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学术期刊融合出版转型实现路径
2021-01-13卢君
卢君
摘要:随着传媒技术的创新和新媒体业态的蓬勃发展,学术期刊本身已面临着整体转型的机遇和挑战,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更是加快了融合出版转型的这一步伐。本文在学术期刊的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出版发展趋势下,对其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学术期刊融合出版转型的实现路径,不仅是当下应对疫情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不断适应新业态、新挑战,进一步扩大学术期刊影响力和学术价值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学术期刊;融合出版;转型;新媒体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国各地一度停产、停工、停业、停市、停课,同样也给学术期刊的正常出版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虽然编审和校对环节可以线上完成,但是疫情期间,人员活动大规模受限,物流基本停滞,刊物印刷、期刊邮寄等需要人工参与的环节基本处于停摆状态,学术期刊的正常出版及发行都受到了极大影响。实际上,在疫情带来的这些显性影响背后,学术期刊本身一直都在发生着变化,“疫情”不来,“变化”也会发生[1]。随着新媒体业态的蓬勃发展,学术期刊本身已面临着整体转型的机遇和挑战,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促使“新零售消费”“远程学习”“移动办公”这些智能化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快速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学术期刊出版必然也要顺应这种变革,因此进一步加快了融合出版转型的步伐。所谓融合出版,从其本质来看是将传统及新兴两种出版方式从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从而达到出版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深度共享融通,形成更加有效率且更加现代化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组织架构、传播方式和管理机制[2]。因此,运用互联网运营思维做好线上出版,探索以线上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方式以及运营模式,不仅是疫情下有效阻止疫情扩散且保持工作不搁浅的最优方案,而且是不断适应新业态、新挑战,实现学术期刊融合出版顺利转型,进一步扩大学术期刊影响力、实现学术价值的发展路径。疫情的发生既是一次检验,也是一次大考,作为学术期刊从业者要肩负起天然具有的重要社会责任,为科学抗疫提供科研和技术支持。如何在疫情的冲击下快速实现学术期刊融合出版转型是当前形势下办好学术期刊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拟从融合出版的五个方面,探讨学术期刊融合出版转型的实现路径。
一、强化主流引领,实现出版內容深度融合
学术期刊在内容上的融合首先体现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上。正确的舆论引导能够调动社会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程度地动员社会、组织群众、赢得民众心理认可和理论认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共识,从而形成坚定的社会信念,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优势[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4]如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当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中还夹杂着一些谣言,让人们难免有些恐慌,谣言和不实信息加剧恐慌和焦虑情绪,使得公众对客观权威准确信息的需求和依赖更加迫切。在这种情形下,学术期刊主流优势进一步凸显了出来,凭借其强大的线上平台和传播力优势,针对性的组织策划疫情相关专题研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及征稿,精准推送期刊优秀论文,刊发相关研究论文从学术层面及时地让世界了解到新冠肺炎的真相,给了大众战胜疫情的信心[1]。
学术期刊在内容上的融合还体现在给广大读者提供优质以及精品的期刊出版内容。出版内容是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和学术价值的体现,优质以及精品的出版内容将为学术期刊融合出版奠定良好的基础,相反,出版内容质量低下则会直接影响学术期刊融合出版转型的实现。由此可见,打铁必须自身硬,任何更加完美的形式上的革命,都必须以优质的内容资源做根本保证。学术期刊出版内容融合的实现,关键在于学术期刊的内容能够满足多种不同类型出版媒体的需求,在满足科学性、指导性要求基础上,与期刊的学术定位相符,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提升内容质量[5]。不仅需要紧跟网络科技进步的步伐,紧紧抓住学科研究发展主要方向,并结合社会受众的关注领域设置特色专栏,建立内容质量评价反馈讨论系统,随时关注并与受众分享和讨论当前社会热点,激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发掘和导引有价值的研究主题和方向,为新的潜在的研究热点提供可靠的受众反馈系统的预测,进一步拓展内容题材的研究深度,提高学术期刊出版内容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在做好内容的数字化出版工作,大力提高内容标引、编排格式体例转化等方面的数字化水平的同时,还可通过现代网络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识别等手段的引入,从技术层面杜绝学术不端现象,通过不断更新优化的审稿制度以及完善的编委会制度和同行评议制度等质量保障机制,全方位提高期刊内容的学术质量和学术价值[6]。
