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青年网络话语表达行为透视及其引导

2021-01-12徐怀志陈金生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话语文化

徐怀志 陈金生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69)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媒介结构的变革,引发了媒介格局的巨变。当今时代,网络已经成为青年进行话语表达最受欢迎的载体。青年积极活跃在微信、QQ、微博、贴吧等各个平台,无数的网络话语在不同的网络节点之间相互交织、流传、扩散或消失,既昭示着青年生活方式的变迁,又表明了青年网络话语的崛起。根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 ,青年群体占据了几近一半的比例,成为影响网络空间发展的主导力量。当代青年群体热衷于借助网络媒介表达对公共性事件的观点和看法,折射出青年群体在现实社会中的政治意愿和利益诉求的网络现象[1]。然而,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公共领域,传播的纷纭网络话语,既凸显了青年追求自由的权利,也隐含了网络话语表达存在一定的限度。因此,厘清网络话语表达的功能演变,解读网络话语表达的深层含义,对于引导青年合理进行网络话语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青年网络话语表达的功能演变

网络话语表达的功能演变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从其演变历程看,主要经历了技术交流、情感联系和集体行动三个阶段。

(一)网络话语表达1.0阶段:技术交流

“网络话语表达”一词与互联网的兴起息息相关。追溯互联网的创立动机,我们发现,互联网技术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服务网络公众的话语表达,而是为了服务科研技术,确切地说,是为了满足资源共享的需求,如当时互联网使用最多的功能就是文件传输和远程登陆,这与网络话语表达没有丝毫关联。伴随着电子邮件的发明,人们的对话方式发生了改变,然而由于早期计算机的价格高昂和技术复杂,电子邮件也仅局限于科研人员之间的技术交流,这也昭示着早期网络话语表达充当着一个技术辅助的角色。相对而言,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要比西方延后很多,以清华大学钱天白教授发送的“越过长城,通向世界”这封电子邮件为标志,开启了我国与互联网最早的联系。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概念进入国内之初,也首先是为了科研机构服务,如当时国内的一些技术精英热衷于建立网络论坛拉近彼此的距离。

(二)网络话语表达2.0阶段:情感联系

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非常迅速,这使得网络话语表达的功能不再仅仅局限于为技术精英服务,相反,而是迅速惠及到普通的公众,成为了普通公众进行情感联系的新途径。以1995年为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原邮电部宣布向国内社会全面开放Internet服务,随着政府投资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并建立四大网络,我国的网络用户实现了迅猛增长。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底,我国上网计算机用户约为1万台,用户达10万人[2]76。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催生了网络论坛、BBS的应用和普及,这为公众对话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选择。在那个时期,大部分网络公众缺乏关注公共事件的意识,而是把网络当做情感叙事、聊天交友的工具,如当时很多网络公众喜欢在网络论坛中记录一些感人故事,喜欢在虚拟空间中发表个人的感想和看法,这在当时比较著名的“谈天说地”“体育沙龙”等论坛可略见一二。因此,我国网络公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热衷于虚拟空间的情感交流,这也反映了网络话语表达功能的进一步衍化。

(三)网络话语表达3.0阶段:集体行动

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公众需求的变化,催生出了网络更加多元的功能。许多网络公众除了在论坛表达个人观点、情绪情感,也开始设法提供一些新的信息,促使网络成为继传统媒介之后的新的信息集散地,网络公众关注公共事件的意识日益增强。以1998年反响较大的印尼排华事件为标志,国内许多网络公众自发在网络上发表观点、看法以示抗议。再如,从2006年的“铜须门”到2021年的“杭州现实版樊胜美”,无不凸显网络公众集体行动的力量。集体行动是社会学的概念,可以解释为在由个人组成的集团中,人们为了增进共同利益而采取的集体选择活动[3]28。网络公众借助网络或是“人肉搜索”,或是集体声讨,或是为了伸张正义,表达内心的想法,凸显了网络话语表达的强大力量。

二、当代青年网络话语表达的意义透视

青年的网络话语表达意义复杂,在简洁、多样、形象、幽默等话语表达方式背后,表达的是青年主体的利益诉求、宣泄个体的情绪情感、寻求自我的身份认同、颠覆复调的网络狂欢等多重意义。

