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的深度学习

2021-01-13姜琳

教育·教学科研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斗牛牧童课文

姜琳

(一)课标依据

古詩文阅读能力要求能默写和理解规定范围内的古诗文;掌握重要的文学和文化常识;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概括文章的中心;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

(二)教材依据

《书戴嵩画牛》是第六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教读课文。它的教学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在读懂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思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另外,教材中关于“谬”做如下解释:“谬(miù),错误。认为画中牛‘掉尾而斗’是错误的。实际上牛相斗时,既有‘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如果在分析的过程基于文章内容就直接下结论的话,就太片面、太武断了。所以,这篇文章其实处处都在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要尊重事实。

(三)单元依据

本单元以“艺术之美”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从人文主题方面来说,意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绘画、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感受其魅力,接受美的熏陶,培养高雅的艺术情操和审美趣味。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说,意在引导学生品味和积累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学习课文时怎样在叙事中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看到的、听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并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还要引导学生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进入课文的情境,体会美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所感悟。

(四)文本特点

《书戴嵩画牛》讲述了一个牧童发现并指出杜处士收藏的戴嵩的《斗牛图》中错误的故事,揭示了艺术也应当尊重事实的道理。

(五)学情分析

这是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一方面要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和生疏感,树立他们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习惯,要尽量避免逐字逐句地落实翻译,而忽视了文言文的美感;也要避免繁琐的语法知识讲授,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课文整体解析

本文从体裁上来说应该是一篇“观后感”。作者开篇先以故事引入:有一个姓杜的处士,对于书画有着特别的爱好,尤其珍爱唐代画家戴嵩的名作《斗牛图》,“锦囊玉轴”,而且“常以自随”,可以说是喜爱到了很深的程度。这是故事的背景和铺垫。接下来说有一天曝晒书画,被一个牧童看出了破绽:两牛相斗,力气都用在角上,尾巴应该是夹在大腿之间的,而不会像画中一样悠闲地摇着尾巴。牧童年龄虽小,可能没有读过什么书,也不懂得书画鉴赏,却有着读书人、画家所缺少的特定生活经验——见过太多的牛,所以一眼就能从大画家的名作中看出破绽。杜处士听了之后“笑而然之”,也就是豁达地承认了牧童的观点。故事讲完,作者才引用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古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生活中要细心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要从客观规律出发,要谦虚请教他人,大家都有自己的专长,艺术创作也要基于劳动实践。

全文寥寥数语,围绕《斗牛图》展开,牧童关于两牛相斗情形的描述,既简洁又内涵丰富,其中“谬矣”这一结论,生动说明生活中最有发言权的是留心细节、富有生活经验的人,让杜处士不得不“笑而然之”接受牧童的观点。其中包含的杜处士与牧童之间的故事、戴嵩《斗牛图》中展现的情景与牧童生活中所见,可以作为剖析文章的关键着眼点。

另外,文章对人物情态的刻画生动传神,如牧童“拊掌大笑”的天真未凿,杜处士“笑而然之”的豁达从容,意趣盎然,可以引导学生借此展开想象。

(二)重点语段细读

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这是文章开篇的第一句话,直接点明了杜处士这位有德才的人的喜爱及收藏书画的丰富。尤其对戴嵩的名画《斗牛图》特别珍爱,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杜处士所藏“戴嵩《牛》一轴”,百里挑一,裱装精美,“锦囊玉轴”四个字足可见这幅画在杜处士心目中的地位。随身携带,爱不释手,也把戴嵩的画作抬得很高,这是故事的背景,同时为下文写牧童指出画的错误做铺垫。

2.“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杜处士晾画时,牧童看到《斗牛图》,无所顾忌地“抚掌大笑”,并一针见血指出其中的错误——“掉尾而斗”。指出画中的牛违背了生活现实,而“拊掌大笑”表现了牧童的率真、活泼,是非常符合其身份的。杜处土的“笑而然之”,是在牧童指出《斗牛图》中的谬误之后,他的“笑”既化解了尴尬,也包含了对牧童的赞许,表现了他的谦虚。

3.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耕种的事应当去问农民,纺织的事应当去问织工”,如果是画牛,就应该向终日与牛为伴的放牧人请教。引用古语,进一步总结,就是遇事要向内行请教,要尊重事实,而不应当闭门造车,凭空臆想。

单元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

2.品味课文语言,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展示艺术魅力的。

3.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艺术之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品味。

课时目标

1.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1.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可以读懂文意。

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感受人物性格,感悟文章蘊含的深刻道理。

五、学习活动设计

(一)预习环节:

活动设计一:走近名家

阅读、了解苏轼以及戴嵩

(二)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二:熟悉的他

1.简介作者苏轼,同时通过回忆苏轼的作品《六月二十日望湖楼醉书》(以及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释题

2.介绍戴嵩(略)

活动设计三:读出感觉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划分节奏,教师范读,指导课文朗读。

4.全班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活动设计四:悟透其意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字词句的含义。

2.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其他小组同学交流解决问题,教师指导。

3.组内合作,试着翻译全文,并选派代表汇报展示。

活动设计五:讲演故事

1.小组内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

2.班内展示。请两名同学上台表演(要求:尽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加上动作和表情)。

活动设计六:感受形象

点评同学的表演,并思考回答杜处士和牧童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1.牧童见到这幅画,为什么会“拊掌大笑”?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有怎样的精神?

2.杜处士平常是如何看待这幅画作的?听闻牧童的话又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怎样的人?

3.同样是“笑”,牧童的“拊掌大笑”和“杜处士”的“笑而然之”有什么不同?

活动设计七:分享感悟

1.根据故事内容,仿写古语。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画牛当问(),()当问()。

2.会“问”就够了吗?从这个故事和苏轼的评价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请同学们关注书下“谬”的注释,会发现真实情况是,牛在角斗时,尾巴不一定都是夹入两腿之间的。牧童的观察也没有错,画家画的只是牛相斗的一瞬间,无法顾及所有情况。所以戴嵩画的斗牛其实并没有错。那么是苏轼错了吗?苏轼记载这个故事,其实是为了告诫人们凡事要仔细观察,要向亲历者了解情况,要请教有经验的人。如果大家只凭借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文章就得出牛相斗时绝对会把尾巴夹在两腿之间的结论的话,这就太武断了。所以,请大家谨记:生活中要做有心人,处处留意,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我们要尊重事实。

(三)作业环节

《致戴嵩的一封信》

戴嵩的《斗牛图》是否失真,历来说法不一,请课外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书下注释,做出独立的判断,并和戴嵩交流你的想法。

(四)辅导环节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五)评价环节

1.能完整讲述故事内容;

2.能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关键字词、句能准确解释、翻译。

猜你喜欢

斗牛牧童课文
“牛气冲天”
斗牛为什么用红布
牧童学画
书童垅上行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2)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牧童与老牛
西班牙解禁斗牛转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