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公共资源配置的研究述评

2021-01-12张凤彪朱溶霞

湖北体育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体育场地公平性资源配置

张凤彪,朱溶霞

(湖南工业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株洲412007)

2021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坚持新的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效率、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1]。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2016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在《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人民群众对体育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与体育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2]。2017年1月,国务院在颁布的《“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中指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规模不足、质量不高、效率低、发展不平衡等短板[3]。其根本原因在于体育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缺乏公平性。可见,重视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实现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体育事业发展时代的主题。因此,在体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提高体育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是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国内学术界对体育资源配置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研究以中文核心期刊为检索范围,以“体育源配置”为主题词,通过共性研究分析与总结,最终以效率与公平为主线,且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遴选最为贴切的文献50余篇。在研究方法来看,依据方法论选取主要数据包络分析(DEA)及改进模型CCR、BBC,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德尔菲法等;在研究领域上看,考虑到体育场地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要求,也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则选择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场地3个领域;在研究内容上看,依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选取指标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提升路径4个方面。基于此,本文对体育资源配置的概念、意义、公平与效率在不同领域的不同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比较分析,总结了我国体育公共资源配置研究中形成的共识、不足及展望,以期对我国体育公共资源配置领域的研究有全面的把握,并对后续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1 关于体育资源配置概念与意义研究

1.1 关于体育资源配置概念研究

学术界主要从投入要素和构成条件两个方面对体育资源概念进行界定。从投入要素角度分析,体育资源是指参与体育活动投入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要素,如物力、人力、财力、时间、信息、组织等资源[4-5]。从构成条件角度分析,体育资源是指从事体育生产或体育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各类条件[6]。其中,体育资源可分为群众体育资源、竞技体育资源和体育场地资源。群众体育资源是指群众体育发展所需的各种要素及投入,主要包括有形和无形资源[7-8]。竞技体育资源是指竞技体育发展所需要的的各类天然、经济、社会等要素或条件的支持[9]。体育场地资源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角度界定。广义体育场地资源是体育场地建设中所需的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总和;狭义体育场地资源是指专门为一个地区建设和管理体育设施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要素的总和[10]。

学术界关于体育资源配置概念的界定主要聚焦在需求角度,并从3个层面进行分析。一是满足体育发展需要[11],即体育资源配置就是指通过对体育资源在各种不同使用方面之间的分配,以最大程度满足体育发展需要的过程。二是满足人民体育需求[12],即体育资源配置就是通过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体育活动之中,让体育资源真正的发挥作用,借以满足人民体育需求。三是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求[6],即体育资源配置是指将体育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进行分配,以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使体育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

综上,不管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还是体育场地资源上,学者们普遍是从其基本要素和内容实质2个方面论述。他们对体育资源要素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主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组织、时间、制度等要素着手,然后在这些要素下再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并在体育资源的根本属性、物质形态、本质特征等方面,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归类。为提高体育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本文认为体育资源配置应将稀缺的体育资源在各个方面进行分配,最大限度发挥体育资源的作用并满足各类需求。

1.2 关于体育资源配置意义研究

学术界更多地从社会公平角度关注弱势地区和群体的体育资源配置的意义。一是从城乡协调发展角度研究认为,推动城乡公共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既有利于改进乡村人居环境,又有利于促成城乡协调发展[13]。二是从促进农村体育发展角度研究认为,农村地区的体育资源配置对于农村地区体育持续健康地发展,增强广大农民的体质,加快推动国家综合性体育强国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因此,建立一种适应我国新农村公共运动的资源供应与配置方式,并将其融入到新农村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中,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和新农村经济与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发展[14]。三是从促进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研究认为,拥有较好的体育资源配置,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与社会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5]。四是从促进侨乡体育发展角度,学界用社会资本理论作为视野,呈现侨乡社会资本在侨乡社会体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为新时期优化整合我国体育资源配置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16]。

通过以上分析和总结,体育资源配置的意义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角度展开论述。在宏观上,体育资源配置推动了体育事业与社会经济文化的融合发展,对体育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在中观上,体育资源配置可以有效地拉近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在地域上,可以进一步拉近东、西、中三地的资源配置差距,实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公平有效利用。从微观上,体育资源配置合理有效能够保障人人拥有体育锻炼的权利,满足人们最基本的体育需求。总之,体育资源配置通过满足人们体育发展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全民参与体育,助力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现。

