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高中物理预习习惯的五种策略

2021-01-11陈涌光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预习习惯高中物理

【摘 要】本文从预习内容整合、预习方法应用、预习活动组织、预习效果评价等环节展开论述,提出整合预习内容,建立预习机制;明确预习目标,厘清预习程序;组织预习活动,提高预习效率;评价预习成效,激发预习热情;培养预习习惯,促进预习内化等教学建议,以期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预习习惯。

【关键词】高中物理 预习设计 预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4-0136-02

在高中物理学科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不仅能为学科教学顺利开展奠定基础,还能促进学生学科核心能力的成长。在进行具体设计和组织时,教师要注意整合预习内容、明确预习目标、组织预习活动、评价预习成效,让学生主动预习,在深度学习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预习方法众多,教师要进行具体传授,组织学生开展学法交流,形成崭新的学习成长点。

一、整合预习内容,建立预习机制

教师推出预习任务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研究,还要观照学生学力基础,这样才能提高预习任务设计的契合度。物理教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师要开展学情调查,针对学生的学力基础实际,推出一些预习任务,让学生先期了解物理学科知识,对相关内容进行推介,以应对学科学习的要求。物理知识、物理概念、物理定理、实验材料、学科素材等,都需要进行前期处理,为学生的预习准备丰厚的内容。教师要整合相关内容,设计合适的预习任务。

学生对预习任务有选择性,教师对此需要进行综合设计,让更多学生能够顺利进入预习环节,在主动学习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如教学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时,教师设定的预习任务有:了解曲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曲线运动的轨迹与合外力方向的确定相关知识;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对运动合成与分解概念进行预习;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细绳、小木块等。学生明确预习任务后,开始进行知识储备和材料准备。关于知识储备任务,教师推荐了教辅资料,要求学生开展教材阅读,或者借助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特别是曲线运动的特点在教材中有相关论述,可以深入研究。关于实验材料准备,学生能够顺利找到这些材料,教师要求学生对相关实验进行预习,对实验操作原理和程序进行梳理,对实验实施注意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设计了多项预习任务,从知识、实验材料等方面进行关联,并且给学生规划了预习操作路线。学生对教材、教辅和网络信息展开利用,能够顺利吸收更多预习信息,自然建立预习认知体系。教师设计的预习内容具有更大的辐射作用,对旧知进行梳理,对新知进行探索,对实验进行准备,让学生快速行动起来,为后面的学科学习奠定基础。

二、明确预习目标,厘清预习程序

设计预习任务时,教师要对任务要求进行具体规划,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自觉梳理预习程序,为预习顺利展开创造条件。学生面对预习任务时,需要厘清行动路线和思考方向,同时教师对预习目标进行梳理设计,给学生设定清晰的预习要求,这样才能带来明显的预习效果。学生学力基础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设定预习任务时,要扩大覆盖面,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给学生提供更多预习机会。

物理学科教学程序打开后,教师要借助多种直观手段进行展示操作。学生在具体观看时,需要对相关现象进行梳理,自然需要一些基础知识的储备和支持。为确保教学程序顺利推进,教师让学生进行前期预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抛体运动的规律》这节内容中,平抛运动的条件、特点、规律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教师在预习设计环节,不妨要求学生在课前展开平抛运动的研究,通过一些简单的小实验探索平拋运动的特点和条件,自然归结出平抛运动的规律。学生接受这个预习任务后,快速行动起来,寻找一些实验材料,查阅实验信息和素材,对实验程序进行研读,并借助生活材料进行实验操作。课堂教学启动后,教师让学生介绍实验探索情况,给学生提供展示机会。

教师设计实验预习任务,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的机会。学生对这样的小实验有主动操作的意愿,自然会积极响应。从学生的预习表现可以看出,教师推出的预习任务是比较合适的,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机会。因为实验需要的材料简单,实验操作没有太大难度,只要教师指导到位,学生都能够顺利展开实验操作,顺畅地完成预习任务。

三、组织预习活动,提高预习效率

预习大多是学生的独立学习行为,教师要根据预习内容实际,组织一些具有趣味性、探索性的预习活动,调动学生预习的主动性。生活观察、实验操作、信息搜集和共享、材料寻找、社会调查等,都带有实践特色,非常适合团队集体活动。教师针对学生预习要求展开设计,借助更多活动推出预习任务,势必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确保预习顺利展开,大幅度提高预习效率。

