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涵养政治生态
2021-01-13葛宇宁周玉清
葛宇宁,周玉清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等,实现了自我革命、自我净化,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有力地保证了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斗争”的胜利,战胜了一系列风险和考验,实现了党的事业的重要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党内政治生态得以重构和净化,实现了良性发展。党内政治生态犹如自然界的生态,破坏比较容易,修复比较困难,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如何巩固党内政治生态的建设成果就成为一项重大课题。其中,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以涵养政治生态就成为一项重大选择。
一、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概念辨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成为了两个热门的研究课题,有大量的学术成果对其进行阐释。然而一些研究成果在界定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时未能深入到本质,更缺乏细致的分析。如一些学者把自然生态的概念生搬硬套到党内政治生态的概念界定上,没有看到党内政治生态的主体是人,其与自然生物有着完全不同的本质。因此很有必要对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态的概念进行重新辨析。
广义上的文化在本质上是一个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体现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文化作为一种人类创造的结果,是一种与自然相对应的人为状态。狭义上的文化则主要呈现为一种精神性的东西,也即精神层面的存在。英国文化学家泰勒认为:“所谓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1](P1)
作为政治文化的“文化”主要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是狭义上的文化在政治生活中延伸出来的特殊形态,主要包括政治参与人(从政者)在其政治行为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追求、道德风尚、权力观、利益观、理想信仰等。至于党内政治文化,就是政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党员干部在具体政治行为中体现出来的上述精神风貌。党内政治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是党内政治生活的“软环境”,它不但影响着党员干部的行为,也影响着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乃至整个社会的政治环境。
许多学者在界定生态时,喜欢借助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问题,认为政治生态就是将生态学理论应用于政治领域,是政治行为的环境系统。其实这是不恰当的。政治生态远比自然生态复杂得多,因为政治生态的主体是人,是从政者、政治行为人,他们不是自然界里的生物,他们本身具有能动性、主动性。这种政治生态的复杂性可以从三个视角来理解。第一,从政者本身的利益具有复杂性。在通常意义上,“从政为官”是一种职业,它和其他任何职业一样,是个人谋取自身生活资料的手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载体。但是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她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每个党员干部必须坚守人民至上的立场,超越谋生的职业生态,积极为人民服务,甚至要牺牲自身利益,捍卫集体利益、人民利益。第二,从人与环境的关系来看,从政者与从政环境会进行互构:一方面,环境影响人,人要适应环境,在一定环境下进行活动;另一方面,人也可以影响环境、重塑环境。第三,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政治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从政者作为个体,有自己的个体意志,这一点会在人际交往中显现出来。完全没有个体意志从逻辑上说是不存在的。但是作为个体,他又不能不顾及其他人,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抑制自己的意志,表现出“从众性”。
党内政治生态,也即从政环境如果采用二分法,可以分为物质性的与精神性的、积极性的与消极性的、被动性的与能动性的。物质性的环境,主要是各种办公设施、经济条件等。精神性的环境,主要是指从政者所在地方、单位等的文化氛围,如单位文化(类似于“企业文化”)。积极性的环境是指那些能够有助于从政者完成自己职责行为的各种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消极性的环境则是指不利于从政者完成自己职责行为的各种条件。被动性的环境,是指从政者不能改变,必须遵守的强制性的条件,如党内法规;能动性的环境,也即从政者能够在其中自由发挥的环境空间。
二、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态的积极作用
从上述对党内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的概念辨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党内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党内政治文化就是从政者面对的“软环境”,是其中的精神性因素,从政者本身会受其影响;同时从政者也可以积极重塑政治文化。正是由于二者关系极为密切,习近平总书记才会指出,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是相辅相成的[2]。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对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1.净化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3](P26)。这就指出了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对党内政治生态的一大积极作用,就是净化作用。如前所述,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态中的能动性、精神性因素,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会对政治生态产生积极影响。这就好比一个受到严重污染的池塘,我们为其注入大量的清水,当清水的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改变整个池塘的水质,使原来水质中的腐朽因素得以净化。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就是一弯清水,当其被注入到某个政治生态时,首先就会净化从政者的灵魂,包括道德风尚、理想信念等,使那些原本可能会消极接受不良政治生态影响、放弃有所作为的党员干部重新获得生机,燃起踏实干事的激情。
2.浸润作用
如果说“净化作用”是显性的、快性的,那么“浸润作用”则是慢性的、潜移默化的,是为了长久的改善和保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在这个意义上,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态的影响就好比湿地对周围环境(一方小气候)的影响。湿地具有多种功能,如补充地下水、调节改善水源、防止土质沙化、滞留沉积物甚至有毒物、调节温度消减温室效应等。这些作用都是潜移默化的,它会逐渐、全面改善周围环境。政治文化也一样,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作为一种适宜的人际环境,会浸润人的精神风貌、软化“僵硬制度”可能带来的不便等,长久作用于人的心理,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3.固本作用
