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精神世界研究的四重向度

2021-01-13

红色文化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红色精神大学生

孙 园

百年征程铸辉煌,风华正茂迎复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1)《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人民日报》 2021年2月21日。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创造的先进文化,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是极其宝贵而丰厚的一座育人“富矿”。由于红色文化形成的历史恰恰厚植于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其中所蕴含的红色基因正是中国的“遗传密码”,是中国人民在新时代不忘初心、奋力前行的精神动力,也是润养大学生精神世界,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强国一代”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深刻认识大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充分汲取红色文化润养精神的营养成分,正确把握实施红色文化育人的几组重要关系,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一、大学生精神世界成长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掌握的丰富知识与过硬本领如同飞鸟之一翼,丰沛的精神与昂扬的气势则是飞鸟的另一翼,唯有双翼齐展,方能展翅高飞。

(一)实现民族复兴需要精神昂扬的大学生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与美好的梦想。近代以来,坚强不屈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带领下,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的中国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2)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5页。然而,民族复兴的道路总是充满艰难坎坷,需要我们开展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尤其是自2018年来,美国在发动对华贸易战、科技战之后,继续插手中国的内部事务,助推和制造乱港问题与疆独问题,企图打断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达到扼制中国的目的。在这种严峻的斗争形势面前,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精神成长的培育,教育大学生注重道德修养,弘扬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中国精神,用昂扬的精神姿态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去。

(二)体现“四个自信”需要精神奋进的大学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累累硕果,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的正确选择,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的国家才能走向繁荣昌盛。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又发挥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层的作用,其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奋力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四个自信”的体现,尤其是其中文化自信的体现决不是推崇“西方标准”,误把“西方标准”当作“世界标准”;也决不是膜拜“金钱至上”“享乐至上”,错把物欲满足当作唯一。回顾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落后就要挨打”是我们惨痛的教训,但挨打的不仅仅因“器不如人”,历史证明若是“文不如人”也会导致挨打,甚至会因为丧失文化自信而“不打自垮”。因此,“四个自信”的体现需要青年大学生以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状态做人做事,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三)创造日益美好的生活需要精神强健的大学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5页。这说明,经过长期努力,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更加强烈。所谓美好生活,一方面离不开一定物质条件的支撑,但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精神需要的满足与精神生活的充实。我国的古代圣贤们就认为,物质生活固然为人所必需,但如果只沉溺于物欲而不能自拔,则无异于禽兽。今人能够欣赏品味到优美典雅的唐诗宋词书法绘画,无一不是古人们崇尚精神生活的写照。进入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创造、幸福生活的追寻更需要人们重视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既懂得“知足常乐”“自得其乐”,还懂得“助人为乐”“与民同乐”,在追求物质富裕的同时也着力追求精神富裕,增强创造美好生活和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可见,美好生活的创造需要大学生构建丰沛的精神世界来帮助实现。

二、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向度

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的形象表述,中国共产党党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都是鲜艳的红色。从古至今,红色在中华文化中有着独特的精神标识作用,象征着血与火的颜色,表达着忠诚与勇敢,而革命文化中的红色则突显了党性、革命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它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先进文化,所蕴含的丰富鲜活养分是润养大学生精神成长的最好营养剂(4)邱小云:《红色文化十讲》,江西高校出版社2018年版,第1页。。

(一)铸魂:高高扬起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

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积贫积弱、饱受蹂躏,处在内忧外患的中华民族一度陷入“最危险的时刻”。而旧式的农民起义、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以及资产阶级革命都不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真正带领中国革命从黑暗走向光明,并最终赢得胜利的是高高扬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中国共产党。有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指引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就让中国的革命焕然一新,被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件”。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党领导人民成功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其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红色文化中的“铸魂”营养剂,能够帮助大学生补足理想信念这一精神之“钙”。

红色文化高高扬起的马克思主义旗帜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5)刘伟、谭彦德:《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时代价值》,《毛泽东研究》 2018年第5期。,也是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必胜信念的科学理论依据所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产生凝结的红色文化所高高扬起的马克思主义旗帜,能让今天的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个“伟大的认识工具”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及光明前景。邓小平曾说过:“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6)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1985年3月7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可见,青年大学生从红色文化中能够了解到中国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下实现站起来,进而富起来的目标,并继续迈向强起来征程的,从而铸牢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之魂。

