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物理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范式探讨

2021-01-11李永程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教学范式劳动教育高中物理

【摘 要】本文论述在高中物理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范式,提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深入教材进行渗透挖掘,结合教学实际传授劳动技能,针对物理实验组织劳动操作,对接学生生活展开劳动实践,形成诸多劳动教育契机,还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劳动教育价值的挖掘,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下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中物理 劳动教育 教学范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4-0138-02

在高中物理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内容,教师要对其契合性、融合性、对接性进行深入研究,深潜教材发掘劳动教育因素、结合教学传授劳动技能、针对实验推开劳动实践、跨越学科启动劳动联教,让学生有更多实践体验的机会,在深入思考和体验中建立劳动认知。物理学科与劳动教育有太多融合点,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劳动认知基础展开设计和组织,有效提升学科教学品质,推出更多劳动教育契机。

一、发掘教材渗透劳动因素

物理学科与劳动教育高度契合,教师要深入教材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分析,找到其与劳动教育的对接点,顺利完成劳动教育的渗透。物理实验、物理现象、物理原理大多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劳动经历,推出更多带有劳动色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展开学习训练,自然完成劳动教育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如教学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2《人与机械》时,教师对功率和机械效率等概念进行解读,并以生活案例为辅助:“我们在平时学习中用时越长,学习成绩就会越好吗?”学生对此最有感受,纷纷给出不同的答案。这时,教师对机械效率计算公式进行解读,然后推出滑轮组竖直提升重物做功案例,顺利引出额外功概念。在具体解读这些概念时,教师渗透了劳动教育内容:机械效率越高,其有用功所占比例越大,额外功就越少,在生产劳动中有这样的情况吗?学生开始思考,列出生活案例:建筑工地上,将水泥运到楼顶,用吊车搬运和人工用手搬运相比,自然是吊车效率更高。农民运用抽水机灌溉田地比人工提水灌溉更省时省力,其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我们进行物理学习时,要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念,对劳动方法做出改变,以提高劳动效率。

教材中有很多相似的案例,教师对这些案例从物理角度进行解读,通过有用功和额外功的对比,让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内容。学生虽然大多没有什么生活劳动的经历,但对生活劳动场景并不陌生,因此在接受相关知识时不存在什么问题,其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

二、结合教学传授劳动技能

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劳动经历,但其劳动认知呈现多元化特征,教师适时对学生传授劳动技能和方法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学生平时劳动大多比较单纯,没有学科对接经历和意识。如果教师能够推出物理学科方面的劳动任务,让学生结合物理学科知识展开劳动操作,其教学效果更为明显。

学生对生活劳动研究比较有热情,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物理知识进行专业研究,势必能够成功调动学生的探索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建立学科综合能力。在教学《动能的改变》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解读动能概念,即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接着提出问题:“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能否从生活现象中展开实验验证呢?”学生开始进行思考和讨论,有学生列举了小车装货物多少来验证:小车运输货物时,如果装货物更多,在运动中产生的动能就大,如果提高小车速度,其动能也会增大。教师对学生的探索结果进行总结,并列出表达公式:EK=[12]mv2。为让学生有更真实的体验,教师现场让学生进行操作,扛起一桶矿泉水做运动,感受运动速度不同的情况下的不同感觉。

生活中有许多劳动形式,教师可结合生活巧妙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现场操作,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劳动体验机会。学生对其展开深入研究,可以在劳动体验中形成物理认知。学生有了更多的认知积累,其学习效果自然更好。

三、针对实验组织劳动操作

物理实验内容比较丰富,这些实验大多带有操作属性,其劳动特征也比较明显,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劳动教育与实验对接,其教育效果会更为显著。特别是一些生活化的物理实验任务,需要学生在生活条件下展开操作,这个实验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教师要对学生展开对应教育和指导,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完成劳动学习任务,促进其学科综合能力的成长。

