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动物形象及其当代价值

2021-01-12连建功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习俗传统节日动物

连建功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旅游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记录着远古先民五彩纷呈的社会文化生活,也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诸多习俗传承至今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使人们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动物和人类相伴而生、相辅相成,从野外狩猎到居所驯养,从原始图腾到美好追求,从餐饮食材到服饰装饰,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中的动物形象无所不在,在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传统节日中的动物类别

1.家畜家禽

家畜是人类饲养驯化并可控制繁殖的动物,如猪、牛、羊、马、兔、猫、狗等,主要用于食用、劳逸、采取皮毛或当宠物,家禽是指人工豢养的鸟类,如鸡、鸭、鹅、鸽子、鹌鹑等,主要用于获取肉、卵、羽毛等。人类先祖根据自身的生活需要和对动物世界的认识程度挑选了猪、牛、羊、鸡、鸭、鹅等动物进行人工饲养、驯化,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家畜家禽,这些动物在传统节日习俗中也最为常见。猪是家庭和财富的象征,甲骨文中的“家”字的字形即房屋里面一头猪,其本意为蓄养生猪的稳定住所。浙江省景宁县大漈乡畲族传统节日抢猪节、广东省汕头月浦村传统民间庆丰年仪式“赛大猪”都预示着当地居民对来年五谷丰登、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期待。牛是农耕文明的象征,立春时节,很多地方都有贴“春牛图”和“鞭打春牛”的习俗,寓意为送寒气、促春耕,河南南阳内乡县衙的“打春牛”习俗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羊具有吉利、祥瑞的意义,在云南省鹤庆县西山,每年6月23日是当地彝族的传统节日——剽羊节,期间会举办射羊、烤羊、饮酒野餐、歌舞娱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国传统文化中,“鸡”与“吉”谐音,具有吉祥的寓意,正月初一为鸡日(吉日),民间有在室内或门上“贴画鸡”的风俗,寓意吉祥入室、大吉大利。狗是人类最早的驯化动物,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在广东省龙门县蓝田一带,瑶族同胞中秋夜有“舞火狗”的习俗,以此感谢狗对瑶族人的养育之恩,驱邪避邪。

2.野生鸟兽

野生动物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们愈加感受到野生动物和人类命运息息相关。《吕氏春秋·士容论·上农》中就有生物繁育期不准用网捕捉鸟兽,不准用网下水捕鱼的记载。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野生动物既有狮子、老虎等大型兽类,也有燕子、老鼠等小型鸟兽。狮子天生威严,具有王者风范,相对于虎豹的残忍凶恶,其威猛而不残暴,克制而不乏温情的秉性深受中国老百姓的信仰。中国古代并没有野生狮子,但舞狮却是人们最喜闻乐道的传统习俗,每逢传统节日或重大活动必有舞狮助兴,长盛不衰。虎是百兽之王,象征着正义、勇猛和威严。春节期间,中原一带居民喜欢在房屋正厅悬挂《镇宅神虎图》,图上有诗曰:“神虎下高山,降魔到人间。善家买了去,四季保平安”。或曰:“虎是兽中王,除邪到下方,贵府请了去,万事大吉昌”。类似的表述体现了人们祈求得到虎神保佑的愿望。端午节期间,妇女会给孩子们制作许多与虎有关的辟邪之物,如虎肚兜、虎头帽、虎头鞋等,并在小孩子们额头上画个“王”字,象征老虎,寄予了母亲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老鼠在民间传说中都是害人、不吉利的象征,因此春节年画中“老鼠嫁女”“老鼠娶亲”等艺术形象表达了老百姓根绝鼠患的愿望。燕子是春天的象征,黔东南少数民族村寨二月初二会举办的“燕子节”,从而开启春耕生产。鸳鸯常被视作美好爱情的象征,七夕名画《荷花鸳鸯图》中的鸳鸯总是与荷花一起出现,寓意了一种宁静祥和、幸福美满的生活。

