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英语文学教学中的叙事策略——以《追风筝的人》为例

2021-01-13祖力亚外力新疆大学

环球首映 2021年6期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哈桑阿米尔

祖力亚·外力 新疆大学

一、叙事时间的巧妙运用

小说以富家子阿米尔和他父亲仆人的儿子哈桑的友谊为主线,讲述了在战乱背景下的亲情友情、国仇家恨、种族歧视等众多吸引眼球的背叛与救赎的故事。

时间是人们阅读小说之时最先感应和得知的因素之一,它和小说的人物与情节一样重要。作者翟羽琛在他《胡塞尼小说的叙事艺术》一文中提到,小说是时间的艺术,作者在讲述故事时必然会遵循一定的时间顺序,而采用什么时间顺序,会直接影响到小说的叙事和表达效果。①研究小说的文本叙事时间,需要明确两种时间概念,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所谓文本时间,指的是在叙事文本中所出现的时间状况,这种时间状况可以不以故事中实际的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先后顺序以及所需的时间长短而表现出来。②而故事时间则指故事中的事件或者一系列事件按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先后顺序所排列出来的自然顺序时间。③而时序(order),就是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时间顺序,是相对于故事时序而言的。故事时序是故事发展的真实时间顺序,是符合人的思维习惯的,按照先有起因后有结果的逻辑顺序展开,通常情况下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叙事时序则不然,它可以变化。④除了内容情节上的震撼力,《追风筝的人》在叙事时间的把握和运用上也是非常精彩到位的。胡塞尼在叙事时序方面运用了多种手法,使得整部小说更加生动,耐人寻味。小说总体属于非线性历时叙事,通过倒叙、预叙、频率等多种时间叙事的方法将整个故事呈现的淋漓尽致、妙不可言。具体而言,该小说叙事时间的手法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研究:

(一)倒叙

倒叙作为叙述时序中最为常见也最易发现的一种,广受作家笔者们青睐。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把结局提前,一种是把中间扣人心弦的精彩片段提前。比如在《恋恋笔记本》(The Notebook)一书中,作者Nicholas Charles Sparks 在小说的开始是以现在为时间点,通过男主的一本日记切换到过去的年轻时代,以此开始倒叙或者追叙过去和女主之间一系列的爱情故事,这类倒叙属于前者。再比如古装连续剧《还珠格格》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的开始部分,导演孙树培也选择截取整部电视剧中较为经典的一些段落作为开头,然后再回过头从故事的开头开始展现,这类倒叙属于后者。

阅读本部小说我们得知,小说开始的时间便是2001年12月,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成年男子。随即便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里的人要“我”回去探望他,在挂了电话之后,“我”的思绪也飘到了过去,“我想起曾经的生活,想起1975年那个改变了一切的冬天。那造就了我。”⑤这一句话,小说中的“我”说得如此沉重,让读者很想了解那个1975年的冬天,想了解这个冬天又是怎样影响了“我”,造就了“我”。再比如小说多处出现过去和现在的完美交替,不断交叉。这让读者不停地在现在和过去之间来回交替,如此倒叙引发读者心中的疑虑,也吸引着读者继续往下读下去,使读者跟着小说一步步探究事实真相,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其次,通过倒叙,即现在和过去这样前后心理的对比,凸显了主人公阿米尔内心世界越来越成熟和其心中真善美的心路回归历程。《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阿米尔和哈桑友谊,二人由情如兄弟,到背叛相离,再到阿米尔最后的自我救赎,尤其是主人公对于过去的忏悔这一心理历程和为之所做的弥补。通过倒叙,主人公无论是心理的忏悔还是行动上的弥补,都能够体现得淋漓尽致,具体到位,这与过去懦弱善妒的自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达到了审美的至高境界,也满足了读者心中对真善美的期盼。

(二)预叙

预叙,和倒叙一样,是叙述时序的另一种常见手法,但是它的运用显然没有倒叙那么普遍。本文分析两种预叙手法,一种是梦境预叙,即通过梦境中所出现的场景和事件来预示将来可能会发生的事件,这种的预叙相对隐晦,比如在最火热的美剧之一《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第一部的结尾,Bran Stark多次在梦中感觉到家破人亡的感受,而没过多久就收到父亲Ned Stark被人谋杀的消息。无论是在梦里看到父亲站在家族墓穴里,还是梦到自家城堡被海水吞噬(不久之后除了几个主角,家里上下都被一个奉海神为上帝的家族灭族),Bran的梦中所发生一切都已经或者都在一一变成现实,这是最典型的梦境预叙手段;另一种是语言预叙,即通过所说的言语来倾向性地表达某种意思,这种与梦境预叙相比,较为直接,也较为少见,比如在《红楼梦》的很多诗词中,都较为清楚地预示几位重要人物的命运和最终的归宿。

