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古典情怀
2021-01-11叶超
叶超
[摘 要]当前,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显得比较功利,只是机械地背诵或刷题,以提高分数,他们不知学习古诗词还有别的用处。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中应当引导学生学习古人创作的技巧、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及其傲岸独立的人格等。文章以《望海潮》一课的讲授为例,指出有效培养学生古典情怀的几种策略。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古典情怀;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1-0018-03
笔者有着这样的教育理想:德育方面,希望培养一种朴素信仰,熏染一种君子气质,铸就一种中国灵魂;智育方面,希望探索一种乐学模式,形成一种儒雅教风,锻造一種生命情怀;环境方面,希望营造一种悦读氛围,追求一种诗意境界,怀揣一种古典情怀。这情怀有古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担当,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努力,也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怡然,更有“执笔书风月,泼墨填旧词”的傲气。
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一切都显得那么功利。很多人的胸怀变小了,缺乏些担当;才气变淡了,几乎不能用诗词来抒发自身的感悟。大多数人似乎丢掉了一些传统的文化情怀。这些现象常常令笔者深思,为什么我们就没有那种古典情怀了呢?我们能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这种情怀呢?
对目前的古诗词教学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少。少了阅读,学生自然不能与古人进行心灵的碰撞。2.缺乏积累。很多教师只在教授文言文时强调积累,没有认识到在古诗词教学中也应强调积累。3.从根本上讲,教师忽略了古诗词本身的人文精神与情感价值,从而使古诗词丧失原有的味道,以致学生难以对古诗词鉴赏保持长久的兴趣。笔者认为这三个问题阻碍了古诗词教学的顺利开展,进而影响到了学生古典情怀的培养。
下面以笔者讲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4中的柳永的《望海潮》为例,探讨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古典情怀。
一、读书时间的延长与读书内容的丰富
我们都知道,学习古诗词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反复诵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也是培养古典情怀的途径之一。但是,在课堂教学中,用于读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仅在课堂上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对读书时间做一定的延长,可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与诵读。如在教学《望海潮》前,笔者先让学生自行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音律知识。
柳永是精通音律的。陈振孙对他的词有这样的评价:“音律婉谐,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为了让学生能感受这首词的韵律美,笔者这样划分这首词的诵读节奏: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 ,归去/凤池/夸。
再引导学生探究这首词的韵律特点:本词有一半左右的字是以 ɑ、o 为韵腹的开口音, 这奠定了整首词明朗、上扬的基调。学生可慢慢朗诵,感悟音律的和谐。
词最初是可以配乐歌唱的 ,声韵是其表达含义的重要手段。 罔顾声韵,不但不能完整理解词的含义,而且很有可能造成认知偏差。 苏珊·朗格曾指出,文字可以在其意义未被理解的情况下直接进入音乐结构。为了便于学生对柳永词的音律有更深入的认识,笔者做了一定的拓展,找了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黄莺儿·园林晴昼春谁主》让学生在课后阅读。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同一词人的同一类作品,必然能打通他们与这一词人之间的心灵壁垒。
诵读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笔者是这么做的。
师:江南是美的,景美,酒家卖酒的女子也长得很美。大家看,卫庄描述了卖酒的女子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同学们,写一位女子漂亮,不一定要写她的面貌,看,这里卫庄就只写了女子洁白的双臂。这就是艺术上的想象与联想。
师:在柳永眼里,杭州也是一位美女,他是如何展现杭州的美的呢?
生1:他写了“烟柳”“画桥”“云树”“怒涛”。
师:你能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吗?让同学们看看你读得美不美。
(生1有感情朗读)
师:你能分析一下哪个字特美吗?
生2:“烟”这个字很美,给人以似有似无的感觉。“画”字衬出桥的美。
师:嗯,古人写杨柳喜欢用“烟柳”。比如:“江上柳如烟,燕飞残月天。”“雨丝烟柳欲清明,金屋人闲暖凤笙。”“青门弄烟柳,紫阁舞云松。”(PPT展示诗句)
师:请同学们反复读一读这些句子,感受一下古人的用词习惯。
(生反复诵读)
师:接着我们再分析分析“怒涛”。
生3:我想到了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应该也是写“怒涛”的吧。
师:没错,你很好地读出了赤壁“怒涛”之怒。杜甫在《忆昔行》中也写了“怒涛”:“忆昔北寻有小洞,洪河怒涛过轻舸。”陆游在《度浮桥至南台》一诗中写道:“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同学们知道怎么形容汹涌澎湃的江水了吗?
