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预防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平台建设

2021-01-13梁旭汪亮封静

关键词:网络诈骗电信诈骗宣传教育

梁旭 汪亮 封静

摘要: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危害严重,屡屡突破校园安全的保护网,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被骗,甚至其家庭被诈骗团伙掏空。这类事件的发生,也引发了一系列安全问题,危及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如何有效的预防电信网络诈骗,逐步实现校园零诈骗的目标,创建平安校园,已成为目前各大高校和地区民警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电信网络诈骗预防教育不能只是“观摩式”和“收听式”,必须着眼实效,狠抓电信网络诈骗教育的“痛点”,采用合适的方法传导“疼痛感”给学生。

关键词:高校;电信诈骗;网络诈骗;宣传教育

基金项目:2019年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一般项目成果“高校预防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平台建设”(2019X GJPF3025)

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十年来,我国电信诈骗案件每年以20%- 30%的速度快速增长,2015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诈骗案件59万起,同比上升32.5%,共造成经济损失222亿元。2013年至2016年,全国共发生被骗千万元以上的电信诈骗案件94起,百万元以上的案件2085起[1]。近几年关于电信诈骗的案例在互联网上屡见不鲜,其中涉及大学生的更是不胜枚举,以湖北省武汉市某高校为例,据统计(表1),近五年(2014年—2018年)该高校校园内发生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126起,总计涉案人数131人,总计涉案金额达1086535.74元。案件发生数量和涉案人数逐年呈递增态势(图5),电信网络诈骗预防教育形势依然严峻,高校须重新审视,拿出更為有效的预防教育方案,遏制电信网络诈骗势头。国内研究者多从法学、犯罪学、社会治理等学科和视角出发,就电信诈骗犯罪的刑事预防、社区预防、心理预防、综合预防等问题进行理论分析[2][3][4][5],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项目依据武汉某高校近五年诈骗数据的分析与探讨提出了全新的问题解决方案。

一、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数据统计与分析

据统计(表1),近五年来,该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量每年快速增长:2018年藏龙岛派出所共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53起,较2017年同比上升51.43%;2017年较2016年同比增长84.21%,造成经济损失276348.94元。五年间该高校校园内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共126起,涉案大学生人数累计131人,五年累计财务损失高达1086535.74元。另外通过对所在辖区民警进行访谈,了解到还存在20%- 30%的隐案(源于未报警学生)。可见,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涉案大学生之多,涉案金额之大。

注:2014年派出所没有安装110报警辅助系统,记录在案的仅有1起。

为构建高校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工作室提供有效方案,本项目研究了高校学生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的基本规律,对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的学生分年级进行了统计(表2、图1),发现大一和大四年级学生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的数量相对其他年级较多,其中大一学生最多,依次是大四年级,大二年级。对此,本项目对派出所民警进行了访谈,民警反馈大一年级学生刚入校,防范意识不强,极易受骗;另外大四年级的毕业生正面临就业压力,且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也极易受骗。

本项目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季节分布进行了调研,了解了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时间分布,发现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季节性变化明显,高校电信网络诈骗多发在秋冬两季,即新生入校后的第一学期。值得强调的是从2014年至2018年五年的诈骗季节性变化来看,无论是春夏两季还是秋冬两季,每年依然呈递增的趋势。由此可见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预防工作极其严峻,预防的重点时间应放在秋冬两季。

本项目对男女生诈骗案件发生数量进行了统计,了解了性别因素的在诈骗案件中的占比(图3),发现高校电信网络诈骗呈性别化特征明显,女性受骗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2018年男性遇电信网络诈骗人数较2015年增加近2倍,而女性遭遇电信网络诈骗人数增加超过3倍。在预防电信网络诈骗方面,应更加侧重女性的防骗安全教育。

为了解该高校2014- 2018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财物损失、涉案人数总体趋势分布情况,本项目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图4),发现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和涉案人数逐年递增趋势明显,并且涉案人数随着案件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财物损失因每笔案件涉案金额的不同呈上下波动的形式,但近五年的总体财物损失始终在30万元上下波动,且有稳步上升的态势。由此可知,每年涉案金额居高不下,预防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平台的工作重心应在于遏制案件的发生率和降低的案件的涉案人数上,如果能够实现这两项指标的减少,才足以证明宣传教育方案的有效性。

二、高校电信网络诈骗心理环境分析

为了详细的了解受骗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对构建预防诈骗宣传教育平台提供合适的方案,本项目走访了所在辖区派出所,对30名受骗者笔录进行的研究,发现受骗者在面对诈骗团伙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和应激表现较为相似,部分表现出害怕,惊慌,不知所措,急需获得他人帮助的不良情绪状态。另一部分则是因预期价值的期待表现出对诈骗团伙或者诈骗信息的完全信任。正是基于对需求的满足和价值的期待,个体的决策和判断更倾向于冒险,从而对诈骗者产生信任[6]。

