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以三都民族中等职业学校为例

2021-01-13徐本丽胡瑞波葛桂州

湖南包装 2021年4期
关键词:马尾非遗手工艺

徐本丽 胡瑞波 葛桂州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是中职教育迫切需要关注、研究的问题。本文以三都民族中等职业学校为例,尝试探讨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课程资源的开发。本研究既符合现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趋势,也满足教育发展主体的需求,有助于中职院校手工艺类“非遗”课程的建设,促进传统手工艺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 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分析

手工艺蕴含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认识水平,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是一种相对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具有庞大的知识体系。众多默默无闻的传统手工艺人以独特的造物行为共同创造出了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是各民族、各地区宝贵的财富[1]。

1.1 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文化传承、发展文化多样性、树立文化自信、助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与价值[2]。例如:贵州苗族同胞中流传着蝴蝶孕育了苗族的祖先姜央的故事,于是苗族同胞供奉她,祈求五谷丰登、平安幸福[3]。蝴蝶图案渐渐被苗族人民展示在服饰上,成为苗族服饰的一大特色。另外,传统手工艺也蕴含着制度文化。师徒传承制度,弟子通过立誓、入门来拜师学艺,在道德观念上,弟子必须尊师重道、师傅要爱护徒弟。

1.2 社会价值

首先,今天各行各业都在提倡“工匠精神”,这些传统手工艺正是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能够引领人民,具有社会价值。其次,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在钢筋水泥的包围下人们越来越远离大自然,而传统手工所使用的原料都取自自然,可以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情感需求。再次,全球化的发展,文化输出已成为各国扩大世界影响力的手段之一,教育界应捍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权的地位,通过传统手工艺课程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诚信、友善、宽容、勤劳等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荣誉感。

1.3 经济价值

首先,自古以来手工艺都是作为一种经济产物而存在,手工艺人首先是一个谋生的职业[4]。随着工业的发展,一些传统手工艺依然不能被替代,如紫砂壶、宣纸等,将技艺转化成商品售卖仍然是手工艺人谋生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经济价值。其次,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只追求实用价值,对手工做的刺绣、蜡染、银饰也有强烈的消费需求,更愿意花费较为昂贵的价格去购买纯手工的东西而不愿买机器制作的。再次,通过在中职学校开设手工艺课程,让中职学生成为“非遗”手工艺传承人,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掌握一项谋生的技能,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5]。

2 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课程资源开发的相关理论

2.1 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一直致力于智力和智力结构的研究。如图1 多元智力理论的解析图所示,加德纳提出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他所遇到的真正难题或困难,并在合适的时候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6]。他认为培养智力必须重视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的能力,为获取新的知识打下基础。人类的思维和认识事物的方式是多元的,至少拥有9 种智力:存在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流交往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这9 种智力相对独立地与各认知领域相联系,每一种智力都同等重要。因为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所以每个人的智力组合方式和发挥的程度是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这也说明了学校里不应该存在差生一说,而是学生哪方面擅长和如何擅长的问题。根据该理论,中职学校的学生和普通中学的学生智力结构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学上侧重点也应不同[7]。中职学生的逻辑数理智力、语言智力较弱,但他们的身体动觉智力、自然观察智力较强。中职学校的教育应区别于普通中学的教育,充分认识学生的智力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优势智力发展其他智力,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综上所述,在中职学校中开发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课程是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是合理的。

2.2 开发目标

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中职教育是给学生传授职业知识、文化基础知识,让他们具备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的教育[8]。中职学校中的手工艺类“非遗”课程应在传授手工艺本身的同时将蕴含其中的民族文化也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建立对“非遗”手工艺完整全面的认识,并通过文化熏陶真正地学会“非遗”手工艺、喜欢“非遗”手工艺。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不应只教结果,还应注重知识发展的历史渊源,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提升学生对学习该技艺的兴趣并增强以技艺谋生的信心。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课程设计上,不局限于单纯的技艺学习,蕴含在手工艺作品中的情感、艺术、审美都应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手工艺创作也是一种表达方式,通过作品和外界对话,培养学生的创作表现力。