生(同声):怒涛。
师:请同学们反复地诵读这几句话,仔细品味。再用这个“怒涛”来描述一下某个地方的景物。
(生写作)
师:在这里,柳永写“怒涛”是为了表现什么呢?与哪句话相照应?
生4:“东南形胜”。为了突出这里地理环境的优越。
师:嗯,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其实开头的这三句话,下面都有内容与其照应,这是写词时惯用的一种手法,叫“点染”。同学们,我说“点”,你们来“染”一下好不好?
师: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生(齐声):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师:请同学们带着欣赏的态度大声朗诵这几个句子。
(生读)
师:请同学们带着热爱江南美景的情感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大家看,在赏析古诗词时,不仅要反复读,还要注意分析其中的字词,了解古人的用词习惯。这样,鉴赏能力就能得到更好的提高。
一句诗词,唤醒的是喜爱美的灵魂。一个问题,引發的是对古典美的追寻。
学生觉得古诗词艰涩难懂,主要原因是对古人的用语习惯较为陌生,很难体会到美感,所以笔者以读带动鉴赏。短短的十几分钟里,学生便已诵读多次,不仅读了课文,还读了课外的相关诗句。笔者列举了许多相关的例子让学生诵读、感受。这样,通过读,学生能够了解古诗词用语,熟悉古人的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培养自身的情怀,掌握诗词赏析技巧。读要落实到实处,才能有效培养情怀。
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积累很重要
面对一首诗词,学生在读熟读透的基础上,要逐步积累其中的词语、写作技巧等。学生通过不断积累,才能激活对诗词的热爱,才能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古典情怀。《望海潮》中有哪些东西是学生需要积累下来的呢?
首先,应关注词语的积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怒涛”“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等。这些词语都是摹景摹物的好词,必须要积累下来。积累不能仅靠简单机械的背诵,积累的知识需要学生内化为养料,融入血液里。如果只是靠简单机械的背诵,势必会使古诗词积累丧失应有的味道,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的方式很重要。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巩固记忆,通过意义联系深化理解,还列举归类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学生在此过程中,能感受到古人用词之美、用词之妙,用词之习惯。
其次,写作手法如抒情方式等也是要积累的。古诗词多为间接抒情,常用的抒情方式有“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等。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这方面的知识,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古典情怀有非常大的帮助。在《望海潮》中,“形胜、繁华”可统领全篇,“烟柳画桥”可传情达意。对于这些,要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古典情怀的内涵都蕴藏在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当中,学生若能积累下来,则不仅能丰富知识,而且能提高表达能力。久而久之,也许,学生就可以拥有“执笔书风月,泼墨填旧词”的傲气。
三、人文精神与情感价值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一个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词汇。以弘扬人的价值、确认人生的意义、探寻生命意味为主的文学作品都是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古诗词中的情感因素,激起学生心中的情感波澜,以更好地感受古人的胸怀、古人的担当、古人的努力、古人的家国情怀。
那么在《望海潮》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呢?笔者认为应对以下几点进行探究。首先,柳永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柳永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图画。他对于人民群众能够过上这样的好日子而感到开心。在《望海潮》中,他写道“羌管弄晴,菱歌泛夜”,这是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其次,柳永有着积极用世的情怀。他多次参加科举,虽屡试不中,但仍坚持,直至暮年及第。最后,当年完颜亮读完此词,遂有南下之意。可见,祖国的美好河山,需要我们去赞美、歌颂,需要我们去爱惜与保护。要珍惜现在这样的美好生活。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树立他们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文道统一”。其中,古诗词教学更要坚持。
四、课后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笔者主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诵读、积累及人文精神的培养,以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古典情怀。笔者发现学生是有收获的。课后学生的反馈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喜欢上了柳永,喜欢上了他的词。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这是课标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中的深邃思想、豁达情怀、凝练语句以及不朽的精神等。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必定能够探寻到那些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
以上所述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点滴体会与看法,其中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敬请大家斧正。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志阳.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指津[J].考试周刊,2007(42):24.
[2] 李素华.“意象”与“意境”辨析[J].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2007(Z2):74-75.
[3] 王皓.古典诗词意境的分类鉴赏[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9):27.
[4] 韩建飞.读繁华好景 感承平气象: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12(5):52-53.
[5] 文娟.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古典情怀的培养[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108-110.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