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琵琶行》“冰下难”新考
2021-01-12盛婷婷
盛婷婷
(阜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学术界对白居易《琵琶行》“幽咽泉流冰下难”中的“冰下难”异文存在争议。现存最早的白集刻本,北宋绍兴初年的七十一卷本《白氏长庆集》[1]、明马元调鱼乐轩刊本《白氏长庆集》、《唐诗三百首》、《唐诗别裁集》、四部丛刊本《白氏长庆集》、马茂元选注的《唐诗选》和顾学颉《白居易集》等均作“水下滩”[2]。而《文苑英华》本和《四部备要》本《白香山诗集》作“冰下滩”或者“水下滩”。日本那波道圆翻宋本《白氏长庆集》作“冰下滩”。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作“冰下难”。一隅草堂本《白香山诗集》和《全唐诗》本在“滩”下注“一作难”,于“水”下注“一作冰”。许多学者校注时持谨慎态度,在校注中只较异同,并不判断正误。
关于白居易《琵琶行》中“冰下难”异文问题的讨论,学者的观点可分为三种:当为“水下滩”;当为“冰下滩”;当为“冰下难”。对于这个异文情况的争议,学者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关于是“水”还是“冰”的争议;关于是“滩”还是“难”的争议。
关于讨论“冰下难”异文的论文,或从生活常识出发,或从诗歌的体裁出发,或从诗句的语法修辞出发,或从版本出发,对“冰下难”异文问题进行考证。但是未发现有人从白居易诗歌用词习惯的角度出发,对“冰下难”异文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写作时,成熟的文艺工作者都有一定的行文特点,比如习惯性使用特定的词汇、句式和布局,这也就是大家说的文风。白居易作为一位优秀的诗人,作诗也会有自己的特点。笔者从白居易诗歌用词习惯的角度出发,对“冰下难”异文问题进行分析论证。
一、“水”还是“冰”?
支持当为“水”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泉”不能结冰[3];“泉”流冰下不符合生活实际或者并不常见[4]。支持当为“冰”的观点却认为“泉流水下”讲不通,认为泉也是水,水流水下不合理[5]。从这里又产生了两个问题:“幽咽泉流”的“泉”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其次,“泉流水下”与 “泉流冰下”哪个更符合实际生活?我们可以从白居易诗歌用词习惯上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泉”在《字源》是这样解释的:“象形字。像泉水从泉穴中流出。泉是地下涌出的水,即水源……又引申为地下水。又泉下指人死后所在的地方……有的学者认为泉水是流通的,货币也是流通的,因此,古代把货币叫泉……”[6](P1017)《中华大字典》解释了有很多带“泉”字的专名词,比如“立泉”“龙泉”“玉泉”“泉台”等。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诗句带中“泉”字的诗歌有159首,其“泉”字多为“地下涌出的水”“泉下”和专有名词。
“地下涌出的水”,比如:
《闲游》:“寻泉上山远,看笋出林迟。”[7](P994)
这是白居易元和十年在江州任江州司马所作,与《琵琶行》写于同一年。诗人为寻山泉走了很远的山路,为了看竹笋在竹林中待到很晚才出来。从“山”可以看出,“泉”指的山上的流水。
《题报恩寺》:“净石堪敷坐,寒泉可濯巾。”[7](P1678)
此诗作于宝历二年,根据诗句“秋景属闲人”可知,此诗应作于此年秋季。诗人游报恩寺,看见石头干净得可以坐人,冰冰凉凉的水干净得可以洗衣。“寒泉”应为凉水。
《题庐山山下汤泉》:“一眼汤泉流向东,浸泥浇草煖无功。”[7](P999)
“汤”指热水,所以“汤泉”指温泉,此处指的是庐山山下的黄龙汤。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白诗中的“泉”应该是普通的从地下涌出的水。从“寒泉”“汤泉”中可以看出,“泉”字是不带温度的。当需要突出泉水的不同时,白居易会在“泉”字前加上修饰词。