3.自然虫鱼

自然界虫鱼的种类和数量数不胜数,和人类关系非常密切,蚕为人类带来丝绸,蜜蜂为人类带来蜂蜜,蚊蝇、蝗蚜等虫子却不断地骚扰人类,传播疾病、破坏庄稼,人类对虫子的爱恨情仇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传统节日的习俗中。在江苏、浙江等蚕区,腊月二十为蚕花生日,蚕农们会举办拜蚕花娘娘、清蚕花、做茧园等多种祭祀活动。在贵州盛宁县布依族村寨,每年农历初一到初三会上演传统节日——蚂螂节,人们用草球驱赶蝗虫,祈求来年谷物丰收。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云南彝族的火把节,其主要目的也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在浙江宁波,惊蛰日农家会拿着扫帚到田地间举行扫虫的仪式,名为“扫虫节”。山东人则在惊蛰日会生火炉烙煎饼,寓意烟熏火燎烧害虫。相较于对虫子的厌恶情感,人们对鱼类却充满情感,因为鱼能够为人类提供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还具有诸多美好的寓意。“鱼”与“余”谐音,人们一直将“鱼”视为吉祥物,从而产生生活美好、衣食有余的愿望。中原地区现在仍保存着除夕之鱼留至大年初一才吃的习俗,谓之“年年有余”。在传统年画和剪纸艺术中鱼的形象也较为常见,“年年大吉”图由鲶鱼和橘子组成,鲶谐“年”,橘谐“吉”,表示年年吉祥如意。“连年有余”图由莲花与鲤鱼组成,借莲与“连”、鱼与“余”的谐音,表达对生活优裕、财富有余的期盼。“双鱼富贵”图则以双鲤与牡丹花组合,勃勃生机,有幸福美满,和谐昌盛之意等。[1]

4.虚构神兽

虚构神兽是人类根据自己的图腾需求,在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动物,包括龙、凤、年兽、麒麟等。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使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神化”。[2]现实中无法找到虚构神兽的实体,但其形象组成物却源于现实,如龙由兔眼、鹿角、牛耳、驼头、蜃腹、虎掌、蛇颈、鱼鳞、鹰爪九种动物综合而成,具有祥瑞、驱邪、避灾、祈福的作用。虚构神兽广泛存在传统节日习俗中,二月二龙抬头,又称“春耕节”“春龙节”,这一天吃面条称为“龙须面”,烙饼叫作“龙鳞”,包饺子则称为“龙牙”,庆祝“春龙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凤为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头顶华冠,羽披百眼,寄托着人们对生活吉祥幸福、社会和谐祥瑞的期盼。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洗礼,龙与凤成了中华民族最具生命力的文化标志和精神象征,龙凤呈祥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龙和凤,“年”却是远古神话中的恶兽,它头长触角,尖牙利齿,目露凶光,凶猛异常,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伤害人命。[3]为赶走年兽,保护民众,便孕育出春节贴红对联、放鞭炮的习俗。麒麟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瑞兽(1)中国传统文化四大瑞兽:龙、凤、神龟、麒麟。之一,古人认为其性格温和,出没的地方必有祥瑞。民间自古有“麒麟送子”之说,传统节日期间为孩子们佩戴的麒麟状饰物,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二、传统节日中的动物形象

中国传统节日中动物类别多样,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在节日习俗中,或餐饮食材、或娱乐对象、或图腾信仰、或驱逐对象,体现了动物本身的特点、价值、功能和寓意,成为人们认知传统节日的重要文化符号。

1.餐饮食材

民以食为天,肉食是人体摄取营养的重要来源,从远古狩猎到家庭驯养,再到规模养殖,动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餐饮食材,当前内蒙古、西藏、青海等牧区的饮食结构依然以肉食为主。早在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日常人们很少能吃到肉,孩子们只能盼着过节吃肉。民间谚语有:“年猪叫,年快到”,说的就是“杀年猪”的习俗,农村往往将“杀年猪”视为年末最后一件大事。同样有“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的说法,这些习俗都是在为过年准备充足的肉食。除夕年夜饭少不了鱼,鲤(礼)鱼和鲫(吉)鱼一起吃,意为大吉大利,吃鲢(连)鱼,则意为连年有余。时至今日,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各种肉都可成为传统佳节餐桌上的美食,但在特定时期食用某种肉食却有一定科学道理和特定寓意。在广西玉林,民众习惯于夏至日食用荔枝和狗肉,发展成为当地特色的荔枝狗肉节。食狗肉虽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自古以来狗作为食材的现实。长江流域中秋食蟹由来已久,此时的螃蟹非常大且蟹黄膏肥,“蟹”又与“谢”同音,迎合中秋团圆的主题,走亲访友赠送螃蟹最为适宜。民间有清明节期间食用螺蛳的习俗,有“清明螺,抵只鹅”的说法,是因为此时螺蛳还未开始繁殖,最为肥美。广西仡佬族每年六月初二会上演隆重的民间传统节日——吃虫节,届时油炸蚱蜢、甜炒蝶蛹等美食会端上每家的饭桌。

