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结构形式对“透明”概念的诠释
2021-01-13陆洋
陆洋
LU Yang
栾栌构造设计事务所
结构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同时肩负着力学作用和建筑表达的双重责任。在很多设计语言巧妙的项目中,结构的透明性对于建筑语言的诠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结构的存在不应突兀于建筑设计之外,不管材料如何,结构隐形的第一步就是契合于建筑表达之中,让结构本身成为设计语言的一部分。不管结构的材料如何选择,恰当的设计都可以为结构的透明性提供最有力的帮助。
或许玻璃是最具有“透明”特性的建筑材料,不过由于自身的特殊材料属性,玻璃结构往往因为其高昂的造价和复杂的附属结构设计要求,仅会在特殊项目中得以应用,而其透明的本质亦可直观感受到,本文不再赘述。除玻璃之外,常见的结构材料再无“自身即透明”的优势存在,如果想要达到结构透明的效果,可能“轻”“细”会是被首先提出的解决思路,即纤细的结构不易破坏建筑的视觉效果,比如采用悬索、细钢柱或特殊截面,在特殊的角度甚至整个建筑中,让结构“消失于视线之中”。
作为轻结构的典范之地,德国斯图加特这座极具象征意义的Killesberg观景塔,不仅在结构设计技巧上极具造诣,在“透明结构”的诠释上也显得淋漓尽致。纤细的钢索在结构体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却在建筑视觉效果上“隐身”。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或许“透明”还有一种理解方式,即“融合”:结构设计语言与建筑设计语言协调一致,虽然结构无法隐身,但却可以非常和谐地存在于整个建筑之中,融入到建筑设计的整体,不跳脱,不突兀,即使是较明显的存在方式,却仍然可以让建筑的“读者”接受。所谓“大隐隐于市”,应该是对这一类“透明结构”的通俗解释。
1 德国Killesberg 观景塔
2 Restaurant Artichoke 内景
3 Restaurant Artichoke 一层平面图
4 Restaurant Artichoke 中央格架结构剖面图
5 Restaurant Artichoke 被中央立柱围成的休息区
6 Restaurant Artichoke 外圈格架的施工
7 Restaurant Artichoke 屋顶格架中心部位与中心格架通过钢管垂直相连
Restaurant Artichoke
建设地点:日本长野县北佐久郡轻井泽町
建筑设计:柳泽孝彦+TAK 建筑研究
结构设计:増田建筑构造事务所
构造形式:木结构、混凝土结构(基础)
建筑面积:492m2
建成时间:2004
图片版权:山田宪明构造设计事务所
摄影:村井修
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设计理念,都可以达到结构透明的设计效果。如何巧妙地实现,让我们通过几个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结构事务所的作品,来具体了解多维度的“透明”结构。
1 “透明”之开放的结构
在很多日本设计师眼中,“透明的结构”是一个很直观的概念,结构只要不影响建筑采光,即可理解为透明。这是一种结合了“透明材料自身通透”“纤细结构消失于视线”两个概念的解读方式。在与山田宪明先生交流的过程中,山田先生展示了几座木结构建筑,运用结构设计技巧,使得结构构件足够开放,满足结构“透明”(采光需求)的新颖设计思路。
“Restaurant Artichoke”是在轻井泽王子购物广场内池塘畔建造的2层建筑。建筑中心主要立柱的位置设计为圆形带暖炉的休息区域,外圈是正八角形的客座大厅,建筑外侧还有星形的室外观景台。
