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加坡幼儿园课程框架》的内容、特色及启示

2021-01-11刘罗茜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学习领域幼儿园课程新加坡

【摘要】本文介绍《新加坡幼儿园课程框架》,重点对其中的幼儿园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特色等进行探究,了解新加坡幼儿园课程改革特色,为我国幼儿园教师开展差异性教学提供借鉴,以期促进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新加坡 幼儿园课程 学习领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7-0016-05

进入21世纪后,新加坡政府加大了对学前教育课程的改革力度。2012年,新加坡教育部对2003年颁布的《幼儿园课程框架》进行修订,制订了《培育早期学习者:新加坡幼儿园课程框架(2012修订版)》[Nurturing Early Learner—A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 Kindergarten in Singapore(revised 2012)](下文简称《新加坡幼儿园课程框架》)。《新加坡幼儿园课程框架》注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面性和独特性,更好地反映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目前,《新加坡幼儿园课程框架》已经成为新加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和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其设置的幼儿园课程六大学习领域具有“年龄适宜性、个性适宜性、文化适宜性”三大特点,以及“关注差异教学、重视环境创设、尊重多元文化”三大特色。基于对其成功经验的借鉴,我国幼儿园课程设置应关注差异教学,重视教师指导策略;营造适宜环境,提供物质精神支持;包容多元文化,培育国家意识等。

一、《新加坡幼儿园课程框架》的内容

《新加坡幼儿园课程框架》将学习领域(Learning Areas)分为美学与创造性表达(Aesthetics and Creative Expression)、发现世界(Discovery of the World)、语言与读写(Language and Literacy)、运动技能发展(Motor Skills Development)、算术(Numeracy)、社交与情感发展(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6个部分,其中依据每个领域的学习目标又划分为23个子领域,包含共79条基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维度的幼儿目标行为描述(见表1)。虽然这些行为描述并不能包括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全部情况,但是确实反映了新加坡学前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蕴含了发展适宜性教育所应具备的年龄适宜性、个性适宜性和文化适宜性的基本特点。

(一)年龄适宜性

幼儿的年龄特征,是指幼儿在不同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与幼儿的年龄特征相适应,健康、安全、有趣的活动,是幼儿力所能及的,同时又不失挑战性。《新加坡幼儿园课程框架》的6大学习领域共有23个子领域,每个子领域的幼儿目标行为,按照不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幼儿认知、动作、情感的发展顺序进行编排,表明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有序的、渐进的过程,体现了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此外,新框架在目标设置上并没有划分具体年龄,而是将3—6岁视为一个完整的幼儿教育阶段,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变化性。

(二)个性适宜性

《新加坡幼儿园课程框架》不仅考虑到幼儿发展的一般水平,还兼顾了幼儿的个性差异,其核心理念是尊重每名幼儿的文化背景、兴趣需求和发展水平,并据此设计和组织适宜每名幼儿的教育活动。首先,在目标设置方面,《新加坡幼儿园课程框架》的幼儿目标行为描述,并没有限定具体的年龄,教师在具体的活动设计和组织中,遵循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则,根据本班幼儿的能力、兴趣和发展需求来设置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帮助、促进每名幼儿得到最佳发展。其次,在内容设置方面,尊重幼儿的思想和感情,为幼儿提供展示作品的机会,鼓励幼儿通过多种形式表达个性和想法。最后,在组织形式方面,幼儿通过教师主导或自主发起的活动,在游戏中探索、思考、合作,自信积极地发展。

(三)文化适宜性

适宜的学前课程必须尊重每名幼儿的家庭背景和文化傳统。新加坡是一个由多元种族构成的移民国家,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信仰。早期新加坡学前教育将课程的文化适宜性聚焦于语言学习领域,关注不同种族的幼儿如何进行跨语言的学习交流,这也是学前教育一线教师的核心任务。随着新加坡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多元社会发展的需要,“消除偏见”的议题被提出和重视,“尊重差异,平等交流”的价值观被融入新课程框架之中。

二、《新加坡幼儿园课程框架》的特色

与2003年版的课程框架相比,新框架清晰体现了新加坡教育部对幼儿教育和成长的理念,制订了幼儿在K2阶段(新加坡幼儿园二年级阶段,简称K2)时应该达到的目标,同时拓展了“材料”“积极情绪”“尊重多样性”等内容,课程设置更具有适宜性、支持性和多样性,呈现出“关注差异教学、重视环境创设、尊重多元文化”的三大特色。

