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吉林鼓吹乐的现状研究与展望

2021-01-11栗子菲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0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传承现状

【摘要】在我国东北地区民俗活动中都会接触到鼓吹乐,这是东北地区民间民俗活动之一,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已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以及一整套完整的民俗形式。因为东北地区的鼓吹乐本身是基于人们生活习俗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的音乐艺术形式,因此在东北地区深受人们的喜爱,这其中尤其以舒兰鼓吹乐最为出名,作为吉林省第一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舒兰鼓吹乐也被称之为吉林鼓吹乐,主要在我国的吉林省以及周边的东北地区流行,其本身因为具有系统性以及完整性的鼓吹乐特点以及结构,因此独居艺术魅力,使得吉林鼓吹乐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了发展以及延续。而要想研究吉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吉林鼓吹乐,那么我们就需要深入的研究以及考察,通过摆放在当地久负盛名的鼓吹乐民间艺人,去了解吉林鼓吹乐的发展现状以及传承方式,并且通过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吉林鼓吹乐的特点,从而对吉林鼓吹乐未来的发展提出一定的展望。

【关键词】吉林鼓吹乐;艺术特色;现状;传承

【中图分类号】J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0-061-03

【本文著录格式】栗子菲.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吉林鼓吹乐的现状研究与展望[J].中国民族博览,2021,10(20):61-63.

一、吉林鼓吹乐历史

鼓吹乐在我国拥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甚至按照史料记载,最初的鼓吹乐形成是因为黄帝与蚩尤的逐鹿大战,鼓吹乐作为一种鼓舞士气的号角而被创造出来。当然在之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鼓吹乐也从民间走到了宫廷,从民间鼓吹乐发展为宫廷鼓吹乐,当然相较于宫廷鼓吹乐,民间鼓吹乐才是鼓吹乐这项音乐艺术发展的源头。而这其中中原的民间鼓吹乐最早是源自于吉林省的舒兰鼓吹乐,因为吉林省处于中原于東北的文化交汇处,因此舒兰鼓吹乐在这里取得了很好的发展繁衍的效果,也逐渐的跟吉林省的地区民间民俗结合起来,形成了属于吉林省的独特的鼓吹乐艺术形式。特别是在清代顺治年间,很多被宫廷辞遣回乡的宫廷乐手走入民间,在闯关东的影响下流入到了东北吉林地区,他们带着南方先进的音乐文化,带着中原文化来跟北方文化进行撞击和交融,也使得鼓吹乐这种民间音乐艺术在舒兰地区扎根发展,不断的演变出多种艺术形式,通过跟当地的艺术文化的结合,从而形成了现如今独特的吉林鼓吹乐。

吉林鼓吹乐中最出名的就是舒兰鼓吹乐,而舒兰鼓吹乐又被称之为王氏鼓吹乐,这主要是因为舒兰地区王氏家族九代从事鼓吹乐。其祖先乃是原籍河北省的王相如,他带子逃荒东北,因为善于吹奏乐和打击乐,因此在逃荒路上一路都是靠着鼓吹乐卫生,虽然还没有到吉林省他就病故,但是它的儿子王纯来最终落脚于今天的吉林省榆树屯,并且在这里从事起了鼓吹乐这项技艺。王相如在一路逃荒的过程中,一直都是以吹奏乐和打击乐作为从艺技能,以唢呐为主,通过唢呐吹奏乐曲,同时辅之以镲锅、锣、钹和鼓作为辅助乐曲,而后在王氏后人的不断研究和发展过程中也才逐渐的形成了诸如拉弦乐器、弹拨乐器、评戏、莲花落、梆子以及二人转等民间形式的多样鼓吹乐,在历史的长河中,舒兰鼓吹乐在不断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呈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也推动着吉林鼓吹乐文化的不断发展,使得吉林鼓吹乐成为了我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然,在我国的近代历史中,吉林鼓吹乐也遭遇了一定的发展低谷了,特别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期间,因为传统红白事活动被禁止,因此吉林鼓吹乐所涉及到的鼓乐班活动也变少了,整个吉林鼓吹乐陷入了严重的发展滞后期。而等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文革结束滞后,吉林鼓吹乐才有了重新发展的苗头,这其中要首推王文举王景堂父子,他们首先以王氏鼓吹乐为基础重新成立了王氏鼓乐班,使得很多优秀的民间艺人再一次被俱进到了一起,王景堂负责收集曲谱,王文举则负责招收人才,这两人为以后吉林鼓吹乐被评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而等到后来王文举去世之后,整个王氏鼓乐班因无人管理再次解散,再加上后来改革开放,外来西方音乐涌入中国,我国传统的古典乐器也被很多西方管弦乐器所冲击,最终导致吉林鼓吹乐难以再以多人团队协作的形式进行演出,即便是之后有一些出席红白喜事的王氏传人,更多还是以个人或者是两到三人的小组织进行接活演出,整体的传播效果以及演出形式都大打折扣了。

