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事件教学深度推演策略

2021-01-11张艳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

张艳

【摘 要】本文基于对高中历史学科中历史事件这一关键要素的深度分析和解剖,提出在事件讲解过程中要把握教学节奏,从事件本身出发,进行多维探索,从多个角度对事件进行分析,给学生以思维指引,从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视角切入教学,为高品质课堂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高中历史 事件教学 推演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4-0132-02

在当前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总是喜欢将知识融为一体,不能展开针对性引导,使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学生的思维处于混乱状态。要想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必须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升级。作为历史学科最有力的支撑,历史事件教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学生由一个事件可以顺延到很多知识点。教师要对历史事件的作用有清晰感知,在此基础上以专题的形式对历史事件展开全方位、立体式的探索。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对历史学习更感兴趣,才会全身心投入,在多元梳理、感知中深入事件的内核,为历史核心素养的生成奠定基础。

一、背景思索,奠定学习基础

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为己任的学科,历史课的教学需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展开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对事件进行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升级思维认知。事件是历史学科的有机体。任何事件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一定社会因素的助推下逐渐生成的。在对历史事件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明晰其背景信息。所谓的背景是指某一事件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明晰了背景因素,再进行过程探索和意义分析才会事半功倍,学习进程也会加快。背景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是复杂的,它包含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要素。在以往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的关注点往往停留在原因层面,忽视了对条件的探寻,导致学生的思维容易产生混淆。因此,对事件发生的背景因素展开全方位探索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教学人教版高一历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时,教师首先由对战国七雄的讲述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这个事件还是比较熟悉的,好奇心被迅速激活。这时教师话锋一转,开始讲述战国七雄之间的纷争。但诸侯纷争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学生必须对这一点有清晰感知才能有针对性地学习后面的知识点。为此,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各诸侯国建立的原因和过程。高中生的思维高度活跃,他们能从文本中寻找相关信息,同时抽丝剥茧,寻找细微的信息点,进行深度剖析。要想清晰地了解诸侯建立过程和纷争的原因,还要结合上一节课的内容展开探寻,这样,学生顺便复习了“早期国家的建立”這部分内容。在生生互动讨论中,他们逐一罗列要点,很快明确了诸侯纷争的背景。教师采用自主讨论的形式,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观点,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奠定学习基础。可见,在历史事件教学中,背景的探索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事件产生的助推力。在教学操作中,教师要顺应教学规律,从事件产生的背景中寻找切入点,将学生引入不一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就会得到很好的调动。

高中阶段,历史教材中往往会涉及背景知识的介绍。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必须格外重视,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度分析和梳理,甚至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搜集相关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知渠道。学生只有对背景知识有了全面感知和理解,才会对后续学习产生浓厚的探研兴趣,学习活动才会更上一层楼。

二、过程推演,活跃多重认知

学习历史事件,过程剖析是最有趣、最能激发学生探索积极性的一部分。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一点,给学生以更强烈的刺激,让他们沉浸在事件探索中,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通常来说,历史事件过程分析主要有三种方法。首先是时间系事法,其以时间为中心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将事件的逻辑顺序梳理清楚;其次是空间系事法,它是一种以地点为纽带,梳理归纳知识点的学习形式;最后是人物系事法,其按照历史人物对事件的影响进行排序,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不同的学习方法各有千秋,历史事件的属性不同,切入点和教法选择自然也不同。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自主选择,在教法的助推下,使学生构建起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时,这部分涉及的内容相对较丰富,主要有元朝农民起义、朱元璋建明朝、废除宰相制、加强中央集权、外交等内容。学习某个单一知识是不科学的,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出发,引导学生以角色演绎的形式深度探索知识,实现认知的多维化。“明朝建立了,假如你坐在朱元璋的位置,国家刚刚建立,你会从哪些方面巩固政权,强化君权呢?”趣味性的话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关注,他们积极建言献策。为了让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教师将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学生以时间为线索梳理文本中的对策,另一组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设计策略。趣味化的推演活动瞬间激活了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得到快速调动,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索中,学生的学习品质得到了质的提升。“管理”国家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话题,教师找准学生思维认知切入点,从中展开多维设计,让学生在信息梳理中完成对知识体系的构建。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摒弃固有教学思想,灵活选择教法,只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获得丰富的学习感受,就是最好的教法。从教学反馈来看,趣味、灵动的演绎活动让学生对知识有了崭新认知,在实践中他们的体验被激活,思维认知也上升到更高的维度。