2.3 开发内容

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应注重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包括让学生进行资料搜集,自己做手工艺作品设计等,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笔者根据资源类型将开发内容划分为3 类:一是知识资源,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前者就是书本、图像以及作品本身,后者大多存在于手工艺人的头脑中,通过工艺过程加以表现[9]。这些隐性知识虽然保持着非遗手工艺的生命力、保护着手工艺人的知识产权,但也阻碍了传统手工艺以有效的形式进行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对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进行合理开发,在丰富中职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也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避免文化后继无人[10]。二是人力资源,包含学生、教师和家长等。首先,目前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都在试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让非遗传承人成为“非遗”手工艺课程的授课教师,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该课程的发展。另外,学生规模也尤其重要。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没有学生任何课程教育都毫无意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情感,激发他们成为非遗传承人的动机,扩大学生群体,这对该课程的发展至关重要。再次,家长支持与否也至关重要,中职学生大多十五六岁,还不能为自己的专业、职业和未来做决定,家长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选择,通过家校交流、沟通,与家长达成一致,让家长正确认识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未来的发展前景,引导并支持孩子进行学习。三是财力资源,为了更好地保护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出台很多相关保护政策,如推出“非遗”的数字化建设和保护,各省各地区积极开展,投资了大量经费,建成很多线上线下的数字博物馆、展览馆。除此之外,很多高校承办的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项目(简称非遗研培)也搭建了很多实训基地,在中职的教育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建立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一起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助力。

3 三都职校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课程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开发现状

三都民族中等职业学校基于地方民族文化,打造民族刺绣特色专业,培养初(中)级马尾绣设计与制作、服装设计与制作人员,从业方向是从事民族服饰制作与销售[11]。2016 年5 月,在三都县水族乡亲会的支持下“水族马尾绣艺术中心”落户三都职校,建成“一个中心五个基地”,即马尾绣交流中心,文化展示基地、制作生产基地、研究开发基地、营销交流基地、体验基地。目前该学校展示了大量的马尾绣作品和马尾绣相关资料,也有充足的物资资源供学生学习使用。学校还建立了韦桃花大师工作室,特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马尾绣大师韦桃花作为民族刺绣专业的教师。除了邀请的非遗传承人,学校也建立了马尾绣师资团队,每个老师都是土生土长的三都人,从小学习马尾绣,拥有丰富的刺绣经验,在他们的指导下,学生制作出很多精美的马尾绣产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不仅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内容,而且放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管理条件,主张在其中体现民族文化的特点[12]。基于这一背景,为了更好地发展民族刺绣专业,三都职校联合非遗专家编写了马尾绣的校本课程,推动马尾绣课程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3.2 存在的问题

一是马尾绣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认识不清晰。三都民族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领导和马尾绣专业老师都清楚地认识到马尾绣课程的意义和价值,也都非常重视马尾绣课程资源开发。但根据调查发现,三都职校马尾绣课程资源开发目标主要集中于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学生要掌握基本的马尾绣知识和技能,忽略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没有帮助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且在教学过程当中立德树人的目的也不突出。二是马尾绣课程资源开发的渠道较窄。三都职校马尾绣课程资源主要集中在校内资源开发,校外资源开发较少,如非遗传承人资源、企业资源、高校资源、社会公共资源等,目前仅聘用了非遗传承人韦桃花大师。开发思路也主要集中在现实的资源上,对于潜在的资源开发较少,如学校建筑、装饰、教师的语言、行为举止等。三是外聘教师文化素养不足。非遗传承人的技能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在调研过程中,笔者了解到有些老师常年说水语,不太会说普通话,导致学生听不懂上课的内容,这就造成了学习阻碍。四是生源匮乏。由于各种原因,三都民族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流失严重,非热门的民族刺绣专业的招生情况也不乐观,导致师资、物资完备但没有学生的尴尬局面,目前民族刺绣专业3个年级的学生只有三四十人,生源匮乏成为专业建设的短板。

