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2021-01-13徐义婷
徐义婷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改革开放43年的实践印证了党中央有权威对于推进改革的极端重要性。进入新时代,我们更要处理好党中央权威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使二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既借助改革过程中的一系列举措使党中央更为切实地拥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又以强有力的党中央权威确保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的改革能够顺利推进。
一、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必要性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份探索性的事业、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一场攻坚性的变革,其顺利推进有赖于强有力的党中央权威。维护党中央权威之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体现在方向确定、蓝图规划、长效贯彻、挑战应对等各个方面。
(一)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需要维护党中央权威
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4页。。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关系大幅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社会意识不断更新。围绕方向引领与道路选择这一关系到改革事业能否乘风破浪、开拓前进的根本性问题,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颇主张,支持回归计划经济的有之,赞成彻底私有化的有之,崇拜西方制度模式的亦有之。针对以上种种,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党中央权威,确保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4页。。
维护党中央权威对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的意义,一是体现在能够强化党的领导以保持改革定力上。凭借强有力的中央权威,党能够牢牢把握住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以“四个自信”为支撑,立足于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做出精准研判,“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在众说纷纭中开好改革药方”(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9页。,始终推动改革向着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方向迈进。二是体现在能够发挥引领作用以凝聚改革共识上。这种作用的发挥主要指向两个层面:理论引领与实践引领。一方面,依靠强有力的党中央权威,党的指导思想与方针政策得以更好地阐明与宣扬,其在影响人们对改革方向问题的认知上所起的作用得以扩大。另一方面,依靠强有力的党中央权威能够在改革实践中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而借此所创造的一系列成就,将促使着人们从中体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的优越性。
(二)实现改革的系统整体协同需要维护党中央权威
全面深化改革,以标志着范围更广的“全面”和力度更强的“深化”为限定词,突显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改革特征——更追求实现广度和深度的统一。这意味着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势必不会限于某一领域、某一层次,也不会限于某一地区、某一时刻。而依靠强有力的党中央权威,能够实现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各项改革措施综合发挥出最大效能。
首先,维护党中央权威有利于实现各地区改革的协调推进。在改革中,各地方由于在自然条件及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等因素上存在的差异,会产生不尽相同的利益诉求。若无中央权威,各地方各自为政,盲目地以实现本地利益的最大化为追求来制定改革政策,极有可能导致恶性竞争,对改革事业的整体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依靠强有力的党中央权威,能够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有效整合各地方优势,进行科学合理的宏观布局,促使各地方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凝聚为推进改革发展的合力。
其次,维护党中央权威有利于实现各领域改革的统筹安排。依赖强有力的党中央权威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改革总体目标的指引功能,“把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改革开放有机衔接起来”(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6页。,避免各领域具体改革措施出现相互牵扯的状况;而且能够在各项改革措施彼此配套的基础上,抓住改革关键领域重点推进,针对改革突出问题补齐短板。
此外,维护党中央权威还有利于实现改革在各阶段的有效承接。依靠强有力的党中央权威,既能够“一张蓝图绘到底”,使得每个阶段上的改革都成为汲取过去经验、立足当前实际、着眼未来可能的改革;又能够在破旧立新的过程中注意时序步骤,从而将因新旧衔接而产生体制机制缝隙与漏洞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避免为寻租、腐败等破坏改革的行为提供机会。
(三)确保改革的推进落实需要维护党中央权威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5)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3年11月9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71页。全面深化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必须踩稳踏实。确保改革在时间维度上的持续推进和在空间维度上的层层落实都有赖于强有力的党中央权威。
从时间维度来看,党中央权威的维护,有助于解决改革所面临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使改革能够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保持不断开拓前进的态势。在改革进程中,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始终存在。能否统筹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与需求以激发其改革积极性,成为影响改革持续推进的关键性问题。而依靠强有力的党中央权威,一方面,能够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举全国之力加速推进生产力的发展,把“蛋糕”尽可能做大,使众人需求的满足变得相对容易。另一方面,在“蛋糕”不可能无限做大的情况下,又能够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提取和合理分配,使各方利益诉求的满足程度保持在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上。