三、结果呈现,碰撞思维火花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会学生学习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方法,才会在后续的探索中实现认知升级,为综合素养提升做好铺垫。”知识讲授是学科教学最基础的目标,然而要想让学生有更全面的发展,还需要在思想认知升级、综合素养锤炼等方面做出努力。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给学生讲授基础知识,还要从深层次出发,以学生的思维认知层级为触发点,给出多重思考。在历史学习中,对事件发生的过程进行梳理是十分重要的,结果呈现也同样精彩。这也是学生最关心的点。结果相对固定,而呈现时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败的,更有可能是成功、失败各半。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给出多元化的指引,不能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某一层面。

在教学《两次鸦片战争》时,该课主题非常清晰,就是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繁杂的知识点让学生的学习活动难以顺利推进。为了给学生以更鲜明的学习指引,教师反其道而行之,从结果呈现的角度出发,给学生以启迪和感悟。“这里有一些关键词,请大家根据以上的两张图,将其填写到正确的位置。”单纯的结果呈现是乏味单调的,要想吸引学生眼球,必须融入创新元素。《南京条约》《天津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北京条约》等关键词很快浮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将这些关键词按要求填入表格中。在填写过程中,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产生的影响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更深层次的影响学生尚未发现。教师继续指引:“从更深层次来看,两次鸦片战争各自产生了怎样的结果,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又是什么?”这个问题更加深奥,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进行深层次思索。就这样,在循序渐进中学生的思维维度和认知深度得到拓展延伸,学习活动向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相对固化,其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意识比较明显,理性思维能力也相对欠缺。甚至有的学生会以自己的主观情感对事件结果进行分析。这些行为都是不恰当的。在结果呈现中,实事求是是最重要的,不能掺杂任何个人的主观情感,这样才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

四、影响深探,触碰事件本质

既然是历史事件,它的产生就会对当时、后世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这一点。相对来说,事件的影响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探索热情度不高。大部分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背诵相关知识,囫囵吞枣,呈现出来的效果自然不佳。如何花费最少的时间,用最少的精力呈现出最好的学习效果,需要教师进行一番思考。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可切入角度比较多,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展开分项分析;也可以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视角出发,用全面的视角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还可以从迁移、推广的角度进行转化分析。具体选择何种角度,还要结合具体历史事件的性质来分析。当学生掌握了某种分析思路,事件产生的影响自然就会呈现出来。

在教学《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时,这节课的内容主要由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等事件组成。教师以戊戌维新运动为例,分析事件产生的影响。首先教师将戊戌维新运动的结果以关键词的形式展示出来。面对“失败”这两个字,学生心里很不是滋味。教师抓住导思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戊戌变法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它真的就失败了吗?它对后世是否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这几个角度展开思考。”学生逐个突破,快速完成了不同的任务。最后将所有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一个完整的事件影响就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对事件影响的分析看似复杂,给学生带来了诸多困惑,但只要教师设计巧妙,对其进行“解剖”,学生就可以在多视角的分析、整合、归纳中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牢固掌握。

事件的本质属性往往隐藏于影响中。教师要进行巧妙设计,给出思维指引,让学生在多视角分析中整合认知,从不同维度出发展开考量。刨除主观情感,客观、公正地进行分析,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生成辩证思维、逻辑思维。

一个事件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在历史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事件,单纯讲述事件的过程是不全面的。高中生好奇心强,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需求,教师要从背景思索、过程推演、结果呈现和影响深探等不同维度出发,將事件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厘清了这些内容,学生才能获得全面、深刻的感知,学习效果也会更上一层楼。高中历史事件教学深度推演与新课改精神一脉相承,是高效的教法选择。当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分析事件时,其教学效果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王文立.浅谈“纲要体”背景下高中历史的深度教学:以“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为例[J].名师在线,2021(15).

[2]王小梦.试析促进高中历史深度学习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1(12).

[3]季建红.基于深度学习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建设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20(16).

【作者简介】张 艳(1984— ),女,汉族,江苏扬州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历史教学。

(责编 刘颖恩)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试论高中历史教育的构建模式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浅谈高中历史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