2 群众体育资源配置研究

2.1 群众体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2.1.1 群众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指标选取研究

多数学者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及其改进模型CCR、BBC等对群众体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行研究,但是在指标选取上存在较大分歧。围绕着人力、物力、财力,张莹[17]等选取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体育设施、经费投入作为投入指标;以体育人口、体质达标率和体育经营收入作为产出指标。围绕着人力、财力,余平[18]等选取财政投入和创世界纪录次数作为投入指标,以每万人获世界冠军数和体育达标人数作为产出指标;王菁[19]等选取行政机关人员、群众体育支出、体育彩票等为投入指标,选取全民健身活动组织、路径、体质监测人数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等为产出指标;张伟[20]等选取体育行政机关人数,社会体育指导员数、教练员以及体育经费支出等作为投入指标;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运动员发展人数作为产出指标。 仅以财力为投入指标,柳畅[21]等、李燕领[22]、邱鹏[23]、邵伟钰[24]等选取场地设施、体育社会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国民体质监测4个作为产出指标;李欣[25]等选取体育设施面积,新增路径、监测站点数量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年度体质监测受测人数与组织活动次数为产出指标;袁春梅[26]等选取的投入产出指标与作者李欣等很相似,但是所有指标考虑了人口的因素,即以人均或每万人作为单位。研究发现,同一指标用于投入或产出指标,没有固定模式;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反映投入产出的标准不同;由于不同特征维度的选取,导致投入产出指标数量过量或不足,不利于定量评价。

2.1.2 群众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

从现有研究看,学术界发现群众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所存在的问题大同小异,但对于影响因素的研究可谓众说纷纭。

张伟[20]、李燕领[22]、邱鹏[23]、袁春梅[26]、陈华伟[27]等均认为体育资源配置有效性偏低,区域差异明显,且呈现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趋势。张莹[17]、游国鹏[28]等认为,体育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投入冗余、产出不足现象。王菁[19]具体指出,体育行政人员编制和从业人员人数两项指标存在较大冗余。段冬旭[29]等在研究中发现,投入资源的实际财务结构不合理、场地和基础设施资源的严重短缺以及人力资源配置的不足也可能是导致投入过程冗余、产出不足的原因。

通过对群众体育资源配置影响因素的分析,可总结以下几点:1)就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张伟[20]、邱鹏[23]、袁春梅[26]、游国鹏[28]等多数学者认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公共体育服务效率有显著的正影响。但也有部分学者提出相反意见,诸如陈华伟等[27]提出经济水平较高的省份在配置过程中也存在着资源浪费和配置的不合理的现象。而王菁[19]和李欣[25]等学者认为仅仅依赖资金投入来提高效率是很难实现的,必须依靠供给侧改革,寻求生态化、集约型、高效率的供给方式。同时,张莹[17]等、李燕领[22]等认为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对于体育公共服务效率的影响并不明显。2)就体育经费投入规模,部分学者认为体育经费的投入规模将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效率产生显著的负调节效应。邱鹏[23]等认为可能是体育财政资金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易造成资源闲置或浪费;袁春梅[26]等认为,群众体育资源配置效率还与体育事业发展投入的结构性偏移有关;而张莹等[17]认为群众体育经费投入规模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不明显,原因是在投入方向上存在盲目性,没有从群众体育的实际需要出发。3)就公众受教育水平与效率关系,邱鹏[23]等认为在我国大专学历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与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呈显著正相关,而李燕领[22]等的观点与此相反,认为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水平还不高或各地公众的体育权利意识仍较为薄弱。此外,陈华伟[27]等提出这种影响很有可能就是教育经费支出效应发生了滞后、体育运动在我国的教育中被重视的程度不足所导致。4)就财政制度与效率的关系分析,李燕领[22]、邱鹏[23]等均认为财政拨款的情况和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绩效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且没有显著性。但是财政分权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公共体育服务效率的提高。5)从人口密度的角度来看,有学者认为,人口对体育公共服务效率的影响为明显的正相关或负相关作用,如袁春梅[26]等认为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往往效率较高。而邱鹏[23]等与前者研究结果相反。也有学者认为人口密度水平与公共体育服务效率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如李欣[25]、游国鹏[28]等都认为住宅区居住地和其他体育设施之间的距离问题会影响到体育设施的利用率,若在城市中人口密集度更高的地方频繁使用这些体育设施,则会使管理的复杂性增加,反之则会降低效率。