该小说中多次使用了梦境预叙,语言预叙等较为典型的预叙手法,本文就梦境预叙和语言预叙两种来对《追风筝的人》做简单的分析,具体如下:

首先是梦境预叙。该小说中运用梦境预叙来暗示结局的手法不在少数,但是最为典型的就是哈桑在那个改变两个主人公命运的风筝大赛前一夜做的“湖怪”梦。在梦里,阿米尔是敢于挑战一切未知的勇士,他与哈桑在一起,战胜了未知的邪恶和恐惧,用自己的行动向大家证明想象中的鬼怪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从而成为了众人赞美和表扬的对象。首先,这预示着阿米尔在第二天的风筝大赛中将大获全胜,夺得第一,受到人们的赞扬;其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哈桑心中对阿米尔是崇拜的,这种崇拜已然超越主仆情怀,而是把阿米尔当作真正的朋友、兄弟,不然也不会有阿米尔学会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哈桑学会说的第一句是“阿米尔”了。在哈桑潜意识里,阿米尔不是现实中那胆怯无能的形象,自己与阿米尔能像朋友那样平等地接受人们的赞扬和尊敬。或者说,至少在哈桑看来,阿米尔对他的情感和他对阿米尔的情感是同等的。但是第二天的风筝大赛之后,在哈桑帮阿米尔追回那只风筝的回路上,哈桑因为之前得罪了另一个富家子弟而被他强行奸污。而阿米尔躲在一个角落,看到了这全过程却始终没有挺身相救。梦境中阿米尔的高大形象与现实中的胆小懦弱形成鲜明对比,也成为之后阿米尔和哈桑二人友谊破灭的预示。

其次是语言预叙。在小说第三章,拉辛汗和父亲看到阿米尔被小伙伴欺负,哈桑挺身而出为阿米尔解围的时候,父亲对拉辛汗说,阿米尔性格中缺少某些东西,而拉辛汗辩解说阿米尔缺少的正是卑劣的性格。在拉辛汗看来,阿米尔虽然生性懦弱,但却温和善良,非狡诈奸猾之人。这段对话中,不仅预示了阿米尔后来没能够为哈桑挺身而出的懦弱(因为父亲说阿米尔懦弱),也预示后面的二十六年阿米尔因为他的内心善良,因为那件事愧对哈桑一直负罪至深。(拉辛汗说阿米尔温和善良)

(三)频率

频率,说白了就是某句话或者某个事件出现的次数。它加强了情感色彩,使得叙事节奏丰富多变,情节张弛有度,详略得当。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剧里,这样的频率都出现过多次。比如《名侦探柯南》里主人公柯南说的“真相只有一个!”这算是柯南的口头禅,也一度成为柯南的代名词(代名句),这句话的重复明显给读者一种振奋人心的冲击,让我们知道每当柯南说这句话时,他一定会破案,并且事实真相就像他说的一样。再比如《还珠格格》里经典誓言“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这一句也重复出现了不少次。这句话的重复不仅贴合它古装剧的风格和气氛,更是主人公们至深爱情的象征,也继承了琼瑶剧一贯的风格。这种强调的方式它往往出现在对人物性格产生重要影响的情节与事件中,来显露人物性格。

在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中,重复性叙事常出现在人物的对话,思想和潜意识,心理活动里。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那句贯穿始终的“为你,千千万万遍。”(“For you,thousand times over.”)⑥在文中总共出现了四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四次均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场景中,当然其寓意也是不一样的。它既出现在小说的开头,又作为结束出现在全篇结尾,前后呼应,使整个的叙事非常的完整。中间的两次也是出现在情节发展的至关重要关头,与情节息息相关,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部小说中的叙述时间,无论是倒叙、预叙还是频率,都被运用得十分得当巧妙,这也是它堪称佳作,至今受广大读者和评论界一致好评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叙事聚焦的巧妙运用

我们观察任何一个作品,无论是文学小说还是影视剧,都是通过某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视角进行认识和理解的,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叙事视角,即叙事聚焦(focalization)。米克·巴尔认为,聚焦是把所呈现出来的每一个成分与视觉(通过这一视觉这些成分被呈现出来)之间的关系。⑦其实叙事聚焦就是作品中的人称视角。这个故事是以谁的视角来写的,如果是第一人称“我”,那么它的聚焦就是这个“我”,即叙述者;如果是“我们”,那么就是叙述者和隐含读者。热奈特是从“视点”对叙述聚焦的划分。他更多考虑的是聚焦的主体,将叙述聚焦分为三类,即内聚焦叙事、外聚焦叙事、和无聚焦或零聚焦叙事。而《追风筝的人》运用的就是最为传统常见的内聚焦叙事,即叙述者相当于故事人物。除了小说第十六章有一部分是切换到父亲好友拉辛汗的视角,采用热奈特提出的“不定式内聚焦叙事”以外,其余部分主要都是通过主人公阿米尔的视角被呈现给读者的。这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使读者能够真实亲切地感受人物角色的感受,更好地身临其境地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去。