二、多渠道同步出版,实现出版渠道深度融合
学术期刊在出版渠道上的融合主要是从传统单一的纸质版出版到如今的电子版、网络版、移动版等多渠道同步出版,可见现代出版传播渠道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出版速度加快、传播效果更佳并且形成了互动反馈机制。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版速度可以不再受到固定出版周期的掣肘,快速出版单篇论文或提前出版后一期或后几期的期刊,出版速度大大加快[7]。采编平台的交互模块、微信公众号的后台可以使编辑与作者、编辑与审稿专家更便捷高效地交流。学术期刊通过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多渠道、立体化同步出版,将刊登的学术文章以及最新的学术信息传递给读者,满足用户即时性、便捷性的要求,为读者提供一个自由、方便、迅捷的阅读窗口以及精准化、定制化服务系统,最终产生学术期刊影响力。
一是建设学术期刊网站电子版出版渠道。学术期刊网站作为学术期刊的信息门户中心,从投稿、组稿到成果传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传播学术研究成果并连接读者与作者的重要窗口及桥梁。在媒体融合时代,传统的学术期刊网站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功能性的要求,无法更加有效地实现读者与作者沟通和反馈。因此,学术期刊网站传统结构也应该进行改革和升级,充分利用流媒体与自媒体方式进行更加有效的介绍与传播各类信息和动态,以人们更加喜爱和更易接受的方式了解该学术期刊的内容和特点,设置基于云技术进行学术交流和碰撞的学术论坛,不断吸引高水平人才加入虚拟网络学术圈,为学术圈新领域和新热点的出现提供肥沃的土壤,从而提高学术期刊的品牌认知度。同时,学术期刊网站还是编辑与作者、读者互动的便捷途径。网站可以通过在线采编系统及时获取并反馈作者的疑问,将作者、编辑和专家联系起来,实现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编辑处理稿件的所有在线处理流程,让稿件处理更加便捷。二是推广学术数据库网络版出版渠道。除了学术期刊网站传播渠道,还有学术数据库,可以把学术内容上传到数据库中,从而实现“云共享”的目的。由于数据库平台采用一些前沿技术比如大数据挖掘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于大规模的科研论文、研究热点及相关领域进行挖掘整理和分类,以更加直接的视觉方式呈现在作者和读者眼前,因而使用者非常广泛,可以更加有效地帮助研究者提供指导和预测方向,为研究者提供学术研究基础和现状支撑。因此,学术期刊与各数据库合作,能够扩大受众面,从而增强学术期刊影响力。三是开辟新媒体平台移动版出版渠道。新媒体平台主要是指“两微一端”,即微信公众平台、微博以及客户端,还可以开发手机App平台等发布期刊内容,能及时收到受众的反馈并迅速回复,提供作者在线提交论文和查询稿件状态等服务功能,实现与作者和读者的互动。此外,还可以采用新型流媒体及自媒体短视频的方式,对某个特定研究领域进行热点追踪及分析,帮助研究者及时迅捷的了解当前研究热点的进度情况,及时高效的传播科技前沿信息,开展线上线下学术活动等。甚至还可以尝试开展线上直播渠道,通过某个专题网络连线该专题的专家及学者共同参与线上讨论和分析,或者是编辑部为受众讲解近期选题热点,指出近期审稿中常出现的错误等,让更多的受众即时观看,进一步扩大学术期刊受众面[8]。
三、优化出版流程,实现出版平台深度融合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分工明确,为提高生产效率,生产不同的产品和内容需要不同的技术。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形式单一、过程琐碎重复、工作周期长,在当前网络社会下,应积极运用各种新技术,如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挖掘技术等来推动学术期刊融合出版。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优化出版流程,实现出版平台的深度融合,提升学术期刊出版质量。
一是培育开发各种自媒体流媒体平台。广泛利用公众号、微博、抖音等自媒体流媒体方式,为读者提供文献分享及分析、关键词检索、研究热点跟踪及介绍、在线出版等服务,将研究热点及重磅内容以碎片化的手段,如短微博附图甚至短视频介绍等形式迅速推广[9],同时优化网络稿件处理系统、实现投稿、审稿、查询、编辑、发布一条龙无缝连接,极大地缩短了出版周期,提高了编辑工作的流转时效,减少冗余环节的时间浪费,并使得读者和作者能够更加迅速挖掘出想搜寻的研究内容,实现资源的一体化整合和转型。可在学术期刊网站建立在线交流平台,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学术问题和观点,使受众互相沟通,及时推送科研最新成果和科研动态,方便受众和科研爱好者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研究动态和信息。还可以考虑对某些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对话和交流,对当前领域内的研究方向、思路及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同时可以邀请这一领域的其他研究者以及感兴趣的读者进行提问或者对话,采用直播或者短视频留言的形式,打破时间和地域的界限,进行异时交流和探讨,提高对话的质量和沟通交流的效果,形成思想碰撞并产生新鲜的观点和研究方向,对提高学术期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吸引更多的优质稿件[10]。