(一)表达:主体的利益诉求

网络技术的赋权为青年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表达的平台,青年正以一股强势力量迅速占领网络公共场域,构成了中国社会的“新意见阶层”。形态丰富的网络媒介凭借强大的集聚效应成为虚拟社会网络公众表达意见的首选载体,体现了网络行为主体对社会资本需求的升级以及权利观念的嬗变[4]249。相对于传统媒体作为媒介的公共性的情形,网络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制约,为青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利益表达的空间,形成了诸如论坛、微博、微信群等多个公共话语场域,契合了青年维护主体预期利益的诉求。一方面,青年热衷于把网络话语表达利益诉求作为维护自己合法利益的首要选择,反映了青年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意愿高涨,折射了青年公民意识的逐渐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平等协商的意味;另一方面,青年话语表达失控乃至泛滥、责任缺失等降低了网络意见表达的可信度。例如,部分青年用娱乐化的心态对待意见表达,强调公正却又戏谑规则,凸显了理性与感性的矛盾心理,反映了虚拟社会青年公民责任感的消解。

(二)宣泄:个体的情绪情感

情绪亦称“情综”“意丛”,指被压抑而持续在潜意识的心理矛盾症结[5]274。青年是人生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青年心理学家霍尔曾用“疾风怒涛”来比喻青年情绪的特征,表征出青年情绪的不断发展变化过程。随着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的发展,由少数人垄断的媒体话语权力体系正在不断被打破,青年借助网络工具随时随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充分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见,宣泄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网络媒体为青年的自我表达及公共讨论提供了充分的话语空间,契合了部分青年群体寻求内心情感寄托的需要。一方面,网络话语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年自我宣泄的情感诉求,青年借助冲突话语、越轨话语或是戏谑话语的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个体孤独、焦虑、挫折、压抑等复杂情绪情感;另一方面,青年在情绪宣泄过程中往往通过亚文化实践“抵抗”着权威规范,更戏谑着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和标准,并从中获得快乐[6]133,折射了青年反抗权威而却又模糊责任的现实图像。

(三)寻求:自我的身份认同

在网络社会的话语实践中,网络话语不仅仅是青年对话交流的媒介,更是一种在网络中通过话语言说方式来寻求身份认同的途径。这种认同不仅包含了对青年自我价值的确证,也体现了青年对网络空间文化身份的追寻。一方面,网络话语表达的是青年自我意志的呈现。在媒介话语里,生活的体验和生存意志的认知,都包裹着对自我意志的表达的意愿[7]125。青年通过网络话语的实践实现了自我意志的表达,并且通过散射式的网络话语实践,在与他人的沟通与认知过程中确定自我价值,以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另一方面,网络话语实践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亚文化场域,在这个场域里,每个青年都有自己的文化身份。部分青年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运用具有附加意义的网络话语表达方式,如“暗语”“谐音”“自嘲”等表达方式,既是一种在虚拟空间对他人进行“身份识别”的方式,以此强调自己是“圈内的人”,又反映了青年试图去追寻、确证自己在网络空间的文化身份的复杂心理。对此,我们既要看到网络话语对于青年个体呈现、确证自我价值的正面意义,也要看到网络话语在塑造青年身份中所起的作用,这也表明了青年文化身份的形成是流动的、建构的、不断形成的过程。

(四)颠覆:复调的网络狂欢

网络话语狂欢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狂欢精神为核心,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正形成一股风靡全球的热潮,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日益深远的影响。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狂欢话语可以切分为三个单元:冲突意味的狂欢话语、俯就意味的狂欢话语和无聊自慰意味的狂欢话语[8]258-259。在互联网、数字时代所提供的文化语境和社会条件下,青年一反畏惧、恭敬、仰慕、礼貌等常规姿态,开启了以颠覆、反叛、消解的狂欢之旅。一方面,对于青年而言,狂欢的世界没有身份等级差别,没有惩罚手段,没有话语霸权,实则为青年提供了一个自由不拘的“第二世界”,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青年的精神世界,青年在这个世界可以自娱自乐,可以挑战权威、可以颠覆一切;另一方面,话语狂欢所勾勒的文化世界从未脱离现实世界,以戏谑、否定、解构、颠覆等为主题的话语狂欢,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无序与混乱的文化状态,新的秩序还在建构。尽管网络狂欢文化并不必然如传统精英话语体系所否定排斥的那样,是一种低俗的、无知的低俗文化,但它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依然值得我们去重视。

