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张天福茶学思想传播研究
2021-01-13陈雪楠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陈雪楠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被尊称为“茶界泰斗”的中国当代著名的茶学家、中国现代茶学创始人之一张天福教授,一生致力于从事茶业教育、生产、科研、制茶、机械研究和名茶审评,开创了我国近代茶叶科教之先河。其精通中国茶学,将茶文化与处世之道融合升华,不仅延承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还为新时代茶学界与茶业界的文化传承指明了方向,有力推动了中国现代茶业与茶文化的发展。
在当今新媒体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正确分析张天福茶学思想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根据问题有的放矢,结合新媒体技术提出张天福思想传播的新平台和新路径势在必行。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张天福茶学思想有助于张天福思想能乘上新媒体传播的快车,扩大受众面,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张天福茶学思想的魅力,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茶文化,以及茶学思想中的丰富内涵。
一、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张天福茶学思想的价值与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新媒体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对其依赖性越来越强,信息沟通、查阅资料、生活娱乐等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其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因此在当前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的下,仅用传统媒体的叙事和传播方式来弘扬张天福茶学思想,已经不符合当代的信息传播语境和受众的心理。只有结合新媒体特征构建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传播的有效方式,才能使张天福茶学思想得到更广更长远的发展。
张天福丰富的茶学思想内涵对当代职业教育与道德建设方面起着很强的指引作用。在职业教育方面,张天福将自己一生对于茶的知识、经验与感悟无私传授。他在1935年创办福建第一所茶校时提出了“实事求是,身体力行”的校训,对现代职业教育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一直被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沿用至今。同时张天福在茶业职业教育方面提出了“三结合”及“三要求”。其中三结合是指: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教育与科研的结合,培养人才与改进技术的结合。而三要求是:一是学以致用;二是与当地生产相结合;三是技术的普及。这些教育思想对至今的职业教育仍有较强的指导意义[1]。
在道德建设方面,张天福通过深入研究了古今中外的茶艺、茶礼、茶道,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提出内涵为“俭、清、和、静”的中国茶礼,即“茶尚俭,勤俭朴素;茶贵清,清正廉明;茶导和,和衷共济;茶致静,宁静致远[2]”。这茶礼体现了中华民族历来提倡的高尚品性和处世哲学[3]。在当下我国大力推进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际,张天福的茶学思想是想通过茶这个特殊的物质载体来召唤中华民族传统优秀道德的回归与发扬。
二、张天福茶学思想传播的现状及遇到的挑战
张天福茶学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如何使其更好更快地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一个重大课题,新媒体技术给张天福茶学思想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契机。张天福茶学思想在传播上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如研究茶学思想和传播茶学思想的群体较小、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的表现形式等,需要找准问题,精准发力,才能更好实现张天福茶学思想的传播。
(一)形成时间短,研究传播群体小
张天福茶学思想是张天福在长期事茶中将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思考不断总结而形成的,相较于中国传统文化,张天福茶学思想形成与发展的时间较为短暂,还十分年轻。也因茶学界在社会群体中十分小众,以至于张天福茶学思想的传播存在着一定局限性。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融合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人们对茶文化的不断重视,近几年张天福茶学思想得以有了较大范围的传播。
(二)传播方式以传统媒体为主,亟待融合新媒体
早期张天福茶学思想传播途径主要依赖于以传统媒体为主的传播方式,如举办张天福思想研讨会,再通过报刊杂志、电视报道等途径传播。近些年随着短视频、公众号等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张天福茶学思想亟待在原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辅以一定的新媒体传播方式,融合传播。在新的社会环境和传播语境下,传播方式的增加,传播速度的加快能为张天福茶学文化的传播带来了诸多发展和传播机遇。比如传播载体的多元化拓展了张天福思想的呈现形式,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丰富了张天福茶学思想的传播方式,传播方式的个性化使张天福茶学思想迸发出新的活力。
(三)新媒体技术下张天福茶学思想传播的内容、方式过于单一
在新媒体技术更新迭代、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冲突性等特点的社会思潮,显著削弱了传统文化在媒体中的传播效果。在这种局面下,张天福茶学思想要想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抓住人们的眼球,以期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说是步履维艰。而目前张天福茶学思想传播还存在着形式比较单一、传播信息相对固化、信息更新频率较低等问题,使张天福茶学思想不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尤其是张天福茶学思想在新媒体平台传播时常定位于宣传型角色,受众处于被动地位,参与度较低,也影响了张天福茶学思想的吸引力和传播力。