大学生群体通常一般信任水平较高。一般信任水平即信任倾向,是指个体在对他人没有任何已知信息的情况下所固有的信任水平[7]。在访谈中发现有较多受骗者对诈骗团伙表现出全完信任,并希望诈骗分子帮其解决问题;有受骗者表示按照诈骗团伙的要求操作是在确保自己的账户或人身安全。对于网络交往情境的研究证实,个体信任倾向的水平越高,则越容易形成对他人和团体的信任[8]。在这种心理状态驱使下,受骗者往往有意或无意忽略对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衡量,更倾向于快速做出决策和判断,从而导致了决策判断的偏差[9]。

另一方面在面对诈骗信息或者诈骗团伙时,学生极易产生不良情绪,情绪对决策和判断有显著影响。例如,有关焦虑的研究发现,人们对危险情境的情绪反应经常偏离认知评估,且此种情况下情绪反应的作用往往处于主导地位,从而使得行为表现偏离常规[10]。由于大学生群体的情绪应急处理能力不足,面对诈骗产生的不良情绪使得学生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处于不良情绪下更容易受骗,导致大学生受骗的案例屡次出现。

研究发现,从特点来看,电信诈骗是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实施的诈骗行为,具有远距离、与受害人非接触的特征,其手段更加隐蔽、更加多样化,并呈现由“撒网式”到“精准化”的演变趋势[11][12]。本项目认为,只有让大学生真实充分的接触和身临其境的感受诈骗环节的全过程,锻炼学生的情绪控制力,调整其一般信任水平,逐渐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才能取得有效的预防效果,才能逐步实现零诈骗的目标,保障高校大學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犯。

三、高校预防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平台可行性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高校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工作布置与实施办法,本项目对该高校校内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的宣传教育方式方法上进行了调研。发现目前校内通常借用如下措施对大学生给予预防教育:主题班会、主题团会、晚点评宣讲、防骗视频播放、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微信公众号推文、情景剧展示、海报横幅警示语展示、民警案例讲座总计9类方式。这些是目前各大高校正在实施和采用的方法,在高校中具有普遍性,对预防电信网络诈骗有着一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引起学生的警觉。但是若想达到有效的预防,明显不够。

近五年的诈骗数据显示,每年的案件数量和涉案人数每年都在递增,可见高校并没有做到有效预防。因为更多的学生接受教育或讲座的过程是一个被动的灌输,学生听不听取或者是否认真听取,取决于学生本人对此项事务的态度,也就是其重要程度。即使是认真听取的学生,学生在真实地面对诈骗团伙时的反应又会怎样?是否能够按照本项目的预防教育方式来应对?这都是高校工作者们应该思考的问题。高校安全教育,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常规的方法已很难引起学生内心的触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遭遇安全问题”,从“遭遇安全问题”的经历中得到成长。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预防工作是校园安全的防护网,运用切合实际、行之有效地方法维护大学生群体的人身财产安全是广大高校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为了探讨高校建立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平台可行性的问题,本项目调研走访了该高校所在辖区派出所民警,对30位基层民警和1位副所长进行了实地访谈,探讨构建电信网络诈骗模拟工作室的合法性和可行性问题,以及今后的重点难点问题。派出所民警均表示在高校建立一个警校联动的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平台,用以专门对学生实施预防性的“模拟诈骗”,让学生感受诈骗环节的全过程,以达到预防诈骗的目的,这一方案是可行的。并称高校建立一个警校联动的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平台并不违法,可将此平台作为警方的“预防诈骗宣传试点”来实施这个项目。

在问及派出所是否可以提供技术指导,派出所明确表示,可以在诈骗方案和实施技巧上提供指导或者培训。在问及实施这个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以及工作的难点问题时,民警普遍反映真实模拟诈骗的各种方式和诈骗的套路是工作的重难点问题,需要民警提供帮助才能实现真实化模拟。警方建议实施这一方案,参与实际工作的人选,应由公安机关、高校保卫处、辅导员和学生党员这四类人组成。可见,高校建立警校联动式的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平台这一方案是可行的,具备可操作性,且是合法的。

四、高校预防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平台完整模型构建

为构建真实的电信网络诈骗情景模拟,探究电信诈骗类型、网络诈骗类型、诈骗实施渠道、作案者活跃时间、创设的情景以及季节性变化等特点,本项目走访了该高校所在辖区派出所,对历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进行了情景分析。

从电信网路诈骗类型来看,犯罪分子会假借不同的身份,冒充各类人员营造诈骗场景。犯罪分子往往通过各类伪造身份证明来进行连环欺骗,加上“违法、洗钱、贩毒”等说辞,容易使大学生造成恐慌心理从而降低防御洞察。从网络诈骗类型来看,淘宝退货、淘宝刷单、代付机票、钓鱼链接点击、网络非法贷款已然成为高校高发网络诈骗类型。从诈骗实施渠道方面来看,电话诈骗日常发生率占比超过五成,诈骗分子常伪装为银行客服、公检法等国家工作人员、熟人、领导等,设置精准场景,实施诈骗。从作案者活跃时间来看,电话诈骗多周末,网络诈骗多工作日。由此可见,高校电信网络诈骗呈现季节性变化较大,手段翻新,场景多变。本项目可以根据电信网络诈骗的各种形态来创设电信网络诈骗模拟工作室,建立警校联动式的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工作室。

