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渐入式的深度学习

2021-01-13马鸣鸣

教育·教学科研 2021年12期
关键词:建德赏析意境

马鸣鸣

(一)课标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5—6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有“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二)教材依据

统编语文教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为依据,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选文注重经典性、多样化,文质兼美,尤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宿建德江》是孟浩然的代表作,学生可以从这首诗中充分品味到优秀古代诗歌的语言魅力。在对《宿建德江》教材编写的研究中,笔者还发现教材在“作业设计”上需要关注的“点”:

一是统编教材中课后习题的“积累拓展”部分,以对比阅读的方式,提出了“意象”的概念。(原题是:《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回忆你学过的有关“月”的诗词,试着将他们默写出来。)

无独有偶,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资源编辑室、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著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语文练习部分》(上海地区统编教材配套練习册)中,又提出了“意境”的概念。(原题是:《宿建德江》一诗中写道:“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天低于树,月亲近人,似乎有些反常。联系诗的意境说说你的理解。)

这两道作业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对诗歌后两句进行深度的赏析与探究。题目的设置分别从“意象”和“意境”两个角度出发,相互关照,互为一体,这对初入中学的六年级学生而言是非常有难度的,难点在于:其一,绝大部分学生并不清楚“意象”“意境”到底是什么。其二,对于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也是有难度的。

如何在一首诗歌的教学中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引导学生初步明白有关古典诗词鉴赏中“意象”“意境”这两个陌生的概念,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体会,这个几经思量的问题,也是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突破的重难点。基于以上思考,在本诗的教学设计中,诗歌赏析活动环节特别设计了“赏一赏”学习活动,帮学生搭建诗词鉴赏“三步走”的支架,将预习作业单中“字词梳理”“描绘内容”两部分在该环节进行了巧妙的融合,既对预习作业完成质量进行了检测,又实现了预习学习活动与课堂学习活动的高效对接,引导学生形成“字词的本义——呈现的画面——传递的情感”这样一条思考路径,让学生在对字词的赏析中明白“意象”就是渗透作者情思的具体物象,“意境”就是诗歌画面感与情感的统一。

(三)单元依据

《宿建德江》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以“触摸山川湖海”为主题,作者在对大自然美丽风光的描述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融情于景、抒发感受。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起始单元,旨在通过学习这些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诗文,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的能力和审美的情趣。

单元学习任务群框架图如下:

(四)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积累过不少古诗词,但之前对古诗词的学习多停留在会背默的浅显积累层面,对古诗词内容的探究、情感的剖析、意境的鉴赏等深层维度的学习多如蜻蜓点水。升入初中以后,对学生在古诗词鉴赏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初次接触的、学生并不理解的概念,如“意象”“意境”“意蕴”等,要求教师在学习活动设计的各个阶段都给于足够的关照,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

(一)课文整体解析

《宿建德江》是一首以刻画秋江暮色之景,抒写羁旅思归之愁的诗。诗作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虽以“愁”字点出全诗情感基调,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对景物的描写中去。将羁旅的惆怅、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坎坷在暮霭旷野中、在落日余晖中、在江月映衬中弥散开去,直抵人心,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最佳写照。它作为《古代诗歌三首》中的一首,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首古诗,诗作语言优美、节奏感强,应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在诵读的学习活动中,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二)重点语段细读

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移舟”,就是移舟靠岸的意思。“泊”是停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义。“烟渚”,是被烟雾笼罩的水中小洲,“日暮”是日落时分。这句写出了行舟停靠在江中孤洲旁,烟雾迷蒙中,看到落日不免引发新的愁绪。“客”字道出了诗人身份是游子,“愁”字指向情感,既是游子,不免生出思乡之愁,漂泊之愁,孤寂之愁。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此两句写景,日暮时分,天地茫茫,旷野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低。在如此辽阔的空间内,人显得特别渺小,寂寥之感油然而生。苍茫天地间,唯有江边一轮明月投影在水中,与孤舟中的诗人亲近。明月作为古典诗词中典型的意象,经常被赋予人的情思。“月近人”一语中,明月是动作发出的主体,她懂诗人的愁绪,主动与人亲近,抚慰人心。

