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汤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脾胃湿热证)中的应用
2021-01-13王楠张巨明
王楠 张巨明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脾胃湿热证)的治疗中应用柴胡桂枝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到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40例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脾胃湿热证)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数字随机分为参考组(n=20,西医头孢克洛混悬剂治疗)和研究组(n=20,中医柴胡桂枝汤治疗),然后从治疗后主症消失的时间、治疗前后肠系膜淋巴结炎长径和短径变化情况来对比两组儿童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研究组儿童主症消失的时间短于参考组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长径值、短径值也小于参考组儿童,组间数据差异十分明显,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脾胃湿热证)的治疗中,出了基础的头孢克洛混悬剂治疗外,加上柴胡桂枝汤,能够加快患儿的恢复,更好地缩短肠系膜淋巴结炎长径和短径,从而减轻患儿地疼痛,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脾胃湿热证;柴胡桂枝汤;头孢克洛混悬剂;临床效果
引言:
儿科临床中,肠系膜淋巴结炎十分常见,7岁下幼儿为高发群体,多发于冬春季节,患儿多有腹痛、腹胀、食欲不振、大便不调、呕吐等症状。临床治疗中多以西医头孢克洛混悬剂治疗为主,但是副作用多,如果长期服用,会影响儿童的正常身体发育。中医从疾病本源着手,选用柴胡桂枝汤进行治疗,健脾利湿、标本兼治,能够有效加快患儿的恢复,安全性较高。基于此,本文选取2020年7月到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40例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脾胃湿热证)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脾胃湿热证)的治疗中应用柴胡桂枝汤的临床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7月到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40例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脾胃湿热证)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数字随机分为参考组(n=20)和研究组(n=20)。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如下表1所示,差异不明显,p>0.05,统计学意义不存在,后续的深入研究具有可行性。纳入标准:经中西医临床诊断确诊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脾胃湿热证);家长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的患儿。排除标准:既往药物过敏史的患儿;伴随严重肝肾及分泌系统疾病患儿。
1.2 方法
参考组:西医头孢克洛混悬剂治疗。主要作用就是抗病毒、抗感染,具体用法为:口服,每日总剂量控制在20-40mg/kg,分三次服下。
研究组:中医柴胡桂枝汤治疗。汤剂药材有柴胡12g、桂枝5g、人参5g、甘草3g、白蔻仁5g,藿香8g,芍药5g、党参10g,黄芩5g、防风10g,姜半夏5g、白芍10g,白术10g,大枣5个。加清水煎开,温服。如果患儿胸烦,但是没有呕吐现象,可将半夏、人参去掉,加上栝楼根;如果患儿有剧烈腹痛,可将黄芩去掉,增加芍药用量。
两组患儿的治疗周期均为一周。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儿腹胀、腹痛、食欲不振、大便不调以及呕吐等主要症状消失的时间;统计治疗前后两组儿童的肠系膜淋巴结炎长径、短径。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用SPSS18.0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的标准。
2、结果
2.1 两组儿童治疗后主症消失的时间
经过治疗,研究组儿童在腹胀(4.03±1.21)、腹痛(5.03±1.15)、食欲不振(3.26±1.32)、大便不调(4.27±1.51)以及呕吐(1.72±0.63)这几个主政方面的消失时间均短于参考组儿童的(5.82±1.19)、(6.71±1.69)、(5.37±1.58)、(6.14±1.48)、(3.15±1.17),组间数据差异十分明显,p<0.05,统计學意义存在。
2.2 治疗前后两组儿童的肠系膜淋巴结长径、短径对比情况
经过治疗,两组儿童的肠系膜淋巴结长径、短径均短于治疗之前,但是也能明显看出研究组儿童的长径值(0.91±0.13)与短径值(0.46±0.16)均小于参考组儿童的(1.27±0.36)、(0.69±0.12),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作为一种儿童常见病,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脾胃湿热证)的病因在临床上尚未明确定论,大多认为与儿童的发育不成熟有关。儿童肠胃功能发育不全,容易造成功能紊乱,淋巴系统的发育不完善,导致其屏障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因此易导致细菌、病毒等侵入感染,发展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现阶段的临床治疗选用西医头孢克洛混悬剂较多,但是会损害儿童的倡导益生菌群,导致机体微生态失衡,不利于儿童健康。中医认为小儿行气未足,气血少,御邪能力低,易受外邪侵扰,柴胡桂枝汤以柴胡和桂枝作为主药,柴胡疏解少阳、升阳举陷,桂枝辛温散寒,加上半夏入胃,散结和胃,白蔻仁、藿香理气宽中和胃,白芍辅之甘草,酸甘化阴,疏挛缓急。药方中各味药材相辅相成,有效调理患儿脾胃,缓解腹痛,快速改善各种症状。
本次研究的各项数据也充分证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脾胃湿热证)的治疗中,出了基础的头孢克洛混悬剂治疗外,加上中医柴胡桂枝汤,能够快速改善患儿的各项临床症状,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效果显著,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羽, 张亮, 申建国. 柴胡桂枝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 健康之友, 2019, 000(013):P.288-289.
[2]马学梅.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43例临床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4, 006(006): P.553-554.
[3]陈羽, 申建国, 张亮,等. 柴胡桂枝汤加减联合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治疗脾胃湿热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观察[J]. 河北中医, 2020, v.42(03): P.88-91.
[4]吴倩, 王有义, 吴才标,等.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68例临床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034): P.29-30.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王楠,女,1985年2月,回族,籍贯北京,本科,从事中医全科
【作者简介】通讯作者,张巨明,男,1961年2月,汉族,籍贯北京,本科,从事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