从空间维度来看,党中央权威的维护,有助于改革政令冲破贯彻过程中所遭遇的梗阻,使改革的各项部署在实践中最大化地转为改造现实世界的力量。“一分部署,九分落实。”(6)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2016年3月4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61页。改革各项措施取得的最终效果的好与坏,与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到位与否密切相关。而中央是否有权威,又深刻影响着改革政令在层层执行过程中的到位情况。“同样一项政策或决策,如果出自拥有权威的当局或掌权者,在执行过程中不仅没有负面作用,而且其正面效果会明显增加。”(7)俞可平:《权力与权威:新的解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依靠强有力的党中央权威,各项改革政策在各个层面上的执行力度将得以强化、执行准度将得以提高、执行效度将得以跃升。
(四)应对改革的内外挑战需要维护党中央权威
改革始终处于内外环境之中,在能够借助各方面有利因素推进自身的同时,也势必要应对内外压力与阻力带来的各类风险与挑战。而“特别是有困难的时候,没有中央、国务院这个权威,不可能解决问题。有了这个权威,困难时也能做大事”(8)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稳定,中国大有希望》(1989年9月4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9页。。
在应对外部挑战方面,依靠强有力的党中央权威,能够以“全国一盘棋”的姿态冲破西方国家的遏制。通过改革,中国发展的速度之快、质量之高、体量之大为世界所惊叹。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用冷战思维看待和平崛起的中国”(9)李正华:《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1期。,他们出于自身的意愿和利益,企图通过对中国的全面围堵,遏制住中国不断强大的势头。在此种情形下,要想使改革顺利推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借助强有力的党中央权威,确保中国“能够作为统一的政治力量与外国交往,从而维护国家利益”(10)齐卫平、龚少情:《中央权威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论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2期。。
在应对内部挑战方面,依靠强有力的党中央权威,能够实现对改革速率和力度的精准把控,在维持稳定的基础上,攻坚深水区、啃下硬骨头。全面深化改革之难,一是难在要在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三者中找准平衡点。而“强固的中央权威则是现代化过程中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取快速平稳发展的根本保证”(11)《调整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政治资源的开发与维护——王沪宁教授访谈录》,《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3期。。依靠它,能够充分地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科学研判在适当的时机、以合理的节奏、靠适度的措施推进改革,最大限度地降低改革引起社会震荡的可能性。全面深化改革之难,二是难在为解决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和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对过去改革中形成的利益关系进行重新调整。当年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成为如今的被改革者,意味着进入攻坚期的改革或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内部掣肘现象。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的正是能够集中勇气与智慧,以真刀真枪触动一些利益和奶酪,祛瘴医疾,不断实现自我革新。
二、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维护党中央权威的特殊内涵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维护党中央权威既具有必要性,又体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从权威与民主、自治、核心的关系角度切入,理解好其所蕴藏的特殊内涵,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维护党中央权威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坚持维护权威与发扬民主的辩证统一
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中,改革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必然离不开强有力的中央权威的保障。而“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2)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在改革的现代化目标中,又势必蕴含着民主的要求。协调好权威与民主的关系是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破题之要,在于摈弃简单的民主与专制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模式,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中要追求的是维护权威与发扬民主的辩证统一。若是一味强调权威而不讲民主,改革极可能陷入倒退或是异化。这种情形下,改革一是会背离现代化的目标,在相反的方向上运动;二是会因难以获得广泛的认同与支持而无法推进,即使勉强推进,也必将以高昂的运行成本作为代价;三是会为个人独裁或专制主义的滋生培养土壤,从而沦为少数人攫取私利的工具。若是一味强调民主而弱化权威,改革又极易引起震荡甚至是颠覆。这是未能取得成功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给我们留下的深刻经验教训。导致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原因固然复杂,但其中“很重要的是这个党的民主集中制被抛弃了,政治纪律被动摇了,党中央权威没有了”(13)《〈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73页。。
只有实现维护权威与发扬民主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而全面深化改革所坚持的社会主义方向,恰恰使得维护权威与发扬民主具备了一致性:从根本目的来看,二者都是为了加促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从内在本质来看,二者都是要借由改革来使广大人民的意志得到充分表达,使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切实维护。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追求维护权威与发扬民主的辩证统一,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能的。权威与民主固然存在区别,不可混为一谈,但也不应被视为绝对对立的存在。“民主化不可能在无权威状态下形成,反之,现代权威又不可能在没有民主化的条件下形成。”(14)王沪宁:《现阶段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几对关系》,《社会科学》1989年第10期。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维护党中央权威,必须时刻保持这种思想认识上的清醒,并注重在实践操作上避免假借发扬民主的名义抵制权威、假借维护权威的名义损害民主的现象的发生。