如前所述,习近平总书记把政治文化视为政治生活的灵魂,这是因为政治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是价值观、价值取向问题。“一种政治文化的形态如何,关键在于支撑其骨骼的价值系统如何,其中的价值核心居决定作用。”[4]一个人的价值导向如何会决定其面临利益冲突时如何抉择;一个单位、一个团队的价值导向会决定其成员能否积极干事、干成事。因此,正确的、健康的政治价值观念对政治生态来说,具有固本守魂的作用。正是在此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才强调,“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让党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优良传统深入党员、干部思想和心灵。”[5]在良好政治生态的建设和维护中,我们一定要注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共产主义理想追求的铸魂育人作用,净化每个党员干部的政治灵魂、价值灵魂,纯化党内政治生态,使党永葆生机。
4.补漏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力推进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治党原则,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了一系列党内法律法规,使党员干部的行为基本能够做到“有法可依”。但是,再完善的法律法规也会有漏洞,毕竟法律法规只是“抽象”的规定,不可能事无巨细规定到党员干部行为的每个具体方面。再加上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党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新形势新问题的出现,不可能马上就有可供适用的法律法规。在社会法律生活中,出现法律漏洞时,往往会求助于良好的社会风俗习惯。具体到我们党内党员干部的具体行政行为时,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就是一道有效的“防火墙”,可以起到填补“漏洞”的作用。
三、“病态”政治文化及其对政治生态的消极影响
从本性上来讲,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的政治文化应该是积极健康的,因为其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但是,我们的党员干部不是仅仅生活在党内,更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而是生活在整个社会中,会面临整个社会乃至西方消极文化等的影响。一些意志薄弱、理想信念不坚定的干部难免会受到外在不良文化的影响,从而产生错误的、病态的、低级的精神追求,并把其带入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活动中,形成一些消极的、“病态”的政治文化。这些“病态”的政治文化会侵蚀党的肌体、“污染”党内政治生态。
1.“病态”政治文化的源头
其一,旧的官场文化。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中国人民先后进行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在华的殖民统治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腐朽统治,终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很快又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结束了旧的生产关系。但是,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往往不是完全同步的,旧的落后文化具有一定的顽固性。虽然进行了长期的革命和批判,一些旧的文化因素仍然会隐藏在某些社会关系之中。旧的官场文化就是如此。中国历经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发展,形成了一套官场文化,如上尊下卑等级观念、帮圈观念、关系文化、官场厚黑学等。这些旧的官场文化仍然存在于一些党员干部的观念之中。
其二,西方腐朽的政治文化。由于西方国家长期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一些消极腐朽的价值观念就直接或者间接地被传播过来,一些党员干部受到影响,开始背离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念,熏染上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如金钱政治、贿选、本位主义、个体主义等,破坏了我们党选人用人的价值导向。“选人用人”是影响党内政治生态的一个关键环节,毕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主体是党员干部,只有党员干部干净了,政治生态才会好起来。
其三,商品市场法则文化。商品市场和党内政治生活是不同的领地,不能使用同一种价值法则。更何况,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使命,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的政治立场。这些理念与商品市场的交易法则是不相容的。早在2014年5月8日,在同中央办公厅各单位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就语重心长地对在座的各位领导干部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干部。”[6]
2.病态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态的消极影响
其一,病态政治文化误导党员干部的政治行为,使其形成错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文化往往是积习的结果,一种文化总是在长期的行为实践中产生的,一旦产生之后,又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如前所述,旧社会的官场文化虽经过多次涤荡,依然影响着一些人的从政为官行为。病态的政治文化作为一些新入职党员干部的既有环境,使其难以抗拒,很可能会“入乡随流”,从而成为“大染缸”的适应者。为了使自己的行为能够和周围的文化环境相适应,他们会主动或被动、自发或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做出错误的政治行为且习而不察。
其二,病态政治文化往往是领导干部贪污腐败、违纪违法的温床。当一种文化成为一个单位、一个团体组织的稳定环境要素之后,就会成为人们行为办事的隐性依据。病态的政治文化往往借助“潜规则”来提出自己的要求,成为一种实际运行的、但是又无法直接明说的办事规则。如办事收受红包、接受当事人宴请、建立小金库超越规定迎来送往和供单位领导吃喝玩乐、按照单位内领导干部级别私分罚没款项等。当这些行为变成一种“文化”之后,不但单位内部人员会认为这些是理所当然的,甚至连周围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亲朋好友们,也会逐渐认可、甚至羡慕。如此一来,一些领导干部就会借助这些病态政治文化进行贪腐以及其他违纪违法行为。
其三,病态政治文化往往有社会溢出效应,败坏整个社会风气。在自然生态中,一个湖泊被严重污染,受到致命损害的不仅是湖泊中的生物,还涉及依靠湖泊生存的周围居民、与水里生物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周围其它生物、该地方整体居民的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对该地社会经济文化的评价。政治文化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内的文化状态必然会延伸到整个社会上,产生溢出效应,从而在社会上形成对党员干部形象的错误认知。这种错误认知会削弱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先进性、政府公信力的认同,影响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从而影响整个政治生态与社会生态。
四、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以涵养政治生态
2019年1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离不开党内政治文化的浸润滋养。”[7](P12)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问题上,我们要重视党内政治文化的涵养作用,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以涵养政治生态。
