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碘海醇造影在新生儿消化道畸形诊断中的应用

2021-01-11王少华侯国强杨志刚史建英杨小刚王晓东

山东医药 2021年36期
关键词:造影剂幽门消化道

王少华,侯国强,杨志刚,史建英,杨小刚,王晓东

1长治市妇幼保健院影像科,山西 长治 046000;2长治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新生儿消化道畸形是指在胎儿胚胎期消化管发育异常形成的消化管扩张、闭锁、狭窄等异常,外科手术结论是最终确诊依据[1]。临床上新生儿消化道病变的特点是畸形常见,肿瘤性、炎症性病变相对较少见[2-4]。虽然目前在新生儿消化道畸形诊断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超声检查[5],但消化道造影检查仍然是最直观、快捷、简便的检查方法之一。在新生儿消化道造影检查中,需要用到造影剂,理想的造影剂应该是无刺激、无过敏反应,检查后患儿能够全部排出体外,并且粘稠度适当,图像对比强,传统的消化道造影是钡餐造影,但钡剂在新生儿及婴幼儿应用却存在一定风险性。碘海醇是水溶性非离子型造影剂,具有流动性好、不易结块阻塞、沉淀和下行速度快等特点,检查者易抽吸推注。2017年1月—2020年12月,我们对91例可疑消化道畸形新生儿施行碘海醇消化道造影,并分析造影结果和术中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旨在探讨碘海醇造影在新生儿消化道畸形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长治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可疑消化道畸形新生儿91例,男68例,女23例;年龄1~25 d;体质量1 685~4 200 g;足月儿66例,早产儿25例。临床表现:患儿有呕吐及纳奶困难(呕吐奶汁、粪渣样物或胆汁样物)、腹胀、反应较差、无胎便或胎便延迟、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症状体征。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儿;②甲亢、甲减、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儿;③造影检查前3 d做过易引起肾功能改变及过敏反应检查的患儿。碘海醇消化道造影显示阳性56例患儿中除1例患儿由超声检查证实为幽门痉挛未手术外,其余55例疑诊患儿均经外科手术并取得术中诊断结果。

1.2 碘海醇造影方法 检查设备为日本岛津Uni-Vision型数字胃肠机,试剂为碘海醇注射液(300 mgI/mL,50 mL/瓶)。所有患儿造影检查前禁食2 h。①上消化道造影:使用碘海醇造影剂15~20 mL(食管闭锁患儿1~2 mL造影剂就可满足诊断要求),经奶瓶吸吮或胃管注入,当造影剂充满患儿胃底时,即可以停止注入。透视下多轴位动态观察碘海醇通过食管、贲门、胃体、胃窦、幽门管及十二指肠的形态,择机分别摄取正位、右侧卧位及双侧斜卧位片,对有消化道梗阻征象的患儿延长造影观察时间,变换体位多角度观察,30 min后常规复查,必要时24 h后复查。当考虑幽门梗阻时,右侧卧位观察幽门管并停留约3 min或以上,观察碘海醇通过幽门管情况,同时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胃的蠕动情况等。对已插胃管的患儿,造影结束后将胃内的残余碘海醇抽出。②下消化道造影:当考虑先天性巨结肠时,肛门插管逆行注入碘海醇造影剂30~50 mL进行下消化道造影。结肠充盈后观察结肠扩张段、狭窄段及移行段,择机分别点片摄取图像,拔管后抓拍排泄期肛门及直肠下段狭窄痉挛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观察方法 观察患儿有无过敏反应情况(有无皮肤潮红、皮疹、瘙痒等)。造影检查后24 h复查患儿的血清肌酐及血尿素氮值,判断是否发生造影剂肾病[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采用kappa检验对患儿碘海醇造影结果与术中诊断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造影前后患儿肾功能情况。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碘海醇造影结果与术中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分析 造影结果:碘海醇消化道造影显示阳性56例,假阳性2例(1例幽门肥厚经超声检查证实为幽门痉挛,1例小肠闭锁手术中证实为胎粪性肠梗阻)。阴性35例[排除消化道畸形患儿34例,假阴性1例(未见器质性病变,手术术中证实为环状胰腺)]。术中诊断结果:新生儿消化道畸形54例(先天性幽门狭窄22例,十二指肠梗阻7例,食道闭锁5例,小肠闭锁狭窄4例,食管裂孔疝2例,环状胰腺1例,肠旋转不良4例,先天性肛门闭锁4例,先天性巨结肠5例),碘海醇造影诊断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灵敏度为96.4%,特异度为97.1%,与术中诊断结果比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值=0.952)。

2.2 碘海醇造影后患儿不良反应 所有患儿中,未见皮疹、皮肤发红等皮肤反应,未见患儿寒战、高热等症状,也未发生喉头水肿、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无造影剂肾病发生。

