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Yin)课程:激发学校教育活力的变革之道
2021-01-13蔡艳萍
蔡艳萍
伴随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新颖、独立而完善的学校课程建设已成为激发学校教育活力的支撑和路径。
新颖、独立而完善的学校课程,涵盖了课程与教学的建设、再造、突破和创新等要义,是教育活力的表达方式和标志。普通小学白银路分校作为一所2018年9月建校的年轻学校,学校自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将课程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作为增强教育活力、办好学校的起点和支柱工程,注重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全面落实,在丰富的课程经历中,培育全面有个性的学生,滋养勤奋扎实专业的教师团队。
学校通过畅谈课程愿景、明晰课程理念和勾勒课程定位三组连贯的学习教育活动,在全体教职员工中集思广益,形成共识,夯实了建立新颖、独立而完善的学校课程的基础。
1.畅谈课程愿景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新学校课程发展的定位,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有了共同的愿景和文化认同,学校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普通小学白银路分校是一所新开办学校,老师们从不同的地方汇聚到一起,有系统内流动的成熟型教师,有社会人员转岗进入教师队伍,也有刚踏出校门的新教师。所有教师身上都带着过往的痕迹,如何将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凝聚到一起,朝着共同的发展方向发展是学校必须重点关注的,而共同的学校课程理念无疑是凝聚人心、激发教育活力的奠基石。
开学初,学校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教师需求及今后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就“学校文化认同”和“办学生喜欢的学校我们可以做什么”展开大讨论。在思维激荡和碰撞中,畅谈学校课程愿景,形成对“和谐、合作”的文化氛围的认同感。
2.明晰课程理念
学校课程顶层设计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学校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出发,充分发挥校长教育变革领导力、中层干部的务实执行力、教师的专业提升力、后勤職工的保障力,努力形成学校课程顶层设计的新生态。
作为上海五大新城建设中的嘉定新城,未来将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新型城市。位于新城核心位置的普通小学白银路分校,主动对接城市发展,立足学校基础,分析和利用周边资源,考量学校课程发展的方向,思考学校办学理念,寻找办学突破口,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学校周边,文化气息浓厚:远香湖、紫气东来大型景观、保利剧院、11号白银路地铁站、最美图书馆等组成立体、饱满、厚实又丰富的教育资源,透盈出浓郁的时代韵味;又与华二初中、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嘉定分校等依邻相处,组成一组有品位、有特色、有创新潜能的教育园区,为学校开展课程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和物化支撑。
融合城市发展和学校基础,融办学和课程理念一体的教育理念,逐渐变得清晰明亮,成为教职工的共识:适宜教育和宜(Yi)课程,潇潇洒洒、脱颖而出。
3.勾勒课程定位
学校的课程理念走向何方、如何落地,需要广大教师的共同参与和一致认可。学校在办学理念和课程理念的深化过程中,引导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讨论,以召开学科组、年级组和教职工会议等形式,开启大家的智慧,献计献策,几易其稿,达成共识,形成了学校课程的初步架构和定位。
适宜教育就是适合儿童的教育,即承认差异、发展个性;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适宜教育主要体现三个纬度:
一是以“适宜”为前提。学校创设适宜学生发展的情境,促进学生体力和智力发展同时,还重视精神、道德和情感上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是以“未来”为要求。重视终身学习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健康的情感价值,让学生从善学到乐学的转变,让每个学生越来越好。
三是以“自己”为标准。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基础和学习能力,关注差异、发展个性;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化和可持续发展。
宜(Yi)课程,从学校校名“普通小学白银路分校”中撷取其中“银”字的拼音字母,又将拼音“n”置于上标,诠释为学校“宜(Yi)课程”将不断丰富和完善,希望每一个孩子“在适宜的课程中,丰富学习的经历,遇见未来的自己”。
学校毗邻靠轨交11号线白银路站,高速发展的轨交文化赋予学校更多的对激发教育活力积极、崭新的思考。
学校以“善思、善行、善心、善品”四善为核心的培养目标,有效整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利用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平台,绘制具有普通小学白银路分校特色的“四站两线一环”的“宜(Yi)课程”图谱。
四站齐备,白银师生整装待发,朝气蓬勃;两线交错,白银学子汇集四善,砥砺前行;一环赋能,学科五育交相辉映,焕发生机。这是学校对激发教育活力的思考,也是我们践行学校课程的创新亮点。
“四站”分别为“善学”“善思”“善知”“善行”站。四个站点既为起始又为终点,列车经过的每一个站点均生成一门课程。
两线分别为“学思”线和“知行”线;“学思”线指向学科课程,“知行线”指向德育课程。