2.1.3 群众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路径研究

专家学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群众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提出了建议:首先,建议人们要树立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各级政府要重视公民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增强公民体育意识,以期实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22-23]。那么,当人们的体育意识逐渐提升,就会主动投入身体锻炼,则需要更多的专业性强的体育人员或者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体育工作上给予帮助。因此,部分学者提出要加强体育宣传和组织建设,如组织开展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力度等[26-27,29]。其次,目前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还很不健全,需要继续加大对群众体育的财政投入,建立健全财税制度,完善动力机制[26]。一是在资金投入规模上,要实现从"粗放型"到"节约型"发展的新方式,优化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群众体育资源配置结构[17]。二是在资源配置结构上,不仅仅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供给端的资源配置,激励各类体育协会、社团及其他群众性体育企业积极参与到群众性体育,开展一系列的传统群众体育运动[28]。而且要重视群众体育事业费和竞技体育经费的分配比例,且地方政府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权力要有较大幅度地增加[22,27]。最后,以优化外部环境作为基本保障,建立公平合理的监管制度。例如,在财政投入方面,建立财政支出增长机制,使之与财政支出、体育事业支出同步协调增长,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的发展提供更多财政补助和保障[22-23]。与此同时,应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财政投入对策,加强对群众体育的财政管理,通过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方式来改善和提高其财政投入的效率[24]。此外,还建议通过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以确保资金投入[25]。学者们认为像这样制定科学、配套的体育财政政策和法规,可加强对公共体育服务财政资金的监管和资源管理,防止公共体育资源闲置和浪费[23,26-27]。

2.2 群众体育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

2.2.1 群众体育资源配置公平性指标研究

学术界一般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德尔菲法对群众体育资源配置公平性指标研究。 张伟[6]、袁春梅[26]、朱焱[30]、钟武[31]、江广金[32]、胡娟[33]等分别对我国整体和湖南、江西、江苏等省市群众体育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进行指标遴选,主要围绕人力、物力、财力3个维度进行指标考核。如袁春梅[26]等选取了体育事业经费支出、群众体育场地面积、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3个指标。在此基础上,江广金[32]、钟武[31]等在组织(活动)维度上选取体育社团数量、体育文化室等指标。另外,胡娟[33]等也在人力、物力、财力、组织资源分别选取了指标,以人均或万人作为单位。此外,还有学者对全国和城乡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他们选取的指标覆盖范围广,除人力、物力、财力、组织资源外还涉及了信息、制度等资源,且设立的指标更加全面、系统化。如朱焱[30]在财政上细分到政府拨款、体彩公益基金、社会赞助。张大超[34]等还选择了组织活动开展情况及其建设、信息设施建设及服务、群众体育政策法规和组织规章建设等指标。

2.2.2 群众体育资源配置公平性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

从宏观分析群众体育资源配置水平均衡性,目前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差距有逐年明显缩小的趋势,但整体差距仍然很大。另外,尽管我国体育资源的总体增长趋势明显,并且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但我国体育资源的配置水平仍将长期处于中、低级水平。

从微观分析群众体育资源配置水平均衡性,发现各地区指标的均衡化程度不一,存在组织管理较不规范、存在重量而不重质、城乡差距明显、低数量级等现象,而出现资源均等化水平差异主要存在以下原因。第一,地区之间存量和增长速度的差异[30]。第二,区域内(省间差异)的不均等[26]。第三,没有合理运用政府、市场和社会合作三者为主体的机制[33]。从省间差异看,可从体育经费投入、体育社团组织、体育场地设施和体育工作人员等方面分析。如江西省体育经费状况相对不公平,而体育社团、社会体育指导员、场地面积等状况相对公平[32]。相比于江西,湖南省资源配置整体处于较不公平状态[31]。江苏省体育从业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规模的均等化程度较高。总体上看,体育经费指标在各省均处于不公平状态,其余体育社团组织、体育场地设施和体育工作人员数量规模等指标的均等化程度不一。

2.2.3 群众体育资源配置公平性改善路径研究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群众体育资源配置公平性改善路径可从以下两个部分进行剖析:一是政府职责方面。首先,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激活资源供给的活力,促进资源的均衡配置;调动各方利益主体的积极性,规范体育市场运行,提高资源的有效供给[30]。其次,重塑政府职能,全面树立公平分配意识;综合考虑各方利益诉求,积极完善公平分配机制;及时调整结构,不断提高公平分配效率[31]。再次,体育公共服务资源的数量、规模和种类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并制定最低配置标准,加强监管和落实,逐渐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保障体系,增强地方优势和特色[26,33]。最后,深化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管理[32]。二是市场经济方面。因各地区体育资源不平等,差异化明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进一步加快资源域间流动,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30],还要凝聚社会力量,全面推进体育资源整合,从而建立多元经济保障体系[31]。这样不仅解决了各地区稀有资源短缺问题,还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的交融。

