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习近平“三农观”的理论渊源

2021-01-12薛明达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恩格斯三农农民

薛明达

〔信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习近平“三农观”是其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三农观”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在农业现代化问题上,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其次,在新农村建设上,要形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城乡关系。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再次,在乡村振兴上,要培养新的农民队伍,提高农民收入,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最终实现乡村振兴。[1]习近平“三农观”是我国“三农”事业发展的指针,研究习近平“三农观”的理论渊源,对于更好地发展现代农业、搞好搞活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完善乡村治理水平、保护农村文化和生态建设等都大有裨益。

一、习近平“三农观”吸收借鉴了中国古代重农思想

习近平“三农观”的形成与影响深远的中国古代重农思想密不可分。许多重要论述都表明他熟稔其精髓,并对其吸收和借鉴,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三农”思想。

中国历代思想家多有重农思想的表达,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子产曰:“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以农喻政,将农业视为安天下和稳民心的关键,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特点。再如李悝“尽地之教”,主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商鞅首次提出“重农抑商”导向。墨子则强调粮食在国家稳定中的作用,提倡大力发展农业——《墨子》卷一《七患》:“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秦汉之际的郦食其论述粮食重要性说:“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2]充分显示了吃的问题对于人民乃至国君的重要性,是一个国家运转的前提和保障。历代统治者无不将农业放在国泰民安的重要位置,元太祖甚至提出“农桑为急务”的统治思想等,不胜枚举。

习近平在《之江新语》等一系列著作中,大量引用古代重农思想的典故,显现出他对传统文化的熟知和亲近,也是他“三农观”的灵魂精华。他引述《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引述《齐民要术》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3]。习近平说“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4]脱贫攻坚中,他强调农民的重要性,说“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指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意义——“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5]他首肯先民的智慧精华,认为“在绵延 5000 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我们的先人在农、医、天、算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6],这是值得我们珍视的财富。

二、习近平“三农观”弘扬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农业农村农民的思想

习近平“三农观”是在新时代对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农业农村农民思想的弘扬和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关于农业思想的重要论述

关于农业生产方式。马克思指出,农业的分工和家庭经营形式——“这个家庭就像商品生产一样”[7]95“利用水渠和水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设施成了东方农业的基础”使之走向集约规模经营。[8]679恩格斯论及两次社会大分工时指出,文明时代“创造了一个不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9]185;谈到使用合作社方式进行改造时说,“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9]524列宁也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就已存在的合作社……无论如何要保留,要发展,而决不能加以抛弃。”[10]214这些论述没有一味地否定批判所谓的落后农业生产方式,而是认为可以以此为基础,经过实践摸索,最终走向社会主义农业。恩格斯还说,“我们的党一旦掌握了国家政权,就应该干脆地剥夺大土地占有者,就像剥夺工厂主一样”[9]529,使土地的分配权掌握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手中。列宁进行了具体实践,“俄国社会民主党为农民要求:一是废除赎金,对已缴纳赎金的农民给以补偿。多缴入国库的款额归还农民。二是把1861年从农民手中割去的土地归还农民”[10]4,在具体工作中实行“把重点移到雇农代表苏维埃、没收地主的全部土地、把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由当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的政策。[11]20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生产方式必须由社会主义政权掌握并支配,这是毋庸置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要求。

关于土地所有制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一直主张的土地公有,正是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所贯彻实行的土地所有制政策。对于土地公有制,马克思曾说:“土地国有化将彻底改变劳动和资本的关系,并最终消灭工业和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2]233恩格斯说,“土地是我们的一切,是我们生存的首要条件。”[13]“一切文明民族都是从土地公有制开始的。”[14]列宁认为:“只要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仍然存在,最民主的共和国都必然是资产阶级专政。”[10]191

习近平完整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土地公有制思想,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政权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以来,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基础性作用:“土地公有制性质不能变,耕地红线不能动,农民利益不能损,在此基础上可以有序进行探索。”[15]并且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权益”[16]。

