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娄多峰教授痹病发展机制

2021-01-13江梦瑶张华东陈锐王玉清梅晴晴任赵洋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1年12期
关键词:风湿病

江梦瑶 张华东 陈锐 王玉清 梅晴晴 任赵洋

【摘 要】 基于娄多峰教授“虚邪瘀”治痹理论体系,张华东对娄多峰教授的“邪随虚转,证分寒热”痹病发展机制思想钻研及领悟十分深刻,将其中“虚”初步定义为体质;后又进一步解释为阴阳,其认为体质差异是“邪随虚转”之首要条件,阴阳盛衰是“邪随虚转”之决定因素,而“证分寒热”为“邪随虚转”的最终表现;深刻解释了邪与虚之间的转换机制、寒热互化的规律,以便能够精准分析复杂风湿病病机与证候之间的机证转化规律,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关键词】 痹病(风湿病);邪随虚转;证分寒热;痹病机证转化机制;娄多峰

娄多峰教授结合多年诊疗风湿病经验,勤求古训,博采诸家百科,认真探索,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完整中医风湿病理论体系——“虚邪瘀”治痹理论体系,为风湿病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

风湿病在中医学称为痹病,又称“痹”“痹证”“风湿”及“历节病”等,是人体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等外邪侵袭或由痰、瘀等内因所引起,以肢体肌肉关节疼痛、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变形,累及多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病证的总称[2]。娄多峰教授认为,“虚邪瘀”贯穿痹病始终。“正虚”乃致痹的内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邪侵”为致痹的重要条件,有时甚至起主导作用;同时瘀(痰)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不通”更是发病的病理关键[2]。而“虚”“邪”“瘀(痰)”相互搏结,“不通”“不荣”并见乃痹病之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4种情况:一为邪随虚转,证分寒热;二为邪致痰瘀,相互搏击,“不通”尤甚;三为邪正交争,虚因邪生,“不通”“不荣”并见;四为正虚痰瘀,相致为患,交结难解[2]。张华东师承娄多峰教授,传承其“虚邪瘀”治痹理论体系,钻研并发扬其学术精华,对其主张的痹病发展机制之“邪随虚转,证分寒热”领悟颇深,剖析深刻,并将其独到见解运用于风湿病临床诊疗中,收效颇佳。故笔者将其整理如下,望与同道共勉之。

1 “邪随虚转,证分寒热”内涵

娄多峰教授认为,风寒湿之邪侵袭机体后,其寒热的转化,多因人体禀赋不同,此为娄多峰教授对于先后天体质差异而感痹不同且可转化的认识;而后阴阳不足或失衡而致“虚”,同时由于阴阳盛衰的差异,外邪亦随之转化,可见不同痹病证候,故娄多峰教授提出痹病以寒、热为纲辨证[3]。张华东提出,虚邪转换机制、寒热互化规律是“邪随虚转,证分寒热”的核心内涵,准确把握后能精准分析痹病的机证转化规律,可更加精准辨清病情发展,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治疗。而虚邪转换以体质差异为首要条件,阴阳盛衰为决定因素;寒热互化则是虚邪转换之具体体现。故在风湿病临床诊疗中,素体阴盛偏阴质者,阳气虚而阴气盛,寒从内生,感受风寒湿等外邪,多从阴化寒而发为寒湿痹;而素体阳盛且阴精不足,或内有郁热偏阳质者,感受风寒湿等外邪,则多从阳化热发为湿热痹 [4]。

2 体质差异是“邪随虚转”之首要条件

2.1 “体质学说”的渊源及定义 “体质学说”源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共分为25种体质类型[5]。《伤寒杂病论》则分为“强人”“瘦人”“尊荣人”等不同体质类型并应用于临床。王琦等[6]明确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概念,认为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的固有特质,是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故张华东认为,娄多峰教授提出的禀赋素质广义指中医体质,但不仅仅理解为禀赋于父母的先天体质,还有后天体质因素,先后天体质互相影响,后天体质可变化转换。中医体质分类多样,临床多以九分法[6]为主。掌握体质学说,可更好地理解娄多峰教授“邪随虚转,证分寒热”思想在治痹理论和临床中的指导作用。

