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地西藏班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2021-01-12盖素风
盖素风
(河北师范大学民族学院,河北 石家庄 067000)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1]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历史时期,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和战略任务,也是关系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的重要理论与现实课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内地西藏班是国家智力援藏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培养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加快边疆地区发展进步、增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和祖国统一的重要战略部署。自1985年内地开办西藏班以来,为西藏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批干部和人才。随着办学的日趋成熟,内地西藏班已成为西藏人才培养的摇篮、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民族团结进步的坚固阵地。
一、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结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及我国历史、文化、发展实践,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包括各民族共建意识、共享意识、共责意识等内容。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共建意识
首先,祖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纵观中国历史,我国各族人民都为开拓祖国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从白山黑水到西南边陲,从沙漠绿洲到渤海之滨,从蒙古大漠到雪域高原,各民族的先辈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960多万平方公里富饶辽阔的国土,是各族先辈们留给我们的神圣故土,也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建设并赖以生存发展的美丽家园。其次,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文化不断交往交流交融,民族性、地域性特点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获得包容和展现,中华文化内涵也由此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彩。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创造辉煌的灿烂历史,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再次,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的。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还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女排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击疫情精神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是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结晶。它深深融入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使各族人民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共享意识
就共享主体而言,共享是指全民共享。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3]人民共建共享、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思想的重要内容。这里的“人民”是指谁,范围有多大?对中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人民”包含了56个民族,不分发展快慢、不分多寡、不分大小,一个民族都不落下,一个人都不能少。就共享内容而言,共享是指全面共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人民的需求日益多样全面,这就要求共享内容也要多样和全面。全面共享就是要使全体人民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满足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范围扩大了,全面共享既要提升全体人民满足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底线,又要拓展全体人民自由发展的空间,激发每一个人的潜力和创造力。坚持全民共建共享、全面共享,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全面小康方向稳步迈进。就共享进程而言,共享是指渐进共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教育、科技等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我国仍然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高,政治、教育、科技等各项事业还需进一步提高,加上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情况等原因造成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等存在一定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还比较突出,共享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共享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必定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充分到充分、从不平衡到平衡的渐进过程[4]。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共责意识
首先,共责意识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责任与担当。回看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越是遇到艰难困苦,我们各民族人民共同应对风险、共同承担责任的意识和能力越强。我们越团结,民族的凝聚力就越强大。鸦片战争以后,我们经历了最为屈辱的岁月,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使命和责任使我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打败了穷凶极恶的侵略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其次,共责意识是改革开放的责任与担当。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部署实施了伟大的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群众进行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千秋伟业中,各族人民不仅是见证者和亲历者,更是参与者和创造者。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广泛的参与性、积极性、创造性,是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推动力,体现各族人民勇于担当、敢挑大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5]。再次,共责意识是抗击重大疫情的责任与担当。2020年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袭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打响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凝聚起伟大的抗疫精神。 4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白衣执甲,逆行集结武汉;一个又一个的14天自我隔离、集中隔离的感人画面;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不计其数的全国各地医用物资、生活物品驰援武汉;一个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停摆”一天损失就达数千亿元,艰难却又果敢地选择了举国按下“暂停键”,14亿中国人统一行动、自行“禁足”。这种全国一盘棋、全力以赴共同打赢疫情防控战的举国共识,正是当危难来临之时各族人民共同承担责任与使命的共责意识的生动体现。