在本项目中,如果将主立柱设置在建筑外部,不但会影响建筑整体采光,同时也难以确保建筑使用空间的灵活性。因此建筑外围的空间需要全面开放通透,最终决定将平面中心位置的休息室设计为立柱作为承重结构。立柱的各个杆件相互斜向交叠支撑抑制屈曲,因此可以使用纤细的小截面木材,在满足力学效果的同时让整个休息区非常通透,利用自然采光达到中心区域结构“透明”(透光)的效果。立柱顶部设置了钢环,在区域的正上方也打开了天窗,使得主要结构柱在水平方向、竖直方向的透明。建筑外圈则有钢结构环与木结构斜撑形成混合桁架结构,巧妙地实现了无剪力墙高透光率的抗震外立面。圆形的屋顶平面也通过纤细的结构来营造大空间的视觉效果,曲面结构是实现这个跨度效率最高的形式之一,因此屋顶采用多层重叠弯曲的木结构薄板来实现曲面结构。
8 Restaurant Artichoke 餐厅整体建筑外观
9 Restaurant Artichoke 折板结构悬挑露台
另一个案例住友林业筑波研究所,对结构透光度的诠释则更加直接。建筑采用较为规则的大尺寸平面布局,两侧房间可直接采光,而对于中部的无自然光区域,通过较大的天窗及通高内庭院引入自然光线。考虑到抗震,主要在交通内核沿对角线(蓝色)及沿中庭方向布置透光抗震剪力墙。所有的抗震结构构件S形分布,这样外立面幕墙区域(绿色)便可实现大面积开窗,形成良好的视野,整座建筑的结构体系由此确定下来。接下来的议题便是如何设计抗震剪力墙,在满足抗震需求的同时,让中庭的自然光线直接射入办公楼内。通过结构分析,剪力墙的排布可以大致分成2000~4840mm几种不同的宽度。结合起重机承载能力及现场施工条件,最终确定统一采用宽度最小1200mm的剪力墙模块,其木材厚度为390mm。
剪力墙单个构件及整个剪力墙模块都经过了严谨的试验论证,CLT剪力墙交错叠置,且自身开洞面积超过30%。整个立面运用透光剪力墙,不仅保证了严格的抗震要求,同时开洞面积超过65%,让本来密实的外置剪力墙结构体系变得通透。巧妙的结构设计,让原本封闭的结构构件变得开放,让整个建筑的采光更加灵活自由。作为日本最有代表性的木结构工程师,山田宪明先生对结构的透明有着非凡的理解和诠释。
10 住友林业筑波研究所平面图
11 住友林业筑波研究所平面图
12 住友林业筑波研究所空间与结构分析
13 住友林业筑波研究所剪力墙模块示意
14 住友林业筑波研究所结构体系爆炸图
15 住友林业筑波研究所剪力墙拼装
16 住友林业筑波研究所施工现场
住友林业筑波研究所
建设地点:日本茨城县筑波市
建筑设计:株式会社le style h/ Atelier Asami Kazuhiro 一级建筑士事务所
住友林业株式会社建筑市场开发部一级建筑事务所(原木化推进会)
结构设计:山田宪明构造设计事务所
构造形式:木结构、混凝土结构(基础)
建成时间:2019
建筑面积:2532m2
图片版权:山田宪明构造设计事务所、住友林业
17 住友林业筑波研究所中庭内景
18 住友林业筑波研究所中庭内景
19 住友林业筑波研究所夜景
2 “透明”之隐藏的结构
对于看起来并不是特别复杂而内部结构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工程师不仅需要从力学角度出发,找到最有效的力的传递路径,同时要满足建筑师对视觉效果的细致要求,以隐藏结构构件,达到让结构透明的效果。
海尔布隆科学博物馆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建筑师为了营造一种“旋转的漂浮感”,在建筑的外立面规划了一条博物馆公共交通动线。动线中楼梯部分围绕建筑外侧盘旋而上,从一层延续到五层形成完整而连贯的参观路线,各层平面根据楼梯的位置逐级不规则旋转上升。从外观上看,动线配合玻璃幕墙加以强调,需要营造透明的感觉。这就要求在整个动线范围内,结构设计必须避免任何斜撑杆件的出现。
由于各楼层旋转角度的不同,只有在上下层交叉点处设置立柱,才能使力较为直接地传递。为了使竖向构件上下对位,不得不改变桁架结构的角度,只为能将荷载更精准的传递。通过严谨的结构逻辑分析,巧妙地布置相应的构件,尽可能使得结构隐藏起来,消失在视线之中。德国工程师对结构的透明,有着严谨而有序的表达。
海尔布隆科学博物馆
建设地点:德国海尔布隆
建筑设计:Sauerbruch Hutton
