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破五唯’热”的“冷”思考
2021-01-11谢梦雅
谢梦雅
【摘要】“五唯”问题已成为阻碍教育健康发展的顽疾,随着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如何构建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已经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此,我们基于对“破”“五”“唯”的正确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观,提出了以下三方面想法,分别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现有量化管理制度、构建多元的科研评价体系。
【关键词】科研评价;“破五唯”;量化管理;多元评价
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对于国家创新战略的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而我国的高等教育院校的职能之一即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这也是服务社会发展的价值所在。由此,科学研究和人才评价体系就成为影响高校发展的重要杠杆,科学、合理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对于充分调动高校科研工作者的積极性,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意义重大。近年来,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问题成为高校科痼疾,“破五唯”成为了当下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之一。随着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如何破“五唯”,应该立什么等问题已成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之路必须直面的难题。只有建设科学的评价体系,我们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强国。
一、以科学态度理解“五唯”
为做好“破”“立”等工作,准确理解“五唯”是必要的。只有正确把握“五唯”,才能真正意义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评价改革的正确政治方向,把准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从而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推动教育评价从“指挥棒”升级为“推进器”,从“检测站”转型为“加油站”。
顾名思义,“五”即五个维度,但不同专家基于不同角度对五个维度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有人认为,“五唯”为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有人认为“五唯”是唯论文、唯项目、唯奖项、唯职称、唯帽子;有人认为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实际上,我们在讨论的时候不必拘泥于“五”这一准确的数字,完全可以称之为“多维”,指的是高等学校在科研量化评估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类指标,如论文、项目、职称、奖项、帽子、学历、专著、经费等。
“唯”与“维度”的“维”并不相同,“唯”,表示唯一、单单、只有,例如“唯成绩论”指把成绩作为考核或者判断某人、某事的唯一标准,因此,“五唯”指将论文、项目、职称、奖项等要素作为高校教师考核或评价的唯一指标、绝对指标。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五唯”是“破”的宾语,是“破”的对象,由此,我们认为,“破五唯”就是要破“五”为“多元”,要破“唯”为“维”,旨在追求科研评价的多元化、科学性,避免片面化、“一刀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回归教育和科研本质,才能使科研真正成为强校之基,为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贡献。
二、以辩证态度看待“五唯”
“破五唯”问题的出现与我国长期以来的高校科研量化评估制度密不可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重点大学建设工程的推进以及大学教师的专业化转型,量化评估制度成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手段,这激发了高校教师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了科研实力的提高,在相当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和学术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时,这一制度可在一定范围内可减少非学术因素对科研评价的影响,保证了公平、公正。可见,科研量化评估制度,或者是“五唯”评价方式有其存在的客观性、阶段性和便利性,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量化评估制度。
然而,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量化管理逐渐绝对化、唯一化,由手段变成了目的,其弊端日益明显且突出,背离了科学的教师评价方向,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例如,部分高校教师在量化管理的高压下,催生论文抄袭、版面买卖等学术不端行为,引发学术泡沫、学术圈内卷、学术环境异化等现象,这违背了高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本质。
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工作者对教育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绝对化的量化管理与当下的发展要求并不适应,如果拘泥于简单化、指标化、数据化的评价模式,将导致“一叶障目”,驱使高校走上“重论文轻育人”“重数量轻质量”的畸形发展道路。据此,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采用辩证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科学合理地“破五唯”,建立有效的科研评价体系。
三、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了“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对各教育阶段和教育主体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改革方向和任务,这对于提高我国的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均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方案》,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握改革方向;二是“破”的过程中不应该全面否定,将“五维”全然丢弃,变成“弃五维”,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基于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现有量化管理制度;三是评价指标应为多维多元,而非唯一,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实现多元化、分类评价,打破片面化。高校的职责是多方面的,科研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高校的人才内涵是综合素质而不是科研单一素质,高校的人才评价标准应包括教学、科研、思想、道德等诸多方面。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需要正确的方针作为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方案》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我们应深刻领会、牢牢把握《总体方案》的政治方向,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把主要精力和资源配置更加有效地集中到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上来,把各项工作的重点更加有力地集中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内涵式发展质量上来,构筑坚定教育方针、深化评价改革的牢固政治基础、思想基础、行动基础。
(二)完善现有量化管理制度
现行体制是在反复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合理性。它之所以不能完全被废弃,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一套比它更好的方式。因此,我们不能由“破五唯”变为“弃五维”,即不要分数、不要升学、不要文凭、不要论文、不要帽子,而是在评价过程中不能为了分数而分数、为了升学而升学、为了文凭而文凭、为了论文而论文,为了帽子而帽子。不能将五者仅仅停留在数量与形式意义上,而应置于以追求发展为目的的提升质量等实质意义上。
要完善现有量化制度,必须妥善处理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倡导质量优先,以科学性、合理性、导向性为主要原则, 考虑可操作性、可比性、可验证量化性,避免以简单的加减乘除作为唯一评价手段。一是完善同行评议制度,发挥定性评价对定量评价的补充作用。创新评价方法,探索使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优化评议专家選择,以避免同行评议制度存在的主观性和道德风险问题。二是发挥代表作评价制度优势,强化研究质量和创新价值,避免简单以学术成果的级别和数量进行评价。科研评价体系的重构,要倡导正确的价值理念,妥善处理好定性与定量、质量与数量等关系,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有力保障我国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构建多元的科研评价体系
科研活动、研究成果的多样性决定了评价标准的多元化,针对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职位系列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我们应构建多元的科研评价体系。一是要实现多维度评价,通过关注不同学科的特点、规律,细化学科发展定位和科研目标任务,明确考核评价的侧重点,采取不同评价指标、评价流程和评价方法;二是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尽力减少人情化评价,通过专业学会、科研人员、第三方评价机构等方式提高科研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权威性。三是实现多向度评价,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特色,运用同行评价、内容评价、效用评价、团队评价、形式评价等评价方式,降低个人评价主观性的局限,减少评价误差。
科研评价使引领科研活动的旗帜,不仅管方向,更管基础和长远。高校通过贯彻党的教育改革方针、完善现有量化管理制度、构建多元的科研评价体系,有力推动科研评价改革,解决“破五唯”的难题,回归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初心,才会切实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助力国家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文钦、毛丹、蔺亚琼:《科研量化评估的历史建构及其对大学教师学术工作的影响》,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9
2. 潘宛莹:《克服“五唯”,让大学科研回归本质》,人民论坛,2019.4
3. 常杉杉:《“破五唯”语境下高校人才评价的破和立》,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0
4. 何秀美:《高校科研评价体系重构的思考与建议》,江苏科技信息,2021.7
5. 马瑞、冀小婷:《破“五唯”:矫正教育评价“指挥棒”》,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