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绘画中的形式表现与观念表达
2021-01-12冉隆福
冉隆福
摘要:传统绘画经过不同时代的演变与发展,具有了丰富的画学思想传承并形成了诸多的绘画形式表现与观念表达。其形式表现主要有笔墨思想、程式化表现以及构成方面的内容,而观念表达主要由哲学思想以及民族性、意境、人格精神等来反映。而对传统中国画形式、观念的认知和解读有助于对现代绘画创作语境的推进和完善,也有助于不断继承与创新,并充分运用到创作实践中去。
关键词:笔趣 意象 写意 精神趣味 人格
绘画是以造型为基础的,但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审美习惯又会出现不同的绘画语言,从而形成不同的绘画形式和观念表达。中国传统绘画是在先辈“探索人在自然界的地位、探索人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自然界对人的影响”下产生的,其绘画是人与大自然交往的一种最为亲切的表达方式,在这种交往和对话的过程中产生了物我的对应关系、和谐关系甚至亲切关系,在这种情态下通过特殊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就有了中国画的特色——写意性的、鲜活性的艺术表达。这种鲜活的生命性体现了一种文化、生命,甚至更为广大的运动形态,但它并不是个体单纯的生命表达形式,而是内在地表现了宇宙运行的这样一种大的生命意态,自然地呈现出系统性、连贯性、变化性的哲思和理趣。在中国画中所强调的博大、宏观、融洽、博爱、和谐、观照等思想就建立在这样一种运行状态的大文化思想中,所以在华夏土壤中所形成的中国传统绘画,具有着鲜明的表现特色和审美价值,甚至可以说,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独有意味的图式表达。
同时在长期的绘画思想发展过程中,并与传统哲学、文学等学科存在着很多联系,尤其与书法、诗歌联系更为紧密,还从这些艺术门类中吸收和借鉴了许多艺术表现方法,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书入画”等词语就反应了这种状况。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绘画特色,而不同时代又形成了不同的程式画法,从而具备独特的表现技巧和创作观念。其笔墨技法与笔墨思想、是在传统画法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并构成了笔墨精神,笔墨品质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构成方面还形成了具有哲理性的阴阳、黑白、虚实、疏密等趣味性表达。
一、传统绘画中的形式表现
1.笔墨语言的形成与特色
崇尚笔墨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如受道家清虚寡淡思想的影响,也受到尚简朴、喜单纯的民族审美思想的影响,山水、花鸟水墨画风的大力发展可作为例证。以传统哲学思想作为铺垫,为中国画笔墨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传統绘画更倾向于追求简洁、朴素、自然、本真、超脱、玄妙的笔墨特色。由于古代人物写真、佛教人物、道教神仙画的发展,对笔墨在使用上进行了有力探索,为后来中国画中对笔墨的运用获得了普遍性认识。自唐以来,传统水墨画获得发展,从元代开始笔墨在技法方面逐渐完备还在思想方面有了深入认识。从学习的状态来看,中国画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一方面是技法的积累,一方面是对绘画文化和美学思想的提升,笔墨思想同时涉及到这两个方面。从技术的层面来看,有笔墨色彩、笔墨趣味、笔墨空间等特征,从思想的层面来看,有笔墨的民族性表达,有笔墨精神、意象表现、人格理想、构成意识等多方面内容。
由传统画法的创造性来看,中国画追求“似与不似”的审美效果,既不能太留念于物,同时又不能完全舍弃物象,它主要通过挥写集中鲜明的物象来反映更为深沉、旷远的想象空间。所以在中国画的创新活动中不能更多的依赖题材的变化,如多少人都画过梅兰竹菊,但是每个人所画的都不一样,其中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每个人对于笔墨的使用方法和感受是不一样的,不同的画家有不同的笔性和不同的用墨习惯,如范宽尚厚重、倪瓒尚枯淡等。传统画法中所追求的气韵、灵动、自然、趣味、品质也多从笔情墨趣中产生。
(1)笔趣