如教学《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时,教师设计了劳动实验任务:生活中要将重物从地面提到指定高度,需要两个人合作,两个人处于不同位置,用绳索牵引重物向指定平台提升,如何才能保证重物准确落到指定位置呢?可以寻找身边的材料进行模拟操作,体会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学生接受任务后,开始寻找一些材料,尝试进行实验操作。教师跟进观察,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分析,给学生更多的操作提示。经过一番操作探索,学生逐渐掌握了该物理概念的内涵。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需要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实验材料,这是一种劳动表现。教师推出实验探索任务,可以为学生提供研究学习的机会。学生对这样的实验有探索兴趣,因为实验材料很容易寻找,实验环境要求不高,学生可以顺利进入实验环节,并在操作和分析中形成认知。

四、对接生活开展劳动实践

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师科学地分解物理知识,让学生结合生活积累展开劳动和学习,其助学效果会更为显著。生活观察、实验操作、社会调查、信息搜集、材料准备、课题研究等,都带有生活化特征,也包含丰富的劳动教育成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参考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基础,形成完善的教学设计,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学习,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会更为深刻而多元。

在教学《平抛运动》时,教师在导学环节,将手中的粉笔头抛向远处的垃圾桶。教师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操作,趁机提出问题:老师抛出的粉笔头做的是什么样的运动?这种运动有什么特征?其运动过程中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开始思考和研究相关问题。经过一番互动交流,学生逐渐形成学习共识:这是平抛运动,很容易受到自身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教师总结平抛运动的特征,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与平抛运动有关的劳动案例,学生再度展开深入思考,很快就列出一些相关案例,如砌墙抛接砖头就是平抛运动。在物体进行平抛运动时,其运动轨迹不是平直的,這里涉及力的合成和分解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动画,对一些劳动中的平抛现象进行直观展示,能使学生逐渐进入学习核心。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生活搜集劳动中的平抛现象,学生对此比较熟悉,自然能够顺利进入研究核心,对劳动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劳动需要体力,也需要智慧,对劳动展开科学研究,无疑能够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劳动与物理的对接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做好科学引导,让学生自然进入融合思考之中,顺利形成劳动认知体验。

五、跨越学科启动劳动联教

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入STEAM教育理念,形成多学科的跨越设计,让学生在科学、数学、艺术、工程、技术等学科的多重对接中提升综合能力。学科融合要提升契合度,教师要做好专业调研工作,找到更多对接融合点,积极推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展开创造性学习活动,能够成功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升级学科认知,提高劳动教育效率。

学生对劳动的理解有不同认知,如何促进学科融合,这是教师要充分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时,这部分内容涉及众多学科,如工程、数学、技术、科学等。在讲述人造卫星在宇宙中的运行时,教师引导学生解读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等知识,并对力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对科学家的劳动做出理性解读,这些内容都对学生形成了感官冲击。教师推出计算天体质量和密度、万有引力对科学发展所起的作用等内容,给学生带来更多深度思考的机会。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靠的是劳动者的执着精神,唯有深入科学领域展开广泛探索,才能获得更为丰富的科学成果。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设计了思考问题:如何让卫星获得初始速度?如何确保卫星围绕固定轨道行进?学生开始了深入思考,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信息,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信息。

教师让学生结合卫星运动展开深入思考,使学生进行互动研究,对相关内容进行专业探索。学生对卫星研制和运行的认知比较肤浅,但对科学家不懈探索的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从这个角度进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了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奉献的精神。

劳动教育包含丰富的内容,与物理学科联系紧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符合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高中学生对生活劳动有一定认知基础,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深入学习的机会,势必能够顺利启动学生的学科思维,使学生在广泛的交流和思考中形成劳动认知,在实验操作中提升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黄锦涛.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4).

[2]林超.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渗透核心素养培养[J].名师在线,2021(17).

[3]霍雷鸣.物理文化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J].高中数理化,2021(12).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的教学范式探索与实践研究”(编号:FJJKXB20-101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永程(1976— ),男,汉族,福建连江人,高级教师,现就职于福建省连江尚德中学,主要从事高中物理教育。

(责编 刘颖恩)

猜你喜欢

教学范式劳动教育高中物理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高中物理实验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例谈量纲分析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お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