(二)立德:牢牢树立向上向善的风向标

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所凝结成的红色文化中蕴含着内容丰富、历久弥新的革命道德、革命情操、革命风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强大精神动力。伴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推进,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迅速从短缺匮乏状态步入到丰裕充足阶段,但道德领域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人们迫切渴望改变不良现状,净化道德环境,营造和谐氛围,而红色文化恰好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向上向善道德养分,是青年大学生精神成长中“立德”的优质能量供给。

在红色家书中,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流淌着革命者舍小家为国家的家国情怀;在红色歌曲中,“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抒发着革命者坚定乐观的革命理想;在红色故事中,“半床被子”“让出救命盐”折射出的是人民至上的革命价值观;在红色故地中,“十送红军”表达的是拥军爱民的炽热情感。当代大学生是敏锐而活泼的群体,应当成为新时代良好道德风气的护卫者、健康道德追求的引领者,不断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大公无私、淡泊名利、平等友爱、襟怀坦荡的有益养分,将有助于推动新时代社会道德风气向上向善发展。

(三)塑形:积极培养乐观自信的气质形象

由于中国革命的残酷性、艰巨性、长期性,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文化饱含了不畏难、不怕死、不退缩的凛然斗争精神和苦中作乐的积极乐观气度,塑造了革命者高大伟岸的形象,影响了一代代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新时代的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物质丰裕,但各种思想的交融交锋交汇更加激烈。

在革命战争年代,反动派的统治越是凶残疯狂和不择手段,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革命群众就越是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演绎得光彩耀眼,塑造出了一批批积极乐观、不畏艰苦的挺拔自信形象,吸引和感染着更多的觉醒者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最终取得革命的成功。如“狼牙山五壮士”的不屈、“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坚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乐观、方志敏写下《可爱的中国》显示出对革命必定胜利的自信……毛泽东同志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总结到:“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7)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页。这正是红色文化留给今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磅礴精神力量,能够润养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帮助大学生塑造出新时代需要的昂扬乐观自信的崇高形象。

(四)励志:坚定高远豪迈的奋斗志向

如果把铸魂比喻成骨骼,立德看作是血肉,塑形看作是体貌,那么励志就是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质。古语云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革命战争年代的中国共产党正是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和奋斗志向,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带领中国人民与“三座大山”反动势力展开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才赢来了国家独立与人民解放的曙光。据统计,在革命战争时期仅“红土地”江西省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25万多人,无名烈士更是难以计数。抗战时期的杨靖宇、赵一曼等前仆后继的民族英雄满怀爱国主义情感,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以铮铮铁骨浩浩斗志坚持将革命进行到底,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还有井冈山斗争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豪迈奋斗激情,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更坚”的艰苦奋斗精神……这些满满的正能量,无一不化为穿越时空的精神财富,滋养着当代大学生成人成才。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今日之中国面临着更为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许多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青年大学生关注、思考并奋力投身到实践中去解决。如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国家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如何实现重大突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何赢得更广泛共识?如何克服我国迈向“强起来”目标进程中的困难?……这些都需要新时代的大学生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树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红色文化饱含的高远豪迈奋斗志向,能够为青年大学生提供醇厚的“励志”营养汤,激励大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三、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精神成长应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红色文化独特育人作用,从而培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这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教育者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尤其是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8)王晓东:《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和实效》,《人民日报》2015年3月12日。。可见“扭住关键”是推进红色文化育人的题中应有之义。

首先,学校要加强顶层设计。以高站位、广视角设计红色文化培育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话语表达体系,构建并不断完善相应的领导制度、管理制度、监督制度、奖惩制度、评价制度、后勤保障制度等。从整体上推进红色文化进入思政课堂主渠道、融入“课程思政”大格局、嵌入校园文化总框架,使红色文化真正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其次,学校要抓住“关键少数”。即主要领导率先垂范,领导全员参与,着力激发领导干部、大学生干部、党员师生、先进模范人物等“少数”人物的积极引领示范作用。以榜样人物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凝聚力带动广大学生关注红色文化、学习红色文化、传承并践行红色文化,从而以点带面实现“重点突破”。

最后,学校要做好“特色”文章。中国革命被毛泽东同志形容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此红色文化覆盖整个中国大地,学校可利用当地独特的红色资源、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等,与学校积淀的校园文化相结合,使红色文化育人既有统一性也有多样性独特性。如井冈山大学就以其所在地域独有的红色资源为依托,打造了特色鲜明、“红”味十足的特色校园文化,育人成果丰硕,具有很强的推广意义。

