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治
2021-01-11韩先英江苏省盱眙县盱城街道农村工作局211700
韩先英/江苏省盱眙县盱城街道农村工作局 211700
韩先桂/江苏省盱眙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11700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猪业的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成度越来越高,规模猪场数量也越来越多,由于国外种猪的引入,加之国内各猪场之间的频繁调动,一些猪场管理不力、疾病防控技术差、造成猪病不断发生和流行,猪病防治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大,尤其是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严重制约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健康发展。为了有效防治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现将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供参考。
1 病因分析
1.1 非传染性因素由于饲养管理不当、饲料营养不平衡、饲养环境差等原因引起猪群发病。对怀孕母猪管理不当,尤其是怀孕中、后期的母猪,没有给予良好的生后环境和保护措施,几头孕猪饲养在同一个圈内、相互争食、互相攻击,怀孕猪移圈频繁,导致繁殖障碍;饲料营养配合不科学,不全面引起营养过剩或缺乏,使怀孕猪过肥或过度饲喂过期变质或霉变饲料,导致胎儿发育不良;妊娠母猪适宜的温度是15~24℃,如果夏季和冬季无防暑和防寒设备,圈舍条件差、氨气浓度高都会降低怀孕猪的免疫力,影响胎儿的发育;近亲交配或有遗传性疾病,使胎儿发育异常;人工授精器械消毒不彻底或操作不当,引起母猪产道感染,导致胎儿发育异常或屡配不孕等,这些因素往往不被人们重视,导致母猪繁殖障碍。
1.2 传染性因素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传染性因素主要是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等,由病原体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病主要有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瘟、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衣原体病、传染性乙型脑炎、布鲁氏菌病和猪弓形体病等。
1.2.1 猪伪狂犬病该病是由猪伪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妊娠母猪感染会表现咳嗽、发热、继而发生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产弱仔,产下的仔猪出现呕吐和腹泻、昏睡或吼叫、痉挛发抖转圈等神经症状;眼脸水肿;有的身上出现紫斑等。
1.2.2 猪细小病毒病本病由细小病毒引起的以胚胎、胎儿感染而死亡,而母猪本身不表现其他症状的一种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表现为母猪不孕、怀孕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初生仔猪死亡为特征。
1.2.3 猪瘟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猪瘟病毒是低毒,称为非典型猪瘟,怀孕母猪感染时不被察觉,但病毒侵害子宫中的胎儿,造成流产、产死胎、产弱仔不久死亡,或产出不久,全身发抖;有的胎儿木乃伊化、畸形或可见胎儿皮下水肿。有学者研究,在母猪怀孕中后期注射猪瘟弱毒疫苗,引发母猪繁殖障碍疾病,该研究提示母猪怀孕期间不能注射猪瘟弱毒疫苗。
1.2.4 蓝耳病(猪繁殖障碍和呼吸综合症)该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对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主要特征是母猪出现发热、流产、木乃伊胎、产死胎、弱胎等症状。仔猪出现异常呼吸道症状和高死亡率。发病猪常表现出耳朵发紫俗称蓝耳病。荷兰学者提出一种临床诊断的简易方法,看三项指标:母猪群有20%以上产死胎、怀孕母猪80%以上流产、断奶仔猪有26%以上死亡率,这三项指标中有二项符合,可以从临床上初步诊断为蓝耳病,当然可以用病原学方法来确诊。
1.2.5 猪圆环病毒病(Ⅱ型)该病侵害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和弱胎。妊娠中期感染该病毒可经胎盘传染给胎儿引起母猪发热、食欲减退、流产、产死胎弱胎,发病后母猪受胎率降低,断奶仔猪死亡率上升,往往出现混合感染,增加该病的复杂性。
1.2.6 衣原体病本病多发生初产母猪,怀孕母猪往往突然流产、产死胎,有的产活仔与死胎间隔产出,有的产弱仔多在数日内死亡。
1.2.7 流行性乙型脑炎该病由蚊虫叮咬而传播,有明显的季节性。怀孕母猪多在怀孕后期感染而发生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同窝猪差别较大,胎儿滞留在产道,常见于初产母猪、仔猪感染后出现神经症状,如磨牙、转圈、冲撞等。
1.2.8 布鲁氏菌病母猪感染布鲁氏菌病,最明显的症状是流产,多发生妊娠3 个月左右,也有的发生在2~3 周出现流产,早期流产往往不被发现,流产的胎儿及胎衣被猪吃掉。流产母猪产下死胎,产后食欲不振、乳房肿胀、阴户流出浓性分泌物,引发子宫内膜炎,有的导致不孕;感染的公猪发生睾丸炎。
1.2.9 弓形体病猪弓形体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引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猫是终末宿主。本病以高热稽留、呼吸系统受损害,发病传染性强,母猪发生流产或产死胎、产弱胎为特点。
2 防治
2.1 非传染性因素的防治
2.1.1 营养控制加强饲养管理,按母猪不同日龄、科学合理搭配饲料,既满足日粮中能量、蛋白质、矿物质、微量元素等的需要,又要注意各种营养物质平衡、全面,确保母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要求,保证母猪生长发育。
2.1.2 环境控制做好母猪舍的通风、换气,保证母猪舍空气质量,在做好夏季通风降温的同时还要注意冬季保暖,保持猪舍干燥、清洁卫生,降低饲养密度,避免机械损伤等。
2.2 传染性因素的防治
2.2.1 猪伪狂犬病的防治后备母猪配种前注射伪狂犬灭活苗2 头份;母猪产前30d 注射2 头份。对有发病的猪场其他猪紧急免疫接种,种猪和育肥猪1 头份,15 日龄前仔猪接种0.5~1头份,断奶仔猪接种1 头份。
2.2.2 细小病毒病的防治初产母猪在配种前注射细小病毒灭活苗,2 周后可加强1 次,对发病的猪可注射转移因子、基因干扰素、白细胞干扰素、中药抗病毒药等。
2.2.3 猪瘟的防治后备母猪配种前注射猪瘟弱毒苗4 头份,母猪产后7~10d 注射猪瘟弱毒疫苗4 头份。
2.2.4 蓝耳病的防治该病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只有注射蓝耳病灭活苗预防本病,母猪在空怀期注射该疫苗,怀孕中后期可饲喂提高免疫力的中药来提高抗病力。
2.2.5 圆环病毒病的防治母猪空怀期注射猪圆环病毒2 型灭活疫苗2mL,对发病猪可注射转移因子、干扰素、多聚肽核算等以提高机体抵抗病毒的能力。
2.2.6 衣原体病的防治每年对公猪和母猪用衣原体流产灭活苗注射2mL;母猪在配种后1~2 个月注射2 次,间隔10~20d。
2.2.7 乙型脑炎的防治一般在4 月份蚊虫出现之前,进行免疫,后备母猪在150 日龄首免,间隔3 周再加强免疫1 次。
2.2.8 布鲁氏菌病的防治经检测确诊为布鲁氏菌病的猪应淘汰无害化处理。疫区可用猪布鲁氏菌病2 号弱毒苗疫苗预防。
2.2.9 弓形体病的防治猪场内禁止养猫,猪场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对种猪定期投喂磺胺药物驱虫。
3 结语
根据近流行病学调查,经研究表明,凡是规模化猪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繁殖障碍性疾病,不同地区病原和感染程度有所差异。所以定期预防注射传染病的疫苗,可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除了注射预防传染病疫苗外,还要注意非传染性因素的影响,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平衡营养,注意环境卫生管理;为母猪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生存环境,把各种影响因素排除,才能有效控制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从而有效促进养猪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