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时代意蕴和彰显路径

2021-01-12周绍宝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本质政治思想

周绍宝

(1.贵阳学院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2.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生命线”作用,必须开创“强起来”的新局面,而要让思想政治工作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自觉增强抵御各种风险与挑战的能力,在保持住底色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机,就必须在准确把握其本质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与实践创新,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回答与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1]12被重新创造出来。进一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是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再次进行哲学式追问,确证意识形态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将有助于提升学科的理论自觉,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这一根本属性的时代意蕴和彰显路径,对于维护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发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寻的逻辑理路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立论之本、逻辑核心,学界对此一直兴趣不减。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寻的哲学反思中,以“何以发生”“何以可能”“以何存在”等命题形式进行追问,是本质研究必须回答的前提性设问,并为确证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及其本质属性提供了可能。

(一)“何以发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根基

自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作为学科基础性问题,学界对此一直兴趣不减,各种相关研究成果推陈出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态势。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为何如此重要?正如学者郭灏所言,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规定了学科内涵、范畴、边界、属性,并由此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功能、价值等问题,是深化学科理论发展和实践方向的重要根基[2]。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常研常新,持续而深入的研究,可使学科理论在深化发展的同时时刻保持住学科底色,不断提升其对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和指导社会实践的精准性,有效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抓住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呈现多元化态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始终处于开放的外部空间中,其所遭受的风险与挑战日益增多。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一方面可以使我们能始终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廊清历史发展的迷雾,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效能,自觉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并坚守教育的政治方向而不至于陷入泥潭;另一方面可以重新发现并尊重人的主体性需要,不断提升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使个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的价值导向同向同行,这是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在某种程度上都需要回归到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中来。理论与实践的现实召唤也促使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从“自发”走向了“自觉”。

(二)“何以可能”: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条件

纵观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始终存在两个问题需要作出回答,这两个问题影响到本质研究是否成为可能。首先,是“有”与“无”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本质研究应从客观存在的“实然研究”转向主观阐释的“应然研究”,对这种学术路径的进一步追问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是一种不存在的假命题,即所谓本质研究的“无”。然而,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尽管形式不同但该项实践活动却始终存在。其次,是“变”与“不变”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存在于历史之中,是历史生成的,由于历史是不断发展着的历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也应该是历史发展并变化的[3]。事实上,在阶级社会里,阶级对抗的特性不变,“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形态就应该存在一个相对稳定期。正因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才成为可能。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从“可能”到“可成”,还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指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指出,要“从历史中发现逻辑,学会用逻辑去考察历史”[4]64,即从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活动中,提炼出思维的抽象,进而还原为意识上的具体。然而,许多学者受益于现代科学的繁荣,往往借鉴社会学、管理学、语义学等有益理论成果,并从相应学科视角出发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使本质研究成果大为丰富,但客观上也易于进入到一个各说其是的“独白剧场”,使本质研究难以聚焦、深入。所谓概念,都是存在于一定语境之中,有属于自己的“概念构架”,它的“内涵”与“外延”存在着一定的知识体系。同理,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究理应回到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中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也必将会有新的更深刻的认识发现。

(三)“以何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目的

时至今日,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存在形态仍未有定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究竟“以何存在”?陈秉公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最大的争论在于到底是坚持“一”,还是存在“多”。从哲学范畴来看,何谓“本质”?“本质”是指由事物的基本矛盾所规定的事物的根本性质,并由此决定事物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融合。事物的本质规定了该事物“是其所是”“成其所是”,决定着该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发展趋势。在此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性存在、一般性存在,这个普遍性、一般性只能是更加抽象的理性概括。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136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绝不是为了仅仅沉迷于学理性书斋式探究,而是要着眼于现实生活的实际。在阶级社会里,存在着反映不同意识形态的阶级。“意识形态”是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阶级的社会地位不同,代表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地位也随之不同。“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5]178,统治阶级依靠“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来取得合法性地位,并能动地配合强制性国家机器来维护阶级统治。统治阶级的政治权力不是一经获取就一劳永逸,“对于一种权力关系来说,如果其不能有效掌握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势必会被其他的权力关系所役”[6]。普遍存在于阶级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巩固阶级统治最为有效的途径,如不能有效发挥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功用,其存在价值注定要被其他形式所消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为有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坚持把“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7]82,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是”“成其所是”的重要依据和目的所在。

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时代意蕴

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历史使命,揆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明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及其本质属性,有利于我们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确认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灌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就相应确证为其本质属性,这一确认不仅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解释力,还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从自在自发走向自觉自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1]12,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背后往往也折射出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促进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时代意蕴。

(一)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社会维度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8]153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各种西方资产阶级思潮借全球化态势在学术外衣包装下或明或暗地冲击着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防线,意识形态的“价值伪装论”“非科学论”“终结论”“趋同论”等理论甚嚣尘上,西方思潮中“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等大行其道,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严重干扰。受此影响,部分学者主张用“思想社会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心理发展教育”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转型”,主张采用西方社会交往路线、心理发展咨询路线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升级”,以此来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色彩。凡此种种,势必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影响到无产阶级的执政地位,弱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9]337,如若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受到消解或模糊,变成泛化的精神性或心理化的教育实践活动,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作用与地位将不复存在。

时刻抓住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这一本质属性,能充分满足国家社会对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现实需要,并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平台。当前,中西意识形态领域之争,实质上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道路之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必将长期存在。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时候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放松对民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等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思想领域必将逐渐产生分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将遭到瓦解,政治动荡,甚至政权更迭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就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抓住事物的关键,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治理价值,完成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