(二)坚持正确历史观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伴随互联网的普及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一些国家以肆意歪曲历史事实、故意抹杀历史真相为主要特征的历史虚无主义逐渐滋生蔓延,企图达到消解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抹黑和颠覆历史结论、制造混乱和扭曲价值观的目的。而“对历史的遗忘意味着割裂传统、割裂文明,掩盖和歪曲历史更是对文明的背叛,最终只会陷入悲剧的泥淖、走向进步的反面”(9)《“让历史说话”才能走向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人民日报》2015年8月5日。。我们应当认识到,红色文化正是从红色革命历史中孕育生成和发展凝结而来的,如果大学生不能坚持正确的革命历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那么红色传承与弘扬就无法成为一种自觉,更无法成为自信乃至自强。

在推进红色文化育人中,学校首先要教育大学生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主流及本质。例如针对一些青年大学生质疑“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说法,尤其需要大力加强红色文化培育,用历史的主流脉胳呈现、历史的内在本质剖析,向广大青年大学生说清楚正是中国共产党,在全中国最早高举全民族抗战旗帜,最早组织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真诚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积极领导抗日军民在敌后战场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并最终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10)《铭记伟大历史彰显学术话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理论研究成果综述》,《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12期。通过红色文化培育中的革命历史学习,大学生把握住了历史的主线与主流,就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从而增强对历史的自信,增进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

其次,学校要教育大学生提高警惕,毫不妥协、针锋相对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反对任何篡改历史的错误言行。一些别有用心的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青年大学生追求新鲜的心理,故意以“解密”“恶搞”“戏说”“科技证伪”等手段丑化、矮化、庸俗化一直以来备受尊崇的英雄人物,而对历史上的汉奸、反动派、卖国者则予以美化和讴歌,从而解构原有的主流价值观,颠覆人们的已有正确历史认识,达到虚无历史、否定现实的阴谋。红色文化的学习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看清楚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态、最终目的、本质特点。学校要通过红色文化培育,讲好中国故事、揭穿西方阴谋,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历史观、英雄观,守护革命历史的真实性,维护革命英雄的榜样性,从而坚定红色文化自信,自觉投身到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来。

(三)线上与线下协同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三个“无”来概括成长生活于互联网普及时代的“00后”大学生,即“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处不网”。可见,发挥好网络在红色文化育人中的作用,能够更好地营造教育氛围,拓宽教育途径,丰富教育形式。

一方面,学校要主动占领思政课堂主阵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开展好红色文化培育工作。灵活运用红色家书诵读、红色故事演讲、红色影视观看、红色歌曲传唱、红色景区参观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寓教于乐中促进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所包含的革命理论、革命道路、革命政权、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作风等的了解,增进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和心理自信。

另一方面,学校在做好“线下”教育的同时,要大力开展“线上”教育即基于网络的开放式学习。利用红色文化在线开放课程、红色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大力传播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精神意蕴,吸引最广泛的大学生积极参与,使其成为主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号召者和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最大程度发挥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线上教育所独具的开放性、普及性、灵活性、互动性、教育资源延伸性等特点,可以使红色文化实现线上与线下教育的优势互补、协同推进、同频共振,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四)他育与自育互促结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行为的根本动因,没有人的需要就不可能形成人的主观动机,也就不可能有人的积极行为。叶圣陶把这个认识概括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11)任苏民:《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文化底蕴和当代价值》,《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可见,学校红色文化育人必须把对大学生的教育最终变成其内在的“自我教育”的需要,教育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教育的价值也才会得以体现。

首先,学校要紧紧扭住教育的三大核心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包括教育的内容方法评价环境等)。着眼于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以及人格魅力,挖掘并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与内容,创新和丰富教育方法,设计多元评价方式,运用接地气的“网言网语”,使大学生在“他育”中形成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并升华为情感、意志与行为。

其次,学校要通过创新教育机制,鼓励和正确指导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等“自育”能力,使他育与自育实现互相促进、有机结合,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实践表明,参与式、体验式活动是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学校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红色场馆、制作红色微电影、帮扶革命烈士后代、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方式,让大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自觉接受红色文化向上向善的道德熏陶,培养浩然正气。

再次,学校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转换角色,学会将自我教育转化成他育,鼓励大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企业实习中、社会实践中、网络交往中,向他人积极宣扬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倡导红色价值观,真正使“他育”与“自育”形成良性互动,大大提升红色文化培育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业绩。”(12)习近平:《在纪念刘华清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9月29日。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是跨越时空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只有利用好、发扬好、传承好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让大学生坚定红色文化自信,我们的国家才能真正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豪迈飞跃,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红色精神大学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拿出精神
追忆红色浪漫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