3 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研究

3.1 竞技体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3.1.1 竞技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指标选取研究

学术界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以及改良的CCR、BBC、交叉效率模型、Malmquist指数法和DEA-SBM模型等多种分析方法对竞技体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行研究。这里把投入产出指标分为两类,一种是投入型指标,一种是产出型指标。前者如游国鹏[35]等选择了奥运会项目数、管理人员、教练员、运动员总数和经费投入作为投入指标,奖牌积分为产出指标。后者如张俊珍[36-37]等选取教练员、运动员、后备人才、辅助人员数(人力资源),项目总数、场馆总面积、器材与装备数(物力资源),(非)经费支出额(财力资源)作为投入指标;同时把新增的投入指标中人力资源、奖牌数、全国排位、体育彩票销售额和体育产业增值额作为产出指标。还有邹月辉[38]等选出包括经费、教练员数量、社会保障及体育场馆投入作为投入指标,优秀运动员和奖牌数量作为产出指标。

3.1.2 竞技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

学者们对竞技体育资源配置效率这方面研究涉及的范围较小,对研究广度延展至某省乃至全国的地域性研究,总结学者观点主要发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我国竞技体育训练效益偏低,东、中、西部地区出现了不均衡现象[35]。第二,就投入冗余而言,社会保障投入下全国竞技体育经费财政和人力资源投入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其中西部地区冗余最多,其次为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38]。其中,以陕西省为例,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效率总体水平偏低,且区域差异显著,大多数城市都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并认为之所以存在市区内DEA无效,主要归结于规模化效率低下所致[37]。

从宏观分析影响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效率的因素,一是学者邹月辉等[38]提出把社会保障考虑到竞技体育效率影响中,发现社会保障投入对竞技体育效率评价具有较大影响。二是游国鹏等[35]认为影响我国竞技运动整体训练效益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管理水平。三是张俊珍等[37]指出还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扶持政策和措施执行力等因素相关联。通过微观分析,从投入产出效益的视角来看,运动员、教练员、项目数、奖牌数、场馆面积和经费支出等因素对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影响最为显著。

3.1.3 竞技体育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路径研究

关于进一步提高体育竞技资源配置效率的途径,本文将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进行总结。从内部看,一是全面整合竞技体育内部资源,努力调整其体育资源配置的投入规模,由"粗放型"资源投入逐渐向"集约型"资源投入进行融合转变。二是在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时,不仅仅要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管理模式,还要不断提高教练员的执教管理水平,以共建、共管与共享原则推进竞技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竞技体育资源配置整体效率的持续提升[36-37]。三是通过调整奥运项目数和精简管理人员,作为提高各省区市竞技体育训练效率的着力点;四是建立健全竞技体育训练效益评价机制,完善竞技体育资源配置机制,提高行政管理效率[35]。从外部看,其一,立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体制创新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自主运行的竞技体育资源配置方式[37]。其二,重视竞技体育社会保障并且加大运动员社会保障力度,可促进东中西部合作,实现竞技体育均衡发展[38]。

3.2 竞技体育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

3.2.1 竞技体育资源配置公平性指标研究

王良健[39]等利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锡尔指数和加权变异系数、李强谊[40]等采用熵权综合评价法、Dagum基尼系数和非参数估计法选取指标,主要从体育人力、物力、财力3个层面选择指标。其中有教练员人数、运动员人数、体育学校机构数、体育服务单位数、体育事业经费等指标相同,只有少数指标略有不同,一是体育局系统科研人员数[39],二是优秀运动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从受教育程度角度选取该指标[40]。

