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体育视角下城市体育公园发展路径研究

2021-01-12姜晓涵

湖北体育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公园生态体育

姜晓涵

(山东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250061)

体育公园是以体育健身为重要元素,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集合各类运动场地和设施,具备体育健身、运动休闲、赛事竞技和娱乐休憩等多种功能的公园[1]。它不是“体育”和“公园”两者概念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价值功能的有机融合。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以下简称“36号文件”)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在全国新建或改扩建1 000个左右体育公园,打造全民健身新载体[1]。就在观望者思量“36号文件”应该怎样落地实施时,今年4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又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将体育公园的建设摆在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六大任务的首位[1],可见其在推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场所,体育公园是城市健身休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载体,是人们舒缓压力、调节心境、运动健身的主要场所之一。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公园的规划设计的研究不在少数,但真正探讨体育公园综合发展的相关文献比较少,本文将生态体育理念融入体育公园的建设发展研究,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3方面探索体育公园的生态学价值,旨在用生态体育理念引导体育公园建设和全民健身的可持续发展。

1 生态体育与城市体育公园的互动关系

1.1 生态体育的内涵

生态体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居民在健身休闲方面的文明程度,也是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趋势。在阅读文献中发现,学者们对生态体育的研究大致历经了两个阶段。在早期的研究中,学者们将生态体育直接理解为体育与自然环境的互动,认为生态体育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亲近自然[2-3],这一时期对生态体育的认识还停留在浅显层面,只看到体育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忽视了人文环境对体育的影响。随着学科交叉的纵深发展,学者们将生态学相关理论引入体育领域,研究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体育的共同作用和相互影响,例如,“生态体育就是人类-体育-环境的相互协调、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构建的关系或联系的活动,即通过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的体育活动。”[4-6]“生态”的内涵不仅是生物层面的“生态环境”,更是一种生态思维,蕴含着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7]。从这一层面上看,生态体育理念超越了传统体育过于追求竞技成绩的局限性,体现了和谐发展的价值诉求。在此基础上,又有学者研究提出“生态体育是以生态思维方式化解体育领域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通盘考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实现宏观经济社会发展、中观体育事业发展、微观个体健康发展的协同。”[8]从这一层面看,生态体育又是体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促进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快体育强国的建设,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前人研究,我们发现生态体育反映了体育与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是体育内在价值与生态价值的有机结合,应将生态体育中蕴含着自然生态价值、社会生态价值以及经济生态价值融入城市体育公园的建设。具体来看,自然生态价值就是要重视自然生态保护与公园功能区建设的协同规划;社会生态价值就是以人的根本需求为出发点,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经济生态价值就是以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为导向,走集约化、可持续发展道路[8-9]。

1.2 生态体育与体育公园的互动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我国约有7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体育活动是治疗亚健康最好的方式之一,尤其是在绿色、开阔的环境中进行体育锻炼。体育公园将体育设施与绿化设施相融合,实现了城市绿地的体育功能,加强了生态建设与全民健身的良好互动。这种互动的好处也是双向的。一方面,绿色活动空间能够有效加强体育锻炼的身心健康促进作用,研究表明,树林中高含量的负离子具有洗肺、改善心肌功能等功能;绿色环境中的风声、水流声能够舒缓人的神经压力,帮助运动者调节情绪[10]。另一方面,体育公园兼具健身锻炼、休闲娱乐和生态改善等功能,能够改善城市空间利用率,发挥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效益,是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有力法宝,在“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下,体育公园的建设能够提高市民生态意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生态体育”价值理念的重要举措。生态体育与城市体育公园的互动,实现了生态资源与与体育资源优化配置与整合,不仅能有效缓解城市居民健身热情与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也可以促进城市体育生态化,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2 我国城市体育公园的发展概况

2.1 体育公园“从无到有”

自20世纪90年代被正式提出并引入我国,体育公园从未被“政策东风”吹拂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体育公园都不是我国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重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公园中配置的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共计5 712个,仅占全国各类体育场地总数的0.7%,2014年发布的《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中,体育公园的数量也仅有1 662个[11]。这一时期我国体育公园的建设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各地的规划建设五花八门,体育公园质量参差不齐,加之后期的经营管理不善,导致很多体育公园没有成为居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反而成为交易市场甚至是无人问津的废墟。

2.2 从量变到质变

2014年,36号文件的发布让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公园首次触及政策红利的触角,开始被纳入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规划范围,通过体育彩票公益金和地方财政性资金,各级政府逐步加大了对体育公园建设的支持力度,其中,江苏翻新或新建各类体育公园逾千个,广东和重庆等地着力发展社区体育公园,两地共建成社区型体育公园近2 500个,宁波、长沙和青岛等城市通过改建或新建综合型体育公园逾百个[11]。除了注重量的增长以外,各地体育公园的建设更加注重质的提升,以生态植被和自然森林为依托,集休闲娱乐、户外运动、观光娱乐等主题为一体的生态体育公园逐渐成为近年来城市体育公园建设的主旋律,典型代表如上海闵行体育公园、苏州阳澄湖生态体育公园、深圳龙岗体育公园等。

3 我国城市体育公园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保护与公园规划建设的矛盾突出

城市体育公园占地面积大,生态保护与体育资源的开发存在矛盾,在场地设施的建设中,土壤环境、地表水环境以及植被遭到破坏;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器材的生产和处置也不可避免的对自然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此外某些地区的公园绿化景观的规划设计不充分,后期缺乏专人的保养维护,导致公园很多绿化区域杂草丛生,逐渐降低了居民前去公园锻炼的欲望,城市体育环境的营造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