在谢赫《古画品录》中提出有名的“六法”论,强调了“骨法用笔”的重要性,其意义在于强化了笔法线条在力量、质感、趣味等方面的表现。画人物,以线条勾画轮廓,画山水用各种笔法皴擦,画写意花鸟用勾线和大笔皴染的方法来构成整个画面,在勾画皴染中表现出丰富的骨象美感,而在这些勾画皴染的过程中一方面就是要有充满骨象的力的感觉。具体而言骨法用笔即是对用笔效果的要求,“笔”主要由一系列笔法运用而产生不同质感的线条来呈现。积点遂成线,线的趣味表现构成了传统画法的前提条件,传统画法正通过不同的线条美展示了中国画的基本特色,线在画中不仅体现了轮廓,同时还有“骨”的表征。我们欣赏一幅国画作品,观其线会感到有一种饱满、强健的精神风貌,绘画形式韵味也往往从这种笔骨中呈现出来。而线的效果又从笔法中来,黄宾虹将用笔之法总结为五字——平(如锥划沙)、留(如屋漏痕)、圆(如折钗股)、重(如高山坠石)、变(如四时迭运)。形象地阐释了用笔所要具备的几方面要素:“平”非平板无变化,而是追求不偏不倚、自然平实、起讫分明的用笔效果;“留”主要追求凝重的斑驳金石趣味;“圆”指往复不断、连绵不绝的笔意感受;“重”反映了力的沉凝、苍老的笔法意味;“变”指追求心手相和、转换不滞、变化自如的笔法追求。黄宾虹从理论和经验的角度具体而真实地提炼和发展了笔法理论,这对绘画还是书法的用笔都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从笔法于线的趣味而言,因用笔的速度变化会产生不同的趣味,如拙趣、清趣、雅趣,如有以朴拙趣味为主的古趣,有以如行云流水的雅趣。关于画中的“笔趣”也受到书法的影响,元以后的画家又多是书法家,故书画在笔法的运用方面自然互为借鉴。从“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的用笔理论来看,书法中所强调的有骨、有筋,从而达到书写的力感效果,这一点国画和书法有相通处。近现代赵之谦、吴昌硕等画家把书法中的金石笔意运用到画法中,如吴昌硕《红梅图》(图1),更加拓展了传统画法中笔法表现的进一步深入。
(2)墨韵
墨是黑色,而黑色被称为玄色、母色,是最稳定、最质朴的色彩之一,它与白色形成鲜明的对比。黑与白在传统绘画中形成了最基本的关系存在。传统画法正是巧妙地运用了黑白对比的表现方法,而形成了特殊的艺术效果。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已经普遍运用其“黑”的色彩了,而对墨的运用正表现了黑色的重要含义。传统绘画中的“墨”一方面指墨色,一方面指用墨之法。就具体的画法而言,谈到墨,就会谈到水,墨中主要因渗水量的多少而使墨色出现不同的层次变化和不同的墨法效果。通过画家对用墨方法的反复实践,逐渐形成了很多用墨技巧:如通过浓淡深浅的色阶变化反映不同的层次——浓、淡、干、湿、焦;不同的墨色相互参破,又会形成新的墨法变化,如浓破淡、湿破干、水墨互破等等。从表现效果来看,浓墨厚重、淡墨空灵、干墨苦涩、湿墨氤氲、焦墨苍古,不同的墨色在画法中都有广泛运用。墨法的运用受到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如追求玄远、奥妙、幽微、深邃、精微的墨法效果,而从墨色的层次也可看出一个画家的艺术风格倾向,如八大山人喜用淡墨,石涛用氤氲之墨,黄宾虹晚年喜用浓墨如(图2),同时在画法上,用墨多追求通透、空灵、饱满,忌讳脏、乱、涂的用墨之法。
2.构成
中国传统绘画使用绢、宣纸、毛笔、墨汁等这样一些材料进行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上已提到,经过不同时代的发展,其绘画形成了具有不同时代精神的程式化表现形式。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程式(即不同时代的绘画经典图式),这种程式是可以学习和继承并为人们所记住的。学习前代的程式是为了创出新的程式,并形成新的程式画法。但是这种新程式能不能被记住,能不能被学习,能不能被时间承认,则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关于程式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传统画法构成方面的诸多结构组织关系。
古代中国画的发展主要是靠师徒传艺的方式得以传承,如潘天寿说:“学习中国画,自古以来都是师徒传授加自学。”师授徒一方面授以画法,一方面授以画面结构理论的知识。画学中的结构关系主要包含空间意识、组织关系等,对于空间的认识和处理,以及对于物象于画面的合理安排,被称为构图,在古代,顾恺之称为“置陈布势”,谢赫称为“经营位置”,其大意是通过疏密、虚实、动静、开合等关系使画面更具有丰富的变化。对疏密、动静、虚实、开合、宾主、奇正、协和等结构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正是画家在长期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经验和理论成果。传统画学的背后是中国文化的问题,是哲学和美学的问题,从来就不主张按部就班地抄写自然,而是一种高级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的点画是形象,也是生命。其中的构成关系也是建立在哲学理念和审美文化基础之上的充满想象和抽象的有意识的一种结构空间,表面上看是物象,实际是图象中点线面结构空间的不同变化与协调。这种空间关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生命意味的空间范围,如通过疏与密的对比使画面具有强烈的矛盾关系,并在疏与密的对比中获得变化无穷的艺术效果。