而在两千年以后,王氏鼓吹乐又取得了不错的发展,特别是其后辈中涌现出了王景堂这样的王氏鼓吹乐专业人才,从小开始学习鼓吹乐相关知识,同时从小就进行镲锅、打鼓、吹唢呐等学习,因此对于这些音乐乐器的运用得心应手,再加上经常抄写工尺谱以及后来学习简谱作曲等,可以说王景堂对于鼓吹乐以及民间音乐是十分热爱的,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在2006年,王景堂就通过收集整理王氏鼓吹乐的曲谱,以舒兰地区的名字提交了对于舒兰鼓吹乐的非遗申请,而到了2013年,舒兰鼓吹乐被正式确立评为吉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之为吉林鼓吹乐。可以说吉林鼓吹乐能被评为吉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其中王氏家族贡献巨大,王景堂更是肩负了推广和发展吉林鼓吹乐的关键人物,值得被我们尊重。

二、舒兰鼓吹乐传承人

吉林鼓吹乐最早就是起源于王氏家族,而王氏家族的二百年传承过程中,一共有九代传人,通过父辈传授给子女的方式来传承鼓吹乐,在王氏家族中,每一个家族成员都需要熟识工尺谱,掌握基本的鼓乐使用技能,甚至在巅峰时期,还会从外聘请民间艺人组成鼓乐班,因此王氏族人除了日常的生产活动以及农耕盲作,其余时间都需要进行技能的练习。只是鼓吹乐在以前只能算作是一门音乐手艺,算不得什么登堂入室的高雅之术,因此对于王家的前几代艺人而言,鼓吹乐顶多算是有活时候的额外收入,但是王家艺人依旧还是以务工务农为主,直到改革开放后甚至是2000年以后,八代九代才算是真正的迈入到了文艺岗位,能够靠着这项艺术技能吃饭。而在经过调查研究之后发现,现在的王氏族人只有王景彬还在世,但是他已经没有从事鼓吹乐这个行当了,反倒是王景彬的侄子王永生继承了这个衣钵,也成为了现在吉林鼓吹乐唯一的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而王景堂遗留下来的一些鼓吹乐曲谱,很多演奏的方法以及技巧都已经失传了,王永生虽然继承了鼓吹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个称号,但是很多鼓吹乐技艺都是他重新摸索的,而且王永生也很有可能是吉林鼓吹乐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后一位王氏传承人。

三、舒兰鼓吹乐曲谱来源

舒兰鼓吹乐最为关键的传授技艺中,曲谱是最为重要的,而且对于任何一个民间的音乐艺术传承而言,曲谱都是起着传承媒介中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王氏鼓吹乐作为舒兰鼓吹乐甚至是吉林鼓吹乐的根基所在,王氏鼓吹乐所涉及到的鼓吹乐曲谱是传承发扬的关键所在,只是王氏鼓吹乐的第八代传人王景堂从2000年开始整理归纳王氏鼓吹乐的曲谱,带病花了十五年的时间进行鼓吹乐的乐曲挖掘记录和整理,虽然总共整理出了三百多首鼓吹乐曲和大约七百首民间小调,但是曲谱还没整理完就因病去世,导致吉林鼓吹乐曲谱传承出现断层。

而在研究王氏鼓吹乐所涉及到的将近一千首曲谱中我们发现,这些曲目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就是家族的曲谱传承,也就是传谱,而在王氏鼓吹乐中家族传谱基本都是以唢呐音乐传承为主的,而跟传统的唢呐音乐以口传形式为主不同,王氏鼓吹乐更多的是以工尺谱川新城为主,比如现在流传下来的曲谱中就有蒙古族的民间乐曲《八谱》《四弦琴》等,也有满足的民间乐曲《祭柳》和《拜柳》等,也有基于民俗礼仪的《柳河吟》和《柳河相》等,这类的家族传谱往往都是以鼓吹乐曲牌的形式进行传承的。而这第二类就是记谱。在王氏鼓吹乐传承中,王景堂根据艺人演奏的实际情况进行采录记谱,这样将一个曲谱完完整整的进行记录,将音乐的栩栩如生展现出来,其实是一件十分复杂也比较细致的工作,记谱需要的是记录着自身对于声音十分敏感,具备有丰富的作曲能力以及乐理知识。同时还要对各个民族以及各个地区的音乐风格有深入的了解,掌握不同音乐的背景和技法,只有这样才能够进行记谱。王景堂从小就学习鼓乐,自身天资聪慧,受到民间鼓乐影响和熏陶很大,因此对于民间的鼓乐基本都有深入的了解,再加上从小识读工尺谱,抄写工尺谱,因此自学简谱以及作曲的难度不大,也正是如此才能够让他有能力进行曲谱的收集,并且通过实践进行创新,这都是他能够真正整理曲谱的关键所在。

在研究王氏鼓吹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王氏鼓吹乐中的很多曲谱曲目都是从乾隆年间开始形成的,并且到了光绪年间已经发展的十分成熟了,很多曲牌类型十分丰富,各代艺人也是争相传唱传承。因此鼓吹乐的鼎盛时期所产生的曲牌是很多种类的,现在熟知的戏曲、汉吹曲、牌子曲、杂曲、笙管曲、秧歌曲以及民歌小调等等都是当时鼎盛时期曲牌的类别之一。而现如今流传最为广泛的也就是汉吹曲和戏曲了,他们曲目众多,也有大量的记谱。但是这些曲谱的演奏者以及创作者都已经去世了,因此也导致很多曲牌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而王景堂呕心沥血的整理也终于让这些曲牌有了再次展现其风韵的机会。