二是依托数字化出版平台。国内数字化出版平台做得比较好的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龙源期刊网等门户网站,这些出版平台网站由于介入市场早,市場认可度高,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优质资源以及忠实的用户。因此,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平台的资源聚合功能、技术优势以及强大的市场占有率,使其与已有资源进行对接融合,大力发展学术期刊自身数字化出版特色,从而优化出版流程,提高出版效率。作者可以更加容易的进行投稿和对稿件进度的查询、修改以及再次提交等一系列操作;编辑的审稿环节也可做到更加方便直接,甚至支持点对点审稿,点对点修改,多人在线协同办公等,将更加高级的编辑功能引入其中,可以大大提升审稿效率缩短审稿循环周期;还可借助数据库的免费传播力及优先出版功能。对于主题新颖,实效性强的论文,可以采用优先出版,让有价值的论文提前出版,增强传播效应。例如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疫情的发展不等人,最新的研究成果要用来指导一线救治,学术期刊就可以单篇优先出版的方式,收到论文后快速地完成对该稿件的审稿、编辑、校对等一系列流程,不用等待这一期全部收齐,直接以单篇的形式在数据库平台优先发布[8]。因此,建立有影响力的优先发布平台,推进网上优先出版平台常态化,及时地发表科研成果,使学术成果尽快地传播出去,可以达到科研为现实社会服务的目的。
四、提升服务意识,实现出版经营深度融合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洪流面前,各种新型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只有跟随互联网浪潮,不断升级更新数字出版技术服务,把新技术新手段应用到数字出版行业,增强用户体验感,才能将学术期刊推送到大众面前,学术期刊包括论文选题策划、组稿,纸质期刊的发行和营销、广告推广以及读者、作者、审稿专家之间关系的维护,都可以充分发挥线上线下的优势,促进出版经营方面的深度融合。
首先,通过对新媒体技术的科学利用,拓展学术期刊服务内容。随着5G技术的逐步全面覆盖,百倍于之前的超高速网络即将步入到千家万户,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身临其境的流媒体也会孕育而生,让数字出版业为读者提供视觉、听觉服务已成为可能。比如以5G带宽,已经可以佩戴3D眼镜,让远隔千山万水的不同地域的研究学者共聚一间虚拟会议室,进行一场网络学术讨论会议,也可以做出更加吸引眼球、分辨率更高的各类视频来进行最新信息和热点的推广。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创建微信数字期刊,努力打造精品“微品牌”,使读者能够实现“零距离”地和期刊进行交流与对话,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建设微信数字期刊的过程中,可以建立一个由学术期刊的采编人员、栏目主持人及核心作者等共同组成的学术平台,提供文章的发布、评论、展开互动等多种功能,多发布一些具有较强探索性、争议性、引领性和前瞻性的论题,吸引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参与进来,一起进行研讨和创新,从而能够引领学术创新潮流,提高学术期刊在领域内的地位[11]。其次,利用新媒体平台定向推送内容,实现精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现代人由于阅读碎片化时间较多,阅读内容往往要求精准度极高,特别是在流媒体时代,往往人们只有几分钟甚至几十秒的时间来关注一段视频,新媒体本身就具有碎片化、精准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特点,很多时候读者没有时间来完成长时间大量的阅读,这个时候就需要这种高度浓缩、论点清晰的短媒体来满足读者和观众的需求,通过对受众的阅读习惯进行大数据挖掘,然后提供精准化和个性化服务[8]。学术期刊还可以对相应领域和热点分组,进行分组推送。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人们较为关注疫情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搜索历史记录结果,可以将疫情相关资讯和学术内容定向推送给感兴趣和需要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大数据挖掘,关键字搜索等一系列技术对读者感兴趣的主题进行一定的预测和定向推送相类似相关论文,或者提供多篇论文进行摘要对比和差异化阅读服务,帮助读者尽快达到阅读目的。此外,将读者和作者上升为用户,建立用户思维模式,以用户需求引领编辑工作,针对用户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内容[9]。针对用户的搜索习惯,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相关的大数据挖掘,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偏好分别进行推广,充分利用新媒体用户交流互动平台,通过图片、音频、视频及在线讨论等多种方式,增加生动性及趣味性,同时设置更加便捷的跳转方式,方便用户以熟悉的方式阅读,增强阅读的舒适度、提升阅读的体验感,让用户不自觉的养成黏附于该平台的特点,从而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得到受众的认可和接受,增强编辑与用户黏度性[12]。学术期刊只有深入了解用户的偏好和特点才能够更加高效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定向服务以及差异化服务,才能将学术期刊的出版经营受众面拓展到最大。
五、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实现出版管理的深度融合