1.铸魂培元: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价值观
如前所述,政治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问题,它是指一个政治党派、政治团体在具体政治行为中倡导什么、反对什么的价值取向。具体到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广大的党员干部在为人民服务过程中应遵循什么样的政治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她的价值观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价值观。这种政治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就是“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因此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就要“大力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充分利用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和熏陶,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拒腐定力”[7](P12)。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所有的党员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必须摈弃当官做老爷、当官发大财的错误价值观念,始终把人民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心中始终装着人民,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员干部的根本追求必须是为人民服务,也只有在奉献社会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党员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义利观、公私观、是非观、苦乐观,对党忠诚老实,办事公道正派,为官清正廉洁,看问题做决策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
2.立规定矩:处理人际关系有章可循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8](P15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特别强调了要倡导三种关系: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干干净净的政商关系。同志关系应该是清清爽爽、真诚纯净的;同志们应该同心同德,共同做好党的事业,为人民服务,坚决反对拉拉扯扯、吹吹拍拍等歪风邪气。党内职务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载体,上下级之间在人身方面一律平等,职务高低只是出于工作需要,坚决反对那种尊上卑下、人身依附、奴颜婢膝的不正常关系与心态。下级在工作中应该尊重和服从上级,上级也应该信任和服务下级(为下级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以党纪党规为基石、以共同推进党的事业发展为目标,建立起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政商关系不仅关系到一个地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什么样的政商关系,营造一种什么样的政商关系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对新型政商关系提出了具体要求,那就是要“亲”和“清”。“亲”就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了解企业家的所思所想、困难和心声,积极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清”就是要树立交往的正确准则和尺度,防止权钱交易和商业贿赂,筑牢预防官商勾结的“防火墙”[9]。
3.以文化人:以优秀文化补精神之“钙”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各种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党内政治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党内文化的一部分,必然会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党员干部需要自觉以优秀文化来滋养自己,把这些优秀文化转化为党内政治文化。我们党内政治文化就是自觉建立在三大先进文化之上的,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指出:“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党员、干部要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去庸俗、远低俗、不媚俗,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10]
建设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就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中国传统的优秀政治文化,如爱国文化、廉洁文化、忠诚文化等,来培育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要积极发扬革命文化,传承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生成的红色基因,使党员干部能够在未来的伟大实践中,继续保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不怕困难敢于牺牲的精神风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党和国家的软实力。
4.自觉净化:坚决抵制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
如前所述,文化体系内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先进的文化对党内政治文化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反之,消极、腐朽、病态的文化会侵蚀党内政治文化,使一些党员干部受到“污染”,从而背离党的先进性,走上邪路。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但会影响党的事业,败坏党的形象,更会影响整个党内政治生态,使好的干部干不成事,产生逆淘汰现象,劣币驱除良币。因此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以涵养政治生态,还必须注重自觉净化,坚决抵制各种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
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作为封建糟粕的官场文化,如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由商品市场交易原则衍生而来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等;源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腐朽的政治文化,如金钱政治、个人本位、分散主义等。除此之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重败坏党内政治文化,影响政治生态,深为人民群众所痛恨,也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四风”问题进行批示时强调: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11](P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