“泉下”,比如:
《感旧纱帽》:“帽今在顶上,君已归泉中。”[7](P421)
此诗并序曰:“帽即李侍郎所赠。”此诗作于长庆二年,此时的李侍郎已去世。诗人睹物思人,友人所赠之帽自己还戴着,友人却已魂归九泉。此处的“泉”指人死后所在的地方。
《哭诸故人因寄元八》:“彼皆少于我,先为泉下人。”[7](P602)
此诗作于元和十五年,题中“诸友人”指的是韦应物和王质夫。诗人非常痛心——友人们比自己年少,却先于自己离世。此处的“泉下”指人死后所在的地方。
《微之敦诗晦叔相次长逝岿然自伤因成二绝》其二:“秋风满衫泪,泉下故人多。”[7](P2119)
专有名词,比如:
《奉酬李相公见示绝句》:“涕泪满襟君莫怪,甘泉侍从最多时。”[7](P1194)
此诗作于元和十五年,此年憲宗暴毙。从元和二年到六年,诗人任翰林学士,算是伴君时日较多的一员,听到君王暴毙的消息后不禁涕泣满襟。“甘泉”指汉代的甘泉宫。随侍帝王左右的人被为侍从。诗句中的“甘泉侍从”指的是诗人自己。
《广府胡尚书频寄诗因答绝句》:“尚书清白临南海,虽饮贪泉心不回。”[7](P1796)
此诗作于尚书胡证多次上表请求回京后,诗人赞美胡尚书在岭南为官廉洁公正,即使喝了贪泉的水也不能改变其廉洁清白的品性。“贪泉”,泉名,相传饮此泉的人,即使是廉士也会变得贪婪。唐代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也引用:“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醉游平泉》:“洛客最闲唯有我,一年四度到平泉。”[7](P2195)
《奉酬淮南牛相公思黯见寄二十四韵》:“珠应哂鱼目,铅未伏龙泉。”[7](P2278)
结合对白居诗歌中“泉”字的分析,“幽咽泉流”中的“泉”当为普通的从地下涌出的水,那“泉水不能结冰”这一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接下来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泉流水下”与 “泉流冰下”哪个更合理?
首先,因为“幽咽泉流”中“泉”只是普通的水,“泉流水下”中的“泉”与“水”并没有各自突出的特点。而“泉流冰下”中“泉”和“冰”却有自己的特点:一个液态,一个固态;一个流动,一个静止。从写作的角度来说,“泉流水下”是不合理的。
其次,从唐朝人的诗作中,可以发现许多“泉流冰下”的诗句,比如
李洞的《题云际寺》:“腊泉冰下出,夜磬月中寻。”[8](P8356)
诗人夜游云际寺,看见寒冬腊月的水从冰下缓缓流出,夜晚即将结束,但在月色中还可以寻找到夜色的影子。
许浑的《怀政禅师院》:“风飘高竹雪,泉涨小池冰。”[8](P6125)
诗人怀念在禅院时的景致,其中一景就是徐风吹过,竹子高处的积雪纷纷飘落,缓缓流动的水使小池中的冰面渐渐升高。
还有描写“水流冰下”时声音的诗句,如,
刘长卿的《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水声冰下咽,砂路雪中平。”[8](P1487)
此诗是诗人与友人离别践行之作,想到了旅程艰苦,友人苦寒的情形。节引诗句就是形容途中苦寒的:想到流水在寒冰下发出呜咽的声音,坑坑洼洼的沙路在雪的掩埋下变得平坦。
窦庠的《夜行古战场》:“泉冰声更咽,阴火燄偏青。”[8](P3037)
诗人夜晚路过古时的战场,描述了古战场的氛围和环境,上述两句诗就是其中一部分的描写。水流冰下的声音似乎比平时更显呜咽,鬼火也似乎比平时的颜色更显青幽。
这与“幽咽泉流冰下……”中水流的声音是相同的。从白居易的诗歌中,也能找到类似的诗句,比如:
《筝》:“霜佩锵还委,冰泉咽复通。”[7](P2105)
此诗描写弹筝之人、筝声及听筝之人,和《琵琶行》有些相似。节引诗句是对筝声的描写:悦耳的筝声宛如白色玉佩相撞时发出的委婉动听的锵锵声,好似冰冷的流水呜咽着流通。
根据上述的内容,笔者认为当为“冰”。理由如下:“泉流冰下”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对“泉流水下”的描写不合理,反而“泉流冰下”更常见于诗文;《琵琶行》中描写“泉流冰下”声音的“咽”字,也常见于其他形容“泉流冰下”的诗句中。
二、“滩”还是“难”?
