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新课程理念,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感

2021-01-13黄珊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0期
关键词:语文教师小学生小学语文

黄珊

【摘要】在语文课本当中,有各个作者所描绘出的丰富的情感、场景、情怀等文章。在新的课程理念当中,如何有效地帮助小学生提升对于作者的这些情感、情怀的理解,加深小学生的课堂体验,是语文教师所需要共同去研究、探索、解决的。本文就笔者的一些感想进行总结,希望可以对相关工作者以启迪。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师;小学生

语文作为小学教育当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带领学生更好领悟文字之美、语言之美的功效。语文教师既要教授学生文本知识,又要带领学生了解文章当中的情怀、感悟。选入语文课本的大多数是一些较为经典的文章,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思维思考,从而深刻体会文章中深层次的情感、情怀,获得自己的感悟。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一定要注重小学生对于课文的体验感,增加课堂教学的情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进到课堂,以便更快、更高效、更生动地开展教学。

一、通过创设情景增加小学生体验感

小学生处于爱玩、爱动、爱热闹的年纪,活泼好动,这是他们的特性。为了让小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上更有兴趣、更专注地学习课堂上教师讲授的课本内容。在实际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创设一些较为生动的教学情景,以达到吸引小学生有浓厚的兴致上课的目的。创设情景,相比于生动刻板的“我说、你听,我布置、你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更能打动小学生,更能增加小学生的对于课堂的丰富的体验感,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守株待兔》这一篇课文时,因为是文言文,小学生朗读起来较为诘屈聱牙,理解起来就更是容易出现偏差。笔者为了更好地增加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小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就选取了三名小学生设计了一个小品,分配好角色让他们给同学们进行表演。帮助小学生们更直观地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意思,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引发了学生对于课文学习的兴趣。

二、通过预设问题提升课堂体验感

为了更加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刻的学习体验,笔者注重培养小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让小学生进行自主性预习,并不是简单地把课文儿读一遍就好,而是经常在教授课文之前给学生们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展开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更好达到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有针对性阅读的目的。在学生带着思考预习之后,笔者会在课堂上提出预设的问题,让学生们进行回答,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通过解答的过程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节省教育精力。

例如,在讲述《赵州桥》这一课文前,笔者预先给学生们提出这么几个问题:

赵州桥位于什么位置?

1.赵州桥是谁在什么时候建造的?

2.赵州桥有多大?

3.赵州桥体现了什么?

在课堂上,笔者把这几个问题问出来之后,学生们踊跃回答,有的学生回答说:“我知道,我知道,赵州桥在河北省赵县,它是隋朝的李春设计的,到现在已经1400多年了。”有的学生说:“赵州桥体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等。再结合多媒体教学课件上的展示,学生对于这篇课文中所表述的赵州桥更有画面感。在笔者进行详细讲解之后,学生对于作者所要表述的情怀理解得更为透彻了。

三、小组讨论增加小学生体验感

小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很多时候容易产生固定思维,达不到促进小学生独立思考、全面考虑的问题的教育目的,而教师的课堂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关注到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感受与进度,对于小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把握的不是那么准确,而开展小组学习进行讨论,就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问题。小学生在小组学习讨论的过程当中,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阐述出来,可以加深对文章的印象,在讨论的过程中聆听其他同学的想法也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的功效,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理解,进而不断完善自己对文章的领悟、理解,开拓小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小组讨论的这一方式,能够有效满足教师进行单独提问时所达不到的小学生阐述自己想法的心理需求。

例如,在教授小学四年级语文《麻雀》这一课文时,笔者在带领学生们共同阅读完这篇课文后,组织学生们开展了小组讨论,讨论以下几点:

1.我是在什么情况下遇到麻雀的?

2.猎狗大还是麻雀大?

3.阅读这篇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樣的感想、感悟?

学生们在小组讨论时争先恐后的与其他同学交流、辩论,针对笔者提出来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及自己的感悟。笔者在小组讨论时简单地听从了其中的几种想法,最后在给他们充足的讨论时间之后,进行了提问,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多学生都表示很喜欢这样的讨论,并且表达了希望更多的参与这种讨论当中的意愿。

四、结合生活实际提升学生文学积累

我们的语文课本当中有很多描述我们身边的事物、现象等课文。我们就可以将生活实际结合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所描述的内容。力图通过学生的自我观察来获得深刻的体验这一教育目的。文学创作是离不开生活实际的,生活实际是文学创作的基础,文学创作是源于生活的同时又高于生活。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身边的这些事物,使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来强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因为就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他们更有画面感,更有体验感,理解起来就更加容易。同时,小学生的观察,也可以让他们在生活中自觉地挖掘学习素材,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文学积累。

例如,在讲述小学四年级语文《猫》这一课文时,笔者在讲述课文之前,就让学生先观察自己身边的猫或者相关视频,然后笔者在课堂上问学生猫有什么样的习性等,学生因为仔细观察过,再结合课文,回答起来言之有物,生动地描述出了自己观察到的猫的特点。

综上所述,以上就是笔者对于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课堂体验感的一些感悟及做法,希望可以给相关工作者以启发。

参考文献:

[1]任春梅.重视初始阅读体验,提升课堂对话质量——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才智,2020(6):143.

[2]李瑞芳.重视教材阅读体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9,34(1):63-66.

[3]邢秀凤.重视初始阅读体验  提升课堂对话质量——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7(2):31-35.

责任编辑  温铁雄

猜你喜欢

语文教师小学生小学语文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