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当代科技价值观反思
2021-01-12晏湘涛
晏湘涛
(1. 湖南信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2. 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一次把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推到公众视野的中心。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尊重科学的态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所说的:“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到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1]我们也看到美国特朗普政府在疫情防控中的反科学态度。那么,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答案一般有三种:科学技术具有正面价值,是历史前进的动力;科学技术具有负面价值,是人类走向毁灭的动力;科学技术是价值中立的,其在历史中的作用取决于由谁来运用科学技术。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中,认为科学技术价值中立或具有负面价值的人越来越多,“反思”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作用成为时髦,而对这种“反思”的反思却甚为少见。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2]602这说明,当今时代的科技价值观已经存在较为明显的偏差。这种局面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本文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价值的一般观点,分析当代科技价值观的现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科学技术具有正面的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从历史的长远视角来看,科学技术既不是价值负面的,也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对人类具有正面价值。也就是说,科学技术有利于劳动人民,有利于在特定阶段受压迫、被统治的大多数劳动人民。这是因为,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有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可理解性、进而带来的可学习性。这与一切宣扬神秘主义的知识截然不同。
而科学技术作为认识世界的成果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出现后首先被掌握权力的人(在阶级社会表现为统治阶级)所学习、挑选和推动,这是必然的。因为他们首先具备时间条件和物质条件来学习科学技术,并且能在运用科学技术的过程中获得巨大的利益。以军事领域的“军事技术先行发展”规律为例,掌握政权、掌握军队的统治阶级,在与敌对势力进行你死我活的激烈争斗中,总是极力运用科学技术保持军事优势[3]3。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可学习性,这种知识必然会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这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科学技术的知识、方法,最终会转化为劳动人民不断增长的力量,极大地改变了劳动人民与统治阶级的力量对比,最终使劳动人民的一部分(或全体)上升为统治阶级。历史就在这样的推动下不断进步。因此,科学技术不是价值中立的,从长远来看,而是有利于广大劳动人民的。
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推动作用,不能只从当代的社会表象来看,而应该将之放到历史长河中,扩展到世界层面来关注。蔡伦在皇宫发明纸,不能用于说明皇权对文化普及的重视;雕版印刷最先用于印制佛经,不能证明佛教推动了科学发展;古腾堡活字印刷技术最早用于印制《圣经》,不能用于说明基督教对现代社会生活的进步作用;当代绝大多数技术最先用于牟利,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推动科学技术的根本动力。这些问题,只能说明皇权、教权、资本对科学技术的利用。但是这些科学技术最终都扩散到民间,成为劳动人民摧毁旧制度的工具。所以,我们在观察科学技术在历史上的作用的时候,必须从长远的角度来观察。不能因为短期内苦于科学技术不发达而放弃追求科学技术的努力,也不能因为科学技术的若干滥用而把科学技术成果束之高阁。
二、科技价值负面论和中立论流行的原因分析
2013年9月15日,央广网关于“12名律师联名要求公开转基因食品信息,质疑安全性”的新闻,迅速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2014年简直可以称为“转基因争论之年”,激烈的争论从年头持续到年尾。这只是近年来我国乃至国际社会质疑科学技术成果的一起较新事件。2012年10月,意大利6名科学家因误判地震被判误杀罪获刑6年;三峡工程自建成以来,一直是许多人眼中的西南水灾、旱灾、地震灾害根源。这些事件表明,在社会上存在着比较强大的反对科学技术的力量,持科技价值负面论和中立论的人形成不可忽视的力量。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各种思想观念的出现、流布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有其深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根源。一个社会如何对待科学技术,本质上是一定的社会发展程度的表现,同时也对社会发展的本身起到推动或阻碍的作用。那么,当代科技价值负面论的根源是什么?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也流行着形形色色的反科学主义。总的来看,这些思想流派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的曲折反映。公共知识分子找不到社会矛盾的根源,不愿意承认深刻的社会矛盾根源在于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不愿意直面私有制的阻碍作用,不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人民地位低下、贫富差距的根源,只能将矛盾指向科学技术。这种转移矛盾的做法是非常浅薄的。在产业革命初期,著名的“卢德运动”就是这种思潮的代表。愤怒的工人们不了解自身受苦的根源是来自私有制的罪恶,只能将矛头指向机器,认为机器排挤了工作,损害了健康,带来了苦难。当代反科学主义,虽然是从公共知识分子发源,但被广泛传播却是劳动人民接受其理论的结果。试想:如果没有广大劳动人民的接受,这些著作何以成为畅销书?这些理论何以大行其道?而劳动人民接受反科学主义的最大恶果是,放弃对科学技术的理解,放弃对科学技术的学习,进而放缓了掌握科学技术的进程,在被奴役的道路上陷得更深。反科学主义被资产阶级政府所接纳,与原始宗教被封建主所接纳并无二致,本质上都是统治阶级愚弄劳动人民的工具。与反科学主义相对应的科学主义,则是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唤起劳动人民关注科学技术进展,这些工作更多的来自科学家、工程师中的先进分子。