“幽咽泉流……”诗句的最后一个字当为“滩”还是当为“难”?或认为当为“难”,理由主要是“‘泉流水下滩’不成语……当作‘泉流冰下难’,故下文又接以‘冰泉冷涩’。难与滑对,难者,滑之反也。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形容涩滑二境,可谓工绝。”[9](P197),但是更多的论文观点更倾向于作“滩”字解,理由包括以下几点:1)“滩”字在唐代为俗语词,这里是气力尽的意思[3];2)“难”字和下句“冰泉冷涩弦凝绝”的“涩”字意义重复[2];3)“滩”字是指水的奔流[10];4)“滩”训为水奔,当为“湍”字的假借[11]。上述几个观点,都或多或少从律诗格律和语法修辞的角度进行分析,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说文》:“滩,水濡而干也”。《广韵·寒韵》:“潬,水中沙出。通作滩”引申泛指岸边露出水面的地方。《广韵·翰韵》:“滩,水奔。”[4](P991)“滩”在《中华字海》中解释为:水边涨水时淹没、退水时露出的地方;水浅石多而水流很急的地方[12](P562)。
“滩”字的含义不少,但是白居易用“滩”字作诗时,经常使用哪个含义?从这一角度出发,有利于解决“滩”“难”异文问题。
白居易现存诗歌中,带“滩”字的诗歌有24首①,其中有12首诗歌的“滩”都与专有名词有关,如:
《游悟真寺诗》:“手拄青竹杖,足蹋白石滩。”[7](P339)
此诗作于元和九年秋,诗人游悟真寺,涉兰溪湾,手里拄着青竹杖,脚下踩着白石滩。我们比较熟悉的“白石滩”应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五言绝句。王维诗中的“白石滩”是辋水边上由一片白石形成的浅滩,在今西安市蓝田县。白诗中的悟真寺也在西安市蓝田县,此诗中的“白石滩”和王维诗中的应是一处景致,所以“白石滩”是滩名,“滩”指浅滩。
《酬严十八郎中见示》:“承明长短君应入,莫忆家江七里滩。”[7](P1265)
诗题中的“严十八郎中”指的是严休复,此人曾在杭州做官。诗人宽慰友人,希望他不要过于想念任职过的杭州。“七里滩”,滩名,又叫七里濑、严陵濑、子陵滩。“七里滩”也多次出现在唐人的诗中,比如刘长卿的《京口怀洛阳旧居兼寄广陵二三知己》,温庭筠《敬荅李先生》,皮日休《寄毗陵魏处士朴》等。
《魏堤有怀》:“魏王堤下水,声似使君滩。”[7](P1779)
诗人游赏洛阳的魏王堤,感觉魏王堤下的流水的声音和使君滩发出的滩声很像。“使君滩”,滩名,在今四川省万县东部。
此外,还有“子陵滩”“八(节)滩”“叱滩”,这些都是滩名,这些地方也都是浅滩或者险滩。
有4首诗句中的“滩”涉及“滩声”,比如:
《阴雨》:“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7](P1177)
水击滩石的声音在秋天显得格外急促,天刚亮的峡谷空气显得更加的湿冷。
《香山避暑二绝》(其一):“六月滩声如猛雨,香山楼北畅师房。”[7](P2261)
在香山楼房北面的畅师房中,听着六月水击滩石的声音,那滩声就像下暴雨时的雨声。此处的“滩声”指的是水击滩石的声音。
有学者认为滩声中“滩”的含义是指水奔流貌[13]。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是持怀疑态度。“滩声”是指水激滩石发出的声音[14](P8202),也可以说是水滩或者滩地发出的声音,而不是单指水奔流时发出的声音。
有2首带“滩头”的诗歌,滩头在诗句中多指河岸边的滩地,比如:
《浪淘沙词六首》(其三):“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7](P2169)
诗人心中惆怅,看着停着船舶的滩头,听着风卷河浪,浪打船头的声音。“夜泊处”一般是河岸边可停船的浅滩,“滩头”也就是河岸边的滩地。
还有6首带的“滩”字的诗句,也都是名词,在白诗中都解释为:岸边时常露出水面的地方或水浅石多而水流很急的地方,比如:
《湖亭望水》:“岸没闾阎少,滩平船舫多。”[7](P993)
此为五言律诗,本文节引的是颈联,律诗中颔联和颈联为对仗句。“岸”对“滩”,皆为名词。“滩”为水滩,诗中指的是可停泊船只的浅滩。
《发白狗峡次黄牛峡登髙寺却望忠州》:“白狗次黄牛,滩如竹节稠。”[7](P1206)
此诗是诗人从忠州至长安途中所作。诗人从白狗峡到黄牛峡,一路看见的险滩多如竹节。此处的“滩”指的是险滩。
无论是表示滩名,还是“滩声”或者“滩头”,“滩”字在白居易现存诗歌中都解释为:岸边时常露出水面的地方或水浅石多而水流很急的地方。
不仅是白居易的诗歌,连和白居易交好的元稹、刘禹锡的诗歌中,“滩”字也是表示岸边时常露出水面的地方或水浅石多而水流很急的地方。
元稹现存的诗歌中,带“滩”字的诗歌有4首,它们分别是:
《遣行十首》其六:“稻花秋雨气,江石夜滩声。”[15](P172)
“江石夜滩声”形容夜晚江水击打滩石发出的声音。
《相忆泪》:“除非入海无由住,纵使逢滩未拟休。”[15](P228)
此为七言律诗,节引诗句为颈联。“入海”对“逢滩”,“海”为大海,“滩”为水滩,皆为名词。
《长滩梦李绅》:“惭愧梦魂无远近,不辞风雨到长滩。”[15](P223)
从诗题上可以看出“长滩”为滩名,在长滩做梦梦见李绅。
刘禹锡现存诗歌中,带“滩”字的诗歌仅有3首:
《送景玄师东归(并引)》:“滩头蹑屐挑沙菜,路上停舟读古碑。”[16](P976)
诗人借“一沙弥”描写禅师穿着木屐在滩地上挑着沙菜,停下船读着路边的古碑文。
《送鸿举游江南(并引)》):“使君滩头拣石砚,白帝城边寻野蔬。”[16](P972)
《竹枝词九首》其七:“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16](P852)
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一,地势最为险要,被称为“瞿塘天下险”,峡谷中多礁石险滩。节引描绘了瞿塘峡的险阻形势。“十二滩”指险滩很多。
有学者认为“滩”字在唐代是一个俗语词,在“幽咽泉流冰下滩”中表示气力尽的意思,认为“白氏‘幽咽泉流冰下滩’的意思是:泉流冰下,鸣声幽咽,好像有气无力的样子。上句中“滑”字,状莺语花底之婉转流利,下句“滩”字,状泉流冰下之滞涩濡缓,对仗工稳,文理皆通。”[5]还有学者认为此处的“滩”当“训为水奔,当时“湍”字的假借。”[10]但是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滩”的常用义只有一个,那就是:岸边时常露出水面的地方或水浅石多而水流很急的地方。不仅仅在白居易诗歌的语境中,连白居易好友元稹和刘禹锡的诗歌语境中,“滩”没有解释为“俗语词,气力尽”,也没有训为“水奔,为‘湍’字的假借”情况。
而“滩”字作为水滩,在《琵琶行》“幽咽泉流冰下滩”是解释不通的。接下来,我们看一下“难”字在白诗中的常用义。
白居易现存诗歌中,带“难”的诗歌有220首左右,句尾带“难”的诗歌有30首左右,而句尾带“难”的七言诗有15首。
白居易现存诗歌中的“难”字常作副词或形容词,解释为做起来费事,不容易,如:
《和武相公感韦令公旧池孔雀》:“难收带泥翅,易结著人心。”[7](P916)
此为五言律诗,节引颔联。“难”与“易”相对,“难”为不易之意。
《何处难忘酒》其三:“何处难忘酒,朱门羡少年。”[7](P1898)
此为《劝酒》十四首中《何处难忘酒》的第三篇,诗有并序曰:“予分秩东都,居多暇日,閒来辄饮,醉后辄吟。……凡十四篇,皆主于酒,聊以自劝。故以何处难忘酒,不如来饮酒命篇。”[7](P1898)哪里都难以忘记喝酒,不如来喝酒吧!“难”在动词“忘”前,作副词,做起来费事。
《别春炉》:“独宿相依久,多情欲别难。”[7](P1600)
此为五言律诗,节引颈联,“难”对“久”,为副词。冬日寒寒,一人独宿,只有暖炉为伴。如今春来天暖,暖炉已无用处,但诗人多情,难以告别相伴已久的暖炉。
《晚春酒醒寻梦得》:“醉心忘老易,醒眼别春难。”[7](P2305)