三、新媒体技术中张天福茶学思想传播的路径探析
在新媒体时期,要想提升张天福茶学思想的传播力,就要牢牢地把握新媒体所带来的机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现代传播学先驱之一的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五W模式”,即一个传播过程包含着五大要素: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传播效果[4]。现从这五个方面探析新媒体技术中张天福茶学思想传播的路径。
(一)整合各方力量,组建专技、有力的新媒体宣传队伍
传播张天福茶学思想是一项持久的任务,而专业且高效的人才支撑能为应用新媒体传播张天福茶学思想提供人才保障。结合张天福茶学思想传播的现状,可以从专业化和业余化两方向进行新媒体人才的培养[5]。
首先是专业化的新媒体人才培养,可选择对张天福茶学思想认同感强,有主动传播意识的企业或单位宣传代表,成立专门的运用新媒体传播张天福茶学思想的传播队伍,并经过一定的新媒体知识、技能培训,使其能够具备一定的认知判断能力和专业能力来维护各传播媒体。
其次是业余化新媒体人才的培养,主要基于茶学界或对张天福茶学思想有浓厚兴趣的人群。这需要牵头组织的单位发挥作用,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社交网络和移动终端,吸引带动更多的茶学界甚至是社会中的广大人群参与到传播过程中,积极地提供传播内容、给予反馈或成为二次传播的传播主体。
(二)进一步挖掘内涵,配合新媒体技术,丰富传播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善于抓住优秀人物和先进代表的精神实质和思想闪光点,长期性、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挖掘背后的感人故事和鲜活事例,让先进典型生动、可信、可学”[6]。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张天福茶学思想应更加重视内容上的创新,即在内容深度和表现形式上进行优化升级,使其不仅能符合当代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且能让所传递的茶学思想更加深入人心[7]。
在内容深度上,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整合资源,不断丰富张天福茶学思想内涵。例如在举办“张天福茶学思想研讨会”“张天福诞辰纪念日”及各类茶文化与传统文化相关活动中,不仅要大力宣传张天福茶学思想,还应注重向社会各界研究张天福茶学思想的人群征集新的研究成果,鼓励各界学者深入挖掘张天福思想内涵,特别是其在新时代的意义。再将优秀的作品应用新媒体技术再创作,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吸引更多的学者参与挖掘张天福茶学思想的内涵与时代价值,不断推出相关研究成果。使张天福茶学思想内涵的挖掘工作成为一个长期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在表现形式上,要充分应用新媒体技术,采用受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效果来传播张天福茶学思想。例如,融合多媒体技术提高表现力,以动画的形式讲述张天福的故事,借助短视频及直播平台展现,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提升观赏体验等。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与平台,增加传播渠道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改变了信息获取的方式和思想传播的手段,在互联网提供的海量内容和无边界的开放平台上,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发布、传递或分享信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等传播媒介均为张天福茶学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新平台。因此在应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时,应转变传播理念,增加传播渠道,创新传播形式,勇于突破传统媒介界限,将传播主渠道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媒体转变,形成张天福茶学思想传播的合力。除此之外,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平台,开通专有微博、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账号、建立网站等,建立张天福茶学思想独属的系统全面的传播体系,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打造张天福茶学思想多样的智能传播渠道。
(四)加强受众细分,实现精准传播
在如今信息呈现“井喷式”地爆发的时代,受众主动去筛选、整理、吸收各类纷繁复杂的信息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同时,每个受众之间又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因此要想达到精准有效地传播,就要求不同的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要对应不同的群体,加强受众细分,实现精准传播。具体表现在传播张天福茶学思想时,要通过应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或分工合作方式,针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兴趣点,采取差异化、分众化的传播策略,向他们推送真正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可以整合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弱关系和朋友圈的强关系,传播张天福茶学思想,传递张天福茶文化活动讯息,分享张天福茶学思想学习心得,由此聚集茶文化爱好者,形成网络空间中的茶文化群体。再充分调动茶文化交流群体参与张天福茶学思想传播的积极性,形成二次传播,扩大传播效果。
(五)注重传播效果的分析,构建新媒体大宣传局面,达到传播目的
文化传播需要激起受众的“审美意趣”和“文化认同”,否则文化的传播目的将难以达到[8]。因此,对传播效果进行精确的分析,从而反向指导传播内容的优化与传播方式的调整,有助于达到传播目的。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是双向性的,受众不再只是被动的接收信息,他们可以借助互联网拥有众多的发声与反馈渠道。因此在传播张天福茶学思想的过程中要及时接收受众反馈的信息,借助大数据的力量对受众需求、心理差异、浏览方式以及接受渠道等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和估算,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使张天福茶学思想更扣动受众心弦,达到更好的传播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