4 中职学校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4.1 明确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

针对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仅把课程资源开发目标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不够的,习总书记强调学校教育要立德树人,马尾绣课程更应如此。学校应建立更加全面的育人目标,帮助学生通过一个课程的学习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为先,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中职学生大多缺乏自制力,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4.2 拓宽课程资源开发的渠道和思路

在课程资源开发的渠道和思路上可以将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相结合、现实资源和潜在资源相结合、线上资源和线下资源相结合。一是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相结合。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将校外高质量的传承人资源、企业资源、公共资源、高校资源引进校园,同时让教师、学生携带课程作品走出去,丰富课程建设的同时让外界熟悉非遗手工艺,为学生未来升学、就业打下基础。二是现实资源和潜在资源相结合。现实的课程资源就是书本、图片、作品本身;潜在的资源就是技艺背后历史渊源,技艺中的文化、信念、价值观,以及学校的建筑装饰、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室的布置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潜在课程资源赋于现实课程资源中,让课程内容更加充实。同时学校要营造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的校园氛围,让民族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三是线上资源和线下资源相结合。线上资源包括自媒体平台、线上销售平台;线下资源包括学生完成的手工艺品、学校电商专业的技术支持。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课程可以和电子商务课程相结合,通过制作手工艺产品,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建立线上店铺进行销售的方式实现产教融合[3]。

4.3 提高校内外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能力

一线的教师最了解“非遗”课程的开展现状,存在哪些问题。但是当前大多数教师的思维停留在按部就班的阶段,没有主动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学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通过相关培训、学习的方式有意识地培养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素养。除此之外,提高教师对马尾绣文化内涵的认识和马尾绣刺绣技艺也至关重要,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等假期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参观有成功建设经验的“非遗”博物馆、景区,到课程建设优秀的学校观摩等,只有掌握专业前沿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才能让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4.4 做好课程宣传,丰富课程类型

一方面,每年三都县的中职生源流失上千人,这些同学不愿在学费低、离家近的三都职校学习,而愿意花费更多的学费到都匀、贵阳等地的中职学校去。针对这一现象,三都职校应加强对外宣传,多开展活动,与三都县民众多互动,展现学生风采,让三都人民熟悉三都职校,真正了解三都职校,从而提高对学校的信任,愿意将学生送到这里就学。对于民族刺绣专业也是如此,多宣传民族刺绣的重要性、行业发展前景,政府也应对民族技艺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支持学校学科建设、支持学生学习,为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帮助。另一方面,除了对相关专业开设手工艺课程之外,还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建立社团等方式让对手工艺感兴趣的同学也有机会进行学习,让马尾绣课程面向整个学校的学生,而不是局限于一个专业,这样既扩大了手工艺课程的传播范围,也充分利用了课程资源。

5 结论

中国传统手工艺博大精深,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宝贵的财富。教育是传承传统手工艺重要的途径、是立德树人、树立文化自信的关键一环。将传统手工艺融入中职教育,对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是多方受益的。对中职学校而言,为凸显地方民族文化、建设特色化课程、进行专业改革提供经验;对地方经济而言,有助于提高地方手工艺产品的质量、提高地方就业率、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对社会而言,让传统手工艺后继有人,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传承。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找到研究的理论支撑,深入分析传统手工艺所包含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通过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支持本研究的可行性。通过对三都民族中等职业学校马尾绣课程的调研,笔者发现中职学校在进行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课程资源开发时存在一系列问题。针对中职学校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真切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博大精深,也惋惜在社会发展的冲击下这些优秀的手工艺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传统手工艺课程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中职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担当。除教育之外,传统手工艺还需要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保护,整个社会形成合力,将中国传统手工艺发展得更好。

猜你喜欢

马尾非遗手工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打造活力满满的马尾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手工艺·温州发绣
扎马尾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可爱“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