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低水平乙型肝炎病毒载量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1-01-13熊洪海
熊洪海
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感染科 (江西吉安 343000)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水平的高低,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复制的活跃程度,HBsAg水平低的患者,进行干扰素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可能会提高HBsAg的清除,临床效果更好。临床研究证实,HBsAg水平越低,治愈率越高[1]。抗病毒治疗仍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方式,常见药物为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干扰素等[2]。针对低水平HBsAg和低水平乙型肝炎病毒载量(hepatitis B virus DNA,HBV-DNA)患者,采用干扰素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可能会提高临床治愈率。为探究提升其临床治疗效果的有效途径,本研究旨在分析干扰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低水平HBsAg和低水平HBV-DNA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低水平HBsAg和低水平HBV-DN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电脑抽签的方式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5~36岁,平均(30.37±5.84)岁;病程1~10年,平均(4.88±2.65)年。试验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6~35岁,平均(30.12±3.96)岁;病程1~10年,平均(4.85±2.6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符合《201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证实其存在低水平HBsAg及低水平HBV-DNA情况,经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为50~240 U/L,HBV-DNA低于1×104U/ml,HBsAg定量低于4 000 ng/ml;(2)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对本研究所用药物存在禁忌证或过敏反应;(2)存在丙型、丁型肝炎及伴有肝癌;(3)存在严重心肌系统疾病、肾脏功能障碍及高血压、高血糖等慢性疾病;(4)存在认知、行为能力不全;(5)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若患者肝功能异常,首先需给予异甘草酸镁进行保肝治疗,待转氨酶恢复正常,停用降酶药物。
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0172,规格:0.5 mg/粒,28粒/瓶)治疗:0.5 mg/次,1次/d,连续治疗48周;若治疗效果不佳,48周后仍需长期口服恩替卡韦治疗。
试验组采用干扰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基础治疗方式同对照组,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60077,规格:180 μg/0.5 mg,支),180 μg/次,1次/周,连续治疗48周。
1.3 临床评价
(1)临床生化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包括ALT、血清总胆红素( total bilirubin,TBIL)、HBV-DNA定量、HBsAg滴度。(2)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未见腹泻、腹水等症状,肝功能恢复正常,HBV-DNA下降良好、检测不出,HBsAg滴度下降2个log以上,或者HBsAg阴转,即为显效;若症状改善,肝功能正常,患者HBV-DNA检测不出,HBsAg滴度下降2个log以内即为有效;若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肝功能仍反复异常,HBV-DNA未下降,HBsAg滴度未下降,即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表面抗原滴度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HBV-DNA转阴率、HBsAg转换率、HBsAg滴度下降大于2个log占比、ALT复常率及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突变(HBV-YMDD)变异率。(4)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白细胞减低、甲状腺功能亢进、血小板下降、肝腹水、消化道出血。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ALT、TBIL、HBsAg、HBV-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ALT、TBIL、HBsAg、HBV-DNA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指标比较
2.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2.3 两组治疗后HBV-DNA转阴率、HBsAg转换率、HBsAg滴度下降大于2个log占比、ALT复常率及HBV-YMDD变异率比较
试验组HBV-DNA转阴率、HBsAg转换率、HBsAg滴度下降大于2个log占比、ALT复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HBV-YMDD变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HBV-DNA转阴率、HBsAg转换率、
2.4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期间,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目前,临床治疗乙型肝炎主要通过长期、持续的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与转录,达到延缓或阻止病情进展、改善肝功能的目的[3]。HBV感染肝细胞后,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肝脏炎症及肝纤维化,严重可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4]。临床研究表明,肝脏炎症的发生、发展与血清表面抗原及肝细胞内的HBV-DNA载量有关,当患者的血清HBsAg及HBV-DNA得到有效清除后,疾病得到快速缓解,预后效果更好[5]。因此,实现HBsAg及HBV-DNA清除,对改善乙型肝炎患者病情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后ALT、TBIL、HBsAg、HBV-DNA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干扰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低水平HBsAg和低水平HBV-DNA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恩替卡韦可抑制HBV多聚酶活性,阻断病毒链的形成,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阻止病情进展;同时,恩替卡韦三磷酸盐能抑制HBV多聚酶HBV-DNA正链的合成,进而降低机体HBV-DNA水平,改善患者病情。但因乙型肝炎治疗难度大,且患者因疾病影响机体免疫力较低,单独采用恩替卡韦疗效有限,难以达到理想的临床效果。干扰素为一类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及调节免疫等多种作用,其能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达到抑制HBV复制的效果;通过增强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调节机体免疫应答的能力,提高机体抗病毒能力。干扰素与恩替卡韦联合使用时可通过扩大作用靶点提高抗病毒效果,进而达到清除HBsAg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HBV-DNA转阴率、HBsAg转换率、HBsAg滴度下降大于2个log占比、ALT复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HBV-YMDD变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干扰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低水平HBsAg和低水平HBV-YMDD患者可提高HBsAg清除效果,降低HBV-YMDD水平。本研究还发现,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表明在恩替卡韦基础上联合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本研究还存在纳入样本量较少的不足,还待后期临床加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干扰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低水平HBsAg和低水平HBV-DNA患者效果确切,可以帮助提高HBV-DNA的阴转率、HBsAg转换率,降低HBV-YMDD变异率,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