2.图腾信仰

图腾是原始人迷信某种自然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等,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象征。[4]人类社会早期,动物崇拜是人类图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龙凤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少数民族的图腾信仰中动物崇拜非常普遍,虎、牦牛、熊、鹰、蛇是纳西族的图腾,鄂伦春和鄂温克族一直将雄鹰视为祖先,壮族崇拜的图腾则有牛、蛙、犬、蜂、鳄、蜘蛛等十几种动物。动物图腾自然反映在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中,龙是汉族人民的图腾,从春节到元宵节,中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藏民对马的感情浓烈而醇酽,每年六月,藏北地区都会举办规模浩大的赛马节。开幕前夕藏北各地牧民身着艳丽盛装,带上青稞酒、酸奶子等各类食品及图案美丽的帐篷、卡垫,骑马从四面八方涌向赛场,表达对马的崇敬与喜爱。[5]在广西龙胜壮族山村,人们将牛作为图腾的对象。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会举办声势浩大的牛魂节,人们给牛洗刷身体,彻底清扫牛棚,还用自酿甜酒和植物汁液染成的五色糯米饭喂牛,表达对牛的喜爱和感谢。广东龙门瑶族对狗有特殊的情怀,相传瑶族先民依靠狗奶存活下来,他们将狗作为“再生之母”,每年中秋之夜,都会举办以狗图腾崇拜祭祀为主题的“舞火狗”活动。

3.美好追求

基于动物的特定习性、民间传说和人类的心理需求,人们往往给予动物美好的寓意。诸如鱼象征财富、鹊象征喜庆、龟象征长寿等,很多动物在特定节日习俗中以特定形象出现都代表某种美好寓意,象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重阳节期间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中常见“龟鹤齐龄”的吉祥图案,寄托着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这和白鹤、龟有吉祥长寿的寓意相契合。古人认为玉兔是祥瑞的征兆,“玉兔捣药”蕴含着治病去灾的意思,因此京津两地为代表的北方地区民间流行中秋节供奉、祭拜“兔儿爷”的习俗。喜鹊是吉祥之鸟,周代师旷所著的《禽经》中记载:“灵鹊兆喜”,清朝陈世熙《开元天宝遗事》也提到:“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6]七夕节喜鹊飞上天河,用羽毛和身体搭建天桥,让分离的牛郎和织女得以相会,因此传统文化中喜鹊常常成为美好姻缘的化身。燕子经常被当作春天的象征,晏殊有诗云: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山东荣成有清明节捏面燕迎春的习俗,期盼新的一年农业生产风调雨顺,海上鱼虾满仓。人们讨厌蜘蛛,但传统文化中却视之为祥瑞之物,古人看蜘蛛的外形像汉字“蟢”“蟢”与“喜”谐音,七夕节自有“喜蛛应巧”的说法。由于猴与侯谐音,猴爱吃桃,桃子象征长寿,猴的形象表示“封侯”;诸多民俗节日期间,“封侯挂印”“马上封侯”“猴桃瑞寿”是不可或缺的吉祥符号。另外春节期间,人们舞龙、舞狮、舞虎、舞麒麟,都表达了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

4.娱乐对象

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娱乐喜庆内涵,春节放鞭炮、元宵节舞龙舞狮闹花灯、清明节荡秋千、端午节划龙舟等都是民众精神宣泄的载体和方式,动物形象构成了节日场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舞龙、舞狮活动中的龙和狮都是活动道具的话,那么传统节日中的赛马、斗牛、斗鸡、斗鹌鹑、斗蟋蟀等都是真实的动物参与其中,成为人们娱乐的对象。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本身就是娱乐游戏,赛马是其中最重要的项目。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只待号角长鸣,骑手飞马扬鞭,如箭矢齐发,一时红巾飞舞、乱花迷眼。同时还有射箭、摔跤等比赛,令牧民和游人应接不暇。侗族同胞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善斗的“水牛王”。每年农历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举行“斗牛节”,场面宏大壮观,热闹非凡,作为娱乐和联谊的方式,世代相传。斗鸡在我国古代清明时节尤为盛行,五代女词人花蕊夫人有诗云:“寒食清明小殿旁,綵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赌红罗被十床”。唐代斗鸡成风,甚至连皇上也参与其中,相传唐玄宗最喜欢斗鸡。斗蟋蟀是老北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尤其在白露时节最为盛行。清顾禄的《清嘉录》详细记载:“白露前后,驯养蟋蟀,以为赌斗之乐,谓之‘秋兴’,俗名‘斗赚绩’,人们提笼相望,结队成群,呼其虫为将军”。[7]