关于农产品(主要涉及粮食和农产品贸易)。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是农业的基础,是基础的基础,是重中之重。列宁说:“最重要的问题——粮食问题、劳动问题——不是个人的问题,不是企业主的私事,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10]242如果粮食出现了问题,必然引发各行各业连锁反应,甚至危及长治久安。关于农产品贸易,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认为主要由农产品本身和其自身的交换流通来促进发展。列宁说,“流转对于农民来说是一种刺激、动因和动力。”[11]210农产品贸易要将所涉及的生产和流通两个环节相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2.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关于农村思想的重要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主要涉及原始公社、奴隶社会农村、封建社会农村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农村,而对于社会主义农村的论述极少。马克思说:“(原始)公社表现为一种联合而不是联合体,表现为以土地所有者为独立主体的一种统一,而不是表现为统一体。”[17]可见原始公社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社会主义农村的设想。列宁描述奴隶社会时说:“剥削者少数要能有系统地镇压被剥削者多数,就必须实行极凶狠残酷的镇压,而人类在奴隶制、农奴制和雇佣劳动制下就是这样走过来的”[11]30,“农奴制社会中的阶级划分,是绝大多数人——农奴制农民完全依附于极少数人——占有土地的地主”[18],明显与共产主义基本原则背道而驰。马克思对封建社会农村的描绘更为生动:“被暴力剥夺了土地、被驱逐出来而变成了流浪者的农村居民,由于这些古怪的恐怖的法律,通过鞭打、烙印、酷刑,被迫习惯于雇佣劳动制度所必需的纪律”[7]846,更加残酷无情。恩格斯描述资本主义社会农村道:“现代的阶级对抗和工人阶级的处境恶化,起因于工人阶级被剥夺一切生产资料,其中当然包括土地”,[9]320“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和海外廉价粮食生产的竞争,无论大农和中农都同样无法挽救地要走向灭亡。”[9]528由此,只有社会主义农村才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农村思想的唯一指向。

关于城乡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的看法趋向一致,即对立和平等。“每一个国家都存在着城乡之间的对立。”[12]523马克思、恩格斯解释说:“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的对立。”[12]520其次,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看来,城乡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一致的,才能互惠互利、共促发展。列宁指出:“完全消灭阶级,不仅要推翻剥削者即地主和资本家,不仅要废除他们的所有制,而且要废除任何生产资料私有制,要消灭城乡之间、体力和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差别。”[11]145-146可见只有消除差别,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习近平全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关系思想,他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说的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能仅仅看作是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应该是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此外,对城乡地区收入差距,也要全面认识。城乡区域之间生活成本特别是居住成本很不一样,光看收入也不能准确反映问题。”[19]习近平不仅认识到城乡之间的差距,而且指出了解决城乡差距问题的路径。

3.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关于农民思想的重要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对农民思想的看法经历过一个转变的过程——对于农民身上无知、落后、反动的表现特点,他们最初是十分反感甚至厌恶的,如《德国状况》《伦敦来信》《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献都有提及。恩格斯说:“首先是农民,世界上最愚昧无知的一部分人,他们死抱住封建成见,蜂拥而起,宁死也不背叛他们和他们的先辈称之为老爷的人,不背叛管辖他们、蹂躏他们和鞭打他们的人。”[20]“农业人口直到现在仍然对社会上的一切漠不关心;迟钝、愚昧无知、依赖土地占有者的农民(因为前者随便哪一年都可以解除租约)。”[21]“中世纪所有的大规模的起义都是从乡村中爆发的,但是由于农民的分散性以及由此而来的极端落后性,这些起义毫无结果。”[22]但是后来他们看到了农民阶级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处境每况愈下,从而在思想上转而认为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应联合起来,组成工农联盟。《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1850年3月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强调“工人应当同农村无产阶级联合起来”。[8]197在《未来的意大利革命和社会党》中,恩格斯说:“农民虽然由于土地分散和不识字而没有可能表现任何有效的主动精神,但是毕竟是强大和不可缺少的同盟者”;[9]469在《法德农民问题》中提出:“为了夺取政权,这个政党应当首先从城市走向农村,应当成为农村中的一股力量。”[9]510关于工农联盟,马克思指出:“除非预先把人口中的主体——在这里就是农民——争取过来,否则就不可能取得持久的胜利。”[9]550很明显,马克思、恩格斯与农民结成工农联盟的思想,是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思想,又结合俄国实际情况加以传承与发展,俄国工人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的联盟促进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列宁还提出工农应该平等:“为了消灭阶级,其次就要消灭工农之间的差别”,[11]159“工人成了革命的支柱,使工人实际上获得了优越地位,往后的任务就是从这种优越地位逐渐过渡到工农平等。”[10]221

