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恩来外交文选》看新中国初期外交
2021-01-11王爱玲
王爱玲
[摘 要]鉴于历史学本质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史料教学逐步成为基础课程改革中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文章在精读《周恩来外交文选》一书的基础上,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精选史料进行教学片断的设计。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史料教学;外交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1-0060-03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提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國情怀五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回归历史学科本质,使学生“能够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去理解历史、架构自己对历史的解释。当学生毕业后,特别是不再以历史的教学与研究为其生涯的时候,以往的历史学习留给他/她什么样的思维品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使他们终生受用,并能够带给他们成功的人生”。史料是历史教学和历史学习之间最基本的桥梁。本文笔者试着在精读《周恩来外交文选》一书的基础上,攫取一手史料,通过有效设问、创设情境,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外交事业的发展》两课的教学设计,以期对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有所裨益。
一、以专著史料明晰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课标要求,笔者仔细研读教材,发现统编历史教材着重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而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出台背景论述不足,故结合《周恩来外交文选》中的相关史料,设计如下教学片断:
材料一 中国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外交文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和平的对外政策。……“另起炉灶”,就是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我们又提出建交要经过谈判的手续。……例如,它们如果在联合国中不投新中国的票,而去赞成蒋介石反动政府,那我们宁愿慢一点同它们建交。……“一边倒”……我们在世界上明确地站在和平民主阵线一边,旗帜鲜明,打破帝国主义的幻想。……“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帝国主义总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想钻进来……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他们活动的余地。
——《周恩来外交文选》
材料三 外交工作有两方面:一面是联合,一面是斗争。我们兄弟之邦并不是没有差别……对兄弟国家战略上要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
——《周恩来外交文选》
设问:(1)认真阅读材料一,尝试分析新中国和旧中国的外交在本质上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些方面。(2)认真阅读材料二,尝试分析、阐释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3)材料二中的“和平民主阵线”和材料三中的“兄弟国家”主要指哪个国家?根据材料三,谈谈你是怎样理解“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
设计意图:(1)旧中国处于半殖民地状态,在国际交往中依附于帝国主义,实行屈辱的外交政策;新中国站起来了,拥有了独立的国家主权,因此必须制定“独立”“主动”的外交政策,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放入国内政治时局演变的背景下来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2)“另起炉灶”是将新中国与旧中国的外交完全断绝,一方面否认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另一方面提出通过“谈判”的方式来建交,不是求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承认,而是如何能允许其代表进入中国,“这样就在政治上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是针对国际形势来说的,指的是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苏联一边,坚定自身寻求完整主权和世界和平的立场,“打破帝国主义的幻想”。“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则要清除帝国主义的影响,巩固新中国独立主权,这些都鲜明地阐释了新中国实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样学生利用原始史料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解读和分析,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独立自主”“和平”这两大支柱的意义所在,增强了史料实证的意识,提高了历史解释能力。(3)材料二中的“和平民主阵线”和材料三中的“兄弟国家”主要指的是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以“独立自主”为原则的。周恩来总理在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过程中,就先要求苏联废除国民党政府与之签订的旧约,在主权独立的基础上形成合作。他还一直强调,对苏联不能盲从,“不能把自己党和国家的独立性失掉”。可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仅指向帝国主义,也指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执行不屈从于任何势力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辩证唯物主义的运用,帮助学生全面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升了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二、以专著史料解读周恩来在新中国初期外交中的重要贡献
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初期外交事业的缔造者。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到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都是以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思想为指导的。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引用了周恩来的相关材料设计了相应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重要历史人物所起的作用,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爱国意识。
材料四 我们要求美国政府不要继续干涉中国内政,美国一切武装力量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走,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这个问题解决了,一切问题就解决了。中美关系,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关系就可以建立了。
——《周恩来外交文选》
材料五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
——《周恩来外交文选》
材料六 承认一切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我们重视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是一个大国,容易对小国不尊重,我们在人民中就经常提出警惕大国主义思想的问题。……如果有任何人觉得中国代表团对任何一国的代表不尊重,请指出来,我们愿意接受意见并加以改正。
——《周恩来外交文选》
设问:(1)结合材料四、五、六,说说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思想。(2)结合材料四、五、六及前面所学知识,谈谈周恩来的外交思想对当前习近平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设计意图:(1)材料四、五、六分别展现了周恩来总理“独立自主”“求同存异”和“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外交思想。周恩来总理在处理外交事务上,将中国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完美融合,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哲学思想,洞察国际形势,原则性与灵活性并举,为新中国初期外交开拓了新局面,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普遍尊敬。学生通过阅读史料,“神入”历史情境,感受周总理的外交魅力,认识他对我国外交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体味他对国家和民族,乃至世界人类命运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从而形成自己对祖国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家国情怀学科素养。(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和平外交为核心,倡导互惠共赢;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反对一切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坚持以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等。通过史料分析,将历史与现实相连接,如今中国的外交发展依然体现出对周恩来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史为今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学科素养。同时,学生在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认识的同时,能够尊重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家国情怀学科素养也得以提升。
三、以专著史料印证新中国初期外交中人民群众的作用
《周恩来外交文选》在阐述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篇章中提及,除了官方对话,还努力开拓民间外交,以民促官,这成为新中国外交的又一创举。据此,笔者在《外交事业的发展》一课中设计了“拓展延伸”环节。
材料七 如果法国政府、法国议会有困难,现在可多进行人民之间的来往,多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造成气氛,然后水到渠成,承认新中国,同蒋介石隔断关系。
——《周恩來外交文选》
材料八 中日两国人民在两国政府尚未来往和签订协议的时候,直接办起外交来,解决了许多问题,对双方都有利。……我看,就照国民外交的方式做下去……最后只剩下两国外交部部长签字,这也很省事,这是很好的方式。
——《周恩来外交文选》
材料九 (同美国青年代表团的谈话)发展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不能单靠职业外交家去进行,更多地应该依赖两国人民直接来进行。
——《周恩来外交文选》
设问:阅读并理解以上三则材料,尝试归纳新中国外交的特点。
设计意图:根据以上三则史料可以了解到,新中国外交的特点是注重发展两国人民的直接往来,即“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两大阵营对峙,英法日等国受到美国控制,政府层面的外交举步维艰。外交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不过其根本还是人民。民间外交打开了中国与各国交往的窗口,从经贸、文化交流开始,逐步积累,推动官方关系的前进。这种着眼于人民的外交是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又一创新。基于史料,使学生深入理解人民群众对新中国外交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
以上三个教学片断是以《周恩来外交文选》为蓝本,以周恩来的外交思想为主线展开的史料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一手史料的基础上,像历史学家一样去探索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状况,思考并解决历史问题。那如何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有效的史料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历史教师需进行高质量的阅读,提升自身的史学素养。唯有如此才能在教学实践中选取恰当的史料,专业地指导学生开展历史研究。二是选取恰当史料进行有效教学。选取史料一般遵循可靠性、针对性、层次性等原则。三是有效设问。教师要充分挖掘史料内容,围绕课程标准设计典型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四是探究式学习的推进。
综上,新一轮的历史课程改革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一背景下,开展高质量的史学阅读,进行史料研习,提升自身的史学素养成为历史教师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
[ 参 考 文 献 ]
[1] 徐蓝.谈谈研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一些体会[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12):14-1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