无论是在传统纸媒时代,还是现在的媒体融合时代,编辑人员的队伍建设都是保证期刊质量的关键,也是期刊出版管理的关键。《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大新兴出版内容生产人才、技术研发人才、资本运作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引进力度,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10]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学术期刊的出版工作模式发生深刻的变革同时,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其工作任务不再局限以收稿,编辑加工等工作内容,还需要通过各种自媒体流媒體技术,参与到多媒体平台关于学术期刊出版的设计以及制作过程中,凝聚一批忠实用户,编辑的角色变得更加多元化。因此,有必要打造一支适合于当前甚至未来的极具现代意识、变革意识的专业素养扎实、新媒体技术应用熟练的专业编辑团队,实现出版管理的深度融合,学术期刊才能在科技不断高速发展变化中屹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学术期刊编辑要具备较强的信息和知识甄别能力。在数字化的今天,学术期刊编辑面对的往往都是海量的信息,想要对如此大规模的信息进行有效和快速的筛选,这便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学习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稿件的筛选、评价,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成为相关领域的信息分析和问题研究学者,在大量阅读不同论文的先天优势下逐渐锻炼出新热点的预测及新研究中心的分析能力,使得学术期刊的选题更加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5]。其次,学术期刊编辑要掌握新媒体技术知识和新媒体的操作能力。在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应当在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前提下,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学习最新的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将传统工作与新媒体手段相结合。不仅要具备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编校技能,还要熟练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发布学术信息和推送资讯,联系和组织线下学术讨论活动或者线上的虚拟学术沙龙,将读者、作者和编辑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方便随时随地的进行互动交流,讨论学术问题以及科研前沿信息[10]。此外,出版单位更要实时跟踪出版动态,并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加强同行间交流和沟通,按时完成国家规定的编辑年度继续教育任务,使编辑能够及时了解先进的出版资讯和编辑技术,提高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素质,逐步提高编辑的新媒体素质,从而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促进学术期刊快速实现融合出版转型[9]。
参考文献:
[1]疫情背景下,期刊业如何自救与逆袭?[EB/OL].http://www.cqbk. com.cn/InfoView?uid=38520c3b- 14d1- 4357- 9c34- b5d7c868ed88,2020- 04- 02.
[2]融合出版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深度融合[EB/OL].http://blog. sina.com.cn/s/blog_48c256690102y3ar.html,2018- 10- 21.
[3]胡显.战“疫”中疫情防控舆论引导的责任与担当[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20,39(2):1- 4.
[4]金铃.传统学术期刊的融媒体转型策略[J].新媒体研究,2020,(5):73- 74.
[5]周海秋.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6): 17- 22.
[6]陈如毅.论媒体融合之下学术期刊的“内容为王”[J].荆楚学刊, 2015,16(5):93- 96.
[7]姚林.“互联网+”背景下学术期刊刊网融合研究[J].出版与印刷, 2018,(4):29- 34.
[8]谢镒逊,张威.学术期刊媒体融合转型发展策略探析———基于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的思考[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9,39(2):131- 134.
[9]伯灵.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5(3):399- 402.
[10]刘山青.媒体融合形势下的学术期刊发展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2):12- 14.
[11]杨彧.融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路径探析[J].中国传媒科技,2020,(4):56- 58.
[12]宋爽.媒体融合视阈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5(9):130-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