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防疫工作中获得政治认同的现实启示
2021-01-13李珊珊
李珊珊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湖北 武汉 430022)
美国学者派伊认为:“过渡社会里存在着一种深刻的权威危机,因为一切统治的努力都会受到来自不同人不同原因的挑战,领导人无法获得具有合法权威的全面的支配权力。”[1](P81-82)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从旧社会进入新社会的过渡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应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难题,回应社会各方质疑与挑战,获得民众政治认同,赢得民众支持的关键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传染病是威胁民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关键因素,中国共产党能否遏制传染病关系到党的政治理念、执政能力、执政地位能否得到民众的认同。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防疫工作与党的政治认同的关系
政治认同是个人对其所属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地理区域和政治团体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评价,是个人在意识深处认为自己是所属政治单位和政治团体的一部分,从而效忠于该政治单位和政治团体。党的政治认同包括民众对党的领导地位、政治价值、执政能力、现存政党制度和政治体制的认可与支持。党的政治认同取决于民众对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民众对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则取决于政党满足自身需要的程度。传染病的防治事关民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是影响民众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的重要因素。
政治认知是政治认同的前提。认知是个体从客观世界获取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自我认识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除了原群众基础比较好的革命老区外,其他地方的多数群众获取关于中国共产党信息的途径主要是国民党的宣传、民间的流传。由于获取信息的偏颇,民众对共产党的认知并不全面甚至还有误解。开展防疫工作的过程也是重塑民众政治认知的过程。在防疫的过程中,民众与党的干部近距离接触,面对面了解党的政治目标、价值观、政治主张、执政理念和具体政策,从而对党建立比较全面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是政治认同的关键。政治情感是政治现象与公众心理相互作用产生的主观感受,是公众对执政党能否满足自己政治需要产生的态度体验。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执政价值和执政理念、政治制度和政策实施等外部因素,最终是要通过影响政治情感作用于政治认同。疫情防控是党与民众建立政治情感的重要契机。疫情防控期间,消除疫病是党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目标,民众和党同舟共济,为完成防疫任务而共同努力。在此过程中,民众深刻理解了党的政策和措施,切实感受到了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在共同奋斗的过程中,民众与党非常容易建立起深厚的政治情感。政治评价是民众对党的政治价值和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后得出的结论。政治评价影响民众对党的政治态度,是政治认同的决定性因素。政治评价一旦形成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民众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
民众对党的政治认同关系到防疫的效果。英国著名学者维尔曾经指出:“对某一地区或某个社会集团的依附感,向来是人们忠于自己的政治理想、采取政治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一个人一旦把他自己同某一地区或某个社会集团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以致在那个范围以外他的生活就失去任何真正的意义,那么他就已经准备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那些利益。”[2](P27)防疫工作只有得到民众的支持才能顺利开展,民众对党的认同程度决定民众对党的信任程度,民众对党的信任程度决定党对民众的动员程度和民众对党的支持程度。对党的高度认同使民众能够主动响应党的号召,投入防疫工作,推动防疫工作的顺利进行,完成防疫目标。防控目标的完成又会增进民众对党的政治认同,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在防疫工作中获得政治认同的主要做法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医疗条件极端落后,医疗队伍非常薄弱,民众医疗观念极端落后,以及由于解放前国民党的反动宣传,不少群众对党很不信任。当时中国每年累计发病人数约一亿四千万人,死亡率在30‰以上,其中半数以上死于可以预防的传染病。鼠疫、霍乱、天花、黑热病、丝虫病、疟疾、结核病、麻风病、急性克山病等传染病严重威胁着民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3](P2)。同时,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极其繁重的防疫任务。面对严峻的防疫形势,我们党通过科学合理的战略部署、积极有效的舆论引导、广泛的政治动员把疫情防控与党的执政理念的普及、群众的政治觉悟的提高、医疗制度的改革,建立了科学防疫机制和医疗制度,改变了城乡落后的医疗面貌,提升了民众的防疫理念,取得了良好的防疫效果,赢得了各阶层民众的一致认同。
1.科学合理的指导方针为防疫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政治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我国传染病种类多、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中国共产党从维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根本立场出发提出防疫与生产建设、医疗条件改善和医疗队伍建设、卫生环境改善密切结合起来的指导方针。