三、当代青年网络话语表达的引导策略

(一)加强公民意识培养,合理表达利益诉求

随着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青年的利益诉求有了更加广阔的渠道。网络媒体是一种拥有程度较高、表达成本较低、风险较小的媒体,因此成为个人进行自我表达的新的公共空间[9]11。由于个人利益诉求要想得到满足必须引起虚拟空间的集体行动的刻板印象,因此,部分青年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粉饰”话语,最终通过把个人利益问题转换成公共利益问题而达到维权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事实的真相被忽略,个体的叙事方式成为重中之重,构成了网络话语表达失范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清华学姐碰瓷门”事件的真相大反转就反衬出维权的戏谑化,这也折射了青年在网络维权中公民意识的缺失。公民意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中,公民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能力素质、发展前途及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中的权利和义务等问题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10]6。加强青年公民意识培养,一方面要倡导青年的自我治理。青年是网络社会自我治理的主体,不仅要明晰个体在网络空间所享有的自由权利,同时也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循网络空间的规则;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青年作为网络文化的主体,在网络文化活动中积极参与,频繁发言,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舆论的走向,也在塑造着个体的发展。他们既是网络舆论的主要推动者,又受网络舆论的深刻影响。因此,把控网络舆论的导向也在引导着青年公民意识的走向。

(二)加强心理素质建设,培养健康网络心理

作为网络文化主体的青年,是否具备健康的网络心理关系到网络空间能否保持良好的运行。青年在虚拟空间宣泄的如焦虑、抑郁、暴躁、愤怒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了青年的人格塑造和身体健康,昭示着青年网络心理素质需要培养和提升。首先,要引导青年进行自我教育。从自我角度讲,青年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给自己设定一定的奋斗目标,并严格督促自己去实现这个目标,及时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实践结果。从教育者角度讲,作为教育者也应当善于激发青年进行自我教育的动机,给青年提供自我教育的系列方法,培养青年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其次,为青年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路径,如设立公益性的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开设心理咨询信箱以及构建网络咨询平台等。在网络时代,青年在网络话语中潜藏的不良情绪其实也反映了青年寻求心理救助的期待。因此,心理咨询活动对于培养青年网络心理素质意义重大。

(三)加强自我身份建构,引导实现自我价值

虚拟空间的存在,为青年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存空间,网络空间只是与现实空间并存的又一生存空间。青年在网络空间中扮演着虚拟的角色,尝试着风格迥异的话语表达方式,正是青年主动探索自我和建构自我的结果。通过虚拟自我,得到的是对自己身份、能力的一种确认,这是一种虚拟实现的自我价值[11]70。然而,部分青年在网络上所扮演的不同的“自我”之间会出现协调和沟通的障碍,从而产生多重人格异常的症状,阻碍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这说明需要加强青年自我身份的构建,引导青年自我认同,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具体地说,第一,要引导青年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完善自我。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的所有本质内容具体地存在于人不断创造文化的辛勤劳作的实践活动之中,从而展示人的主体性[12]73。青年在劳动中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确立,从而实现社会化的过程。第二,加强青年自我设计,展示自我健康个性。我们所提倡的自我设计是充分发挥青年主体精神,自觉以社会设计为指导的自我设计,从青年的实际出发,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筹划、设计包括对理想的建构[13]229。这需要引导青年正确认识自己的自然禀赋,按照社会共性要求、基本要求,理直气壮地行使这种自我设计的自由。

(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强化主流文化认同

主流文化认同是指公众为满足自身需要、实现自身利益,对那些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具有主导性影响,并被国家所倡导和推行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对象化、具体化和现实化过程与结果的赞成、认可和同意[14]59-60。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网络社会中,总是存在各式各样的非主流文化,其中部分非主流文化在价值内核层面能够实现与主流文化的重合,因而可以促进主流文化的壮大。然而,也存在部分非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相背而行,如部分青年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颂扬,对享乐主义的推崇,对网络恶搞、娱乐狂欢的痴迷,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主流文化所倡导的价值体系,迫切要求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推动和强化青年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具体而言,首先,加强青年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培养青年运用媒介信息、发掘媒介信息资源、构建媒介学习平台、使用媒介参与社会协作活动等技能[15]273,从而提高青年运用媒介的艺术,使之成为“为己所用”的本领[16]。其次,创新网络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创造优质的网络文化产品是促进网络文化繁荣、满足青年多样化的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例如,可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搭建网络图书馆等方式以增强优质文化的供给。最后,用主流文化引领网络文化建设。将主流文化根植于互联网、整合于文化网站中,用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引领青年发展,从而实现以文化人的功效。

猜你喜欢

话语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禁止“话语歪风”——管管那些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阿谀奉承
谁远谁近?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