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言语的奥妙,让思维路径清晰化
2021-01-12袁苑
袁苑
【摘 要】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树立单元统整意识。在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以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为指引,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进行单元整合,将语文要素细化在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里。
【关键词】语文要素 单元整合 教学策略
当前统编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其中语文要素是构建学生语文能力,积淀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这些语文要素以何种形式呈现?教师应采取哪些适宜的教学策略?学生如何学习和掌握语文要素?这些都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下面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为例,来谈一谈如何开展学习活动,以落实语文要素。
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本单元安排了精读课文《杨氏之子》《手指》,略读课文《童年的发现》,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习作“漫画的启示”和语文园地。本单元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内容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来体会作品的风趣,并注意内容与语言表达教学的统一性。教学时,可以从课文内容入手,在引导学生体会内容的趣味性、增强对事物或事件的感悟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聚焦文本的语言,有意识地感受作品风趣的语言特点。
一、运用情感朗读,感悟言语的风趣幽默
有效的朗读活动能帮助学生自己学会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着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单元课文语言风趣,其语言魅力可借助反复朗读进行体会,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文本的情趣。
(一)抓住文本特点,进行角色演读
本单元精读课文《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课文不足百字,行文简要精当,讲述了一个颇有趣味的小故事。在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观察插图等方法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创编小剧本,将这则小故事表演出来。学生通过布置杨梅等重要场景,扮演角色等学习活动,理解“呼”“设”“应声”等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同时,观看表演的同学凭借自己的阅读感悟,从动作、语气、神态等方面进行评价,能进一步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借助角色演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学习效果。
(二)抓住形象特點,进行联想朗读
精读课文《手指》中,作者对五个手指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如何将五指与刻画的人物形象所对应,这就需要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去联想。
教学之初,可以联系生活经验,请学生谈谈五根手指各自的作用,交流初步的感受,再借助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结构,了解五根手指各自的作用。教师可重点指导第2自然段的学习。
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大拇指的,按照大拇指的形体、作用两方面梳理清楚层次。
再出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引导学生读一读,联想一下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种形象的人。
重点读一读写大拇指作用的句子,思考在这些情况中,大拇指最肯吃苦的具体表现,并联系生活,展开联想:大拇指让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出示句式,引导学生交流:大拇指让我联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随后师生抓住句中精准的动词,通过合作朗读的方式,体会上述表达的特点,可谓水到渠成。
之后组织学生自主阅读下文,比较第3~5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在内容上的相同点。然后,顺势引导学生交流,进行联想朗读,感悟其他四根手指的特点和作用。
(三)抓住情感变化,进行情境朗读
入情入境的朗读就是凭借语言文字描写的内容,再借助自己的想象与联想,使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情境仿佛浮现在“眼前”,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朗读“心理图像”。
本单元略读课文《童年的发现》反映的是儿童生活中的奇思妙想,有趣的情节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抓住文中“我”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聚焦课文中有趣的部分,在朗读中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如课文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读出“我”既自豪又似乎在跟人逗趣的语气;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表现出“我”在有了自己的“发现”时的得意。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就要读出受委屈的“我”自我调侃、自我安慰的语气。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体会儿童的天真可爱。
二、探索表达形式,解密言语的思维逻辑
(一)从多个角度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本单元主要指向对课文风趣语言的感受和体验,表面看这种风趣来源于作品的语言形式和风格,实际上是作者语言表达的智慧,体现的是言语思维的创造性。引导学生比较本单元课文的语言特点,感受其中的巧妙、风趣。
1.聚焦人物的对话来感受
《杨氏之子》一文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杨氏之子和孔君平的对话上。主客两人,一个说得巧,一个答得妙,表现出斗智的乐趣。
在了解了课文意思的基础上,用导图厘清人物对话的思路:
杨氏——杨梅——君家果
孔君平——孔雀——夫子家禽