此为五言律诗,节引颔联,“难”与“易”相对,为不易之意。
也常用为动词,意为:感到困难,如:
《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其四:“伤鸟有弦惊不定,卧龙无水动应难。”[7](P923)
受伤的鸟儿听到拉弦的声音就会受到惊吓,身心不安定;在无水的地方移动身体,卧龙也会感到困难。
有时,“难”也被用作:灾祸,祸乱,忧患,如:
《新池》:“时难年饥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7](P3857)
建中三年各地叛乱,兴元三年关中大饥。白居易全家避难迁至符离,后迁往江南。诗人时历叛乱,遭逢年饥,世代留下的产业化为乌有,兄弟各奔东西,漂泊羁旅。“时难”是指诗人经历的祸乱和岁凶。
《遇物感兴因示子弟》:“彼固罹祸难,此未免忧患。”[7](P2478)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难”字常用作动词,副词或形容词,解释为不易、困难。当“难”解释为困难、不易时,诗句“幽咽泉流冰下难”与上句“间关莺语花底滑”对仗工整,与下句“冰泉冷涩弦凝结”中的“涩”相照应。有学者认为“难”字和下句“冰泉冷涩弦凝绝”的“涩”字意义重复[2]。这两句诗在诗意上还是有所差异的,“幽咽泉流冰下难”形容琵琶声像水在冰下艰难流动时发出的呜咽声,而“冰泉冷涩弦凝结”只是形容琵琶弦声渐渐消失,像冰泉冷涩难以流动。其实像这样的诗句,《琵琶行》中还有很多,比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嘈嘈”“切切”在后面一句诗“嘈嘈切切错杂弹”中再次出现;再比如,“冰泉冷涩弦凝结”中的“凝结”一词在后一句“凝结不通声暂歇”中也再次出现。所以“难”和“涩”造成诗句部分意义的重合,在白居易的诗歌纵并没有什么不恰当之处。
三、结语
从白居易诗歌用词习惯的角度出发,笔者总结了“泉”“滩”“难”在白居易现存诗歌中的常用义。发现在白居易诗歌中“泉”为普通的地下水,所以“泉流水下”讲不通,而“泉流冰下”更常见于诗文。无论是在白居易还是其好友的诗歌中,“滩”字常用义都是岸边时常露出水面的地方或水浅石多而水流很急的地方。而“滩”的这个含义,在“幽咽泉流冰下滩”中解释不通,而“难”字恰恰相反。“难”在白居易的诗歌中常用作动词,副词或形容词,解释为不易、困难。当“难”解释为困难、不易时,诗句“幽咽泉流冰下难”与上句“间关莺语花底滑”对仗工整,与下句“冰泉冷涩弦凝结”中的“涩”相照应。
成熟的文艺工作者都有一定的行文特点,比如习惯性使用特定的词汇、句式和布局。本文从白居易诗歌用词习惯的这新的角度出发,为“冰下难”异文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考释思路,有利于深入探讨“冰下难”异文问题。白居易的诗歌中,不仅仅存在“冰下难”这一处异文,其诗歌中其他异文问题,也可以从这个新的角度进行探讨。不仅仅是白居易的诗歌,其他诗人的诗歌也可以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其诗歌存在的异文问题。
注释:
① 分别是:《游悟真寺诗》《夏日与闲禅师林下避暑》《酬严十八郎中见示》《新小滩》《奉酬侍中夏中雨后游城南庄见示八韵》《家园三绝》(其一)《魏堤有怀》《十年三月三十日别微之于沣上》《欲到东洛得杨使君书因以此报》《开龙门八节石滩诗》(其一)《开龙门八节石滩诗》(其二)《欢喜二偈》(其一)《阴雨》《香山避暑二绝》《五年秋病后独宿香山寺三绝句》(其一)《滩声》《浪淘沙词六首》(其三)《池畔逐凉》《湖亭望水》《发白狗峡次黄牛峡登髙寺却望忠州》《重修香山寺毕题二十二韵以纪之》《赠思黯》《题牛相公归仁里宅新成小滩》《亭西墙下伊渠水中置石激流潺湲成韵颇有幽趣以诗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