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区退化林修复改造研究
2021-01-12张韶立
张韶立
(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工程总站,山西 太原 030012)
山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即西山防护林)范围包括大同、朔州、忻州、太原、吕梁、临汾和运城市等7 市57 个县(市、区)及省直杨树林区、五台山、黑茶山、管涔山、关帝山、吕梁山等6 个国有林区,区域面积819.97 万h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52.30%。林分退化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快速推进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在山西主要表现为以杨、刺槐为主的林木出现生长衰退、枯死或濒临枯死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工程建设,迫切需要解决。
1 山西省退化林现状
1.1 工程区退化林分布情况
山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区(简称工程区)退化林比较典型的是地处晋北风沙区的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辐射范围。此外,天镇县到右玉县沿线一、二期工程区营造的以杨树为主的防护林,枯死现象严重;京包铁路防护林带、长城防护林带,成了带断网破的残次林;位于吕梁山中南部的吕梁市、临汾市“三北”防护林一、二期工程营造的刺槐林已进入成(过)熟期,树势衰退,部分已经死亡。
1.2 工程区主要退化林树种
大同、朔州、忻州和省直杨树林区主要退化林树种是杨树和柠条,杨树退化林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同朔地区营造的以“小叶杨”为主的防护林,柠条退化林主要是晋西北2000 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营造的柠条林;吕梁山中南部的吕梁市、临汾市主要退化林树种是刺槐;黑茶山、管涔山、关帝山林区主要退化林树种是高密度的油松和落叶松。
1.3 工程区退化林面积及退化情况
根据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和摸底调查结果,工程区共有退化林分41.20 万hm2,其中乔木林 33.20 万 hm2、灌木林 8.0 万 hm2,其中严重退化的有13.30 余万hm2。其中工程重点区域忻州、太原、吕梁和临汾市现有退化林面积25.30 余万hm2,其中重度退化林面积7.30 万hm2、中度退化林面积6.0 万 hm2、轻度退化林面积 12 万 hm2。
2 工程区退化林修复情况
2.1 山西省退化林修复的启动实施
同朔地区90%以上小叶杨树体瘦小、树势衰退、生长缓慢、梢枯叶干,形成7.30 万hm2退化林分,其中6.67 万hm2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营造的小叶杨林,6 700hm2是80 年代杨树林局建局后为了改造小叶杨而营造的杨树丰产林。上世纪80 年代末,省杨树林局在原雁北地区开始了改造退化小叶杨的探索性实践。2009 年,针对“三北”地区防护林老化退化加重的趋势,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局专门开展了退化林分修复专题研究,提出了修复改造的技术路线和措施,并将退化林分修复改造纳入五期工程建设内容;2015 年,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在9 个省区选择了50 个县(区、市)开展退化林分改造试点工作,在山西省选择了平鲁、偏关、方山、中阳、永和等县级、关帝山林区和杨树林区作为第一批退化林改造试点。
2.2 工程区退化林修复改造项目的发展
2.2.1 工程区退化林修复改造项目实施单位的变化
2015 年至2018 年,退化林分改造项目试点单位从7 个增加到10 个;2019 年除退化林分改造项目的10 个试点单位外,又新增21 个退化林分修复项目实施单位;2020 年退化林分改造项目实施单位减少为5 个,退化林分修复项目实施单位增加为31 个。
2.2.2 工程区退化林修复改造项目投资情况
退化林分改造项目由中央财政投资,每公顷投资标准3 000 元;退化林分修复项目由中央预算内投资,每公顷投资标准7 500 元。2015 年至2020 年,中央财政投资退化林分改造项目合计8 557.70 万元;2019 年至2020 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退化林分修复项目合计21 400 万元。2015 至2020 年,工程区退化林修复改造项目总投资合计29 957.70 万元。
2.2.3 工程区退化林修复改造面积