除了疏密还有动静、虚实、开合、宾主等结构关系。动静主要是形成画面的戏剧性效果,流动云水的飘逸是动,那凝练苍古的山峦就是静。虚实关系中的虚是清虚空灵,有苍厚沉著的意味。开合关系主要是创作中对于画面的安排和处理,开合即所谓的起承转合,起是缘起,结是结尾,通过起、结形成画面的呼应关系,让各个画面的矛盾统一后又能结合起来并构成新的画面空间组合。总的来说,画中各种结构关系又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交叉融合,它们形成有机的系统,又形成了有艺术形式趣味的生命系统,并打破孤立的逻辑分析推理,处在一个大的、广泛的范围空间之内,从而始终保持着一种包容和自由的生命气息。
二、传统绘画中的观念表达
1.传统哲学对于画法的影响
中国绘画中一个重要的基础问题就是民族性问题。因为民族性不仅表现于一种思维习惯,还构成了特有的审美文化价值观。传统绘画中的民族性,主要表现为受到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如在画法中体现了儒道释等文化思想的错综变化与交融。
哲学思想方面,道家、佛家和儒家思想具有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道家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理想,佛家追求出世的境地,儒家集中于对入世人格的培养。他们站在不同的立场表达了对宇宙世界的看法以及表现出不同的处世态度,是人们立身处世的重要思想。儒家在“俗世”中修身,以仁义为重点,儒家要达到的是仁爱、友善的入世思想和以“仁”为核心的具有包容胸怀的集体主义精神。阐释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敬天爱人的思想要义,并促使其积极进取,修其身以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道德伦理价值观,是人们积极参与人生修炼和塑造人格价值的一门学问,其思想构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道家所追求的是超脱出世的思想文化,以“道”为思想核心,其精神主体是清心去欲,在理论上以“三玄”为理论基础。老庄思想是道家思想的重点,“老庄虽不言出世,而去知去欲,敛其神以返于虚无”,所说的“去知去欲”具有朴素的人生哲理,要达到的是一种“自然”“本真”的生活状态。庄子所向往的超迈俊发的出世精神,在文学上更是恣肆汪洋地表达了浪漫主义的思想情怀和精神的逍遥。《周易》阐述了万相变化的基本规律,同为对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产生影响的重要理论,道家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以“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的理论。佛家思想认为苦难的根源在于人们思想包袱过多,如果能够在生活中解脱、放下,就会获得圆满;又通过断灭痴惑、反人生而近寂灭以达彼岸的佛境。儒道佛三种思想不同角度反映了人生的修为和所要达到的境界,而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和形成的民族性,对于传统绘画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画法多以简逸为主,而没有以色彩为主,主要受到道家思想尚朴求简思想的影响。从审美的角度看,传统画法追求简与朴、虚与灵、空与淡、苍与浑、清与远等美感也多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突出了绘画的教育意义——成教化、助人倫(重点是人物画),而追求饱满、内敛、融洽、平正、厚重则受儒家思想的文化影响。坚韧不拔的笔力同时又绵韧的笔线趣味既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同时也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其空妙入神的化境则受佛学禅宗思想的影响,明人董其昌还依据禅宗思想将山水画分为“南北宗”。总之,画中追求拙朴、真率、坚强、圆融等民族性特点在传统画学思想研究或作品创作中都有重要体现;在以民族性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绘画中关于笔墨、关于构图、关于欣赏等内容还受到民族审美心理的诸多影响。2.意象与意境