“一环”为“慧远”环线,指向跨界学习的主题综合课程,意为让学生在丰富的资源及视阈中主动探究、不断创新。
我们希望每一位学子在途径的站点找到自身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充分发展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不断赋能学生成长。
教师是激发教育活力的生力军,在深入落实学校课程理念的同时,行政团队尽情发挥出引领作用,赋能教师精心设计“四站两线一环”课程图谱的活力,形成师生走向未来的教育力量。
1.完善“学思”线,统整学科课程体系
(1)打造“宜学”课堂,提升实施质量
立足学科本身,将学科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的内涵有机融合,挖掘各学科中的独特资源以及教材中相关教学元素,在关注学科特性的同时,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价值,形成有设计、有规划、有目标、有落实的纵向有梯度、横向成序列的螺旋上升状态。
①对标培养目标,融合学科标准
学校引导教师将“善学”与“善思”内涵与学科标准进行融合,尝试挖掘与学科本身相关的核心知识,凸显学科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整与学科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指向实践操作的内容;指导教师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确保不同教师在实践时能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②追求主动求变,促进教学转型
学校启迪教师关注学生立场,立足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方式和思维习惯等,激发学习兴趣;各学科组根据学科要求,结合学科特点,找准推进方向,以“主动学习”为突破口,促进课堂教学转型,以知识技能学习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进行双线推进。
③探索实施策略,关注实施深度
加强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从教材、课堂、学生三个维度定期开展研讨活动,提升集体备课效率。制定“主动求变”的“宜学”课堂评价指标,结合校本化的评价量表与辅助的“电子班牌”学生画像功能,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推动教师实现精准教学。
(2)创建“宜思”课程,形成学科群组
在“学思线”学科课程基础上,丰富“宜思”学科拓展课程。以学科基础课程为核心,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对基础型课程进行拓展,从而构建“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课程群组,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和兴趣,完善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学科学习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①探索建设路径,拓展学科课程
进一步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凸显学校文化特色,积极关注学科基本属性;以课程标准的目标分类为领域,以学科课程资源整合为抓手,侧重厘清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的逻辑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更好展示学科特色魅力,并系统思考实施路径,构建语文、数学、英语、道法、自然、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的拓展课程群组。
②探索学科制度,完善课程评价
从课程设计、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三个维度入手,完善拓展课程的评价。课程设计的评价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能体现明晰的目标、严谨的逻辑、递进的序列、科学的编排等。教师评价着眼于课程规划与设计、课程实施、教学方案、组织能力等。学生评价重视学习成果、关注学习过程,保护、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逐步形成学生成长轨迹与画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创设“宜趣社团”,丰富学习经历
①完善课程框架,彰显整体效应
对学校现有的社团课程全面梳理,不断开发、更新社团课程,寻找、建构社团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与“四善”内涵之间的联系,丰富社团课程的形式,通过校园主题节活动等形式完善学校社团课程的框架结构,彰显育人的整体效应。
②落实课程统整,形成学科特色
以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拓展学生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为目标,将“四善”的内涵统整落实到“宜趣社团”课程的构建中,从“运动与健康”“逻辑与思维”“艺术与审美”“语言与交流”“科技与创新”“自然与社会”等维度开发“宜趣社团”课程,形成具有普通小学白银路分校特色的“宜趣社团”课程整体框架。
③加强项目编制,发展学生潜能
在设定学校整体框架的基础上,激发教师团队合作,集中力量编制每门课程的素材内容和具体实施方案。在“四善”内涵的引领下,将“宜趣社团”课程项目编制朝着更加着重于符合学生喜好和实际、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方向发展,从而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2.丰富“知行”干线,优化育人内涵
结合“宜(Yi)课程”架构,在主干线“知行线”上重点打造“银芯养成线”“银心成长线”“银星火炬线”三条支线;通过夯实各站点内涵,把学生内心深处的“德与善”唤醒并发展起来,厚植立德树人基础,培养善知、善行的白银学子,激发教育活力。