3.2.2 竞技体育资源配置公平性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

从我国整体和省域研究竞技体育资源配置公平性存在问题和原因,李强谊[40]等发现,在我国体育资源配置总体差距呈现先大后小的演变趋势,西、东、中地区差距依次减小,并在全国和西部地区出现了极化现象。目前我国体育资源配置状况流动性差,将长期处于中、低水平。而区域之间的差距是导致我国体育资源配置水平空间不均衡的重要因素。王良健[39]等研究发现,我国省际体育资源按人口分布配置公平性较差;相对地,经济发达、体育基础雄厚、竞技体育实力较强的地区拥有更多的资源,体育资源配置不公的现象日渐突显。其原因是由资源匮乏、市场化的影响、地域差异等构成。此外,各省份的体育资源配置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体育基础、竞技体育实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3.2.3 竞技体育资源配置公平性改善路径研究

依据学者的观点,主要从政府和市场角度提出相关建议。从政府角度,提议调整体育支出结构,加大对经济落后和体育事业总体水平不高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打破竞技性体育专业人才流动壁垒;地方各级政府应当两全公平和高效,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化机制及市场运作;对体育资源稀缺、竞技水平不高的省份,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竞争项目[39]。从市场角度,提出引导体育资源跨地区、跨行业的流动,汇集社会力量,广泛动员体育资源[40]。从以上看出,政府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体育场地资源配置研究

4.1 体育场地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4.1.1 体育场地资源配置效率指标选取研究

绝大多数学者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改进模型CCR和BCC以及Tobit回归模型和Super-SBM模型对体育场地资源配置效率进行研究。其中有少数专家对体育场地面积和体育场地建筑面积大小进行研究,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张凤彪、于文谦等[41-42]以体育事业经费为视角,选取相同的投入指标,即政府财政拨款、单位自筹资金和体彩公益基金。但其产出指标略有不同,张凤彪等[41]选取建筑面积和场地面积作为产出指标,而于文谦等[42]把体育场地面积、室内和室外体育场地数量作为产出指标。前一种观点是可以直接决定投入的高低,后一种观点是可以决定公共体育场地的实际使用情况。结合如今现实情况,向群众免费开放和低收费开放的大型体育场馆很少,其体育场馆开放面积小,开放的规模效益差等问题十分突出。例如,学者李震[43]等对我国大型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情况进行指标研究,它的投入指标主要围绕财政、物质和开放时间3个方面进行指标选取,即支出合计(场馆部门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室内外场地面积、全年对外开放天数、每周、每天以及公休每天对外开放时间;而产出指标则主要围绕赛事活动、健身运动和收益,3个方面来选择,即举办体育赛事活动、其他体育和文化活动的次数、体育健身技能培训和运动健身指导的人次以及收入合计。

4.1.2 体育场地资源配置效率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

体育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体育场馆及场地设施,但是大部分地区在场地的资源配置上都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从整体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场地资源的配置效率相对较低,而且省市之间的配置效率差异较大。在内因方面,有体育财政配置规模的不合理、财政管理资源的缺乏和资金投入的不足;在外因方面,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和地域面积等因素对场地资源配置效率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42]。从局部看,以辽宁省为例,各类型城市不同公共体育场地建设效率差异较大,且公共体育场地建设综合效率较高。通过研究发现影响场馆建设的综合效率的因素较多,即场地面积、人员投入与其呈负相关,场地数量、社会捐赠、运营收入、其他资金与其呈正相关[41]。另外,有学者对大型体育场馆的开放效率进行了研究,发现场馆免低开放量少、室外场地投入冗余多、体育健身指导人次产出不足等问题[43]。

4.1.3 体育场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路径研究

目前,对有关体育场地资源配置与效率改进的解决途径主要是从制度政策和技术经营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制度政策方面。首先,提议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体育场地投入政策与配置方案,其次,健全场地投资制度与监管体系,并构建场地投入绩效与评价机制,从而有效提升我国体育场地资源配置效率[42]。二是技术运营方面。提出要努力改善场(馆)的运作管理和提高服务水平,提高纯技术效率。同时还要扩大场(馆)的有效供应和免费低收费补贴范围,使规模报酬不断增加,以提高规模效率[43]。

4.2 体育场地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

4.2.1 体育场地资源配置公平性指标研究

专家学者皆采用基尼系数从人力、财力、物力和制度4个维度进行指标选取研究,其选取的指标基本一致。如:朱焱[44]等通过对体育场馆面积、场馆数量(室内、室外)、场地财政资金、场馆管理者和场馆对外开放等指标的分析。寇健忠[45]选取了体育场地从业人员、体育场地面积、体育场地投资、体育场地开放4个指标,构建了分析体育场地资源配置的指标体系。