习近平深感农业的重要性,他指出:“要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决不能因为连年丰收而对农业有丝毫忽视和放松。我国有13亿人口,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保护耕地,大兴农田水利,加强科技服务,不断提升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要稳定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要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加强绿色生产,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23]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极为重视农业现代化。他指出:“要着眼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24]这的确是高屋建瓴的真知灼见,极具指导意义。

三、习近平“三农观”发展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历任领导人的“三农”思想

“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历任领导人共同关心并时刻关注的问题,历届领导人对“三农”问题都重视有加。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要想方设法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1994年10月30日江泽民《在接见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全体同志时的讲话》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不但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25]120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三农”思想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代领导核心,继承发展了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思想,在中国当时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带领全中国人民共同奋斗,开拓了新中国的“三农”事业。

第一,确立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早在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谈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时,首次提出农业的基础地位。次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更为系统地论述了农业基础地位的思想,指出:“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26]并分六点进行了详细论述。1962年《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公报》又指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指导”,[27]再次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

第二,确立了农业集体化道路。土地改革之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贫困农民缺乏生产工具和资金,特别是难以解决水利灌溉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有效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从而难以生产更多的农产品,劳动力也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同时,由于人的能力和家庭状况的差异,农民土地所有制很快导致了农村贫富剧烈分化,土地重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新的地主再次出现,剥削制度无法被消灭,农村无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进步。所以必须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合作化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布《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随后,农业生产合作社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最终发展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彻底改变了我国农村曾经以个人为主的个体经济因素为主要经济因素的局面。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了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制度基本形成。

第三,坚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毛泽东已经深深认识到了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就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方向发展的。”[28]1956年1月,毛泽东指出:“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指导工作,系统地建立、充实和提高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指导工作的机构。”[29]1958年开始实施农业“八字宪法”。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于《党内通信》中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要有十年时间。四年以内小解决,七年以内中解决,十年以内大解决。今年、明年、后年、大后年这四年内,主要依靠改良农具、半机械化农具。每省每地每县都要设一个农具研究所,集中一批科学技术人员和农村有经验的铁匠木匠,搜集全省、全地、全县各种比较进步的农具。加以比较,加以试验,加以改进,试制新式农具。试制成功,在田里实验,确实有效,然后才能成批制造,加以推广。提到机械化,用机械制造化学肥料这件事,必须包括在内。逐年增加化学肥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30]

毛泽东科技兴农思想对习近平科技兴农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1988年,习近平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时强调,“在同农村干部、农民专业户的交谈中我更加感到科技兴农、人才兴业的重要和紧迫。”[31]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在鄂州考察,得知当地培育的杂交稻良种推广种植面积已在亿亩以上时再次强调,“科技兴农,粮食安全要靠自己。”[32]2020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吉林时,从黑土地保护谈到科技兴农,他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基地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专家学者要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33]2021年4月25日至27日在广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34]科技兴农已经成为习近平农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三农”思想

邓小平关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的论述,彰显了他的远见卓识。首先,邓小平“三农”思想的根本和基础,就是坚持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农村不仅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是我国人口的基础。1963年在制定发展工业的方针和规划时,邓小平强调,“要考虑农业基础,工业基础,科学技术基础,加上管理水平。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从长远看会发展得快一些、好一些。我考虑,在一定时期内,我们工作的重点,必须按照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适当解决吃、穿、用的问题(当然是低水平)”,[35]“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36]23在邓小平看来,农业是中国安定团结的首要保障——他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中明确指出:“再就是重视发展农业。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37]406