提示学生关注:首先,杨氏之子能从“此是君家果”中听出言外之意,知道对方在逗自己;其次,他“应声答曰”,可见他反应迅速;最后,引导学生比较“孔雀非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句话的异同,体会“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表达出了对“此是君家果”的反驳,语气又更加委婉,没有对客人的不尊重,从而感受到杨氏之子果然“甚聪惠”。
2.聚焦传神的描写来感受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生动地刻画了五个鲜明的手指形象,令读者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进而明白了其中蕴含的道理。在教学时,怎样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呢?可通过清晰的学习路径来实现。
首先,从含义上了解:什么是幽默的语言?就是指那种有趣或可笑而又意味深长的言谈。幽默有助于放松心情,人们往往在会心一笑中既得到了些许愉悦,又收获了一定的感悟。
其次,抓住生动传神的描写来体会,从作者的用词来体会其风趣。比如,“曲线优美”一般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体态,而作者用它描写中指“相貌最堂皇”,显得十分有趣;“养尊处优”通常是指人处在优裕的地位或环境中安于享乐,用它来形容中指的地位,也特别形象。还可以从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来体会其风趣。如文中把中指比作关公,把食指和无名指比作关平、周仓,是中指的左膀右臂。这样的比喻不仅形象,而且趣味盎然。文中像这样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还有很多。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还达到了话外之音的效果,所以,巧用修辞手法,能够制造出幽默的效果。
最后,了解作者,加深感悟。作者丰子恺为人坦率,平易近人,善于从生活中获得幽默的灵感。他的散文中也洋溢着风趣,极具感染力。
3.聚焦童趣的视角来感受
《童年的发现》一文对九岁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有趣言行的描述,充满了童真童趣。这是篇略读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中“我”的视角出发,围绕“我”的经历了,探究“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中体会儿童的可爱与幽默。比如,课文开头特别强调了“我”九岁时独立思考后有所发现的不同凡响,表现出“我”抑制不住的骄傲就很有意思。又如,在“我”的探究过程“梦中飞行—求教老师—痴迷研究—想出眉目”中,语言充满童趣,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想要把问题探究清楚的心情。再如,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我”庆幸老师没容“我”解释的背后,是难以掩藏的强烈的自豪感;“还不笑塌房顶”等夸张的表述、强烈的语气,表现出儿童独有的天真可爱。
(二)从特殊表达中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
本单元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不同的语言风格带来的不同感受,认识到语言表达多姿多彩的魅力。此外,还通过一些学生不常见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语言的风趣、幽默。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些特殊的表达方式,“感受”到什么程度?教学中要在尊重学生真实阅读体验的基础上,分享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风趣,再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发现作者是怎样做到让语言风趣的。比如,《杨氏之子》一文中孔君平逗趣孩子是运用了谐音,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采用了否定的方式婉转应答,显示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风趣。《手指》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童年的发现》一文中以自嘲的方式调侃“我”被老师误会轰出教室的事实,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的人并列,作为自我安慰的理由,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既暗指历史上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也表達“我”对被轰出教室一事的看法,这些都让人忍俊不禁。作者运用了夸张、双关、自嘲的手法,使得言语机智、俏皮,趣味横生,耐人寻味。
对表达形式和方法的了解,实际上是对作者言语思维方式的“解密”,让言语思维的路径清晰化。教师应发掘蕴含在言语表达中的思维智慧,促进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的主动发展。
三、借助言语实践,实现言语的智慧生长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语段结构、修辞手法、遣词造句等不同的表达方法和语言特点感受到语言的风趣、幽默,如何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呢?教学时,教师要关注教学内容的前后关联,灵活地安排教学,在安排两次仿写的铺垫下,进行习作指导,落实本单元指向表达的语文要素。
(一)运用表达方法进行仿写
本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所选的例句和段落,大多出自《手指》一文,教师可在教学该课时,穿插进行“词句段运用”的指导。在第一次仿写练习时,不必要求达到《手指》一文借物喻人的高度。教师应指导学生体会例句把事物比作人、把人比作事物来描写情景的表达特点,体会先概括后举例的段落表达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仿说。教师要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发挥想象,大胆表达。
(二)围绕中心意思进行仿写
本单元《手指》一课安排了仿写小练笔,在本单元第一次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练笔的基础上,本次仿写小练笔可模仿本文的写作方式,写自己的某一器官,着重强调“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来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要求,教师可以提供中心句,举例时,引导学生围绕想表达的意思来写,不要随意举不相关的例子。
(三)明确启发或思考进行习作
通过两次仿写小练笔的层层铺垫,最终在习作中落实本次习作的要求——写出从漫画中得到的启发。在进行习作教学指导时,同样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明确本次习作的三步骤:首先,观察画面,清楚漫画内容,发现可笑之处;其次,借助标题或提示语,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漫画含义;最后,恰当地运用本单元所学的表达方法撰写成文。如此给学生搭建习作支架,使学生的习作过程有序、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