首先,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卫生工作是关系着全国人民生老病死的大事,是一个大的政治问题,党必须要把它管好”,要集中力量“预防那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流行性疾病”[4](P42)。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长李德全明确指出,“广大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服从他们的需要”,“我们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有责任做好预防工作”。卫生部提出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面向工农兵”是目的,是党的人民立场在卫生工作中的体现。“预防为主”是关键,是在疫情未发之时做好预防遏制传染病的发生与蔓延。“团结中西医”是保障。中国共产党提出中西医要在“为人民服务”的目标下团结起来,中医科学化,西医大众化。“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是党的群众路线在防疫工作中的体现。“四大卫生工作方针”回应了近代以来基层民众看病难、防疫理念滞后、医疗队伍分裂、防疫措施单一等问题,反映了民众摆脱疾病的心理期待。
其次,提出把防疫与生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毛泽东同志指出要把群众身体健康与生产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通过教育使干部们懂得,“每年全国人民因缺乏卫生知识和卫生工作引起疾病和死亡所受人力畜力和经济上的损失,可能超过每年全国人民所受水旱风虫各项灾荒所受的损失”。卫生部发文要求卫生工作要坚持“面向生产、依靠群众,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要把疫病防治工作列入农业生产和兴修水利的规划,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检查;加强工矿企业卫生医疗工作,有计划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各地卫生防疫人员要结合生产对群众展开卫生宣传教育。1950年3月,卫生部派队赴黄泛区、皖北、苏北等灾区,配合当地治河、导沂等水利工程和生产救灾工作,防治传染病。1951年7月11日,卫生部、内务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灾区防疫卫生工作的指示》,要求灾区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救灾与防疫统一起来,在领导灾区人民度过春荒时及时加强防疫。10月30日,卫生部发出《土改地区各级卫生机构配合土地改革运动推行卫生防疫工作的通报》,要求把土改和防疫工作统一起来。中央提出把疫情防控与生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纠正了当时就防疫而防疫、防疫影响生产、重生产轻防疫等狭隘思想观念。
再次,把疫情防控与医疗基础设施和卫生防疫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针对我国落后的医疗现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健全与发展全国卫生基层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医务干部、整合医疗资源等相关要求。在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上,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做出了《关于健全和发展全国卫生基层组织的决定》,计划三五年内使每一个县都有医院,每一个区都有卫生所。此后,卫生部先后下发了《关于组织联合医疗机构实施办法》《县卫生院暂行组织通则》《县属区卫生所暂行组织通则》,推动了县、乡、村医疗卫生网络体系的建设。1951年4月4日,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健全和发展全国卫生基层组织的决定》,提出了有计划健全与发展全国现有县卫生院、所的要求。在医疗卫生队伍的建设上,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作出了《关于发展医学教育和大量培养医学人才》的决议。1950年底,卫生部提出1951年全国卫生工作以防治急性传染病和培养干部、建立基层卫生组织为主要任务。1951年4月4日,卫生部、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发展卫生教育和培养各级卫生工作人员的决定》。在医疗卫生资源的整合上,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医药界的团结和改造》《关于调整卫生部门公私关系》等决议。毛泽东同志为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周恩来要求医学界必须“破除门户之见”,加强团结。1951年4月4日卫生部发布《关于医药界团结互助学习的决定》,提出成立医药界联合会加强中西医团结与合作的决定。1951年12月27日,卫生部发出的《关于组织中医学会的指示》提出组织中医学会,促进中医科学化,密切中西医的团结。医疗基础设施和医疗队伍建设为防疫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
最后,把防疫工作与卫生环境的改善紧密结合起来。疫病的传播与卫生环境状况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卫生环境的治理,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了卫生管理机构,推动了卫生环境治理。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带领下,各地开展了卫生清洁运动,大大改善了民众的卫生环境状况。中国共产党的卫生防疫方针直指中国卫生防疫事业弊端,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价值追求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中国共产党把疫情防控置于国家生产事业、卫生事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社会事务发展的全局中统一部署、统一谋划,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系统思维。科学合理的防疫方针不仅为防疫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而且回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贤达、仁人志士和基层民众的心理期待。