(一)关注差异教学

新框架的教育内容包括六大学习领域,每个领域都制订了幼儿在K2阶段时应该达到的学习与发展目标,要求教师按照这几大领域的内容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但并未规定教师“教什么”这一狭义的课程内容,与学习和发展目标相对应的幼儿行为描述也不详尽。教师需要根据每名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需要和文化背景,引导幼儿“学什么”和“怎么做”,使差异性教学的理念得到充分说明,这也是教师开展差异性教学的主要依据。根据新框架的要求,首先,在活动实施前,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每名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需求和文化背景,并根据这些信息为每名幼儿设计涵盖各个领域具有发展适宜性的、富有挑战性的教育活动。其次,在组织形式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游戏,教师主导或幼儿自主发起活动的形式来实施。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游戏中探索、思考、合作,自信积极地发展。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积极回应每名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新兴趣和新需求,并通过积极的回应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

(二)重视环境创设

在《新加坡幼儿园课程框架》中,“材料”和“积极情绪”这部分内容所占比例很大,体现了新框架对支持性环境创设的重视。首先,新框架重视营造适宜的物质环境。适宜性环境的创设要求教师关注幼儿兴趣和个体差异,为幼儿提供种类丰富的材料。同时要注意材料的投放不能杂乱无章,教师要兼顾材料的分类,使材料的投放具有层次性、操作性。以“美学与创造性表达”领域为例,在不同阶段提供分层次的操作材料。例如,第一阶段是了解基本的艺术元素,教师可以投放颜料、线条、形状等材料,让幼儿了解基本的艺术元素;第二阶段是观察周围环境中的艺术元素,教师可以投放素描、绘画、建筑、工艺品等艺术作品,让幼儿探索艺术作品中存在哪些艺术元素(线条、颜色、形状、纹理等);第三阶段是使用艺术元素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展示作品的机会,鼓励幼儿通过多种形式表达个性和想法。其次,新框架同样重视营造宽松、和谐、富有情感的精神环境。新框架在六大学习领域内多次提到“表达思想和感情(Express ideas and feelings)”,教师应鼓励幼儿在各自发展水平上的表现自我、表达自我,帮助幼儿建立信心。六大学习领域也涉及多项有助于增进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形成良好自我概念的项目,这在“社交与情感发展”尤为明显,如帮助幼儿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对自己有一个积极的评价;引导幼儿将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等。

(三)尊重多元文化

新加坡学前教育课程倡导“全人发展”的课程理念,这是《新加坡幼儿园课程框架》制订的逻辑起点。新加坡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加注重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培养一个自信积极、乐观的新加坡人奠定良好基础,为所有文化背景下的每一名幼儿建立了坚实且持久的发展基础。在课程的理论基础方面,参照了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建构理论,认为社会互动在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幼儿是在和同伴、教师以及其他成人互动的时候进行学习和发展的。在课程的实践层面,同样也凸显了尊重多元文化这一理念,对华族文化及其他族群文化的尊重贯穿于课程实施原则、发展目标之中。课程的实施原则充分体现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全面发展(holistic development)”原则指出,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需要考虑和反映幼儿的文化背景。在发展目标方面,课程标准带有明显的政治性,指出尊重幼儿的家庭和族群背景,培育幼儿“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认同感,以避免多元文化背景下狭隘的种族主义;在相应的实践策略中,也注重国家意识教育的渗透,鼓励不同种族的幼儿彼此分享与家庭有关的信息,让他们不分种族、文化、语言、宗教,都认同自己是新加坡人。

三、《新加坡幼儿园课程框架》的启示

《新加坡幼儿园课程框架》对我国幼儿园课程设置有以下启示作用。

(一)关注差异学习,重视教师指导策略

《新加坡幼儿园课程框架》基于“全人发展”的价值追求,设置了“i Teach”六项课程原则,其中T即“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Teachers as facilitators of learning)”,进一步强调了教师的引导者角色。基于“教师是引导者”的理念,新框架的学习领域并未规定教师“教什么”这一狭义的课程内容。教师需要利用自身专业知识、能力和幼儿园资源,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需要和文化背景,从智力、兴趣、价值三个维度引导幼儿。我国幼儿园教师开展差异性教学可以借鉴以下指导策略。

1.基于发展水平差异的知识引导

维果茨基认为幼儿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是“潜在发展水平”,两种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即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现有发展水平,与成人指导下或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对幼儿而言,最近发展区因所处的家庭、文化背景、生活经验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教师要充分了解每名幼儿现在的发展水平,确定最近发展区,在每名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一方面要顾及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确定教学的最低阈限;另一方面要依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教学的最高阈限。只有基于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引导每名幼儿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潜在发展水平的再循环发展。

2.基于需求差异的兴趣引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相对统一的标准,教师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往往过于偏重预设目标,而忽略了幼儿的兴趣需求和兴趣差异。《新加坡幼儿园课程框架》设计的中心理念是“儿童是好奇、主动、积极的学习者”。兴趣需求体现着幼儿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教师应做幼儿的“兴趣导师”——保護幼儿的好奇心,发现和培养幼儿的兴趣。由于幼儿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这要求教师从每名幼儿的兴趣出发,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内容,以满足每名幼儿的发展需求。