结构设计:Schlaich Bergermann und Partner
合作设计:Drees & Sommer Gmbh
建筑面积:17720m2
建成时间:2019
20 海尔布隆科学博物馆透明的动线
21 海尔布隆科学博物馆结构桁架施工
22 海尔布隆科学博物馆旋转的体量
23 海尔布隆科学博物馆功能示意图
24 海尔布隆科学博物馆夜景
25 竹廊掩映于竹林中
26 竹廊施工现场
印象刘三姐竹廊/竹屋
建设地点:中国桂林阳朔
建筑设计:llLab.|叙向建筑设计
结构设计:栾栌构造设计事务所
构造形式:竹结构、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基础)
建成时间:2020
建筑面积:1900m2
冬季锻炼应根据自身的体质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既不可长时间静止不动,也不可过量运动。运动时可采用鼻腔或口鼻混合呼吸的方法,减少冷空气对呼吸道的不良刺激。
图片版权:llLab.叙向建筑
摄影:存在建筑
3 “透明”之融合的结构
位于阳朔印象刘三姐园区中的竹屋竹廊,地处中国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环境区之一——桂林。无尽的绿植环绕在大型山丘巨石之间,面对如此宏伟的景观地貌,任何与之不协调的设计手法都显得不再合理。基于这种对于现场的理解,自然元素成为这次建筑概念设计的前提,尤其是竹子。
竹屋采用传统竹加工方法,以原竹作为主要结构材料。外立面采用手工竹编技法,让整个建筑浑然一体,无所谓“结构”,亦无所谓“幕墙”,仅仅是一个原生态的竹屋,结构完全消失在建筑之中。“手工竹艺长廊”的竹棚飘浮在错落的竹丛之间,乍一看,它似乎几乎没有依靠结构支撑,只有竹丛穿过竹棚圆形的开口空间向上生长着。而隐藏在其中如竹子般粗细的结构柱则从其立足点开始向上、向外旋转而扭曲着,模仿竹子的生长模式一般,圆形的开口空间与竹棚内部的结构相连。
最初的构想是用原竹作为整个长廊的主体结构,再附以竹编顶棚,与竹屋相互呼应。但由于原竹结构节点全部需要手工制作,节点数量庞大,后将主体结构简化为钢结构空间网架,大大缩短了施工工期,同时减少手工制作节点带来的潜在不确定因素。竖向承重结构主要由三向交叉布置的立柱与柱顶的钢环共同组成,空间网架结构与竖向承重结构的连接节点也位于主钢环上。在两座竹棚交界的位置,由于屋顶标高的变换,网架结构由两层钢环分别支撑。
从单一组“三向交叉立柱”来看,看似不规则的结构排布便于构件在自然环境中隐身。沿整个长廊区域空间对称分布的“立柱组”,则使整体结构的抗侧力体系更为完善,结构刚度分布更加均匀。位于空间网架结构顶部的阳光板,则对下部的手工竹编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不仅可以阻挡绝大部分雨水的侵袭,同时也有效防止阳光直射,对非结构构件的竹材耐久性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27 人们聚集在竹廊下
28 竹廊光影朦胧
29 手工竹编细节
借手工编织文化的融入,竹材的使用与自然竹林环境相融合,竹棚起伏的倒置地形在竹丛立柱之间舞动,结构柱的体态与竹子的生长形态相呼应。竹屋的内外浑然间,结构与建筑全方位融合,让结构本身从感官上似乎消失了,是“透明的结构”又一种诠释。
4 结语
30 竹廊三相交叉立柱组
31 盘桥·南京迈皋桥筑桥竞赛方案
并非只有建筑可以表现透明的结构,桥梁也是挑战结构的重要建筑形式。悬带桥是尝试透明结构的有趣结构形式之一,仅仅通过结构设计的技巧便营造出一种令人诧异的悬浮感,既合理又透明。
透明的结构,不同的项目有着不同的表达。不论是透明的材料、纤细的构件,还是开放的结构、隐藏的形式,又或是融合的设计,都是建筑设计师与结构工程师通力合作而表达设计理念的载体。当设计师试图在项目中挑战结构透明所带来的强烈表现力,不妨从不同途径进行探索思考,或许会出现更有趣味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