2.3 碘海醇造影前后患儿肾功能比较 收集造影前后两次肾功能结果的患儿共计38例。患儿造影前血清肌酐值(55.19±21.05)μmol/L,24 h后血清肌酐值(55.38±20.35)μmol/L,造影前后比较(P>0.05);患儿造影前血尿素氮值(4.54±2.35)mmol/L,24 h后血尿素氮值(4.67±2.15)mmol/L,造影前后比较(P>0.05)。

3 讨论

消化道钡餐造影是消化道疾病传统、基础且直观的检查方法,但其在新生儿及婴幼儿应用却存在一定风险性。消化道钡餐造影有以下缺点: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食道与气管的解剖关系紧邻,加之新生儿哭闹、无自主控制力,避免造影剂误吸入患儿肺内一直是新生儿消化道造影操作中的难题。胃—食管反流、食道闭锁合并气管瘘患儿造影过程中,若引起反流、误吸,则造成钡剂吸入性肺炎[7]。李海霞等[8]发现,食管造影检查过程中硫酸钡误吸并造成的钡剂吸入性肺炎,经随访两年,患儿生长发育基本正常,但易患肺炎。②在新生儿消化道畸形患儿中肠梗阻是多数共同症状,钡餐造影是禁忌证。③肠狭窄、肠闭锁、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钡剂如果长期滞留于肠道中,特别是肠道憩室中,严重者可形成钡石,钡石不易排出,容易加重肠梗阻[9]。文献[10]报道,硫酸钡造影致肠梗阻死亡1例,虽然报道涉及成人病例,但其在新生儿应用要更加谨慎。

碘海醇是水溶性非离子型造影剂,具有以下优点:①对食道闭锁、胃—食管返流及气管食管瘘等病症患儿不用担心少量造影剂呛入气管及肺内(造影过程中仍要少量注入缓慢观察,如发现少量呛入可立即终止检查),即使是少量造影剂进入气管或肺内,也不会引起梗阻、窒息。本组病例中1例食道闭锁患儿检查过程中少量碘海醇呛入患儿气管,3 d后复查胸部X线片均完全吸收。②患儿有消化道穿孔伴出血时碘海醇也可通过患儿血液循环经肾脏排出体外。在梗阻部位显示诊断明确后可回抽,碘海醇少量滞留腹腔不影响患儿伤口愈合,不会造成腹腔污染或肠道粘连,不会加重患儿肠梗阻症状[11-12]。③碘海醇具有流动性好、不易结块阻塞及沉淀、患儿容易吞食、检查者易抽吸推注等特点,检查者操作简单。④新生儿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术前也可通过膀胱尿道逆行造影判断是否合并存在瘘管畸形,为根治性手术或避免二次手术制定指导方案[13]。⑤碘海醇具有对比强、下行速度快的特点,可以清晰显示患儿消化道的轮廓、形态及病灶位置,影像质量高[14]。碘海醇已经在CT增强扫描领域有大量血管内的临床应用,但用于体腔造影方面却报道较少,用于血管内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于过敏反应及对肾功能影响[15]。

本研究显示,海醇造影诊断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灵敏度为96.4%,特异度为97.1%,与术中诊断结果比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提示碘海醇造影在新生儿消化道畸形中的应用有诊断价值。本研究还显示,38例新生儿碘海醇造影前后血清肌酐及血尿素氮比较无差异,可以认为碘海醇造影不影响患儿肾功能,这与吴德红等[16]的研究结果相似,但吴德红等的研究样本是婴幼儿,略区别于本研究样本新生儿。文献[17]报道,口服碘造影剂引起过敏反应2例。据笔者观察,不同于血管内的应用,碘海醇进入患儿消化道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造影剂最终会进入结肠并经肛门排出,只有极少部分会经肠道黏膜吸收入血液并最终经肾脏排泄。研究[18]显示,碘海醇进入血液后与血浆蛋白结合极少,肾脏可以原型滤过但不被重吸收,最终以原型分子随尿排出。俞刚等[19]发现,碘海醇支气管造影未见过敏反应,患儿安全性高,此结果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对于有肠梗阻症状的患儿,造影结束后,可经胃管回抽胃内残留造影剂,缩短碘海醇在胃肠道内的停留时间,经此操作,本研究无一例患儿发生过敏反应。因此,可以认为碘海醇在消化道体腔造影的应用比在血管内的应用更安全。最后,笔者体会碘海醇造影在新生儿消化道检查主要的局限性是流动性强,流速快,造成如窦道、瘘管等细小X线造影征象把握有时相对较困难,检查时要迅速点片摄影,以免遗漏典型X线征象。

总之,碘海醇造影在新生儿消化道畸形中的应用有诊断价值,其与术中诊断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且患儿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造影剂幽门消化道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观察消化内镜新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幽门凿在经脐单部位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中的应用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