预习活动形式众多,教师在具体组织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条件限制,其中提高可行性最为关键。如教学《向心力》时,教师先设定预习任务。必做任务为:其一,列举几个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案例,观察这些物体的运动情况,说说其运动规律;其二,自主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表达式。选做任务为:自制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学生拿到这些预习任务后,开始独立思考和互动交流,借助一些生活材料研究实验操作原理。经过一番探究,预习任务顺利完成,特别是必做任务,其完成情况良好。在课堂检查环节,学生主动汇报预习情况,教师对预习情况进行归结和评价,肯定学生的探索学习精神,顺利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核心。

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必做和选做两种预习任务,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这无疑是比较有创意的设计。学生学力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师设定预习任务也需要体现出因材施教原则,给学生准备不同的预习任务,形成正面激发。学生主动展开预习探索,对相关任务进行主动解析,确保预习效果维系在较高水平之上。

四、评价预习成效,激发预习热情

学生预习效果如何,是教师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科学评估,以便开展针对性指导,让学生自然养成预习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学生会主动交流学法。教师对学生预习成效进行客观评价,给予学生更多鼓励和肯定,其激发效果会更为显著。学生预习成果交流形式多样,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心理进行设计和组织,让更多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力基础和预习条件,这样才能给予理性客观的评价,给学生带来学习启示。如在教学《万有引力定律》时,教师为学生准备的预习任务是:“解读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写出表达式,并对每一个符号进行具体解读;你认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给物理学乃至整个人类带来了哪些帮助?”在探讨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意义时,很多学生都给出了比较有创意的答案,如: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对物理学、天文学,甚至整个科学界造成了巨大震动,推动了科学的发展,解放了人类的思想,为人类探索自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教师对学生的个性解读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并给予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进行生活探究,在平时实践中秉持科学态度,对身边的事物展开科学研究,为学生科学观的建立奠定基础。

学生展示科学解读,教师从专业角度进行评价,为学生深度学习提供帮助。预习是常规学习之一,教师要发现学生预习的亮点,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强化正面教育意识。高中学生比较重视教师的评价,特别是具有专业特点的评价,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灵和思想上的触动,其调度作用比较明显。如果教师能够推出自评和互评活动,其激发效果会更为突出。

五、培养预习习惯,促进预习内化

培养预习习惯有多种途径,教师要从更多方面做出努力和探索。首先,设计常规性预习任务,让学生自然展开预习学习;其次,组成预习检查小组,将预习检查制度化,形成有效监督;再次,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评估,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激励,让学生主动展开预习操作;最后,教师将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重点推介,树立正面榜样,利用正面宣传激发学生参与预习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自主操作的热情。

教师针对学生生活经历设置预习任务,与教学内容形成自然对接,这样的设计有更高价值。如在教学《功与功率》时,教师给学生的预习任务是:先阅读相关内容,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然后展开生活观察,列举出生活案例,解读功和功率的不同存在情况。学生对概念进行解读没有什么困难,在列举案例时也能展开深入思考和互动研究。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选择学生的典型设计,顺利启动课堂教程。如设计这样的案例:“一台吊车,在1分钟内,将1吨货物匀速提升到指定高度,另一台吊车在2分钟内,将同样重的货物送到同样的高度。这两台起重机做的功一样吗?其功率大小相同吗?”在这个案例中,学生都能够对功和功率的问题做出细致的解读。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评价,使学生从预习展示中获得学习动力。

教师要求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一些案例进行展示解读,给学生提供观察生活、思考学科的机会。从学生列举的案例能够看出,这个预习任务设计得比较科学,成功调动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形成了学科认知,为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对生活案例进行解读,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成长有积极的帮助。

在物理学科教学设计中,教师有意识地推出预习任务,给学生提供先期学习的机会,势必能够顺利启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形成崭新的学习成长点。物理概念解读、物理知识积累、物理实验准备、物理实践设计、物理生活观察等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预习的对象。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和组织,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预习操作,为深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助学效果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王九琴.基于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思考[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21).

[2]贾西月.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1(21).

[3]张伦洋.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物理教学目标的制定[J].中学教学参考,2021(21).

【作者简介】陈涌光(1981— ),男,浙江杭州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十一高級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物理教学工作。

(责编 唐玉萍)

猜你喜欢

预习习惯高中物理
高中物理解题中推理法的应用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未来教室:高中物理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高中物理实验
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培养初中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研究
探究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例谈量纲分析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