3.基于文化背景差异的价值引导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价值。教师在日常生活教育中要注重渗透和道德教育相关的价值观念,引导幼儿在语言、文化、习俗以及心理基础等方面构建伦理道德秩序。同时,教师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原则下,保护不同文化背景的幼儿在价值观层面的诉求,尊重多元价值取向。

(二)营造适宜环境,为幼儿提供物质精神支持

发展适宜的教育环境,可以保证幼儿在各自发展水平上获得相应的经验,满足幼儿身心发展所需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尽管当前我国大多数幼儿园都努力为幼儿创设更为优良的教育环境,但依然存在忽视个体差异、忽视精神需求等方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园的环境创设。

1.发展适宜性的物质环境创设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从四周的环境中可以得到教育,因此,我们需要布置环境以充实儿童的生活环境,丰富儿童的学习资料。”教师可以从“幼儿审美”“游戏材料”两个方面,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物质环境。第一,适宜的物质环境要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符合幼儿审美需要的环境创设能引起幼儿的积极情感,激发幼儿生活学习的兴趣。因此,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创设在内容和材料的选择上,可采用富有童趣的形象和物体。如成都蒲县南街幼儿园的户外环境,巧妙利用芭蕉林、大榕树、滑索道、沙水区等自然环境资源,改造成幼儿喜爱的堡垒、攀爬梯等户外器械,构建了自然、和谐、有趣的儿童乐园。第二,适宜的物质环境要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机会。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幼儿通过游戏能获得积极情绪,收获快乐。游戏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因此,物质环境的创设要注意为幼儿提供适量的材料。材料贫乏,限制幼儿游戏的多样性和互动性,不能更好地发掘幼儿游戏的潜力;材料过多,容易影响幼儿游戏的专注度。另外,还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投放材料。丰富而适量的游戏材料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开展游戏,促进积极情绪的发展。

2.发展适宜性的精神环境创设

幼儿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主体,他们既有满足自身情感的需要,也有表达情感的需要,因此喜欢富有情感的环境。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營造宽松、和谐、富有情感的精神氛围,这是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支持性环境创设的重要因素,也是幼儿积极与环境进行有效互动的先决条件。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创设适宜的精神环境。第一,重视对幼儿的鼓励。教师要为幼儿营造关爱、平等、尊重的心理环境,鼓励幼儿自由选择、积极参与、大胆探索。在指导幼儿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正面的鼓励性语言为主,帮助幼儿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形成良好的情绪体验。第二,要重视幼儿的归属感。“儿童能够把幼儿园的生活作为自己的生活体验,其前提是他在同伴群体中具有存在感”,在此语境中,存在感是指幼儿对幼儿园大集体的归属感,渴望得到教师与同伴的认可、接纳。教师有责任引导幼儿与同伴建立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幼儿建立归属感。

(三)包容多元文化,培育国家意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我国幼儿园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可从以下方面借鉴新加坡幼儿园课程的经验。

1.弱化统一标准,设置本土特色课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相对统一的标准,但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不能不考虑幼儿发展的文化差异。王鉴和万明刚在《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一书的寄语中明确指出:“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主要是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或特殊融入学校现有的课程中,以反映文化多元的观点,并以全体学生(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为对象,通过融入学校整体课程发展学生认知、技能、情意等方面的能力和态度。”幼儿园在课程设置方面,尤其是在园本课程研发过程中,应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多元文化课程。这要求教师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善于整合教育资源,把汉族的优秀文化、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世界的先进文化有机融合起来,让幼儿深刻体会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

2.消除偏见,传递“和而不同”理念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必须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在开展民族教育的同时,必须学习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只重视本民族文化而忽视其他民族的文化的观点,或者只认可主流文化教育的观点,都是狭隘的民族文化观。教师要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观点进行批判和反思,消除文化偏见和傲慢。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向幼儿传递“和而不同”的理念,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民族文化观。

3.渗透思政元素,重视国家意识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中进行的。”教师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善于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的思政元素,自觉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理想理念上下功夫,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用自己的学识、信念、经验启蒙幼儿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巧妙创设教育环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幼儿的心田,培育幼儿“我是中华民族,我是中国人”的国家意识,启蒙爱国童心,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加坡课程旨在设计一门课程使幼儿接受六大领域的内容,而我国五大领域课程相对独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侧重五大领域课程中教师的指导要求和课程目标,我国的幼儿园应学习新加坡综合化的学习形式,突出富有操作性的学习,关注幼儿个性的差异,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时见,何茜.幼儿园课程的国际比较——侧重幼儿园课程设置的经验、案例与趋势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普琳焱.《培育幼儿:新加坡学前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3]陈鹤琴.幼稚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许卓娅.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6]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7]赵元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幼儿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

[8]刘罗茜.新加坡品德教育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刘罗茜(1988— ),女,汉族,广西贺州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国别教育。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学习领域幼儿园课程新加坡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浅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重构与课程设计
小花籽开出幼儿园五彩课程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