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省杨树林局开始对退化林分改造进行探索实践,截止2015 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67 万hm2,成功改造“小老树”退化林分2.67 万hm2。2015 年工程区退化林改造项目开始实施,2015 年至2020 年退化林改造面积 2.42 万hm2;2019 年新增山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退化林修复项目,2019 年至2020 年退化林修复面积 2.85 万hm2。自2015 年至今,山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退化林修复改造面积合计5.28 万hm2。
3 退化林修复依据的变化
3.1 退化林修复技术规程的变化
2014 年,原国家林业局出台了《关于做好退化防护林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并着手编制《全国退化防护林改造规划》。2015 年9 月,原国家林业局出台《“三北”防护林工程退化林分改造试点管理办法》(试行)和《“三北”防护林工程退化林分改造技术指南(试行)》。2017 年2 月,原国家林业局印发《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规定(试行)》;2017 年 6 月 5 日原国家林业局发布《“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修复技术规程》,于 2017 年 9 月 1 日起实施。2020 年 3 月 30 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规程》,于 2020 年 10 月 1 日起实施。
3.2 退化林修复技术标准的变化
《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规程》新增修复对象:a.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生,3 年内无法通过防治措施根除的林分;b.因灾害产生树干腰折、劈裂,或出现倒伏、断(枯)梢2/3 以上等现象,且受害林木比重达40%(含)以上,林相残败的林分。明确枯梢、病腐等生理衰老特征明显,枯梢2/3 以上的林木株数占比20%(含)以上,林木生长衰竭的林分为修复对象。降低了修复对象标准;a.出现斑块或群团状死亡,形成林中空地的林分郁闭度从≤0.3 提高到≤0.5;b.出现枯死木、濒死木株数占小班株数≥5%的林分取消了主林层的限制;c.林相残破、防护功能差的防护林带,除满足缺带长度占整条林带比例≥20%以外,还需要连续缺带≥20m 变成还需要连续断带长度达到林带平均树高的2 倍以上即可,并新增疏透度≥0.6 的防护林带也可作为修复对象。
4 山西省常用退化林修复模式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山西总结出一套适合本省范围退化林修复模式,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按不同树种进行分类,另一种是按不同修复类型进行分类。
4.1 不同树种退化林修复模式
4.1.1 退化杨树林适用的修复模式
对进入过熟期大面积死亡的杨树林分,采取伐桩嫁接、林冠下造林等更新修复的方式,改造形成针阔叶、乔灌木混交林。
4.1.2 退化刺槐林适用的修复模式
已经进入成熟期的刺槐林,分步间伐改造、伐后更新造林进行带状修复,在林中空地插针补阔,在林缘周边植乔栽灌,形成近自然块状混交林。
4.1.3 退化油松林适用的修复模式
对初植密度达到每公顷3 300 株以上的低质低效油松林,进行疏伐更新,降密度、增质量、提蓄积。
4.1.4 退化柠条林适用的修复模式
对柠条等灌木疏林地,采取带状补造、穴状补造的模式,改灌木林为乔灌木混交林。
4.2 不同类型退化林修复模式
4.2.1 林冠下造林修复
对原有林木分布均匀、有利于形成复层混交林的退化林分,全面开展阔中补针、阔中补阔、阔中补灌造林,以低密度造林方式构建结构科学、树种合理的新型林分。
4.2.2 间伐更新修复
对密度较大的退化林分,采取带状或块状间伐方式,伐除病虫害严重、生长停滞林木,重新规划新造油松、樟子松、白桦、白蜡及柠条、沙棘混交林,形成带状、块状复层林和带(块)状混交林。
4.2.3 伐桩嫁接修复
对布局均匀、树体基本健康的原有林分,采取嫁接方式更新品种,重新建立新的林分结构。由于这种修复方式是纯林结构,需将嫁接控制在一定规模。
4.2.4 综合治理修复
根据退化林分状况,科学确定修复措施,以形成不规则、多样化修复类型,从整体上提升林分质量。
5 山西省退化林修复方向
目前,退化防护林修复尚处在起步探索阶段,必须加强科学研究,探索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防护林改造技术路径、模式等。在退化林修复中,大力营造混交林,牢固树立保护优先思想,并坚决破除防护林“一劳永逸”“只能管护不能更新”的错误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