2.2 “体质学说”在痹病机证转化中的应用 其一,体质在“同气相求”理论[7]下,可预测疾病倾向。《易·乾卦·文言》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则各从其类也。”由此可以认为,体质对某些病因和疾病有着特殊易感性。《素问·宣明五气篇》曰:“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身则恐。”也说明体质与发病的关系。由此可见,偏阳质者,易感阳邪(如风、暑、热之邪)而耐寒,多发为热痹;偏阴质者,易感阴邪(如寒、湿之邪)而耐热,多发为寒痹。其二,体质与病机联系密切,决定着病机的从化和疾病的传变。素体阴虚阳亢者,受邪后则多从热化,疾病多向实热及虚热方面演变,痹病则多见热证;而素体阳虚阴盛者,受邪后则多从寒化,疾病则多向实寒或虚寒演化,痹病多辨为寒证。其三,体质可进一步指导痹病临床精准辨证与治疗用药。不同体质感受同一种致病因素也会出现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证候类型,即同因异证。如均感受风寒之邪,素体阳亢者也可郁而化热出现热证,发为热痹,热者则寒之;而素体阴盛者则出现寒证,发为寒痹,寒者则热之。同样来说,同一种体质感受不同致病因素也会出不同证候,即异因同证,如阳亢体质,感受风寒之邪可出现热证,而感受暑热之邪亦可出现热证,两者均可发为热痹。

张华东在深度剖析娄多峰教授“邪随虚转,证分寒热”痹病发展机制的同时,将其中的“虚”初步定义为体质,进一步认识到“先天体质”与“后天体质”相互影响,随内外因之变化;明确了“体质学说”的重要性,其可直接导致阴阳的偏盛偏衰,从而预测疾病的发展倾向,决定病机从化和疾病传变;进一步指导痹病临床精准辨证与治疗用药,甚至还可用于指导治未病,预防痹病的发生与发展。故张华东认为,体质差异是“邪随虚转”之首要条件。

3 阴阳盛衰是“邪随虚转”之决定因素

3.1 “阴阳学说”的渊源及定义 阴阳一词首见于《诗经·大雅·公刘》,曰:“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泉流。”直至《黄帝内经》才开始将阴阳理论用于阐述生命科学知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故阴阳乃自然界相互聯系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为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5个方面。

3.2 “阴阳学说”在痹病机证转化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可用于阐释痹病病理变化基本规律以及疾病诊断和治疗。痹病中阴阳变化规律大致分为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转化3种情况。阴阳变化规律之一为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理解为阳热亢盛发热之实热和脏腑里寒[8],两者均体现了“邪气盛则实”。首先,临床中娄多峰教授认为,痹病中阳盛者,可见于痹病邪实候或瘀血(痰)候之热证。患者感受湿热之邪,邪侵肌肤经络,湿热交蒸,留滞关节肌肉,遏阻气机者,发为湿热痹;或感受温热毒邪,或风湿热邪迅速化火,热毒炽盛,流于关节肌肉,灼烧筋脉者,发为热毒痹;也见于热邪致瘀或外伤瘀血,郁而化热,瘀热之邪痹阻筋脉肌肉,发为瘀热痹;或素体阳盛或痰盛,外感热邪或寒湿郁而化热者,津液煎灼为痰,痰热互結,流注关节肌肉者,发为痰热痹[1]。其次,痹病阴盛者,可见于邪实候或瘀血(痰)候之寒证。患者营卫不和,腠理开泄无常,感受风寒湿邪,且风邪偏盛者,侵袭肌表经络,痹阻气血者,发为行痹;阳气不足,寒邪侵袭,寒凝气血经脉,不通则痛,发为痛痹;地处潮湿等致水湿之邪侵及肌肤经络,湿性重浊,发为着痹;若瘀血未散而遇寒,或久病寒凝血瘀痹于经脉者,发为血瘀寒凝痹;痰乃阴邪,若素体有痰,或寒邪内扰,湿凝而为痰,痰流关节,则发为痰痹[1]。最后,常说“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本质分别为实热伤阴,兼(转)阴虚及实寒伤阳,兼(转)阳虚。临床常见热证中,久病伤阴者,易致阴津耗损,可兼(转)阴虚;而寒证,久病阳气无力驱寒,反被阴寒耗伤,以致阳气亏损者,可兼(转)阳虚。阴阳变化规律之二乃阴阳偏衰,“阳虚则寒”本质为阳虚畏寒,“阴虚则热”本质乃阴虚阳亢之虚热[8],也体现了“精气夺则虚”。娄多峰教授认为,此多见于正虚候,分为虚寒痹和阴虚痹。虚寒痹者多因素体阳虚,或痹久伤阳,阳虚邪恋,筋脉肌肉失荣,气血经络不通而发为阳虚痹;或素体气血不足,风寒湿邪痹阻经脉,或久病气血不足,筋骨失养而成气(血)虚痹。阴虚痹者多因素体阴虚,肝肾不足,或温燥伤阴,而致肌肉筋骨失于濡养,筋脉拘急而为病。阴阳变化规律之三为阴阳转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说明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相互转化,即寒热也可相互转化。故痹病的治疗也可遵循“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原则。