2.科学的防疫态度和务实的防疫举措为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根据传染病的特点制定了“控制烈性传染病,控制并减少慢性传染病,建立基层防疫组织”的防疫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推广疫苗接种。接种疫苗是最经济和最有效的防控手段。天花、霍乱、鼠疫、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白喉、猩红热、百日咳等均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最为严重的流行性疾病,其中天花最容易预防,只要普种牛痘,隔离病人及接触者就能预防。1950年2月10日,卫生部发布《关于开展军民春季防疫工作的指示》要求在群众中普种牛痘。10月7日政务院发布《关于发动秋季种痘运动的指示》,10月12日卫生部发布《关于种痘暂行办法》,要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居民,不分国籍,普遍种痘。从1950年到1954年,全国“累计种痘五亿六千万人次,除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外,已基本上完成了普种工作”[4](P40)。此外,卫生部还在全国各城市免费推广卡介苗接种预防结核病,在儿童中普遍注射白喉、百日咳等疫苗,大大减少了病毒传播的几率。
二是做好传染病的检测工作。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是早发现、早隔离。卫生部根据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性特点,要求各地加强防疫力量,提前做好传染病的检验工作,及早发现病人及轻微患者与带菌人群,调查群众的饮用水状况,规范管理冷饮,加强卫生环境的管理,阻断疾病的传播。1950年卫生部要求各地加强交通检疫,及时上报疫情。1951年4月11日至23日,卫生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防疫会议,制订了鼠疫、天花等19种危害最大的传染病防治方案、预防传染病法规草案和若干防疫办法。1951年2月30日卫生部发布《交通检疫暂行办法》,要求定期检疫鼠疫、霍乱、天花、斑疹伤寒、黄热病、雅斯病、麻风、炭疽病、流行性脑炎、鹦鹉热10种传染病。6月28日,东南亚霍乱流行,为预防霍乱侵入,卫生部及时通报各地,并规定交通检疫的具体实施办法。
三是加强疫区疫情的控制,遏制疫病蔓延。为控制疫区疫病,卫生部要求各疫区及邻近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成立防疫委员会全力防疫,在疫区做好一般卫生工作;动员一切卫生工作人员参加防疫工作;组织巡回防疫队,及早发现传染病人,就地隔离,调查传染病来源,立即上报,并做好日常宣传工作;做好封锁区域的粮食、菜蔬、燃料和日用品的供应,确保群众的正常生活;各县区在疫情发生时应及时上报至中央,疫情结束后,作好工作总结。
四是做好群众的宣传动员工作。1951年3月23日卫生部卫生宣传处正式成立。1951年5月11日,卫生部正式颁布《关于卫生宣传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地加强卫生宣教,使群众了解党的宗旨和党的卫生方针政策,宣传卫生常识。各地通过印发书报杂志、发小册子和传单、写大字报、黑板报、标语、幻灯影视、歌舞、戏曲、上门走访、开诉苦会等多种方式宣传防疫知识,报道疫情进展,号召群众参与防疫工作。美国发动细菌战后,党的卫生教育与爱国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做好卫生防疫就是爱国的理念深入人心。全国各地开展了“清除垃圾、疏通沟渠,填平洼地、改善饮水、合理处理粪便、捕鼠、灭蝇、灭蚊、灭蚤,灭虱、灭臭虫等工作”[5](P838)。在反对细菌战开始的半年时间内,全国共清理垃圾粪便1.6亿吨,疏通沟渠28万余公里,填平污水坑4000余万立方公尺,新建与改良水井130余万口,新建和改建厕所490多万个,捕鼠1亿余只,灭蝇灭蚊无数。爱国卫生运动不仅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防疫理念和防疫政策,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粉碎了美国的细菌战阴谋,而且改变了群众的卫生习惯。
3.出色的防疫成绩获得中国民众和世界相关组织的高度政治认同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防疫事业取得了突出进展:成功控制了突发传染病的蔓延;遏制了各种急慢性传染病[6](P41);初步改变了中国落后的卫生防疫面貌[3](P6)。这为中国的防疫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赢得了社会各界和世界相关组织的认同。
首先,获得了基层民众的政治认同。近代以来,基层民众是传染病的最大受害群体,传染病爆发时基层民众因为居住条件差,防疫观念落后,成为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他们染病后,生死无人问津,甚至惨遭遗弃和迫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当成头等大事,治愈了过去久医不治的传染病,基层民众从中国共产党的实际行动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从心底里认同中国共产党。河北迁西七区方官营村熊某一家五口患了黑热病,得到了及时妥善的治疗,痊愈后表示“一定努力生产报答政府的关怀”。重庆小龙坎的一位婆婆,在流动医疗队去她家治病时,感动地说:“人民政府真好,还免费给我们穷人来看病,反动派时出钱请医生连滑竿也抬不来。”[6](P41)
其次,赢得了医务工作者的政治认同。发展中国卫生防疫事业,提高人民身体素质,改变“东亚病夫”的形象是近代以来所有进步医务工作者的共同追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建立了全国基层医疗卫生组织,培养了大批医务工作者,改变了中西医对抗的局面,解决了过去困扰中国卫生防疫事业多年的问题,为医疗防疫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医务工作者看到了中国卫生事业的希望。
再次,赢得了有识之士和社会贤达的认同。近代以来,传染病的防治是有识之士和社会贤达极为关注的问题。每次疫情出现后,他们都会积极参与救治,但因政府无能,民间力量有限,无法遏制传染病,眼看病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爱莫能助。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传染病得到遏制,传染病人得到妥善安置,传染病感染人数逐年下降。疫病防治成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出色的执政能力、先进的执政理念和良好的执政风貌。
最后,赢得了世界的认同。疫病防治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极端落后的条件下取得的巨大成绩赢得了世界的赞赏。调查细菌战的国际科学委员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卫生运动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中国为提高卫生水准和抵抗疾病流行而采取的措施是“有效而又彻底”的,爱国卫生运动是“一个伟大的运动”,是“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运动。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哈夫月·马勒博士在阿拉木图召开会议把中国树立为发展中国家推动卫生保健事业的典范。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在防疫工作中获得政治认同的现实启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防疫工作中能够获得民众的政治认同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坚持党对防疫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以科学的防疫态度和务实的防疫举措应对疫情,最终以良好的防疫效果获得了群众的政治认同。
