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021-01-13刘佳
刘佳
摘要:相比其他课程,经济法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同属于法学类划分,并且都具有国家上层建筑所包含的思想意识形态的知识与内容体系,有着独特的课程思政的结合优势。在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元素,赋予经济法课程所形成的价值观引领效应,融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所形成的教育合力。
关键词:课程思政 经济法 意识形态
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要更加深入探寻和发现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的资源,将法学所具有的引领性、规范性、评价性、惩处性原则和作用充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效衔接,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积极作用实践于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育人效应,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意识形态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课程思政视域下,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应秉承着坚持把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与核心,把立德作为教育的使命和初衷,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始终如一地贯彻在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
2.教学改革目标
要想实现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目标,首先,教师要以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为载体,通过经济法专业课程教学的顶层化设计,将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化培养作为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并不断进行纵向加深与横向拓展。其次,教师要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怀,帮助学生形成法治意识,使其了解肩负的社会责任。最后,教师要在经济法授课过程中强调社会主流价值的影响性作用,通过融合教学大纲的修订与教学实践的改革,将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融入多元化的德育因素,从而形成课程思政视域下经济法课程教育的内容体系。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法学所形成的作用和价值引领性为核心。在课程设计的体例和内容的安排上,教师要紧紧围绕课程思政的教育思想为主导,强调教材的理论性和專业性,同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用和效应,形成思想意识形态教育、人文素养教育与经济法教育三者有机结合的顶层设计。
1.公正法治层面
经济法课程内容具有专业性较强且较为抽象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融合现实性案例与社会事实对“公平、公正”的概念予以详尽阐述,让学生在思想意识上认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具有的特点和要求,将法治国家构建的目标与法治理念紧密结合于市场经济发展中,加强学生法治精神与原则意识的树立。
如在教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教师可通过讲述市场销售主体的义务与购买者的权益保护,明确市场交易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得强买强卖,不得生产、制造与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否则将会受到法律严厉的制裁。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分子,在将来步入社会中,学生一定要谨记法律的规定、承担起法律的义务。
2.爱国敬业层面
经济法的课程设置体系中,市场主体的相关内容是教学重点,企业在设立成立、经营管理、组织架构、破产清算等环节,都需要严格按照经济法规定的市场主体应当具有的法律行为、法律的权利与义务等相关内容而落实,绝不允许出现法律严格规定下的特权主义现象,更要明确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责任承担。
3.诚信友善层面
诚信友善在经济法当中体现为诚信、公平原则。具体落实到合同法的内容中,以合同各方当事人在签订与履行合同中,对于合同的订立、效力、履行、担保、合同责任等的严格遵守,秉承契约精神的体现,做到诚实守信、公序良俗原则的遵守。
4.自由平等层面
经济法通过采取宏观调控与市场规制的手段,保障市场经济发展良性循环。垄断与不正当竞争所存在的阻碍性因素,是经济法教学内容坚决予以抵制与规制的内容之一。通过课程讲授,学生能够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对经营者的法律地位平等化要求、公平公正的合法性竞争等内容有所深知。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层面
传统授课方法主要以“灌输化”教学模式为主,对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不作考虑,导致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不足。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将课程讲述与课堂互动相结合,通过“教、学、问、懂、做”五个环节让学生真正获取经济法课程的知识,将正确的价值理念和观念通过授课形式传输给学生。
1.以案说法
经济法教学的理论内容过于抽象,学生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将理论做到入脑入心的融会贯通。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社会现实中的经典案例,组织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知识进行问题的分析与探讨,促使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
2.研讨辩论
无论是课程思政的思政教育内容还是经济法专业知识理论,辩论都是法学类课程获取知识理论不可缺少的有效途径,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辩论对理论形成由表及里、深入性的认识和理解,并在辩论中获取知识,提升素养。
3.情境再现
课程思政与经济法授课相融合的形式,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的渲染效果,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思政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形成案例情境再现的实训化,以案例角色扮演营造较为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亲身感悟案例发生在身边的现实化效果,并以感官、思想与行为的实践化,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养,将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四、课程思政视域下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1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德育元素
法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经济法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必须要以学生为未来市场经济主体存在的角色为依据,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法治观,并将依法治国的理念根植于学生的脑海中、行为中。因此,教师要加强对专业课程德育元素的深入挖掘,融入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法治精神与原则意识,在充分形成爱国主义思想、树立崇高精神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能够尊崇和敬畏法律,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防范法律风险的规避意识。
2.科学打造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元素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获取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为课程改革成功的验收标准。德育作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将其科学性、合理性、趣味性充分融入每个教学实践环节,并寻找经济法授课过程中的切入点,打造科学化、体系化的教学设计。
3.形成高水平教学团队
课程思政“人”的因素,对课程思政融入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法教师的职业水平和素养,决定了专业课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设计的条件基础,但课程思政融入的效果未必能够满足教学改革的目标。因此,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中,高校需要打造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形成跨学科、跨专业的融合。教师团队当中既有来自经济法学领域的名师专家,又有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教授,以团队合力形成意识形态、人文素养与经济法专业知识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学队伍体系,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教学大纲与设计把脉,为教学内容的改革而创新。
五、结语
课程思政视域下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在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与经济法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反思与总结,及时、合理地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改革效果。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实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协调结合,以思政教育元素融合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真正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剑辉.经济学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路径探析[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5).
[2]朱旭.高校经济法“课程思政”改革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9(25).
[3]马成昌.“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课程教学方法的现象学呈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8).
(作者单位:南昌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