大自然的启示、生活的积累、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对于形成不同画法形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就画面而言所表现的内容却并非是对人间景色的复制,而是通过集中的素材创造出一种微妙的意境,反映其韵致。传统绘画的创作主要是表现和抒发情趣和营造丰富的意境,创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意象和有趣味的审美空间,并充分发挥主观思想的能动性以及展现万物运动的机趣与活力。其创作过程中的形象通过主观改造形成意象——创作主体经过独特的情感活动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意象源于生活,但又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这种意象主要反映了作者的才思、气质、修为等内在因素。关于这个“意”的要义,徐复观语:“意有余之‘意’,绝不是‘意义’之意。......而意味之意,则并不包含某种明确意识,而只是流动着的一片感情的朦胧飘渺的情调,......一切艺术文学的最高境界,乃是在有限的具体事物之中,撇开一种若有若无、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主客合一的无限境界。”意象中表现的“意”正是这种余意、不尽之意、无限之意,和古人讲的“立象以尽意”之意相合。这个“意”不是规范和推理性质的,而是充满“我观”和“观我”思想层面的意。画中的意境是意象表现的进一步升华,而意象呈现的趣味和内涵构成了不同的意境,画中的意象,显现了生命真实的意趣。也可以说画是一种独特心境下的产物,它体现了心灵在特殊环境下的真实感受。
怎样获得充实的意境?画中的物象实际是存在于虚实关系中的一种充满意味或兴味之象。传统绘画常注重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虚的部分有时比实的地方更为重要和有意味,在写意画中表现虚境就是一大特色,善于运用虚实关系是表现意境的重要方法。
在欣赏绘画的过程中,要从对画中线条的想象和情感体验入手去找到其意象的美感,而意象是一种鲜活灵动的可能性,它无所顾忌地映现心灵的畅然和情趣的释放,具有抽象灵动的表现意义。因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又会形成不同的意象,情感是不息的,所以意象的获得也会变化无穷。绘画实践的任务是创造新的鲜活意象,在中国画创作或是欣赏中的意象要充满无穷尽的表现力,这样才会形成生动的意境。如梁楷《泼墨仙人图》(图3)中的人物形象,就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了一种洒脱傲然的意境美。还有许多灵动而鲜活的意象,如西湖秋月、燕山月影、帆影清音等也充满了丰富的意象趣味。
3.关于写意思想的表达
再说画学思想、技法表现都需要表现和追求一种有价值的意义呈现,即展示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这一点反映了传统画法中写意精神的内在性。写意思想中的写是表现和抒发的意思,写意即表达某种趣味或是某种情怀,又从写意的表现来看,传统绘画是对画家生命历程的展示。
如何在画中表现出丰富的写意精神与趣味,则需要在图式表现中要传达出一种势,这种势是一种运动形态。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写道:“天下之物,本气之所积而成,即如山水,自重纲复岭,以至一木一石,无不有生气贯乎其间,是以繁而不乱,少而不枯,合之则统相联属,分之又各自成形,万物不一状,万变不一相,总之统乎气以呈其活动之趣者,是即所谓势也。”因气之所积产生运动遂形成“生气”,再各相联属而有了势,故其势是一种“生气”的体现。在这个“势”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同的速度变化与偶然性,从而达到对运动形态的美妙传达,而写其意即主要表现和追求这种充满运动形态的“势”。笔有笔势,字有字势;画中也有势,通过起承转合、阴阳变化,各个部分互相联系,就形成了一种运动之势。其写意精神就需要表现出这种“势”,如好的画作其意趣如行云流水,变化无穷,一气呵成,满幅充满了生意盎然,常说的气韵生动即如此。而“势”的个性表现又不一样,有的追求蓄而后发之势,有的追求沉凝之势,有的追求放逸之势,也有追求奇崛之势,虽各有不同,但对高华精神的审美表达,对写意精神的参悟却是统一的。创作过程主要是对充满“势”的写意精神的表达,形成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充满“意”的绘画语境。写意的另一层意思是对生命精神的体悟和在作品中对生命气息的暗示和观照,让创作者和欣赏者共同回到关于欣赏美的、愉悦的价值思考中去。外物给以我们美的初步感受,我们又用联想的方法通过托物言志的方式表现出自身所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然后形成一种兴味的象以及具有隐含的抽象形式的图式符号,如在欣赏作品的时候更需要“设身处地,体物入微”才能更多的感受其审美意蕴。