5.禁忌驱逐

世间万物相生相克、相辅相成。人类和动物亦是如此,人类在享受动物为人类提供的肉、蛋、奶、羽毛和陪伴的同时,部分动物也严重干扰着人类的生活,给人类带来了烦恼和疾病,成为人类驱逐和禁忌的对象,传统节日中总有一些特有的习俗与之相对应。初夏季节,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为传染病的高发时节,为避免疾病发生,端午节期间,人们将艾叶编成老虎形状,以达到驱恶逐邪、消灾避祸的目的,端午“避五毒”(2)中国民间盛传的五毒为: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的习俗自然而生。老鼠自古是人类讨厌的对象,古俗中元宵节是一个传统逐鼠的日子,南方蚕农认为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鼠就不再吃蚕了。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世人正月半做粥糜祷之,加肉覆其上,登屋食之。咒曰: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则是为蚕逐鼠矣!”[8]农历二月二,湖南郴州桂东县的麻雀节,流传有粘雀儿嘴的习俗。为避免麻雀偷吃庄稼,人们将面团疙瘩、糯米疙瘩等粘嘴的小吃食放置田间地头给鸟雀吃,希望能够粘住它们的嘴巴,就不会再去祸害庄稼了。六月初六是东北地区满族的“虫王节”,节日当天,每家每户都会到当地的虫王庙拜祭,人们杀猪宰羊,敬献虫王爷,祈求虫王爷不生虫灾,以达到驱逐虫害的目的。

三、传统节日中动物形象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价值观念,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资源。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传统节日中的动物形象不仅体现了动物的生活特性,还蕴含着膳食营养和生态和谐的重要理念,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发挥重要作用。

1.揭示自然科学奥秘

传统节日中的动物习俗都有其特定的科学道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这些自然科学的奥秘,不仅能够完善我们的科学知识体系,还能够破除封建迷信,树立人地和谐的自然观与科学的世界观。为何清明斗鸡最为盛行?为何七夕难寻喜鹊身影?为何大理蝴蝶泉蝴蝶云集?其实喜鹊并非为牛郎织女搭鹊桥,蝴蝶并非为追求雯姑和霞郎(3)云南大理蝴蝶泉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的凄美故事,传统节日习俗背后都有科学的释义。清明节盛行斗鸡和鸡的生活习性有关,古时从清明节一直到六月都是野鸡交尾孵蛋期,雄鸡为择偶互相厮杀最为激烈,即使现在家养的雄鸡清明时性情也比较烈,如果两雄鸡于此时相斗,酣战最为精彩。同样道理由于大暑时节乡村田野蟋蟀最多,此时斗蟋蟀也最为盛行。七夕节喜鹊难寻之谜是由于七夕前后是喜鹊换毛的时候,它们身体的抵抗力和活动能力都明显下降,为安全起见,它们都悄悄躲起来了,并非飞到天上为牛郎织女搭鹊桥。据科学考证,农历四月十五日前后,正好是蝴蝶泉周边合欢树释放花蜜最浓时候,也是各类蝴蝶交配繁殖的最佳时期,每逢此时五彩纷呈的蝴蝶便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至、翩翩起舞,进行交配繁殖,蝴蝶聚会奇观由此而成。

2.培养健康饮食理念

谚语云:“懒人盼年,馋人盼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和吃有关。除夕的饺子、元宵的汤圆、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在物质财富相对匮乏的年代,过节对人们是强心剂和兴奋剂,再艰难的生活,也需要慰劳一下。时至今日,温饱早已解决,节日期间不再是大鱼大肉、暴饮暴食,饮食健康成为关注的焦点,作为餐饮食材,各种动物肉食在特定节日期间食用原本就体现了健康的饮食观。俗语“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至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此时吃炖羊肉,有御寒滋补的双重功效。每到冬至日,家家户户都会吃饺子,其中蕴含着养生的理念,古谚语云:“气始于冬至”,从冬至开始,人的生命活动开始由静转动,吃多种果蔬肉(猪肉为主)食合理搭配的水饺,让人的身体更加强健。云南布朗族具有食蝉酱习俗,据说具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作用。广西仡佬族的吃虫节食俗开拓了人类食品来源新领域,研究发现昆虫食品含有丰富的蛋白,且蛋白纤维很少,利于人体吸收。藏民日常和重大节日期间会吃大量肉食(牛羊肉为主),但他们很少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是因为他们吃肉的同时会经常饮用酥油茶,而该茶中含有咖啡碱与磷酸、戊糖等物质形成的核苷酸,可有效分解脂肪,防止肥胖和疾病。

