利用的长远性进行规划,更加注重眼前经济利益的实现,不利于乡村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属于短视行为,长此以往只会得不偿失。第二,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附加价值表现不明显。附加价值是指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村地区居民观念转变、设施改善、价值取向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从现实发展来看,相应附加价值仍需不断提升,才能进一步体现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优势,才能让农民真正感受到实惠。
四、乡村旅游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
(一)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因此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将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产业规划,形成完整旅游产业链是重中之重。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应当对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规划,避免以后出现产业链断裂等问题。产业链的延伸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同时,对村容村貌进行统一规划,例如整顿乱建乱搭现象,免费为农村地区居民提供房屋设计图纸,从而形成统一的建筑风格,提升乡村旅游环境。乡村旅游环境的提升,将对旅游者形成更大的吸引力。另外,发展高端乡村旅游产品,借助品牌扩大知名度。针对现有的旅游产品同质化、低端化问题,应当做好调研,依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完善,同时注重旅游品牌的构建,借此实现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实现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目标。
(二)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不断提升农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主体、旅游公司等要让农民认识到发展旅游经济的益处,要让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形成良好的带动作用。同时,农民素质与技能提升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必然路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可以在推进扶贫项目的同时,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和互助学习,让农民获得更多职业渠道和提升机会,从而实现增收目的。同时,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民给予必要指导,保证其发展方向不发生偏离。另外,还应当不断创新农民创业或者入股乡村旅游项目的模式。通过构建农村基层党支部、旅游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民等主体的联结机制,分散投资风险,共享旅游经济发展收益。地方政府还应当给予政策倾斜,鼓励农民创业或入股,并为农民解决此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三)以人才振兴推进乡村振兴
对于农村地区来说,进一步细化人才引进机制是解决人才缺失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细化乡村振兴人才引进制度,完善人才引进工作的后续工作机制等,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或就业,从而推进人才振兴。让政策真正落地,才能发挥政策的实际作用。同时,应当引进并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应当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既要培养旅游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也要引进科技、营销等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提供辅助作用的专业人才。也要加强对于金融、会计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综合利用。此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合力形成。要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作用,例如增设农科相关专业,为农村地区输送高学历人才。也要发挥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为农村地区输送职业人才。二者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振兴的目标。
(四)将文化建设充分融入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
用传统文化为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增加亮点。对于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将为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增添色彩。传统文化是特色产业形成的基础,对于乡村振兴政策的推进具有支撑作用。特别对于濒临消失的民俗与传统技艺等,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也应注重其传承和发展,让传统文化熠熠生辉,也让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获得更多动能。另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融入,带动农村地区移除不良观念与习俗,为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文化环境。文化建设也属于德治的内容,有助于乡风文明要求的实现,也有利于提升农村地区居民的文化素养。而这些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
(五)提升乡村旅游经济的综合价值,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既要追求经济利益,也要实现社会责任。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帮助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只是需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合理追求经济利益。而社会责任的实现则是通过扶贫旅游示范村建设、扶贫旅游项目开发等形式来实现,相应的乡村旅游开发主体应当提高对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此外,还要注重乡村旅游经济附加价值的提升,例如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通过乡村旅游项目推进带动农民致富,通过文化建设带动文明乡风的形成等。附加价值的提升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辅助,也能对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本身产生积极影响。总之,要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就离不开综合价值的提升。
五、结语
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既为农民返乡创业提供了良好渠道,也为农民增收和改善生活方式提供了更多可能,因此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乡村旅游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主要通过五个方面表现出来,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五个目标。而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则不容忽视,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则不仅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而且无法为乡村振兴赋能。因此,本文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探索其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主要从产业、农民、人才、文化和综合价值五个方面得出相关结论。随着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将得到进一步推进,相应发展目标也更加容易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