其次,邓小平认为农村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和出发点。邓小平锐意改革,将农村作为突破口,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因为“中国农村人口占百分之八十,只要农村情况好,整个国家就可以基本安定”[38]732-733。江泽民说:“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39]208当时中国有两亿多农民连温饱都没有解决,更不要说经济建设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指出:“这并不是哪一些同志的责任,责任在于我们过去没有及时提出改革。但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37]150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激发。1984年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我们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了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积极性。我们是在一九七八年底制定这个方针的,几年功夫就见效了。”[36]651985年,邓小平再次强调:“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36]117同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逐步做到共同富裕,“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就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36]155这一系列举措在当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农村的发展态势自此有了巨大改变。

再次,邓小平致力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1987年3月,他在会见喀麦隆总统时说:“农民积极性提高,农产品大幅度增加,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36]213-2141990年,他再次指出:“乡镇企业很重要,要发展,要提高”,[36]355“农村改革中的一大特点就是发展乡镇工业,乡镇工业兴起和发展了,才能容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否则农村人口都要往大城市跑。这是我们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看来,这个路子走对了。”[38]1094-1095最终,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是对传统农业生产力的第二次“突破”和“解放”,为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乡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道路和前景。[40]

3.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三农”思想

首先,江泽民对我国的“三农”发展十分重视,将“三农”问题提升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加以认识。他认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这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也是这样。”[39]119所以,“全党要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41]

其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2001年12月,江泽民参加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关于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关于农业发展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时指出:“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加大实施科技兴农的力度,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新世纪初迈上一个新的台阶。”[42]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将邓小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两个飞跃”思想进行整合,结合当时中国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来的适合当时中国农业发展的生产经营方式,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专业化和一体化前进的速度,有效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经济的生产效益,加快了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再次,在深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江泽民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两个转变”的思想。第一个转变是农业管理体制的转变,要将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个转变是要将农业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他指出:“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坚定不移地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39]212同时提出了诸如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三个支撑体系、加大科技投入等一系列深化农村改革的意见,为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助力与支持。

此外,江泽民非常重视减轻农民负担,强调尽可能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积极性。江泽民认为,在农民负担过重、收入低下的情况下,生产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不利于我国“三农”事业的整体发展与进步。他说:“农民积极性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证明,什么时候农民有了积极性,农业就快速发展;什么时候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就停滞甚至萎缩。”[39]209所以,要为农民“减负、增收”。1992年12月,江泽民在武汉市召开的六省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上说:“任何单位都不得以任何名义增加农民负担,切实把村提留、乡统筹控制在占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百分之五以内。”[43]1999年11月,他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国实现小康,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实现小康,关键是要增加农民收入。”[25]112江泽民强调减负与增收是促进“三农”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抓住了“三农”发展的主要矛盾。

4.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三农”思想

首先,胡锦涛将“三农”工作以及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看待。2003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指出:“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44]200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时,胡锦涛再次提到:“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45]

其次,胡锦涛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给予了巨大的政策支持。自2004年至2012年,中共中央先后出台的九个“一号文件”,不仅是对过去“三农”思想的再强调,也是根据现状提出的新方法、新举措。其主要内容涉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的基础建设、农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农业和农村的稳定及发展、统筹城乡之间的发展、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增强农产品供给等多个方面。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特别是在2006年,宣布取消农业税。这一系列的助农惠农举措,切实解决了当时很多困扰“三农”发展的问题。

最后,胡锦涛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出保护农民基本合法权益是开展一切“三农”工作的前提。他在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强调:“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6]胡锦涛要求切实保障农民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精神文化权益、社会公共权益等。只有农民的权益得到了保障,农民没有了后顾之忧,才能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从而加快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进程。

在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全面胜利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们已经“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47]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更是为适应新时代“三农”发展所提出的更加宏伟的目标。

习近平作为中国共产党新时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修传统文化经典,继承重农思想垂戒,学习世界经验,因地制宜,形成了科学的“三农观”,成为新时代指导我国“三农”问题的伟大指针。

猜你喜欢

恩格斯三农农民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