3.蕴含人地和谐思想

人和动物都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节日中的诸多动物相关习俗都蕴含着天地合一、人地和谐的观念。湖南郴州用面团疙瘩、糯米疙瘩粘雀儿嘴的习俗,是对鸟雀的驱逐,其实也是对鸟雀的一种保护。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镇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蛇王节”延续了数百年,节日当天,幡旗招展、鼓乐齐鸣,居民手拿活蛇,浩浩荡荡的队伍走遍樟湖镇大街小巷,当天下午,则会虔诚地把蛇放进闽江,祈求合家平安。[9]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是贵州铜仁石阡县仡佬族传统的“敬雀节”,仡佬人把糍粑等食物放到山上的树枝上,供鸟类食用,感恩和报答它们的搭救之恩,祈求来年的好收成。在广西靖西,五月初五为当地壮族村寨的爱猴节,家家户户都会将瓜果、玉米等食物摆放在深山野岭、田间地头,然后藏匿到石旮旯里,静待成群结队的猴子会聚吃食。这些节日习俗反映了人与动物之间建立和谐、友好关系的朴素愿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野生动物保护和人地和谐理念,也为人们提高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提供了借鉴。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出现,为人类捕杀食用野生动物敲响了警钟,人们更加期望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共生。

4.促进文旅产业发展

中国传统节日积淀了深厚的民俗文化,节日渊源、美丽传说、精彩活动和深厚的民众基础为文化旅游活动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多样化的思维模式,[10]以动物形象出现的节日娱乐形式和动物参与的体验性旅游活动广受旅游者的青睐。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早在2006年就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象征权力,狮代表勇猛,从春节到元宵节,中国大江南北都有不同类型、独具地方风情的舞龙舞狮表演,龙腾狮跃,吸引众多的民众和旅游者驻足观赏。划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贵州铜仁是中国传统龙舟之乡,在大明边城景区,每年端午节都会举办大型国家级龙舟赛事,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龙舟爱好者前来参与和观看。耍猴是全国各地春节期间的经典节目,也是现在诸多景区吸引旅游者趣味项目之一。在河南省新野县,猴戏有2000多年的历史,已成为当地一种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在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斗鸡是最为旅游者青睐的活动之一。

在内蒙古,各地那达慕大会中的赛马、套马、骑马射箭、马球、马竞走、跳马舞等和马有关的项目是那达慕大会的精髓。在贵州省从江县的苗寨,斗牛作为一项民间传统文体活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苗家人把牛视为健康、力量、勤劳、搏击、英雄的象征,每年秋收结束至来年春耕前,当地逢亥日都会举办斗牛活动,用于祭祀祖先、庆祝丰收,每次活动都会吸引周边群众和旅游者上万人参与观看,为当地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体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传统节日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中国传统节日中动物形象的美好寓意,蕴含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龙是吉祥之物,“二月二,龙抬头”,自古以来人们在“龙抬头”时节,会举行敬龙祈雨、放生活动,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燕子是春天的使者,清明时节捏燕子意在利用燕子的形象表现对春天的期盼。虎是百兽之王,代表力量,端午节人们互赠虎头鞋、虎头帽、虎头枕、布老虎,寓意祝福孩子们成长“虎虎有生”。猪虽愚笨,但传统文化中却被视为“富贵”“福气”“吉祥”的象征,中国大部分地区都用猪祭社稷、祭祖先、祭马神、祭神器等,祈求来年吉祥如意、五谷丰收、人畜兴旺。传统节日的斗牛、斗鸡等娱乐互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情感的宣泄和释放,让人们在欢乐祥和、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调节身心健康,以实现人与天地的沟通、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与自然生命的融合。人们对传统节日中动物形象美好寓意的关注,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期望和延续。

猜你喜欢

习俗传统节日动物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