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瑶族文化资源开发与美术创作路向探究

2021-01-12陆艳清

艺术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美术创作文化资源瑶族

陆艳清

摘要:随着广西瑶族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挖掘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探究有效可行的美术创作路向,把瑶族优秀的文化进行视觉图式转换和文化阐释,是时代赋予瑶族学研究者、瑶族题材美术创作者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瑶族 美术创作 文化资源 创作路向

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重要的一员,有着灿烂的文化。把美术创作引入瑶族文化研究,以其灵活的体裁形式、丰富的表现手法构建“图像——视觉”审美叙事模式,来弘扬该民族优秀灿烂的文化,有着其他文化媒介无法取代的优越性与独特性。

一、广西瑶族题材美术创作发展概况

广西现代美术意义上的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可推溯到20世纪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1938-1944年),当时云集在桂林的美術家如徐悲鸿、丰子恺等,有感于当地的民众生活,在美术创作中偶有表现当地少数民族的作品。但是,真正触及到瑶族题材的美术创作,则是在建国后,其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之初到60年代中期

当时的美术家顺应时代要求,热情描绘“新中国的图景”,表现瑶族等少数民族取得了与汉族一样的新中国主人身份,投身入火热的社会大生产中。代表作品有莫士光《山区道上》、刘锡永等的《瑶山伐木》、陈更新的《瑶山医生》等。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初期

改革开放初期美术创作得以从模式化、类型化中解放出来。此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除延续一些重大主题突显政治性与时代性外,不少作者开始关注到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情境和民风民俗,对他们的外显文化特征有了一定的表现。如帅立功的《银波满瑶山》、刘绍昆的《出山》等。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表现瑶族题材的美术作品呈现出一种新的格调,创作者不再热衷于表现“劳动进行时”,更喜欢表现劳动后的歇息时分,或是表现充满温馨情调的生活画面,代表作有覃高阳的版画《瑶山岁月》,龙山农的国画《春到瑶寨》等,覃高阳的版画《金色的瑶年》描绘了瑶年庆典活动,人物众多,场面盛大,组织有序,触及白裤瑶的精神文化世界,政治色彩与时代气息相对淡化。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早中期,广西瑶族题材美术创作曾相对沉寂。随着老一辈画家逐渐老去,而青年一代受到西方现当代艺术思潮的冲击,普遍对“乡土文化”不感兴趣,只有为数不多的中年画家继续着少数民族题材绘画创作,关涉瑶族题材的作品凤毛麟角。陈刚毅的油画《祭》,是此期难得的表现白裤瑶丧葬文化的优秀作品。

90年代末以来,表现白裤瑶的美术作品增多,罗江的《里湖的夜.白裤瑶印象》、袁俊袖的《动土吉日》、李冉的《瑶·乡庆》等,都是以白裤瑶为表现对象的作品。

近年来,广西瑶族其他支系也逐渐得到美术家们的关注,陆续有相关的美术作品问世,如覃祖威的《瑶寨情韵》以及覃革的金秀瑶族题材系列油画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吕锋入选“‘中国南方·美丽广西’广西大型美术作品展”的油画《瑶山汉子》,不再借助瑶族服饰来与表明人物的民族身份,而是着重刻画瑶山汉子作为普通劳动者的朴实形象,画中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质朴、憨厚、隐忍、坚定等,正是广大瑶族同胞具有的内在品质。

二、广西瑶族题材美术创作得与失

通过梳理广西建国以来瑶族题材美术创作的大体情况,可概括出建国70年来,广西瑶族题材美术创作之得失。

在取得的成绩方面,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创作使命上:广大美术家以“努力表现新中国”为己任,从把瑶族人物当作新中国的主人进行表现,到把瑶族文化当作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图式表达,使瑶族题材美术创作成为构建新中国视觉文化的重要内容。

第二,在表现内容上:从建国之初的描绘社会化大生产、政治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瑶民生活的变化,到瑶族特色文化、内隐情蕴的表现,创作的题材不断扩大,切入的视角越来越多,屡现佳作。

第三,在艺术手法上:国画、油画、版画三大画种齐全;写实与写意同现;由最初的革命现实主义到后来的表现主义、印象主义、古典主义,多种风格兼备;人物画、山水画并存,另有人物加山水、人物加花鸟的范式。总之,艺术手法不拘一格,作品风格争奇斗艳,多元并峙。