(二)实现中央权威与地方自主的有效平衡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就一直以一身兼二任,既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党中央权威的维护,不仅指向能够赢得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对党中央的自觉服从与自愿认同,还指向能够使中央在与地方各级政府互动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控制力与影响力。因而,要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维护党中央权威,如何处理好中央权威与地方自主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权威与自治是相对的东西”(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76—277页。,恩格斯的这一论断为解答上述问题提供了合理思路。唯有达成中央权威与地方自主的有效平衡,使中央与地方二者之间能够维持一种统而不死、放而不乱的状态,才能对改革进程起到助推作用。过分强调地方自主性而否定中央权威,各地方难免受自身利益局限,无法自觉从全局的、长远的视角去考虑问题、制定政策。如此情形下,改革将失去形成共同意志、保障一致行动的必要机制,沦为一种无序活动。地方各自为政形成的过剩“活力”,反而将成为改革整体建设中出现重复、低效、缺位等问题的诱因。而过分强调中央权威而不允许地方自主同样也不可取。一是中央事无巨细地包揽一切既不切实际,又与改革的现代化取向背道而驰。二是由于所能掌握的信息较为粗疏等,改革政策在制定过程中会失去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在执行过程中也将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三是不适当的高度集中会遏制地方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改革将难以在汇集各方智慧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和突破,从而陷入停滞。
中央权威与地方自主的有效平衡,对于改革的顺利推进至关重要。并且,由于全面深化改革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中央与地方在根本利益上并不存在冲突,在二者之间形成协同关系也就成为可能。其中,关键就在于以集分平衡为原则,合理配置权力、科学落实责任,使“事在四方,要在中央”(1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19年版,第72页。。
“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50页。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维护党中央权威,并不意味着抹杀地方自主性,而是要在坚持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下,使中央与地方两方面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如此,方能达成中央权威与地方自主互惠共生的状态,促使改革在试点探路与面上铺开相结合中顺利推进。
(三)实现“两个维护”的相辅相成
维护党中央权威所强调的权威主体在于中共中央。因而,从性质上界定,对于党中央权威的维护,是对于组织权威而非个人权威的维护。但“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18)邓小平:《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1989年6月16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0页。。经由改革实践与砺炼,在中央领导集体中逐渐形成一个能为全党所公认的领导核心是应然与实然的统一。所以,如何处理好维护党中央权威与维护党的领导核心之间的关系,也成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维护党中央权威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现阶段,维护党中央权威与维护党的领导核心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两个维护”之间的关系。厘清这一关系,必须坚持辩证思维。首先,“两个维护”是不能完全等同也无法彼此替代的。这是由它们所指向的对象在包括构成、职能等各个方面上存在的差异性所决定的。其次,“两个维护”又是在本质上一致、能够相互促进的。前一个维护内在地包含于后一个维护的要求之中,其实现必然建立在强有力的中央权威基础之上。而党中央权威的维护也有赖于中央领导核心的地位的确立。
由于上述关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维护党中央权威也就意味着要实现“两个维护”的相辅相成。而这种状态的实现将对改革发展起到正向推进作用。一是依靠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对“两个维护”的正确认知与自觉践行,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种“从全社会向全党、从全党向党中央、从党中央向习近平总书记拱卫递进”(19)王洪树:《“两个维护”形成了独特的“向心性”政治结构》,《人民论坛》2019年第25期。的向心性架构,从而在改革中更好地凝心聚力。二是能在有效避免对领导人的敬仰爱戴演变为超出理性限度的个人崇拜的前提下,使领导核心的垂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经由改革砺炼形成的领导核心,会在人们面前展示出一种坚守改革决心、富有改革本领的良好形象。这将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改革前景的期待,激发其投身改革实践的热情。
“两个维护”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探索中得出的宝贵经验。要使全面深化改革行走在康庄大道上,既要筑牢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个基础,又要抓住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这个关键。
三、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基本路径
权威的生成是权威主体与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这种相互作用必然要借助一定的形式来实现。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应顺应现代化的要求与趋势,沿着民主、法治、善治的思路,从主体、对象、形式三个层面入手,探寻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可行路径。
(一)坚持改革的人民取向,夯实“权威”的群众基础
从权威的作用对象层面剖析,权威的生成意味着:权威的作用对象对权威主体的意志表现出服从的状态,并且其将自身的这种服从状态视为一种应然。即权威作用对象自愿信从权威主体,这种自愿信从是权威作用对象经由理性思考的选择,建立在其知觉到权威主体能够心系自身需求、满足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要想借众人自愿信从之力维护党中央权威,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
一是在改革整体谋篇布局上,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0)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2013年11月12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95页。。如此,改革政策能够合乎人民的利益与需要,其推进将被认为是具备正当性与合理性的。而人民对改革政策本身的认可,将会衍生为其对政策制定者的信任、拥护与支持。这种正面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将促使人们自愿维护党中央权威。二是在改革举措制定与推进过程中,要依靠人民力量,尊重其主体地位与首创精神。改革参与机制的建立,在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的同时,能够使广大人民感受到党是要帮助自己组织起来,觉知到在党的领导下自己得以更好地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发声出力。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人民投身改革事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能够促使其在改革推进过程中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三是在改革综合成效评价上,要以人民的切实获得感为标准。党所做出的切实维护人民利益的承诺,势必要通过稳定就业、促进公平、发展教育、改善医疗、保障住房、美化生态等桩桩件件来兑现。把人民的切实获得感作为评价改革综合成效的标准,能够敦促党在改革进程中及时进行回顾、反思与调整,以确保党在改革中始终对人民的期待做出有力回应。这也是促使人民自愿维护党中央权威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符合实现现代化目标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唯有“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到党治国理政的全部工作之中”(2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党中央权威才能基于人民的理性认同、自觉服从与自愿维护,伴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而不断得到加强。
