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绿色发展试点项目建设成效、推进困境及优化路径研究

2021-01-13刘一锋

南方农村 2021年6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

刘一锋

摘   要:近年来,国家开展了一系列农业绿色发展试点项目,以此为探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本文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为案例,对其项目设计、管理制度、试点成效、培训指导、保障措施等全流程进行跟踪和分析,发现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但其推进过程中也存在地块分散、农户种植习惯、技术队伍不健全等困境,并据此提出相关优化路径。

关键词:绿色发展;试点项目;推进困境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1)06-0034-04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为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以增产增收为主要目的。随着我国粮食产能的稳步提升,人民饮食结构的肉蛋奶供应充足以及资源环境约束的不断显现,我国农业发展导向发生了重大变革,转型升级需求迫切,人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1-2]。2017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在此大背景下,国家进一步出台了系列农业绿色发展试点项目,如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等,以期以建设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绿色引领加快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促进耕地资源永续利用[3-4],为实现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本文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为案例,对其项目设计、管理制度、试点成效、培训指导、保障措施等全流程进行跟踪和分析,探寻其建设成效、推进困境,并提出相关优化路径,以期为后续农业绿色发展项目的实施提供参考。

一、试点项目设计及管理

(一)试点内容

针对广东耕地土壤酸化较为明显的水稻、蔬菜果树等主要作物种植区域的土壤酸化问题,集成推广调酸控酸等土壤改良综合技术模式,建立25万亩以上土壤酸化耕地治理示范区。通过项目实施,缓解示范区耕地土壤酸化程度,耕地质量等级(持平或提升)。具体土壤改良综合技术模式包括秸秆还田腐熟技术(机械切碎稻秆+腐熟剂还田模式、稻秆留高禾头+腐熟剂还田模式、稻秆平铺腐熟直接还田模式、稻秆覆盖作物)和绿肥种植模式(紫云英种植和绿肥混播)。

(二)建设内容

选定仁化县、龙川县、梅县区等10个县(市、区)作为土壤酸化耕地治理示范县,每个示范县必须完成2.5万亩以上土壤酸化耕地治理任务,并在示范区内建立5个总面积不少于3000亩的土壤酸化耕地治理和地力培肥核心示范区,设立10个效果监测点(覆盖各种技术模式),集中展示一批土壤酸化耕地治理、地力培肥等综合技术模式,提升耕地质量。

(三)项目设计

1. 明确实施方案。各示范县结合本地优势作物、土壤类型、耕作制度,制订实施方案,细化具体的目标任务与管理制度。因地制宜确定补助方式,科学测算每个实施主体实施相关技术模式的补助资金额度,做到建设任务内容与补助资金使用的配套统一。

2. 确定技术模式。根据土壤类型、耕作制度和作物种类,以解决耕地酸化等突出问题为导向,以示范区为平台,提出有效的解决技术措施,形成贯穿整个生产周期的耕地质量保护提升主推技术模式。通过示范,总结提炼一批“可推广、可复制、能落地、接地气”的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技术模式。

3. 建立管理制度。各示范县要制定管理规范,明确管理方法和措施,加强项目管理,做到有组织机构、有主推技术、有检查验收、有工作档案。

4. 项目管理。项目补助资金可以采取直接补助、政府购买服务、先建后补、以奖代拨等方式。其中,土壤酸化耕地治理、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和施用配方肥、有机肥等肥料补助,其中:土壤酸化耕地治理主要补助购买土壤调理剂,可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社会组织集中连片实施或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企业负责将补贴物资落实到田;秸秆还田主要补助腐熟剂和农机作业等,可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社會组织集中连片实施;绿肥种植主要补助绿肥种子(含根瘤菌)和田间管理费用,可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实施主体集中连片实施,或由有关镇、村整合召集村各有关农户、社会化服务组织集中连片种植。

5. 保障措施。加强培训指导。省级部门做好市、县级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并派技术人员与地市级一起到各示范县(市、区)进行巡回指导。县级农业部门负责对镇、村农技员进行培训,镇农技人员负责培训农民以及实施主体。各示范县(市、区)要严格按项目实施进度,及时派出技术人员深入镇、村第一线,开展检查指导工作。做好以“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创新宣传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加强与电信、报刊、自媒体等合作,展示各地的好做法、好经验。

二、项目试点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后廉江红橙、龙川砂糖橘、陆丰砂糖橘、仁化贡柑平均产量增收分别为420、130、367、240kg/亩。同时,试点项目可有效改善产品品质(防止裂果,提高含糖度),普遍比不施用土壤调理剂的水果提高0.4元/kg;此外,随着时间推移,土地改善后增产和增效方面效果更为显著。

不同处理对水稻实收产量数据结果分析表明,施加土壤调理剂处理,均可提高水稻实收产量,各试点区域水稻平均产量分别为10、17.5kg以上,其中以常规施肥+土壤调理剂采购产品100kg/亩对水稻实收产量提高幅度最大为7.47%。