第四,在创作队伍上:由弱到强,特别是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语境下,自觉以表现、传扬瑶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美术创作者越来越多,老、中、青的创作梯队已然形成。

第五,在瑶族题材美术作品产生的意义上:1.通过直观可感的美术形象折射出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迁。广西瑶族各支系聚居之地几乎都是旧社会所谓的穷山恶水。受历史条件限制,他们的生产力不高,生产资料有限,生活物资贫乏,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形态,解放前一直被视为落后蒙昧的弱小民族。建国70年来瑶族题材美术创作,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描绘着瑶乡发生的巨大变迁,意义深远。2.美术创作有效地促进了瑶族民族意识的觉醒,增强瑶族同胞的文化自信。建国后,瑶族被赋予了与汉族一样的政治权益,但在思想观念上,他们仍然无法摆脱文化落后带来的消极心理。建国之初的十几年,一方面是汉文化不断强有力地渗透到瑶族地区,另一方面是瑶族同胞自觉地接受官方改造和周边外族文化的影响,青年一代曾一度急切地要求“去瑶族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益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振兴民族文化的战略思想,以及民族学研究的热潮,瑶族同胞更加清楚地看到自身民族文化闪烁的光芒,唤醒了沉睡的民族意识。瑶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整理、挖掘、继承与传播,这些可喜的变化中必有瑶族题材美术创作的一份贡献。

3.瑶族题材美术作品充当了瑶族文化跨民族、跨文化传播的桥梁。美术的造型语言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语言,生动、直观,可以唤起观者的直觉与联想,在很大程度上跨越口头交际的语言障碍,从而更便捷、更感性、更有效地实现民族间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

4.促进广西乃至全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建国70年,瑶族题材美术创作,成为一股新生力量,并以多样的体裁、灵活的形制、深刻的主题、鲜活的情境、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充盈着广西的美术意象,也大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

当然,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广西瑶族题材美术创作,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与少数民族文化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开发利用相比,瑶族题材美术创作的成果显得微小。

表现为瑶族题材美术作品总量不多,美术创作多限于绘画门类,几乎不见其他门类的作品。而纵观现已公开展览或发表的瑶族题材美术作品,整体上又缺乏一种历史的深度,能震撼人心打动观众的作品不多,堪称力作、杰作的精品还呼之待出。一些作品表现得比较平庸,艺术造诣有待加强。

第二,创作队伍分布不均。

主要体现在地域分布不均、年龄段分布不均、创作者民族分布不均。广西的美术创作队伍,主要依托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的师资力量。现今活跃的创作力量以老年画家居多,中年画家少数,青年画家最少,梯队比例失衡;创作队伍中属瑶族的美术家非常少,大多是外族画家,难免存在用一种“他者”看“他乡”猎奇的眼光在审视瑶族文化。

第三,关注的瑶族支系失衡。

从迄今公开发表,或在官方举办的美术作品展览中呈现的瑶族题材美术作品来看,白裤瑶题材的居多,反映其他瑶族支系的作品少见,而表现桂中地区金秀瑶族的美术作品最少,这与被誉为“世界瑶都”的广西金秀大瑶山聚居的多支系瑶族以及他们的灿烂文化极不相称。除金秀瑶族外,许多瑶族支系的文化、美术资源也亟待开发。

第四,对瑶族的内隐文化表现不足。

现有的瑶族题材美术作品大多停留在瑶族外显的文化特征上,以表现民俗活动、生活劳动以及着民族服装的人物肖像画为主,创作者大多以一种“他者”的身份在“观望”瑶族的“异乡情调”,表现的主题范围还嫌过窄,作品形制上也多是小幅作品,历史题材作品相当欠缺。

三、广西瑶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由于历史原因,解放前瑶族很少有人能够走出大山学习汉文化,更无从开展美术创作之类的文化活动。新中国成立后,瑶族同胞享受到了同等的汉文化教育,但受各种条件制约,本民族的美术人才还是奇缺,对瑶族文化进行美术表现和视觉艺术阐释,主要依靠外民族的美术工作者。这或多或少都可能带上不平等观照或是猎奇之心态。如果“只能去捕捉那相对于自己而言的陌生而新鲜生活之表象,这种捕捉与表现是零散化的、碎片化的、表层化的。这种走近,并非走进,仅仅是一种隔山望江的观望。没有深度情感体验与精神融入的艺术表现,任何时候都难以产生打动人心的力量。”1