在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下,反科学主义在我国社会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科学技术首先有利于掌握权力的人。例如,我们在互联网、工程机械、生物制药等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巨富,使得财富迅速集中,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富积累,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贫富差距。一部分人通过掌握科学技术而获得雄厚的财力,或者一部分人通过率先掌握科学技术而获得控制他人的权力,普通群众对此有所疑惑甚至有所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劳动人民寻求一种能够抚平这种心理压力甚至心理创伤的理论,一种能够解释他们为何地位降低的理论,一种能说明掌权者何以能掌权的理论,也就是说,一种批判科学技术价值的反科学理论,也就不足为奇了。加之西方敌对势力本意也希望中国在掌握科学技术进程中放慢脚步,就大力支持动物福利主义、生态中心主义、极端环保分子等反科学主义势力进入中国并扩大影响,扶持国内大量NGO挑战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使反科学主义思潮一度成为显学。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中国经济中的结构性矛盾。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进步过程中获益不多,才是反科学主义思潮大行其道的根源。在20世纪八十年代,农民由于杂交种子、农药、化肥、耕作技术的进步而获益良多,造就了如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所展现出来的昂扬向上的氛围;然而随着种子、化肥、农药、薄膜等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农民越来越感觉无利可图,很多地方出现严重的抛荒现象。在城市,引入新技术后引发了大规模的下岗失业,这既正常又不正常,正常是因为其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失业现象不可避免;不正常是因为作为具备劳动能力的个人,竟然无法从事符合其天赋、才能、个性的劳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人民因科学技术进步而获得的利益远少于企业主等阶层。改变这种状况,只能有赖于重新界定市场经济的性质,也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使劳动人民成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主体,才能真正铲除反科学主义的社会土壤。
三、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扎实推进科教兴国
当代反科学主义思潮拒斥科学,把科学技术神秘化、拟人化、工具化,都是非常有害的。实际上,科学技术就是我们自己,就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从自然界独立出来,改变自身、改变自然的成果,就表现为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既包括“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也包括“逻辑自洽”的方法习惯,还包括“衣食住行”的物质成果。以科学技术的方式生存,还是以宗教的方式生存、以反科学的方式生存,是我们人类不同的选择。以科学技术的方式生存是人类存在的一个方面,而且是一个主导方面。
宣扬科学技术价值中立,实际上就是宣扬人的价值中立,这是一个伪命题。否定了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进步的方面,也就否定了人的存在价值。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对科学技术采用两面的手法,一方面,不遗余力开发科学技术,用以充实经济、军事和社会控制能力,极力将科学技术限制在于己有利的范围内;另一方面,或明或暗地支持反科学主义思潮,诱骗劳动人民放弃科学技术,远离科学技术,将科学技术厌恶化甚至妖魔化。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还存在与统治阶级相对抗的力量,力主将科学技术普及化,增进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对于数字鸿沟问题,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是主张信息技术的原罪,而是致力于普通人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填平数字鸿沟。对于军事技术问题,反科学主义主张不要研究一切可能变成军事技术的技术,而先进的知识分子尽量将科学与研究成果公开,通过使公众了解滥用军事技术的危害来阻止战争的爆发。对于生态危机,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自身的干涉行为对自然界的影响作用,并自觉运用科技的力量去控制这个影响,才能使科技沿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赢的方向发展。”[4]
在当代中国,反科学主义思潮提醒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应该迅速惠及全体劳动人民,防止科学技术的私人化和滥用;提醒我们,当前的生产方式运行,可能会造成更多的贫困。但是,这种警醒作用只有在与科学主义思潮相并立的时候才有意义。在科技哲学界,如果反科学成为主流,成为显学,弘扬科学精神反而成了陈词滥调,反而唯唯诺诺不敢抬头,那么反科学主义思潮的负面作用就一下子凸显出来,成为阻碍科学技术进步的黑手,成为阻碍劳动人民扩展力量的黑手。在党的宣传工作部门,应该把弘扬科学精神作为工作重点,把反科学、伪科学的东西从主流宣传阵地上驱逐出去,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接触科学、理解科学、热爱科学,鼓励探索,为推进科教兴国作出历史贡献。
四、结语
2021年6月3日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全面部署新发展阶段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高质量发展工作[5]。这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我国社会中的科技负面价值观和科技价值中立观。反科学主义思潮是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产物,既有普通群众与科技发展相疏离甚至相背离的内部原因,也有国际资本主义控制科技发展的外部原因,需要我们警惕。科学技术成果普及到全体人民,是“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体现、关键指标。人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应当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自觉认清科技负面价值观和科技价值中立观的根源和危害,尊重科学,主动理解科学,积极普及科学,进一步铸牢全体人民科学的世界观,提升思维能力,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