“银芯养成线”重涵养学生规则意识,促学生行规养成。选取“守规则,会排队”“守规则,会说话”“守规则,会合作”等十个主题,架构规则意识培养的内容,设计序列性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从认知、练习、体验三方面,立体式、有序列性地推进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
“银心成长线”围绕培养“儿童抗逆力”,针对抗逆力的五大影响因素,从“不倒翁的秘密之旅”课程开发、“不倒翁的秘密游戏”团体辅导探索、“不倒翁的秘密心事”个案辅导三大内容入手,打造和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品牌项目——不倒翁的秘密。
“银星火炬线”主要由值日中队每学期落实一周每天下午两课时,共计10课时的幸福课程。从“我与自我、我与社会、我与学校、我与劳动”四大板块出发,内容设计为一节指导课、一次实践体验活动、一份实践长作业。逐步建立各年级段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围绕“我@校园、我@生命、我@安全、我@阅读、我@社区、我@艺术、我@科学、我@服务、我@理想、我@旅行”十个专题,设计活动方案,培养学生实践探究能力,提升队员实践的幸福感。
3.延伸“慧远”环线,提升育人品质
为更好地开展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学校围绕“慧远”环线课程目标,组建教师团队,合作设计主题式综合活动主题,丰富学校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资源。
(1)构建课程模块,凸显课程主题
随着学校育人目标和办学目标的不断明晰,学校从育人目标结构出发,根据育人目标的培养要求,结合“四站两线一环”课程图谱,校本化地将“慧远”环线——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设计为四条专列,即指向“我与自己”的心晴專列,指向“我与他人”的薪火专列,指向“我与自然”的声动专列,以及指向“我与社会”的慧雅专列。四条“专列”在学习活动的主题方向上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加强目标与内容的整体性。
(2)落实实施载体,明确活动内容
学校加强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的顶层设计,从儿童视角出发去选取主题,围绕主题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多领域活动提供综合的学习经历;细化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的校本实施方案,引导学生更多地在“做中学”“玩中学”,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让学生感受、体验与探索真实世界,激发学生主动表达、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等适应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为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从四条专线的培养目标出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了各有特点、又有联系的“心晴”“薪火”“声动”和“慧雅”四条专列,用时72课时,涵盖了12个主题的主题式综合活动内容,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经历中,去感受、感知“宜(Yi)课程”。
①心晴专列。主要指向认识自己、管理自己以及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情绪、感受和想象的方向。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自我,建立规则意识,懂得尊重、感受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培养责任心。
②薪火专列。主要指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向。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帮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增强民族精神和凝聚力。
选取“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的节气,开展“春之声”“夏之舞”“秋之韵”“冬之梦”主题综合活动课程,感受传统历法蕴藏的智慧以及节气文化的生活情趣,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活动的内容与学生需求形成了供求关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③声动专列。“声动专列”是围绕“声音”主题开展的系列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专列以“探索声音”为载体,通过游戏、制作、实验、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走进声音的世界,感受声音的奇妙之处,领略声音的神通广大。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孩子们亲近自然、关注科学,帮助他们逐步提升探究能力,发展探究精神,激发孩子们的创造精神。
④慧雅专列。主要以绘本阅读为载体,结合嘉定区“慧雅+”项目,将阅读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给孩子们提供多层次阅读感受的机会,通过挖掘绘本中蕴含的有价值的学科内容与教育契机,丰富学习的形式,延展学习的“场域”。
以“四站两线一环”课程和教学架构为主要内容和样式的“宜(Yi)課程”,既是我们学校的办学实践,更是学校激发教育活力的变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