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多样语言
——以” 红色” 为例探索色彩语言在纤维艺术中的体现
2021-01-13顾烨凡
顾烨凡
天津美术学院 300000
关键字:纤维艺术作品;色彩语言;情感表达;多元化
一、色彩语言
1、色彩的情感语言
亚里士多德认为“光即是色彩,有光的存在才能有色彩,光与色彩是缺一不可的关系。” 可以说这两者构成了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客观基础,大众无时无刻不受着环境的影响,色彩经过视觉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引发人的一系列心理反应,暖色调带给人温暖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在人的视觉感知中一个暖色空间的时间流动速度会比冷色空间更快,红色让人更容易冲动和亢奋而蓝色则让人沉着冷静,这些都是色彩对心理的影响。除此以外,暖色具有膨胀性冷色则有收缩性,冷暖色的不同也造成了空间距离感的不同。就像美味佳肴必备的调料,正因为刺激着味蕾才让人回味,艺术作品对色彩的应用将这些潜在的影响无限放大, 色彩带来的视觉差异不断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引发我们的无限联想。
闻一多先生的诗歌《色彩》中这样形容道:“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忠义,蓝教我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再完成这帧彩图,黑还要加我以死。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没有一个人能否认色彩使生命变得更加美好。“色彩在大众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古往今来,人类用色彩来记录事件、装饰空间、调节情绪……它的用途正在被无限挖掘。色彩的应用是人类不断进步发展的证明,也是人类抒发情感的渠道。
在艺术领域里艺术家通过色彩强化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作品的情感表达,使作品的意境更为深远,让观众共情从而产生共鸣。英国艺术家伊丽莎·班纳特在作品《筋疲力尽的手掌》中用红线在手掌上缝制出斑驳的掌心纹路,这样的红色让观者本能地联想到疼痛、血液,艺术家所想展现的是女性在繁重工作下的辛苦和积年累月的劳作在女性身体上遗留的痕迹。伊丽莎·班纳特试图以这样的方法引起大众对女性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的关注。当红线从掌心剥离之后,它留下的血痕刺目地提醒着观者这种压迫对女性深入骨血的伤害。
2、色彩的象征性
在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将颜色作为划分等级的重要标志,商代以白色作为王者的颜色,周朝崇尚红色,秦代崇尚黑色。到了明清两代,黄色系被严格区分,禁止寻常百姓使用。直到今天,在中国人眼中黄色也会与专制皇权有所联系。而在西方的基督教中,黄色是犹大衣服的颜色所以被赋予了卑劣耻辱的含义,由此可见色彩象征的内在意义并不是单一的,它取决于历史背景、地域文化、情感连接等多方面因素。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色彩摆脱了一系列的桎梏,它的应用涉及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艺术创作领域作者们通过色彩这一象征属性为作品赋予深意、延申内涵,使得将原本晦涩、庞杂的内容以一种浅显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让观者产生联想,形成自己的理解,这种包容性的表现方法为艺术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二、纤维艺术中的色彩语言
1、纤维艺术概述
纤维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造型艺术兴起于20 世纪60 年代,其概念的诞生时间比起其他艺术形式来说较晚,但是追溯到根源却能发现它和人类的发展史息息相关,旧石器时代,纤维就开始参与进人类的生活劳作,可以说纤维艺术起源于手工织染、编织工艺,并随时间的推进逐步从日常的纺织品发展延申出来。欧洲的现代壁毯艺术无形之中推动了纤维艺术的形成。当时,传统的壁毯艺术主要是对圣经、神话等故事场景进行描绘,其目的是达到装饰和保暖作用,人们对壁毯功能性的要求使得壁毯作为一种产品无法从装饰属性里跳脱出来。而对于纤维艺术来说它的第一次蜕变来自包豪斯,包豪斯立足于将传统工艺与视觉艺术相结合,也正是这样一所现代设计教育院校,将现代艺术的概念引入了编织工艺,让纤维作品与建筑空间相结合从而促成了纤维艺术的诞生。在包豪斯,编织艺术摆脱了原来对于画面的机械模仿,从颜色、结构形态、材料等方面进行革新让纤维艺术有了自己独特的表达语言。产品与艺术品逐渐分化,在之后的发展中纤维艺术也随着科技的进步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从平面到空间,从具象到抽象,从传统材料到与新科技的结合,纤维艺术的多种演绎形式不断带来惊喜。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以不同的身份和文化背景借助纤维艺术来输出自身的思想。