四、吉林鼓吹乐的现状

舒兰鼓吹乐作为我国吉林省地区民族人们在农闲礼仪时离不开的一种民俗礼乐,其本身也是吉林地区人民生活方式以及民间民俗习惯的一种缩写,当舒兰鼓吹乐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代表的是这项历史音乐形式受到了群众的认可,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对于吉林地区而言,舒兰鼓吹乐本身可以挖掘的价值已经很少了,而这一音乐艺术本身的发展潜力也已经几乎丧失了,但是舒兰鼓吹乐作为吉林鼓吹乐中的核心,而吉林鼓吹乐又作为我国地区鼓吹乐中的一个分支,其本身的发展现状是十分可惜的,这其中王氏家族作为王氏鼓吹乐的创造者,在历经九代之后,现如今的王氏族人已经少有从事这一音乐艺术创作的人才了,甚至王氏年轻一代对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失去了兴趣,而老一辈相关的艺人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一天天老去,有的已经离开了人世,因此我们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王氏鼓吹乐必然会完全消失,而其流传下来的传统曲牌也可能随着王氏族人彻底放弃对王氏鼓吹乐的传承而逐渐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总的来说,这就是当前舒兰鼓吹乐发展的现状,鼓吹乐作为一种传承依旧的民间民俗音乐形式,在今天已经难以真正的吸引年轻人投身进去学习,甚至连当年创造这一民俗民间艺术形式的王氏家族族人也已经开始基于各种原因放弃了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

五、吉林鼓吹乐未来发展展望

一是以“艺人”为本。

很多人对于舒兰鼓吹乐或者是吉林鼓吹乐的认知上存在错误,以为只要有作品和曲谱传承,吉林鼓吹乐就不可能消亡,但是其实鼓吹乐本身演奏的关键在于艺人以及曲谱创作者本身,他们因为对于人生的感悟以及自身的鼓吹乐技巧,才能够创作出具有真实情感的乐曲作品,而鼓吹乐活动中形成的社会网络关系也是舒兰鼓吹乐的重要组成不足。但是现代年轻人愿意学习鼓吹乐的很少,而且从事鼓吹乐等相关的活动本身也需要养家糊口,因此年轻人学习鼓吹乐也需要有不菲的工资收入,而鼓吹乐本身在现如今要想产生经济价值,难度依然很高,需要政府资助进行经济扶持。这种种原因都表明舒兰鼓吹乐既要重视传承发展,也要考虑价值体现。

二是以“人民”为本。

鼓吹乐本身就是劳动人民生活生产中苦中作乐的体现,因此鼓吹乐本身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劳动人民要发展他,也要丰富他。同时鼓吹乐的曲谱创作本身是极其灵活的,没有过多的条框限制使得鼓吹乐本身创新性很高,因此鼓吹乐未来要想发展需要引入的是创作创新人才,同时还需要结合人们的生活喜好,贴近他们的生活进行创作,以人为本才能够让人们喜欢它。

三是以“人才”为本。

任何一个行业要想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吉林鼓吹乐也是如此,只有重视人才培养,加大人才输出才能够确保这个行业正向发展。对于吉林鼓吹乐而言,需要加大宣传,通过宣传来吸引更多的人才,通过搭建爱好者学习平台跟专业教学课程设置等方式,将吉林鼓吹乐引入课堂,作为地区中小学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一种活动形式,去推动吉林鼓吹乐在社会和教育领域的发展宣传,借此来促进吉林鼓吹乐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六、总结

吉林鼓吹乐脱胎于舒兰,传承自王氏鼓吹乐,最初是从中原传入,在王氏家族手中发扬传承,形成了吉林鼓吹乐的独特形式。它与民间风俗礼仪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可以说吉林鼓吹乐在我国的鼓吹乐界影响重大,成为了吉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是几经风雨,由盛到衰,现如今为了能够有更好的发展,需要加强跟群众的联系,注重创新,顺应社会发展,从而希望吉林鼓吹乐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来璋.东北的鼓吹乐[J].中国音乐,1995(03).

[2]胡企平.《东北鼓吹乐研究》述评[J].中国音乐,1996(02).

[3]王珉.鼓吹乐起源说[J].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04).

[4]冯永兴.东北鼓吹音乐——“坐棚吹”[J].中国音樂,1992(03).

[5]毛翔宇. 长丰鼓吹乐的传承与发展模式探究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对于我国民间音乐传承与发展的启示. 2010.

[6]王小锋. 20世纪末的中国鼓吹乐研究[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1):46-50.

作者简介:栗子菲(1992-),女,黑龙江齐齐哈尔,硕士研究生,助理馆员,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就职于(哈尔滨市南岗区文化馆),研究方向为音乐。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传承现状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