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戏剧促进语文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思考与实践

2021-01-13仲学雯

教育·教学科研 2021年12期
关键词:戏剧语文课堂育人

仲学雯

近年来,教育戏剧逐渐走进课堂,使得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参与度与学习兴趣得到了提升;教师也慢慢形成了有效教学策略,提高了自身专业性。同时,语文课程标准的革新也给教育戏剧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机遇。教育戏剧也促进着语文学科育人方式的变革。

我校作为将教育戏剧定位为特色发展的学校,戏剧作文是语文学科探索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实践,我们认为,教育戏剧已逐渐在以核心素养为背景的语文课程改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教育戏剧已不仅仅是教学中所使用的工具或者媒介,更在逐渐成为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主体力量。

部编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是这样阐述“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除了“语文味”之外,同时要兼顾跨学科、跨文化、跨媒介等方面的研讨与学习。因此,教育戏剧的情境式教学成为知识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及教育戏剧元素的融合更为重要,我们要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上有所作为。

(一)在真实的语境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池夏冰、董蓓菲在《教育戏剧在语文课程中的功能与途径》中的研究表明,教育戏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表现在:提高了学生对于文化的体验感,同时,对于学生的口语水平和交际能力也起到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借助戏剧教育的方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让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更加显现。这一融合,让原本以讲解知识为重、讲练结合为辅的语文课堂变得更为灵动。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学生入戏、专家外衣、人物定格、隔墙有耳等)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或为参与者,或为观众,或为评委……真正意义上参与到语文核心知识的学习中来,让知识习得的过程呈现在课堂中。同时,教师也能在学生习得知识的参与及过程中及时发现重难点的掌握情况,并加以调整,“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陶笑莹在《教育戏剧与语文阅读教学结合的研究综述》中提出:学生在角色表演的过程中,需要用心去体会、挖掘、展现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拥有了另一个身份,并且他们在这个身份中经历着一件事,这件事可能与自身相关经验有联系,也可能是自己以往从未经历过的,但这都会化为他们自己的体验,而这类体验,会比让他们将同样的课文多读几遍的记忆要来得深刻得多。教育戏剧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不仅仅是过程性的,它还兼具实践性。教师结合文本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一段乐曲、一个小故事、一张有趣的图片、一首符合情境的诗歌、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件……这些材料与教师创设的文本进行融合,成为课堂教育戏剧的元素,学生在此情境中展开合理的想象,从而加深对文本或者人物性格的理解。同时,学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中由教师精心创设的各种不同的情境,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来,通过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的情感表达、语言输出、同伴合作、反思不足等多方面的训练,人人参与,人人都是角儿。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视野下,从“人生态度”“个体人格”“开发潜能”“独立思考”“发展兴趣”和“自觉创造”六大角度,明晰了育人价值的目标,构建人类的核心素养。教育戏剧融入语文课堂,我们的初衷不是让学生在浸润式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演技或者演戏,也不是培养舞台演员,而是借助教育戏剧的习式,融合语文学科具有的特点,将育人与教学相结合。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婴宁被称为“中国教育戏剧第一人”。他曾提出如下观点:针对中国现行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教育戏剧改变了原先学生被灌输的状态。教育本该是“全人教育”,是整个人的品德、思想、创造力和人格的培养,而绝不只是掌握知识。戏剧就其本身,是一项人与人沟通的双向艺术。将教育戏剧融入语文课堂其实是另一种对话性的艺术创作。对于学生而言,教育戏剧把学校教学的主体转到了学生身上。语文教学的重点改变了过去的“唯分数论”及“填鸭式教学”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语言实践与表达中来,让学生从亲身体验中感知、感受、领悟、领略核心知识的意义。学生在和同伴的合作、互动中,获取新鲜的观念与思维方式,这一过程有助于促使孩子们更充分地展开想象,发挥创造力,将属于这个年龄段的或者超越本身生活经验的观点、思想进行分享,同时还能提高自身固有的表达能力,健全学生心智。在课堂小组的讨论、展示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观察能力、习得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评价能力、舞台展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都能得到较好的锻炼。

我们要知道,教育戏剧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表演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将学科重难点知识化难为简的策略之一。学生的表演与收获,教师的引导与成长都是在知识习得过程中自然生成的。语文课堂中的每一次小组合作、互动、点评、较真,都是孩子们语言实践后取得的扎實成效。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简单的台词,背后包含的不仅仅是文字的输出,更多的是团队学习的体验,自我展示的实践,富有意义的经历。学生对文本语句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体会,都是在这样戏剧体验中习得的。这样的表达形式,能够帮助他们更好更深入地学习语文,理解语文,加深小伙伴之间的情谊。

在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之后,我们认识到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达成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我们的语文课程在原有的基础上,还应致力于让学生形成良好之个性及健全之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终身发展打下一定基础。随着教育戏剧与语文教学课堂的逐渐融合,语文学科旨在以评价为导向,在“五育并举”的背景中将学科育人理念与实际课堂评价活动进行转变。学校响应国家号召,尝试“全员导师制”,让不同年段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关注。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则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职责。语文课堂承载着育人成长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必须转变学科育人的传统“育分”理念,要深度展开课堂变革。