二、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之写入党章,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全党的共识和基本遵循,也必将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经济上相互帮扶、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收并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坚持并不断巩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追求,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深刻揭示民族团结进步的规律,提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引导各族群众擦亮眼睛、明辨是非,真正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致力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6]。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产条件、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边远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总体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与东部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差距。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基本原则的体现,有利于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奔向全面小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密切相关。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虽然需要解决的是物质基础问题,但如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淡薄,各族人民就不可能团结在一起、同心协力实现共同繁荣,奔向全面小康。反之,如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强,各族人民就会越团结,相互帮扶支援的力度也就越大,共同繁荣发展的水平和程度也就越高,从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夙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强国梦、民族复兴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已经成为激荡各族人民奋进的高昂旋律。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7],但前进道路上我们还会面临各种风险考验,甚至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惊涛骇浪。各族人民只有不断增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识和力量,齐心合力,才能冲破各种艰难险阻,战胜种种灾难,不断拼搏进取,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三、内地西藏班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状
从内地西藏班思想教育现状来看,影响内地西藏班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是相互交织的。坚持有利,改善不利,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具有坚定的思想政治基础——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通过书本学习和现实生活,尤其是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内地西藏班的学生已经较为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始终带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中国奇迹,从而进一步坚定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但是,国际上一些反华、仇华、敌华势力不断造谣、诽谤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他们借助各种媒体,利用网络的虚拟性与渗透性散布丑化中国共产党的言论和思想,毒害青年学生,以影响甚至动摇其思想政治基础[8]。所以,从事民族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必须把内地西藏班思想教育工作抓细、抓实、抓好,真正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教育学生擦亮眼睛、明辨是非,不断增强其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
(二)具有坚实的阵地基础——用好思政课和课程思政
内地西藏班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和课程思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课和课程思政承担立德树人的功能,是对学生思想、道德和政治信仰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德育课程,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承继问题。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培养。通过思想政治课和课程思政不仅可以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加强价值引领,使内地西藏班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光辉历史、兼收并蓄的灿烂文化、守望相助的民族感情、相互依存的经济联系,引导学生学会互相关爱、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与理解,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和课程思政多以理论说教为主,不能充分考虑及尊重学生个体的变化和发展;再加上受升学等教育功利化的影响,学校思想政治课和课程思政受重视程度不够,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功能弱化甚至流于形式。因此,我们还要多管齐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和课程思政在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三)具有良好的环境氛围——丰富校园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9]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大多内地西藏班学校通过校园广播、文化墙、宣传栏、宣传橱窗、文化景观设施以及教学楼走廊、功能室、班级文化建设、手抄报、主题班团会等多种形式,围绕“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爱党爱国爱家乡”等主题展现校园文化新风貌,加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进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但是,也有学校热衷于打造表面的环境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搞“形象工程”,致使校园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出现两张皮的情况,同时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和现象也会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仍需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亟待加强。
四、内地西藏班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既要做好理论宣传,又要强调行动落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社会存在”具有实实在在的重大影响,涉及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方方面面。我们不能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就简单地认为把理论宣传做到位就万事大吉。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在实践中要注重教育引导,要善于运用师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积极营造内地西藏班学生爱国、爱我中华、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氛围,让思想工作接地气、聚人气,既有高度、又有温度,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扎实有效。
(二)既要强调共同体意识教育,又要关注藏族学生群体特点
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要有针对性,又必须结合藏族学生的群体特点,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内地西藏班学生是内地中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远离家乡、远离父母亲人,独自来内地求学,大多数对当地学校教育认同度高,刻苦努力,但又抱团意识强烈,具有敏感、焦虑等身心特点。同时,受西藏特有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长期影响,内地西藏班学生又大多好胜心强、热情、直爽、豪放、冲动、任性。如果正确引导,他们身上这些独特的个性特点就会被点燃,反之则会原地踏步甚至背道而驰。因此,内地西藏班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能和内地其他学校一样千篇一律,要充分考虑和把握内地西藏班学生的身心特点并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既要重视思政课教学,又要重视历史课教学
思政课教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历史课教学同样不可忽视。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10]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历史课教学设计,将民族团结的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讲述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瓦氏夫人抗倭等历史佳话,回顾一大批少数民族卫国英烈、建党先驱、工农运动领袖等的英雄事迹,进一步激发学生民族团结情感,教育他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11],努力把民族团结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总之,内地西藏班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来不得一丝一毫的急功近利。我们既要立足当下,又要着眼未来,坚定不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只要拥有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拥有可靠的“指南针”和“导航仪”,内地西藏班学生就一定能成为推动西藏进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国家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