本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即主人公阿米尔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是最为典型的内聚焦叙事模式。小说中所发生的事件基本上都是通过阿米尔的所见所闻展开描写叙述的。这也是小说整体给人感觉亲切真实,与读者产生共鸣的重要原因。人物-聚焦者的偏见和限制会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思想意识、价值概念、身份、性别等的差异会产生偏见和限制,甚至观看的时间、地点、角度不同,也可能会出现某些不同。在这些偏见与限制中,聚焦者的年幼是一个重要原因之一。⑧因为在《追风筝的人》中,时间跨度在将近三十年,这期间主人公阿米尔也由十二岁的小孩子长大成一个大男人,无论是对事对人或者思想观念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小时候孩子的视角和长大后成人的视角也相应有了变化。

(一)儿童视角下的阿米尔

小时候的阿米尔不仅生性胆小懦弱、善妒小气,还从心底里瞧不起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小伙伴哈桑。阿米尔从小没有妈妈,父亲是他唯一的亲人,父亲高大正义又参与慈善,他很爱戴自己的父亲。首先因为性格上温和委婉,阿米尔一直都得不到父亲的认可和赞赏。相比之下,反而是仆人的儿子哈桑能够轻而易举得到阿米尔一直努力渴望的来自父亲的爱与关怀。因此,阿米尔嫉妒哈桑。其次,阿米尔认为哈桑是哈扎拉人,身份地位没有阿米尔尊贵,打心底里认为哈桑只是自己的“仆人”,根本不会是真正同等意义上的朋友。再者,阿米尔出于懦弱的性格,一直都害怕恶棍公子阿塞夫的责难,以至于不敢承认哈桑这个“朋友”。而哈桑被欺负之后,阿米尔出于当时不敢挺身而出,逼走了哈桑父子,但是从此却深陷自责内疚的深渊。当然,这也成就了长大后的阿米尔。作者运用回顾性的儿童视角解剖分析了阿米尔当时的内心世界,这种儿童叙事视角让读者更加真实真切地了解到主人公阿米尔的所思所想。

(二)成人视角下的阿米尔

成人视角,是作者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在既成的心理下来形成新认识。成人视角能透视到儿童世界里不能解释的人生感悟,有一定的理性色彩,他们的思维通常是复杂中带有冷静和理性的,他们的心灵不再纯洁,而是带有了世俗的气息,他们对于世界的观念也充斥着功利主义的色彩。⑨因为悔悟与良知,长大后的阿米尔踏上了重新成为好人的路。当然这也是在他读过拉辛汗的书信,知道了哈桑原来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之后才进行的。他知道了真相,了解了父亲曾经对哈桑那些“无缘由”的爱和关怀,也明白了父亲其实和自己一样,也是被负罪感吞噬了的人。所以,父亲对哈桑无限关怀,对社会做出各类慈善来减轻自己内心的负罪感,但始终还是不愿也不敢承认哈桑这个出生低贱儿子。成人的视角下,这个世界不再那么美好,只有充满谎言的活着的成人,不再有过去那纯真的孩童了。

两种视角的运用避免了单一无趣的传统形式,为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是本部小说画龙点睛之所在。

三、结语

通过对小说的叙事分析,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体会了小说深层次的赎罪主题。胡塞尼用一部小说将多种元素,即天性中的善良,纯情的快乐,宽恕,到人性的弱点、嫉妒等交织在一起,为读者展示了如此完美的作品。这部小说使多少人爱不释手,不仅因为每个人都能被故事情节打动,因为每个人都能在小说中的某一部分找到自己的影子,更是因为它巧妙的叙事策略,使之能够畅销全球,成为众多读者心灵成长之路必不可少的同伴。

注释

① 翟羽琛.胡塞尼小说的叙事艺术[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6.

② 翟羽琛.胡塞尼小说的叙事艺术[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6.

③ 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④ 翟羽琛.胡塞尼小说的叙事艺术[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6.

⑤ [美]胡塞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⑥ [美]胡塞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⑦ [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第二版)[M].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⑧ 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⑨ 翟羽琛.胡塞尼小说的叙事艺术[D].天津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哈桑阿米尔
感恩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人物形象解读
借据丢失之后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不一样的风筝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