(二)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土壤酸化治理效果监测点土壤有机质平均上升6.8%,pH值上升0.35,此外,培肥土壤肥力的功效明天,氮、磷、钾等肥力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1、表2);而且会降低土壤容重,增强通透性,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

(三)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逐步改变了农民滥用化肥的习惯施肥方法和耕作方法,自觉改变焚烧秸秆陋习,积极推广应用土壤综合培肥技术,使土壤结构得到改善,耕地质量逐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得到提升,保证了粮食安全,有利于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三、存在問题

(一)群众积极性不高

一是土壤调理剂施入田间后,农作物生长表现与未施调理剂作物表现没有显著差别,部分农民认为施不施调理剂无所谓,影响了应用土壤调理剂的积极性;二是农民施肥观念有待转变,盲目施用调理剂仍有发生,实施效果不太理想。部分农民未按照制定的技术措施操作,擅自改变施用方法和施用量,影响了调理剂应用效果。

(二)宣传培训力度仍然不够

部分试点县区技术培训人员不足300人,且宣传不到位,导致群众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农民缺乏科技知识,对化肥、农药、科学种田、环境保护等方面了解不够,需要加强宣传培训。

(三)土壤调理剂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是调研显示,部分土壤调理剂呈微细粉末状,酸碱度太强,田间撒施时,调理剂粉末很容易粘到身体,即使有严密的保护措施,也难免粘到手、脚、脸、眼睛等部位,造成皮肤灼伤。因此土壤调理剂酸碱度应以9-11为宜,利于减轻对人体伤害;二是调理剂以微颗粒为好,利于人工撒施;三是调理剂主要成分除含有氧化钙、氧化镁等中微量元素外,最好含有一定的有机质成分,利于培肥土壤,利于提高农户应用土壤调理剂的积极性。

(四)种植作物差异导致群众接受程度有明显不同

目前土壤调理剂补助标准70元/亩,亩施用量50公斤左右。在果树、蔬菜等效益较为明显的作物上,农户积极性较高,因其经济效益较为明显。但水稻施用效果不够明显,主要是因为水稻相对价格较低,增收效果不明显。

四、优化路径与对策建议

一是加大技术人员和农民的培训力度。首先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邀请相关科研院所专家、教授进行授课,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技术指导服务质量及效率,以便更好地指导实施主体科学应用土壤调理剂;然后由技术人员到示范区各镇、各村举办农民技术培训班,扩大宣传培训范围,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和掌握技术应用的本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微信平台和悬挂横幅标语、印发资料、召开现场会等方式广泛宣传项目实施的意义,让广大农民群众都自觉参与项目实施,共同推进项目有效开展。二是加强检查,督促落实。项目工作小组与各镇(街)农业办人员经常深入示范区田间地头和走访农户,检查和督促实施主体按照技术要求及时施用土壤调理剂,确保土壤调理剂全部落实到田。对不能有效落实的,取消下一年项目实施主体遴选资格,并立即调整实施主体,把未落实到田的土壤调理剂安排到另外有积极性的农户施用。三是探索整县制推进土壤酸化耕地治理项目,使项目技术推广和受益农户全覆盖,全县耕地质量整体提升。四是推荐选购合适的土壤调理剂,并以水果、蔬菜等效益较为明显的作物为突破口,推进耕地治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吴宇哲,沈欣言.中国耕地保护治理转型:供给、管制与赋能[ J ].中国土地科学,2021,35(08):32-38.

[2] 王频,钟瑾.浅析耕地污染治理与修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J ].南方农业,2021,15(21):230-231.

[3] 刘毅.耕地污染控制与农艺协同治理策略[ J ].现代农业科技,2021(12):198-200.

[4] 胡梦雅,孙彦,曹天庆,等.耕地面源污染治理农户参与意愿研究[ J ].水土保持研究,2021,28(04):397-403.

(责任编辑:罗湘龙)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Effect, Promotion Dilemma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Pilot Project

LIU Yi-feng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Protection Center of Guangdong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Guangzhou 5105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tate has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pilot projects to explore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aking the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protection and improvement projec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tracks and analyzes the whole process of its project design, management system, pilot results, training guidance and safeguard measures. It is found that its economic, ec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are significant, but in the process of its promotion,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such as scattered plots, farmers' planting habits and imperfect technical team, Based on this, the relevant optimization path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Green Development;Pilot Projects;Advancing Dilemma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
日本城镇化“绿色发展”新动力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发
绿色转型战略需要更明确的路径选择
能源诅咒视角下成都经济区绿色发展研究
绿色金融在石油石化行业的运用研究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
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研究
试论加强农业机械化生产
新形势下闽北绿色发展实践模式探析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浅议坚持法治环保 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