4.2.2 体育场地资源配置公平性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

从全国范围看,体育场地经费投入与室内体育场地资源配置非常不均衡,东部地区要明显优先于全国其他地区。体育场地的面积和数量、管理者、开放场地面积等资源配置相对平衡,但人均占有场地面积和场均管理者较少,室内外场地配置结构安排不合理,场地开放的使用效率低等问题依旧显著[44]。从局部看,以福建省为例,体育场地从业人员、体育场地投资配置处在不均衡状态,福州市、厦门市和泉州市远远超过其他区市。体育场地面积与体育场地对外开放都处于相对合理的状态,但后者的使用效益低[45]。此外,学者们一致认同影响我国体育场地资源的均衡配置与区域人口、经济、地理面积等因素紧密相关。

4.2.3 体育场地资源配置公平性改善路径研究

本文从政府、市场和制度机制3个层面探讨了体育场馆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问题: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引导场馆资源配置的均衡发展;二是发挥市场功能,提高场地资源供给的社会经济效能;三是加强生态管理,创新评价机制,促进体育场地资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健全监管机制,强化制度监督,以有效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在我国的均衡发展[44-45]。

5 共识、不足、展望

5.1 共识

从宏观角度看,体育资源配置是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一环,有利于提高体育资源利用率,有利于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合理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从微观角度看,体育资源配置是向人们提供更好的资源设备和服务,有利于促进人们在生活中合理地利用资源,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满足其生活需求,使人民生活健康富裕。

从研究趋势来看,体育资源配置就效率性和公平性研究而言,效率要远多于公平性的研究;从理论研究层面逐渐向实证研究层面聚焦,形成理论和实践相互检验,取长补短的良好方式。

从方法论角度看,体育资源配置所涉及到的方法有数据包络法及其改进模型、德尔非法、Malmquist指数、层次分析法、基尼系数等方法。从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得知,体育资源配置涉猎到体育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交叉领域。

5.2 不足

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不均衡:对已有研究成果,大部分学者研究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问题不够深入,都只是停留在了理论和模型的构建上,即仅构建指标体系,缺少具有经济和可行性的地区实证分析,不能有效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虽有少数学者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但只是对某一省域、区域等局部范围,在全国的覆盖面小,缺乏代表性和普适性。

体育资源配置的中观和微观研究欠缺:合理有效规划体育资源配置是我国重要目标,即涉及人均GDP、人口密度、受教育水平等外部条件,又涉及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组织等内部环境。目前,我国体育资源配置市域和县域的中微观视角的研究较少,现有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基于对国家或者全省内宏观数据进行的分析。因此,有些政策建议也难免带有一定程度的片面性。

从方法论对体育资源配置研究进行研究:体育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研究所运用的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陷,还不足以达到完美成效。希望学者能够继续发扬创新精神,开拓更加适用的方法,促进体育资源配置研究进一步发展。此外,关于体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和效率研究,效率性研究的文献远比公平性多。其中有关竞技体育和体育场地公平性的研究则少之又少。

研究范式亟待构建和完善:学者们选用的投入产出系统较为复杂,涉及的领域十分宽泛,指标遴选存在较大分歧。由于不同特征维度的指标选取,导致投入产出指标数量过多或过少,不利于定量评价。在体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和提升路径研究上,学者们的观点大同小异,总体来说缺乏创新意识。

5.3 展望

首先,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本文的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及研究范式都缺乏创新,需要涉猎且融合其他学科,如融合经济学、管理学、体育心理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达到取其长,避其短之效。其次,指标选取和提升路径上学者们的观点大同小异,没有新颖之处。本文建议将关于体育资源配置的多种要素和体制制度根据地域特征分类并统一标准,然后进行全面分析,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出比较可靠的结果,据此我们才能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措施和相应的对策。今后,应从动态管理需要的角度,对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分配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更好地加强定量研究,以在体育资源配置中实现社会效益。最后,强化体育资源配置研究的应用性。市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也离不开政府的协同治理。从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效率性以及市场驱动因素和驱动机制出发,可借鉴国外体育资源配置方面的成功经验。按照需求导向原则、地域适用原则和机制匹配原则,效益最大化实现政府与市场配置资源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研究制定体育资源市场配置机制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

猜你喜欢

体育场地公平性资源配置
人力资源配置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高管薪酬外部公平性、机构投资者与并购溢价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核心素养视阈下中小学课堂评价的公平性研究
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推动经济增长
基于公平性原则的员工薪酬分配优化策略
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和经营的策略探究
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我国第六次与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