由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来看,写意精神在文人画中表现得比较充分,而对文人画的进一步了解也有利于对传统绘画中写意精神的进一步认识。
文人画或说是士夫画,以表现思想情趣和抒发感想为主要目标,突出了一种充满哲理和文人趣味的写意趣味并重在精神趣味的表达。其文人画的内涵可以从记载中了解其思想意义,如:“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栎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更倦。汉杰真士人画也。”从“寓意于物”“取其意气所到”等语可以看出文人画思想在于抒发和表现某种特殊情意,主要是为了尽兴、尽意、自娱,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再就是文人画主要是表现出一种文化趣味,所以画家更需要有广博的胸襟和融通的学识,当具有其学识修为之后,才有“写”之内容,所以文人画多强调对于自身修养的提升。从文人画的意义来看,其思想反映了绘画主观创作思想从“教化”到“自娱”的觉醒,强调了主观意识的能动性和重要性,可以说文人画思想更好地诠释了写意精神的内在价值和含义。对传统绘画中写意思想的进一步认识和拓展有利于绘画实践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更使其画有了更为广阔的表现天地,这对现代绘画思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4.传统绘画中的人格思考
在古代画学思想中多强调人格、人品的重要性,体现了关注人并重视人的价值思想存在,如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中提出文人画的四要素,人品被列首位。人格的意义在画中主要强调其人格品质和素养,而传统绘画本身就尤为突出个性人格的精神状态和以及人生修为。诗书画的内在性即对人格的有效塑造和对个人修养的提升。朱光潜:“严格地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是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说明丰富的、健康的人生即是充满创造和审美活动的,而好的人生促使了好的思想人格,好的人格精神又在传统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画中一方面需要生活,一方面又需要对人格、生命的觀照,对人品质的强调即主要是强调对个性人格的展示和表现,所说“得其性”所反映的真诚、真率在画中具有重要的人格意义。具体而言,传统绘画中的笔墨、结构以及创作思想多贯穿着关于人的个性人格精神,达到人格的从容与和谐一方面也是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要追求的理想境地和价值内涵。
画家用丰富的情感对万物存在着一种不知疲倦的探索欲望,寻找着在探索中的艺术旨趣,画中的形式展示了人格的思想含义,而其画甚至是个性人格的符号化。个性情趣越丰富,作品所蕴含的精力就越旺盛,在这种情形下,人生的艺术表现就实现了人生的个性人格化。
结语
传统绘画形式表现与观念表达主要突出在哲理、意境、笔墨、构成、写意、人格等多方面的内容之中,而传统画法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对生命意义存在价值的一种释读,并凸显了人生关于美的情感表现以及对个性精神的审美观照。现正处在一个传统与创新交织发展的新时代,对传统绘画形式语言和观念表达的进一步认识更有利于对现代绘画创作语境的推进和完善,也有利于对传统画法的继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任继愈.天人之际——任继愈学术思想精粹[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2]黄宾虹.黄宾虹文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3]张彦远.法书要录[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4]熊十力.体用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5]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梅墨生.一如化蝶——梅墨生书法文选[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6.
[7]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8]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
[9]朱良志.南画十六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