第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都是为人民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新中国成立初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切实解决了困扰人民群众多年的传染病问题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改革发展任务繁重,中国共产党能否获得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关系到中国共产党能否圆满完成时代交付的答卷。要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就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了解人民群众的基本诉求,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7]。
第二,始终坚持以先进的理论引导群众。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只有掌握了群众才能变成物质力量。理论要掌握群众就要说服群众,理论要说服群众就要回应时代问题,解答群众心中疑惑,这就要不断加强理论创新。理论要说服群众还要加强群众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马克思曾指出:“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8](P258)要使党的要求转换为群众意志的动机就要及时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增强信息的公开度和透明度。“信息公开和透明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公民执行制度与政策的自觉性和有效性,拉近政府与公民的距离,减少摩擦和误会,最大限度地增加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提升公民对政府的认同程度”[9]。人们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政府的做法,就可能与政府采取合作的态度;反之,如果政府政务大多数都在暗箱操作,即便动机是好的,做法是对的,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不同群众的政治素质、文化素养、思想觉悟各不相同,不同群众对党的政策的认同度和态度也不相同。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防疫的过程中,部分群众不理解和不配合种痘工作,有的群众认为无病打针不吉利;有的认为疫苗有毒;有的认为种痘“非春天不种,桃花不开不种,麦子出穗不种,甚至有些必须择日算卦才种”[5];个别群众还出现了对抗行为。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工作人员当众以身试种,以实际行动打动群众,赢得了群众的支持与信任。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历史使命的完成同样离不开群众觉悟的启发,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根据群众的实际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引导的工作,使先进理论深入民心。
第三,始终坚持以务实的举措造福群众。邓小平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干出来的。党的先进的理念和良好的政策只有转换为务实的举措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正是凭借着务实的举措解决了过去没有解决的问题,从而得到群众的政治认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于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真抓实干,着实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求真务实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做好战略谋划,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决策出台后,要结合地方实际做好决策细化工作,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推动各项政策的落实落地,让群众感受到政策的优越性。求真务实就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妥善地处理重点防疫和日常防疫之间的关系、急性传染病和慢性传染病之间的关系,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蔓延;根据疫病发病的规律盯紧春秋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重要地点的疫病防控,制定相应的防控方案;在处理急性传染病和慢性传染病的关系上,分清主次矛盾,率先处理传播速度比较快的急性传染病,重点突击寄生虫类传染病,最终使各类传染病都受到有效的控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各种矛盾纵横交错,群众需求种类繁多,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决策和方法推动问题的解决,满足群众的需要,从而得到群众的认同。
第四,始终坚持以良好的成绩取信群众。执政党的政绩是影响党的政治认同的重要因素。邓小平指出,“要取信于民,要干出实绩”,“领导者必须多干实事。”要干出实绩就要弘扬艰苦奋斗、舍身忘我、滴水穿石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防疫任务极端繁重、防疫条件极端落后的情况能够及时遏制突发性传染病,控制各种急慢性传染病,靠得就是艰苦奋斗、舍身忘我的精神。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任务更加繁重,群众的要求更高、期待更高,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挑战更多,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精神解决前进路上的各种问题,做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以此来汇聚民众认同,带领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