(二)提升改革的本领自觉,筑牢“权威”的队伍支撑
从权威的作用主体层面剖析,权威的生成意味着:在拥有必要的权力保障之外,权威主体还必须赢得权威作用对象的信赖。这种信赖感的产生,在于权威主体能够满足权威作用对象对自身所抱有的道德与能力期待。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这种期待将呈现出一种持续增长的趋势。这就对于权威主体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不断提高自身的领导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要以提升本领为自觉,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走自我革新之路维护党中央权威。
一是要依靠学习来加强全党的理论武装。“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67页。。深入的理论学习能够使全体党员在加深理解、强化认同的基础上坚定政治信仰,从而更加自觉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同时,历经思想上的淬炼,在改革中,全体党员将能够更加自如地运用历史与辩证的思维去分析情况、解决问题。而党员的所思所想与所作所为将对其周围的人形成辐射作用,通过人际传播,党中央权威的作用力与影响力将得以扩大。二是要对人员选拔进行优化。选人用人标准的科学化、合理化,选人用人程序的规范化、公正化,能够提高党员干部个人素质与能力,并对党的领导力与公信力产生积极影响,于维护党中央权威大有裨益。三是要对机构职能进行整合。这并非是简单地对各类党政机构进行拼装重组,而是要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通过统筹设置,使各类机构人员更加融合、运行更加高效,以实现党的领导对改革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和各项工作的全覆盖,从而更好维护党中央权威。四是要对党风党纪进行整肃。在纪律的刚性约束下,一系列破坏改革的行为能够得到有效遏制,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而“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23)习近平:《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67页。,就能使全体党员在良好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增强遵守纪律、为民服务的自觉。通过党员的正面作为,党得以在广大人民心目中树立起光辉形象,这能够促使广大人民自愿维护党中央权威。
自我革新是现代化的善治目标对引领改革的党提出的要求。唯有把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从严治党结合起来,在改革砺炼中培养出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本领高强的队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能力,才能使党中央权威得到更好维护。
(三)抓住改革的制度主线,强化“权威”的法理保障
从权威的作用形式层面剖析,权威主体要实现自身对权威作用对象的影响力的长效化,就必须建立起一种相对稳定的权威生成与维护机制。而在过去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党的权威的生成与维护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领导人的超凡魅力以及大规模的群众动员。这种权威的生成与维护机制具有鲜明的道义性与人格化色彩,并不能满足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对中央权威生成与维护机制提出的稳定性与长效化要求。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要运用法治思维,依托相关制度的构建、完善与发展,实现权威生成与维护形式的转变。
其一是要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在制度条文与规范中突出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要求。党内法规的制定与修订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在通过其于法理层面进一步明确维护中央权威要求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又要针对新发问题与情况做出有力回应。还要加强配套学习制度的建设。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自身的健全及其配套学习制度的及时跟进,有利于进一步严明党的纪律与规矩,能够促使全体党员逐步形成自觉尊崇法律与制度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外化于自身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实践行动之中。在党员的带动下,广大群众将更为自觉地学习、遵守宪法和法律。由此,改革的过程亦将成为加促制度文化与法治思维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的过程,有益于党中央权威的维护。其二是要通过制度建设在组织架构上进一步凸显党中央的地位,确保其成为领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脑与中枢。在党内,一方面是要以相关制度建设理顺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三者之间的权责关系,明确各自的属性与功能,有效避免层层提权威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是要以相关制度建设密切中央、地方、基层三级组织之间的交流沟通,形成上下之间的良性互动,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在党外,要依托制度建设完善党领导一切的政治权力结构设计。通过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健全各级党委(党组)工作制度等,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实现党的领导在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全覆盖。如此,以系列制度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确保党中央始终在党内占据核心地位,党中央权威方能在改革中得到更好维护。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12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构建、完善、发展,是致力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要想取得成功所必须坚持的根本方向。在改革中牢牢抓住制度建设这条主线,能够借由一系列举措在党与民众之间建立一种法理性的契约关系,从而建立起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更为稳定和长效的权威生成与作用机制。唯有以治制之大智使党中央权威得到更为切实的维护,才能做好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