从电信网络诈骗特点可以看出,电信网络诈骗往往是骗子利用各种用户信息,利用人们的防范意识不高,创设相关的诈骗场景。因此,在诈骗内容设计(创设相关的诈骗场景)上,本项目可依据高校电信网络诈骗方式不断更新、技术手段突出、场景设计变化多样、人性弱点的研究分析以及受骗者心理活动等特点,设计各种电信网络诈骗虚拟场景,实施预防性模拟诈骗。

在实施诈骗时间节点的控制上,本项目可重点在秋冬两季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频次;根据电信网络诈骗时间节点不同的特点,本项目可以在周末实施电话模拟诈骗,在工作日实施网络模拟诈骗。

在实施诈骗的重点人群上,本项目可重点对大一年级和大四年级实施模拟电信网络诈骗;对女性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频次要高于男性,因为高校中女性群体是电信网络诈骗的重灾区。

在工作室人员结构组织上,本项目可以组建一个由派出所民警、保卫处工作人员、辅导员和学生党员(骨干学生干部)组成的预防诈骗工作室,安排保卫处工作人员、辅导员、学生党员或骨干学生干部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实战性的诈骗模拟演练和实操。同时,配备专门的网络技术教师或社区派出所管理诈骗案件的民警做操作指导,合法使用诈骗模拟设备。具体人员结构示意图(5)如下:

高校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试点的构建,是应对日益复杂社会环境,更为严峻的校园安全问题所采用的新的方式方法。高校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工作室完整模型构建,关键应体现在创设相关的诈骗场景上、实施诈骗时间节点的控制上、工作室人员结构的组织上、实施诈骗的重点人群上,这四类环节。高校预防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平台完整模型构建如图6。

五、研究结论

在高校建立警校联动的预防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平台,成立一个比较完善的,预防诈骗的教育工作室,对全校各年级大学生分不同季节不同时段,运用不同事件,创设不同场景实施模拟诈骗,促使学生在接触“模拟诈骗”的过程中形成“抗体”,达到永久预防的效果。经过实地调研与分析,这一方案是可行的、合法的且具备可操作性,需要的是高校工作者和警方的紧密配合、联合行动,共同组建预防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试点。此平台的创建将能够让大学生身临其境的接触和感受诈骗环节的每一个细节,熟知诈骗团伙的套路,理智冷静应对,帮助大学生增强防骗意识,实现自我抵御,避免遭受财物损失和心理创伤。在高校建立预防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教育试点,是警校联合、群防群策的智慧展现,是社区民警的职责所在,也是高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更是高校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重要体现。此项措施的实践与落实必将成为挥向诈骗分子的有力一拳。

参考文献:

[1]郑良,刘良恒,叶前.1- 7月电信诈骗案35.5万件,损失114.2亿[DB/OL]-09- 14/2020- 05- 28.

[2]陈欣芳.电信诈骗犯罪的构成特征及刑事预防[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90- 92.

[3]李若菊,王会玲.论電信诈骗的社区预防[J].政法学刊,2010,(5):47- 51.

[4]郭运鸿.电信诈骗犯罪的心理预防[J].法制与社会,2016,(19):70-71.

[5]周一鸣,沙贵君.电信诈骗犯罪的综合预防[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7,(4):122- 125.

[6]姜立利.期望价值理论的研究进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3,(2):33- 35.

[7] Peter Thisted Dinesen. Does Generalized(Dis)Trust Travel?Examining the Impact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Destination- Country Environment on Trust of Immigrants [J].Political Psychology,2012,33(4):495- 511.

[8] Teo T S H,Liu J. Consumer trust in e- commerce in the United States,Singapore and China[J].Omega,2007,35(1):22- 38.

[9]赵雷,黄雪梅,陈红敏.电信诈骗中青年受骗者的信任形成及其心理—基于9名90后电信诈骗受骗者的质性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03/2020.

[10]庄锦英.情绪与决策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3,(4):423-431.

[11]蒋丽.电信诈骗犯罪防控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4.

[12]牛宗岭.电信诈骗问题的成因分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6,(6):33- 36.

猜你喜欢

网络诈骗电信诈骗宣传教育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新时期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要有所创新
从徐玉玉案反思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电信诈骗犯罪的形势与对策
互联网世界如何实现隐私权的保护
电信诈骗的社会化治理:体系构建与实践推进
无孔不入的“电信诈骗”
一位大学新生受网络诈骗后的工作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