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认知,上好一年级科学课
2021-01-12洪丽娇
洪丽娇
摘 要:文章以“用手来测量”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问题“分”解决,激发探究兴趣;探究“精”指导,培养观察能力;研讨“巧”点拨,发展质疑意识;活动“乐”模仿,培养合作技能四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在灵动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学生的理解。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生认知;科学素养;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价值,每名学生都要学好科学。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受早期科学教育的影响较大,因此,教师更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保护其好奇心和求知欲,重视低学段的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文章以教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一年级上册“用手来测量”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上好一年级科学课。
一、问题“分”解决,激发探究兴趣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他们对新的学习和生活充满好奇,但是他们的认知水平、探究能力有限,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前概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善于解决问题,发展创新思维。
“用手来测量”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引导学生借助纸带用“拃”正确测量桌子的高度。在课堂上,教师把问题通过“分”来解决:首先,让学生理解“一拃”的定义,并让学生尝试反复做“一拃”的动作,达到熟练程度;其次,让学生用自己的“一拃”去量桌子的宽度;最后,让学生尝试用“一拃”去量桌子的高度,从中体验直接用手测量桌子高度的困难。这样,学生就会陷入新的困境,迫切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教师会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纸带:老师今天带来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测量的帮手——纸带。
那么用纸带怎样测量呢?基于学生用纸带测纸蛙跳远的经验,转化为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把问题分步骤解决,充分体验探究历程,收获成就感,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探究“精”指导,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自然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观察往往是直观的,但是缺乏目的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基于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榜样示范、奖励等措施,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示范、激励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教学“拃的认识”的环节中,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教师出示“一拃”的示范图片。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片中的“一拃”,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我發现“一拃”就是我们手的大拇指到中指的距离。
师:你太厉害了!
教师正确示范“一拃”,并强调大拇指到中指的最大距离,大拇指要张得大大的。然后,教师出示不规范的“一拃”图。
师:你们帮助老师找一找谁的“一拃”更标准?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2:手指没有张得大大的。
师:我们要再次强调大拇指到中指的最大距离,大拇指是张得大大的。请同学们亮出你的“一拃”,让老师看一看?
教师规范学生“一拃”的动作。
师:和同桌比一比“一拃”,谁的会更长?
教师在学生活动中强调拇指对拇指、中指对中指进行比较。
师:现在我们先不用手量,先用眼睛看看我们手指的“一拃”有多长,再对照看桌子的宽度,并估计一下有几拃,记在心里。
生3:我认为有6拃。
生4:我认为桌子的宽度有7拃长。
师:我们刚才先看了自己的“一拃”有多长,再看桌子的宽度,并估计有几拃,这在科学上叫预测。那桌子的高度到底有几拃,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测量。
学生通过看、估、记等一系列体验活动,有助于掌握多种观察方法,而且理解了预测是要有根据的。在此环节中,教师在探究中“精”指导,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研讨“巧”点拨,发展质疑意识
一年级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薄弱,但是他们敢于、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师生交流中,教师如果能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发言,尝试启发、引导,帮助他们组织并规范语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教学“用拃测量桌子的宽度”时,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谁愿意上台示范刚才你是怎样用拃来测量桌子宽度的?
一名学生示范,其他学生观察。
师:对他的操作,大家是怎么想的?
生5:我认为一拃一拃要连起来。
生6:我认为要做个记号,再接着量。
师:那记号应该怎么做,你能给大家示范一下吗?
生6示范测完一拃后,用笔做记号,第二拃的起点为笔标记的地方。
师:(出示不规范的测量图)有两名学生是这样测量的,他们的方法对吗?
学生观察思考,师生研讨、交流。
师:看来,我们一拃后要用笔做记号,一拃一拃要相连。
学生在尝试用“拃”测量的操作活动中,明确“拃”与“拃”要首尾相连,做到动手之前先动脑,边动手边思考“这是什么?”“为什么?”等,形成严谨的思维,最终在研讨、交流中发展质疑意识,并内化成为一种习惯,而这些习惯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四、活动“乐”模仿,培养合作技能
合作交流是探究式学习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它是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个人顺利完成复杂的实验操作有一定难度,往往需要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但是,一年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往往缺乏合作意识,导致合作任务无法顺利完成。在教学“用纸条测量桌子高度有几拃”这一难点时,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出示两幅图,展示剪纸带、量纸带)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每幅图,想一想图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做实验的?与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个过程是怎么做的?
学生看图、交流。
师:我们把两幅图合起来说一说,他们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生7:先用纸带量出桌子的高度,再剪掉多余纸带。
生8:接着测量纸条有几拃,并做好记录。
师:看图思考,如果我们也来做,你们准备怎么分工?同桌相互商量,再让两名学生上台操作,展示给全班学生看,同时强调关键的操作。
小组交流并做好分工。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强调操作规范,同时要注意:用相同的手指测量;一拃与下一拃必须紧紧相连(画标记);在纸带上写上拃数。
基于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模仿,在活动中培养合作技能,从而高效地完成探究活动。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在反复的探究中,自主、创造地完成了活动。
除了上述各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和专注力不稳定、不持久,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外部的刺激来维持。教学前,教师可以借助节奏贴切的儿歌引领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入学习,或者以小组加星、比赛等活动,强化课堂纪律的训练。在开展实验活动时,要将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等内容融入儿歌。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当他人汇报时,倾听;当有不同看法时,倾听完再补充;举手发言时,声音响亮。同时,教师对积极发言、认真倾听的学生及时给予正面评价,从而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师要研究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有效的方式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习惯。科学课堂让教师读懂、明白、理解学生,通过正确的方式,让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开展属于“自己的研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黄海旺.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思维及其培养策略[J]. 湖北教育(科学课),2017(1).
[2]林梅兰. 立足儿童认知 培养科学素养:以“用手来测量”一课为例[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18(7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