如今的纤维艺术不再拘泥于传统技法的专精,新材料新科技的涌现正不断给纤维艺术灌输活力,如果说包豪斯对艺术与技术的重新思考为纤维艺术的出现埋下伏笔,那么发展到今天的纤维艺术可以说是脱离了桎梏,以一种多元化的姿态进行表达和诠释,传统材料与新兴材料的使用交织出不同的视觉感官刺激,色彩语言也随之变得丰富起来。新艺术运动时期壁毯艺术对色彩的使用更具装饰目的,现代纤维艺术中色彩语言的使用则更倾向于表达创作者的价值取向与作品本身的地域文化内涵。
2、纤维艺术中“红色” 的视觉语言
色彩作为构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眼观察事物时带来的第一印象是最为深刻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色彩感觉与形体感觉才会逐渐持平,色彩的这一特质奠定了它在艺术表达里的特殊性。颜色的选择和形式的表现往往会根据艺术家自身的主观来决定。纤维艺术常用材料有棉、毛、麻等,这些软材料陪伴了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它原始的质朴、柔软、御寒的特质已经深刻在人类的基因记忆中。这些隐喻性的材质具有特定的表达语言,颜色作为一种视觉感官刺激在这样的情景下则更具冲击力和表现力。
上世纪60 年代,波兰艺术家马格达莲娜·阿巴康诺维兹的作品《红色阿巴康》(图1)是纤维艺术脱离平面进入立体空间的代表,不同于之前的壁挂艺术作品,《红色阿巴康》没有体现太多织物本身具有的柔情特质,作品由剑麻编织在金属支架上完成,原本柔软的剑麻织物悬挂在空中以挺立的姿态接受众人的驻足观看,它前端向前延申的尖锐触角像骑士的长剑直指前方。在这件作品中红色作为革命的色彩,除了代表作者向传统平面壁毯编织作品做出挑战,也代表着艺术家童年时期深陷纷飞战火的惨痛经历。它以一种亢奋、充满激情的色彩语言刺激着观者的视觉神经,由红色渲染的尖角所指之处仿佛不仅是远方还有人心。这种视觉寓意是纤维艺术特有的,并伴随观者的身份背景被不断扩充,从而达到艺术家与观者之间间接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在时代脚步的快速前进下,现代纤维艺术不断在世人眼前展现出新的姿态。艺术家在这片领域的探索逐渐深入,从脱离平面到与空间建筑的再融合,纤维艺术的可能性无限拓展,这也带来了色彩的多样化呈现。如果说欧洲的戈贝兰式壁挂对画面的描摹更多的是引起视觉上的愉悦,那么纤维艺术对艺术家整体情感的反应则更深入人心。
日本艺术家盐田千春在作品《不确定的旅程》(图2)中将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放到最大。在采访中她提到:“船象征旅程,人们已经准备好但是不知道要去哪里,红色在亚洲有很强烈的含义,红线也是如此。人生是由红线构成的,每个人都跟随着红线,遵循自己的命运。” 这件作品在一个独立空间里完成,作者让无数的红线从船只的轮廓里喷薄而出,不断向上缠绕连接,红线在空中切割出数个空洞打破了原来的长方体空间,这些线杂乱却遵循着某种秩序,整件作品用红色营造出一个朦胧的幻境,给人一种被包裹的错觉,同时又让人联想到婴孩在母亲胎盘中的安全感。黑色框架的船只在大面积红色的映衬下显得有些单薄孤独,仿佛在暗示人生最终都是一个人的旅途。这些交错的红色让人联想到生命、血管,它好像就成了一个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个体。在这样一个极具包容性的环境里,红色极大刺激了观者的视觉感受,当观众踏入这片空间的时候会为这铺天盖地的红色所倾倒,日常生活里常见的红线似乎都有了脉搏正在从四面八方扩张自己的探知范围,作品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颠覆了观者对红线的普遍印象。盐田千春以这样的形式勾勒出的异化空间为色彩语言提供了一个包容性语境。“线“以一种抽象的形式来营造隐喻性的空间关系。而” 红色“作为象征热烈、奔放的色彩体现出作者作为女性身份的一种探索欲望。
科技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也给艺术带来了全新的题材,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新材料的运用都为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艺术家珍妮特·艾克曼的作品《she changes》( 图3) 既带有女性视角又具备科技赋予的未来感,高强度的聚酯纤维在灯光的配合下如黑夜里的精灵轻盈灵动,科技营造出了别样的艺术意境,这种光与色的结合是这个时代独有的标志。
三、 结语
纤维艺术领域中,艺术家对作品的材质和形式做出不断的尝试与创新,现代纤维艺术作品正在展现更多可能性。在这样一个信息交融的时代,作为构成纤维艺术作品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色彩,它的语言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众思想的进步更新扩充,其应用范围也将更加广阔。不可否认的是,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造就了大众对色彩语言的不同解读,这就形成了作者到作品再从作品到观众这种独特的互动方式,而这样的交流往往会迸发出更多的奇思,让色彩与作品更加紧密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