单元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情趣。

2.欣赏课文中不同特点的景物描写,特别是其中富有想象力的片段。

3.品味文中写景抒情的优美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感知诗歌描写的景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关键字词的表现力。

1.诵读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了解意象,能理解具体的物象可以表达抽象情感。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一)预习环节

活动设计一:完成《宿建德江》预习清单

(二)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二:自解诗题、初识作者

1.提问:如何理解诗题?

2.说一说:你对作者的了解有多少?

活动设计三:自读自讲、互读互讲

1.齐读古诗。

2.指定朗读,随机给出朗读建议。

3.男生女生赛读。

吟读建议:节奏分明、语速较慢、重音突出、语调轻缓悠长

活动设计四:互读互讲,展开联想,描述诗意

活动设计五:咬文嚼字,赏析诗歌

1.请学生用“我来赏一赏某个字/某个词”的样式,按照教师给出的示例和提示的关键字词,先写一写,再说一说,交流探讨,赏析诗歌。

示例:我来赏一赏“烟渚”这个词。“烟渚”的意思是笼罩在烟雾下的江中陆地。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烟渚”描绘出在被雾霭笼罩的茫茫江面上,一小块陆地显得那样渺小与孤单,表达出作者独泊的孤独寂寞。

思考路径:我来赏一赏“××”这个字/词。“××”的意思_______,它描绘出_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

教师提示:可以进行赏析的关键字词有:“舟”“泊”“烟渚”“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这些关键字词本就是这首诗歌涉及的一些意象,学生自赏环节为后面教师点拨意象和意境的关系做好了铺垫。

2.重点品读“江清月近人”。

(1)提问一:如何理解“近”字?

(2)提问二:为什么是“月近人”而不是“人近月”?

教师提示:重点赏析“月近人”三个字,点拨学生回答,月亮懂人心,传递人的情感。引出“月”是意象,明确“意象是渗透作者情思的具体物象”。关联前面赏析的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理解何为意象以及由意象堆叠起来的、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感就是意境。

(三)作业环节

找出几句含有“月”意象的诗句,尝试选择一句,分析“月”意象传达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辅导环节

指导有感情地诵读全诗,体会古代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五)评价环节

1.能独立完成配套练习题;

2.能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宿建德江》是一首以刻画秋江暮色之景来抒写羁旅思归之愁的诗,“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一是我让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朗读,让学生自己读,配合读,然后指名读。接着引导学生读诗要有节奏,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加深诵读体验。

二是教学中我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预习成果,紧抓关键词语引领学生不断猜想、推想、想象作者当时的心境,让学生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不断深挖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诗人共鸣。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课堂学习活动设置合理,充分體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设想,在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看,尤其是朗读活动中,师生互动充分,指导有力,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较高。在“赏一赏”的活动中,以填空题的形式给学生搭建了鉴赏的路径,要求学生先写一写,再说一说。这个支架的搭建既让学生掌握了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又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同时扮演写作者、聆听者、分享者三重角色。设计活动时关照“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巧妙搭配,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在数次信息的输入与输出中得以提升,这也是符合语文核心素养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这一点的。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在重难点攻破环节,对学生理解“意象”这个概念的引导思路是比较清晰的,对整首诗“意境”的分析也是建立在对意象分析基础上的。但是从意象引入意境的过程,缺少语言的过渡,缺少教师的点拨、引导。个别学生交流的时候用词不精确,暴露了孩子们词汇的贫乏。

猜你喜欢

建德赏析意境
宿建德江
书画廊
宿建德江
春色满园
一朵花的意境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亲子复仇
作品赏析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