(一)课堂授课方式的变革

以低段识字教学为例。传统语文课堂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容易停留在自己一言堂或者是让学生机械地观察字形、用千篇一律的“加一加、数笔画,记字形结构”等识字方法来认识生字,这样的教学状态缺乏新意,且形式单一。低学龄段学生往往在看和听的过程中,被动地记忆知识,所学印象不够深刻。而教育戏剧的融入改变了这一现状,学生们在课堂上灵动了起来。他们用自己的肢体、声音、表情、语言等多种形式来综合表现,参与识字学习活动中,在有趣的体验中加深对生字音、形、意的印象。

以部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为例。“我的发现”中需要学生观察“吃、叫、吹、咬”四个生字的特点,从而体会口字旁的字和嘴巴的动作有关。课堂教学中,我融入教学戏剧习式“画面定格”,请小演员们上台做一做这些动作,询问学生演员主要是通过身体的哪一个部位来表现这些字的意思。学生即刻回答是嘴巴。如此基础上,学生不难自己总结出“口字旁的字大多和嘴巴的动作有关。”以此类推,学生又依次总结出教材后两组字的特点:提手旁的字大多数和手的动作有关,足字旁的字大多和脚的动作有关。由此可见,识字教学方式的变革,将原本由教师灌输给学生的知识点转换成了学生自己的课堂所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更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当然,不仅仅是识字教学,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现代文教学、文言文教学、古诗词教学都能够融入教育戏剧,教师利用“专家外衣、魔法照片、角色扮演、坐如针毡”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促进学科育人,使学生在无压力的状态下进行思考学习,启发创意思维,加深对文本情感的体会。这正如国际教育戏剧的专家卡梅尔·奥沙利文在《教育戏剧:实践指南与课程计划》一书中指出:“戏剧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颇有神益且具有高度继发性的、高效的教学方式。”

(二)课中评价方式的变革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先生说:“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这就是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三尺讲台,不仅仅只是授课,教师们需要通过自身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来提升教学经验和教学素养,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与关爱。而这一份浓浓的关爱,就有一部分离不开课堂评价。在一次次“戏衍课堂”的实践中,我们摸索着以“衍韵”为特色的学科教学特色,在语文学科中,逐步弱化教师的身份,从“听、说、读、写、演、评”等多个方面给予学生自评、互评的评价指标,摒弃教师“独大”的原始课堂现象,让学生站在“儿童视角”给予同伴相应的课堂活动评价。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让这份课堂评价从感性走向理性,从不着边际到有迹可循。与此同时,教师在每一次学生的小组合作过程中,观察并记录他们合作学习的情况,从中还能了解到学生之间的互动交往是否有礼有节,能否尊重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在意见相左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否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成果等等。通过近两年的坚持,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更彰显了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三)课后育人方式的变革

都说语文学科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识字表达,更直指“培养怎样的人”的教育问题。在育人这条道路上,我们想要走得更好、更远,必须做到家校的统一。有些学生在学校是乖乖娃,为何回家却是傲娇小主人呢?基于这一现状,我们尝试将课堂育人的方式延续至课后,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仍然处于课堂中的情境中,以此获得学生自发提升自我的认可。如语文课文中不乏有“劳动创造美”的人文主题文本与写作题材,我们就将教育戏剧的元素融入语文课堂,创设合理情境,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融合。课堂中,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感受劳动光荣的精神,课后,又将此情境延伸,通过“厨艺飘香、劳动小能手、职业小领袖”等多种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相关文本的基础上,实践、体验相关的劳动,化被动变为主动,逐渐让语文课堂也走进学生生活,在生活情境中真正提升育人的价值。

(四)后进生辅导方式的变革

语文学习过程中,班级中总有一些学科上不尽如人意的学生,或基础薄弱,或态度欠缺,或环境不佳等。仅仅是通过传统的辅差方式:反复默词、背诵古诗、背诵范文等,不利于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认同,相反,他们会产生畏惧心理,因为太枯燥,太沉闷。但如将这类学生安排在语文学科开辟的“戏娃有言、戏娃有料”等教育戏剧与语文学科相融合的輔导小课堂中,会逐渐诱发他们内在的潜能,让他们放下芥蒂,从接受,到思考,到参与,再到认可。教师将重点文本中的重要段落用“立场选择、墙上的画、谁是谁非”等教育习式分配给这些学生,让他们以“玩”的心态进入到语言辅导情境中来,变成文中的人物与作者对话,初步了解文本表达的情感。这样的辅导,远比一张冰冷的练习纸、教师居高临下的讲解管用得多。经过两个学年的辅导实践,那些原本抗拒语文课堂的孩子们,慢慢在课堂中参与到了小组讨论,有的甚至成为了小组长给出“金点子”。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归因于教育戏剧与语文学科的有效融合,归因于教育戏剧对语文学科育人方式的高效促进。

总之,教育戏剧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仍然在继续,在学科育人的大背景下,语文学科的育人方式也在不断地变革。我们也始终坚守着“以人为本”的育人价值,开发学生的潜力,关注个体差异,当下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需不断探索与完善育人方式及评价体系,为全面提高学科育人价值而不断努力。

猜你喜欢

戏剧语文课堂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