(二)促进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个体维度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主体间的精神性交往,是教育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的对话,教育对象不是消极的接受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灌输,还有自我意识的主体性精神需要。“人对思想、精神的需要,人对目标、理想的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本源。”[10]114毛泽东同志认为,在阶级社会中,人的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11]283。从某种意义上说,意识形态作为思想的上层建筑,早已完全渗透到人的精神世界之中。虽然人的精神具有意识形态化倾向,但人是否就一定需要或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人类的自我发展,既有个体的独立化,但更有个体的社会化,在社会的规范中,个人才能得以完全解放。因此,自觉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与灌输,在潜移默化中生成阶级社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品质,一个人就越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对此俞吾金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人总是生活在被各种意识形态包裹的社会里,他愈是认同这个社会主导思想的意识形态,那么他将在这个社会里生活得愈是得心应手[12]3。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在社会规范个人、社会解放个人的过程中,个人也能得以主动融入社会,并把非现实的理想变成理想的现实,从而逐步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审视当下,部分青年深受西方意识形态影响,标榜个性,崇尚自我,随意曲解历史,反对体系权威,放弃对真理价值的追求,游离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外,其结果必然导致精神上“空心”,行为上“偏执”,沦为所谓的“愤青”“废青”,看不到发展的未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仍旧激烈,时刻抓住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这一关键特性,就能有效引导个人的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闪耀着真理光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个人“就会解放成为人”[5]16,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三、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彰显路径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工作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看作意识形态的一种重要方式,其意识形态可通过突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保证正确政治方向;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构建共同精神家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情感认同等路径来得以彰显。

(一)突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保证正确政治方向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突出主流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主导性地位,保证正确政治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其实质都是特定主体主导性地位的外在表现,呈现为一种关系支配性、组织控制性、现实影响性的特性。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存在意识形态“淡化”或“泛化”的现象,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赢得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竞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了严重干扰。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始终需要突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从而保证正确政治方向,具体可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和对个人成才的引导等方面进行。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主流意识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导。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西方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就是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等,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二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在努力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好大数据等技术,掌握好网络思想产生、运行、分配的准度、力度、效度,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空间。三是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对个人成才的引导作用。当前,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大行其道,致使部分青年认知出现偏差、理想信念迷失、行为极端偏执,为此,需要在青年群体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中国梦激励青春梦,让中国青年成长为有责任、有德行、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构建共同精神家园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就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功能,加强思想引领,构建精神家园。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文化诸领域发生深刻变迁,人们的个体意识得以觉醒,主体意识随之增强。面对汹涌而至的西方社会思潮冲击,许多青年群体在自我确证中变得无所适从、在找寻意义中变得无比焦虑。因此,加强对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引领,可从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引领、发挥主流媒体的引领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引领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引领作用。党员领导干部、社会公众人物,教育工作者等,其政治立场、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素质更容易左右社会舆论方向,对广大青少年成长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巩固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提升社会公众人物的责任意识,加强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在社会上展现良好形象,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思想引领作用。二是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思想引领作用。随着媒介融合的快速发展,党刊、党报、新华网、人民网、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与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并存,思想信息传播无时不发生、无处不存在。为此,主流媒体应率先抢占人们的头脑,赢得舆论的主动权,在涉及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领域不能失声、失踪,对于自媒体中消极低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敢于亮剑,积极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实现主流媒体与自媒体情感共振,思想传播同向同行。三是要充分发挥社会文化环境对人们思想的导向作用。侯惠勤教授认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逐步由主要通过政治方式,向以文化为主要表现力的综合方式转变。”[13]社会文化环境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空间,并通过文化要素满足人们思想精神的调节及需要。当前,部分青年群体中“佛系心理”“丧文化”“焦虑情绪”盛行,这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群体的思想引领提出了挑战。因此,在思想建设领域,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用先进的科学理念、健康的社会风尚、优秀的文艺作品、积极的生活方式等影响人们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情感认同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需要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实现。认知是情感、行为的先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全体公民的价值共识,这种价值观是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最大价值公约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层面取得共识,才能够形成更稳固的主流意识形态情感认同,并表现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文化等思想体系的知识性了解和情感上的接纳,从而可以广泛建立起一种稳定的归属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否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作为判断意识形态工作效果的重要标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具体可通过加强理论宣传教育、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创设践行核心价值观平台等途径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

第一,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宣传教育。首先,通过电视、报纸、户外广告等公共渠道宣传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图书、电影、音乐等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营造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格局。其次,根据受众的认知水平的不同,因人而异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教育工作,使教育对象在熟知的基础上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识。

第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情感认同奠定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生硬的理论说教,而是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的价值诉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们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亲和力、感染力,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讲述好中国故事,把“个人梦”注入到“中国梦”之中,增加教育对象的情感认同。

第三,积极创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养成提供条件。就个人价值层面而言,“爱国”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价值标准,在涉及国家安全、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时刻,应组织人们充分表达自己对国家的感情,在社会上树立正能量;“敬业”是公民最基本的职业要求,各行各业应为人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工作舞台,把“敬业”作为考评工作的首要标准;“诚信”是公民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准则,社会应努力构建个人诚信档案,让诚信之人路越走越宽;“友善”是个人社会交往的品德标准,社会应树立“仁者爱人”的友爱、亲善之风,让“友善”从个人的一种价值选择固化为行为习惯。

猜你喜欢

本质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童年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