3.2 缺乏明确的分类和统一的标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我国城市体育公园品类繁多,但缺乏科学的制度和规划来统筹体育公园的建设发展。各地市、县区的体育公园在建设规模、服务范围、设施布局、绿地面积等方面尚未形成科学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各地自成体系,缺乏统一协调,在建设上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和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局面。例如济南某社区的体育公园由于缺乏长效的规划建设,导致公园内的篮球场塑胶开裂,大量体育器材被闲置荒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3.3 规划管理问题突出,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城市体育公园的首要目的便是满足居民的体育活动需求,差异化是吸引居民前去公园休闲活动的重要因素,但我国城市体育公园的设施布局和功能区的划分普遍存在相似性与同质化的问题。一方面表现在设施建设和体育活动的开展没有按照居民的年龄、性别、职业、锻炼目的、体质健康状况等不同的健身需求来设置,特别是缺乏对老年人健身需求的关照;另一方面公园整体的规划建设主题不突出,忽视了对当地特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主题性体育公园不多,综合性体育公园占大多数[12]。餐饮、医疗、洗浴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也亟待完善。

4 城市体育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

4.1 处理好生态建设与公园规划建设的关系

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是城市体育公园区别于其他体育活动场所的重要特征。城市体育公园的建设首先要遵循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公园规划建设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的选址是规划建设的前提,要利用好城市现有的绿地和自然资源,减少人为建设,保持生态植被最原始的底色,同时公园的翻新比新建更重要[13]。在环境质量方面,土壤、水体、空气、绿化率、生物多样化、负离子浓度等基本指标要符合生态环境质量评定标准[10]。已有研究表明,极具吸引力的景观设计是激励居民在公园进行长时间休闲活动的因素之一,在国外很多体育公园的设计突出了设计师对于周围环境的巧妙思考与利用,比如,美国的城市体育公园在小型的高尔夫球场内嵌入池塘,低矮的灌丛类植物种植在石砾之中,水洼与丘陵相辉映的景观让人流连忘返[14]。因此公园的景观设计不仅要考虑树木的种植,园林绿化还要切合运动设施的布局,使锻炼居民充分感受到运动的气氛。

4.2 满足主体差异需求,完善配套设施服务

“人”是生态体育研究的核心,在生态体育的视角下,体育公园的建设要以社会大众对体育的需求和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遵循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原则,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不同体质健康状况人口的健身需求,构建健康完整的城市体育公园辐射体系。特别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要特别关照老年人的锻炼需求,为老年人打造专属的锻炼空间,不仅要保障锻炼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老年人使用健身器材的安全,着力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问题,切实保障老年人的锻炼权益。同时也要重视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把传统文化融入公园的规划建设,将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居民体育日常体育活动,在满足居民的身体健康需求的同时,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周边餐饮、洗浴、医疗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为居民健身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服务。

4.3 加强政策供给,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

我国城市体育公园的建设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首先政府应从制度层面为城市体育公园的规划建设提供政策支撑,基于行政单位的划分,依据城市的级别和经济发展水平为体育公园分级,依据公园的功能、性质进行分类,明确每个级别或类别的建设规模、绿化面积和设施配置的标准,避免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健身设施的闲置,优化城市体育公园的发展秩序。基于国家政策的统筹,各地市、县区也应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的城市体育公园发展规划。体育公园建成后,后期的园林养护、体育设施的维护也是一笔较大的开支,如果管理不善就会给地方政府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如何灵活运用资源、协同各方力量,让体育公园更好地服务于休闲健身,是各地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应积极寻求与企业或社会机构的合作,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体育公园的运营管理,提升城市体育公园的市场化运作水平,尤其是加强同新兴技术企业的合作,借助大数据来提升公园运营管理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快由传统管理向数据治理转型。

4.4 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加快智慧化体育公园建设

健康的经济生态也是城市体育公园规划中的重要一环,要看场地设施的建设、体育活动的开展等经济活动是否能够盈利,是一味消耗还是谋求发展,生态与体育的融合能否达到平衡,城市体育公园的运营能否达到预期的收益[8]。在此背景下,城市体育公园的建设应走集约化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科技产品和技术手段作为丰富体育活动内容、提升公园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的主要手段。智慧化体育公园的建设至少要保障能够实现网上预约、扫码入园等基本功能。其次,在体育公园内应设立专门的科学健身指导中心,配备专业的健身指导员,通过运动智能检测设备,检测人们健身动作和习惯,结合检测报告,进行有针对性的健身指导,为居民健身提供个性化、智慧化、科学化的运动体验。各省市或地区的体育公园可以统一配备智慧健身设施,实现居民健身数据的互联互通,并且在保证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将数据向公众开放,为居民制定科学的健身计划提供参照。

5 结语

如果说2014年是我国城市体育公园建设发展的“元年”,那么2021年相关政策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城市体育公园的建设进入了“新纪元”。在生态体育理念的驱动下,我国城市体育公园正历经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城市体育公园的建设不仅满足了居民更高层次的健身需求,更是呼应了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基本国策,对居民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幸福感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15]。“十四五”时期,城市体育公园将成为全民健身的新载体,各地在建设过程中应重视生态保护与休闲娱乐等功能的协同规划,在功能区的划分上要满足不同层次主体的锻炼需求,在后期的运营管理上要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加快智慧体育公园的建设,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

猜你喜欢

公园生态体育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生态养生”娱晚年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在公园里玩
我们的“体育梦”
一见如故
生态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