张华东将娄多峰教授的“邪随虚转”中的“虚”又进一步解释为阴阳,认识到“阴阳学说”在痹病中的重要性,其可用于阐释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以及疾病诊断和治疗,故阴阳盛衰是“邪随虚转”之决定因素,阴阳之偏盛偏衰决定了虚邪之转化,同时也表现为寒热之互化。

4 “证分寒热”为“邪随虚转”的最终表现

寒热多指疾病的性质,为八纲辨证中鉴别疾病属性的两个纲领,实质上寒热为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第一,痹病中寒证多由素体阳虚阴盛,感受阴寒邪气或久病伤阳或过服生冷后,引起阴偏盛,主要表现为寒象的证候;热证多素体阴虚阳亢,感受火热之邪或寒化热入里或情志郁而化热等,引起阳偏盛,主要表现为热象的证候,两者均可分虚实。第二,寒热者还可相互转化。首先,若热证失治误治后损伤阳气,或正不胜邪,热证消失,均可使热转寒;实热证外感热邪易耗伤津液,或病久则火热内生可津伤化燥,继而热盛伤阴,阴虚则热,故热可伤阴转虚。其次,寒证治疗过于温燥伤阴,或素体阳盛受寒后,寒证消失,阳气不衰,或寒邪入里日久而化热,也可使寒转热。张华东学习娄多峰教授的治痹思想,认为寒热为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和最终结果,即“证分寒热”为“邪随虚转”的最终表现,故痹病辨证要以寒、热为纲。

5 小 结

基于娄多峰教授“虚邪瘀”治痹理论体系,张华东传承名医经验,深悟名医学术思想,在30余年风湿病诊疗实践与学习中,对娄多峰教授学术思想及理论不断有更新和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张华东对于娄多峰教授提出的“邪随虚转,证分寒热”痹病发展机制领悟颇深,将其中的“虚”初步定义为体质,认为体质差异是“邪随虚转”之首要条件;后又将“虚”又进一步解释为阴阳,认为阴阳盛衰是“邪随虚转”之决定因素;最后认为“证分寒热”为“邪随虚转”的最终表现。基于“体质学说”及“阴阳学说”,更加深刻剖析出体质与阴阳,在邪与虚之间的转换机制及寒热互化规律中的重要作用,精准分析了痹病病机与证候的机证转化规律,既传承了娄多峰教授的治痹学术思想,又将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推动痹病机证转化规律的临床发展与认识。

参考文献

[1] 娄多峰教授生平简介[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1,10(7):封二封三.

[2] 娄多峰.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314.

[3] 娄多峰.痹证治验[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83:10-20.

[4] 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等.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22-323.

[5] 钱会南.中医体质分类最早的全景式构图:解读《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10):853-855.

[6] 王琦,王睿林,李英帅.中医体质学学科发展述评[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9):627-630.

[7] 武峻艳,张俊龙,王杰.“同气相求”观念在中医理论构建中的作用及其意义[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15(3):1-3,6.

[8] 郭文娟.《内经》与后世对阴阳盛衰而为内外寒热证的认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10):1065,1067.

收稿日期:2021-10-09;修回日期:2021-11-17

猜你喜欢

风湿病
从脾肾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理论探微
出门晒太阳,风湿病患者需注意
风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出门晒太阳 风湿病患者要注意这些方面
风湿病 你了解多少
总干眼 看看风湿科
风湿病患者如何“春夏养阳”
风湿病会不会遗传
汤小虎教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风湿病的经验
智者只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