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校编制管理改革探索
2021-01-12张文霄
张文霄 杨 蕾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高校编制管理是根据一定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之需,依据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结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主题,科学设计人员的数目和结构比例,并对岗位进行科学合理的匹配。科学合理的编制管理工作可以为推进河北省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保障。
一、改革的积极因素和制约因素
(一)河北省高校编制管理改革的积极因素。首先,编制岗位方面。一是可以自主设置内设机构。高校在限额内可以自主设置党政管理机构,自主设置教学、科研和教辅机构,报机构编制部门备案。二是对高校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取消高校内设机构行政级别,对其中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当然高校内设机构人员的晋升、交流、任职和薪酬等待遇也要给予充分保障。三是河北省高校人员开始实行总量管理。按照国家的指导标准,河北省委机构编制办、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财政厅等协同制定河北省高校人员总量管理试点办法,包括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校。试点高校中,对于纳入总量管理的人员,实行同工同酬,享有相应的保障及待遇。其次,进人用人方面。一是进人程序不断简化。具体而言,之前高校招聘计划、增人计划实行的是审批制度,现在改为事后备案制度,高校将招聘结果报给河北省人社厅、相关主管部门备案即可,相关行政部门要为高校提供优质的人事管理服务,相关进人手续要快捷办理。二是高层次人才享有特殊政策,即随到随批。对于那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要大力引进,建立专门绿色通道,对于其人事档案管理、社会保险等办理要给予特殊照顾,要特事特办,随到随批,力争高效快捷。三是在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大前提下,河北省高校可以就教师到企业兼职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自主制定相关规定办法,也包括离岗创业办法。
(二)河北省公办高校人员编制管理改革的制约因素。首先,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与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高校人员编制管理改革属于典型的自我革命,因为这种改革需要革新已有的制度,高校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等部门对编制工作进行日常管理,它们首先是已有制度的实施者和维护者,但是也是高校编制管理改革工作的组织者、推进者。这种自我革命其实是一种自我否定、自我革新的过程,这个过程会涉及很多因素,比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需要建立起新的关系,高校内部成员间利益的重新调整与分配等。因此,高校编制管理改革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制管理部门的利益诉求、目的动机、编制管理现有关系运行的惯性等,充满了不确定性。其次,部分政策的不配套。从表面上看,河北省高校人员编制管理改革仅仅是其内部自我制度的改革,但其实河北省高校人员编制管理改革非常复杂,涉及大的政策体系,因此,更是对河北省高校人事制度的宏观整体性改革。河北省高校编制管理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如果出现和存在局部不协调不平衡,那么可能会影响此项改革的整体成效甚至是成败。影响河北省高校编制管理改革成败与否的因素很多,比如,党政干部选拔与任用、岗位的设置及其聘用、绩效工资、养老保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改革带来影响甚至限制。
二、河北省高校编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编制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健全完善。当前,河北省高校众多,纵观众多高校,大多数高校缺乏甚至没有符合自身实际的编制管理制度,制定出台编制管理规则制度的少之又少,而且基本上都是原则性的、框架性的规章制度,缺乏对编制管理的深入研究,更没有做到将编制管理相关理论与本校实际相结合的研究与应用,所以无法科学地指导实际工作,不利于学校整体事业的发展。此外,当前高校已经进入“双一流”建设时期,河北省高校更是缺乏助推“双一流”建设的相关的编制管理新规定新举措。总之,建立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的高校编制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是当前河北省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方式、方法、手段有待创新。近年来,河北省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方方面面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如编制管理、职称评定、岗位设定、经费使用,等等。我们必须积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势必会影响河北省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河北省高校编制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有待创新,管理制度不够先进,管理方式方法有待创新,一般都是依照惯例或者经验为之,工作效率不高,这些都不利于河北省高校的长远健康发展。
(三)编制管理的实效性有待提升。纵观河北省高校,一些高校的编制管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有名无实的状态。因为在很多非省属重点高校中,这些学校整体科研实力比较弱,所以它们能拿到的各种经费如科研经费相对来说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其内部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职称、职务,绝大多数教师为了提高个人收入,只能是通过评职称或者通过个人职务的升迁来提高个人收入,尤其是那些不具备教学资格的、没有教学任务的工作人员,更是沉迷于职务晋升,这些都与编制管理的初衷相悖。
三、河北省高校编制管理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一是要持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河北省相关部门在对高校进行宏观监管时,需要积极转变自身职能,优化职能体系,对于那些微观具体事务,要积极放权给高校,要少直接介入以防止管理的错位甚至越位。要树立全新服务理念,积极改变以往那种单纯的管理与被管理的传统过时思维,强化和提升高校自主性,政府部门强化和提升服务功能。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考核、评估、问责等机制,下大力气解决相关部门存在的不作为、不尽职、不到位等履职偏差问题。二是进一步强化相关配套政策体系建设。河北省高校编制管理改革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是河北省高校人事制度的宏观整体性变革,因此,需要强化相关配套政策体系建设,包括党政干部的选拔任用、岗位的设置及聘用、绩效工资、养老保险等政策,需要全面跟进和整体规划设计,才能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二)实行编制分层、分型、分类、多元管理。一是分层管理。河北省高校众多,众多高校的层次和性质不尽相同,那么其编制管理也应当有所不同。相关部门可以依据高校的办学目标、办学质量等因素对高校进行评价与分层分类,再依据分层分类对高校人力资源配置进行整体宏观调控,如对“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省属重点高校、省属普通高校,其核编的标准、类型进行区分,要充分考虑和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特征进行。二是分类管理。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将编制具体细分为教学编制、科研编制、管理编制、工勤编制等几类。对于教学编制和科研编制,因为关系到高校的基本功能的运行,毫无疑问是高校编制管理的重心,要实行基础管理;管理编制具有二重性,可以保障高校顶层设计与日常运行,但人员冗杂问题也相伴而生,可以结合半社会化管理方式,积极实行合同制、雇员制等用人用工方式;工勤编制等可以采用社会化管理模式,如合同制、劳务派遣等,尽量不要占用高校事业编制。三是多元管理。要建立健全多种编制类型有机结合的编制管理体系,包括长期编制和短期编制相结合、专职编制和兼职编制相结合、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以此来调整编制结构、优化队伍比例、降低用人成本、提升使用效益。
(三)实施动态化的编制管理体制。河北省高校每年的生源情况不确定,高校开设专业情况也会有小幅波动,因此,高校的各类教职员工的构成也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而应该是根据高校当下的发展特点以及发展要求、高校的机构设置情况,以及不同机构的人员比例、师生比例,对高校编制管理实施动态化管理,从而使高校各类人员的比例适当,能够满足高校发展的要求。根据河北省教育厅的政策,河北省高校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合理地制定薪酬福利方案、绩效考核方案、岗位设定以及人才引进标准等。科学制定符合高校自身发展的编制管理法规政策,实施动态化的编制管理体系,从而提升对教职员工的激励作用,提升编制管理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四)加强编制管理的法制建设,构建健全的法规体系。河北省高校编制管理目前缺乏规范化,而这种规范化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河北省高校应该根据高校的自身情况开展广泛的调研工作,对高校的办学层次、办学类型、教学管理方式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法律制度以及合理的编制方案。在法规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发现法规中的漏洞,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去修订法规政策。“津京冀”一体化是目前河北省发展的有利政策,河北省应该利用“津京冀”协同发展的优势,充分吸收“津”与“京”的优势与资源,从而确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法规政策,实现编制管理的规范化,提升高校编制管理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