开掘民族艺术文化资源,至少具有三个层面的意义:“其一,是民族艺术在当代背景下实现有效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其二,是在当代背景下对于民族文化身份的确认,以使其在营造多元共生的当代文化景观中显示自身价值;其三,对民族艺术资源进行当代的新的文化阐释,并使之焕发出为更多人所接受的新的美学品质。”2对于瑶族题材的美术创作而言,第三个层面的意义正中要旨。这就要求外民族的美术创作者,改变以往“旅游式”的采风,以“去他者化”的深情融入,重视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歌谣、仪式庆典活动等中去把握瑶族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审美追求等等,加强对瑶族隐性文化资源的深入研究,最后才落实到美术创作中。“只有深入到民族文化结构的层面,开掘其内在资源,把握其精神内核,继而借此进行新的、相适于当代人审美趣味的创造,才可能使之不断焕发生机。”3

四、今后广西瑶族题材美术创作之路向

针对广西瑶族题材美术创作存在的缺憾与当下瑶族文化资源开发所需要的策略,我们试图提出今后的创作路向: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引起美术界对瑶族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视,激发广大美术工作者(尤其是青年一代)投身瑶族题材创作的热情,进一步壮大美术创作队伍。

第二,依托地方高校的人力资源与研究基础,创建瑶族美术创作研究会(室)。据统计,广西现有21所地方高校设置了美术学或美术教育专业,高校雄厚的美术师资及办学设施为创建瑶族美术创作研究会提供了人才和基本物质保障。各高校美术院、系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地理便利条件,突显民族地区美术特色,成立专门的美术创作研究会(室),开展对瑶族题材美术创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促进瑶族文化美术的发展。

第三,通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健全机制,把瑶族民间美术资源(如服饰、首饰、建筑、其他手工艺制作)等引入地方中小学及高校美术课堂,这是传承瑶族优秀文化的最有利、最普惠的方式与手段。

第四,利用高校美术院、系师资及专业资源,选拔、培养(培训)瑶族本土美术工作者(比如招收瑶族美术班)。依据人类文明史“遗传密码”的文化理论,瑶族土著美术工作者将是继承与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最佳叙述者、表现者、阐释者与传播者,培养瑶族本土美术工作者既是当务之需,又为长远之计。第五,借助网络技术(诸如建立专门的美术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推介、交流瑶族美术创作的实践与研究成果,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瑶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美术创作行列中。第六,政府加大资助力度,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推动相关的课题立项,以及筹办、组织专题美术创作会及作品研讨活动,资助瑶族专题作品展览和作品集的出版。

结语

瑶族是个优秀的民族,具有悠久而独具魅力的灿烂文化,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千万年来,瑶民同胞在与外族的生存斗争中体现出顽强的生命意志,在与自然的抗争及和谐共存中表现出卓越的生存智慧,在艰辛曲折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善良、纯朴、隐韧、顽强、豁达等优秀的精神品质,都能给予世人多层面多向度的文化启迪。我们需以恭敬的态度、高度的热忱去挖掘他们的文化资源,把握他们时代精神的迁移和文化心理的嬗变,替他们“进行当代的新的文化阐释”,并融入当代的文化建设与审美意象的创造洪流中,“使之焕发出为更多人所接受的新的美学品质。”这是时代赋予瑶族学研究者、瑶族题材美术创作者的神圣使命。

注释:

1黄宗贤.再访“异域”与自我的重构——少数民族题材在当代美术创作中的价值新论[J].美术与设计,2014(4).

23宋生贵.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注:本文系廣西科技师范学院2019年教改项目《新时代语境下“三维融通”的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GKSYJGA02)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美术创作文化资源瑶族
瑶族织锦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数字时代的工艺美术摄影
浅谈美术创作的意识状态表现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基于文化资源的区域形象体系构建初探
视觉思维在美术创作教学中的价值分析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