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乡镇财政监管措施不断提升基层财政管理能力
2021-01-11颜颖智
摘要:通过对乡镇财政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分析,剖析其相关监管措施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应方式方法,乡镇财政监管不足主要表现为专业管理人才资源匮乏、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能力有限。对此,应加大人力资源配备,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底线,实行全方位、多层面的监管措施,彻底消除各种负面的监管影响因素,不断提升对基层财政的监管能力,为一方经济建设长足发展奠定基层。
关键词:乡镇;财政监管;基层;财政管理;完善
乡镇财政是国家财政的“末梢神经”,是基层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基石,特别是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治理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财力的提升及对“三农”优惠政策的不断升级,例如,国家取消农业税、取消“三体五统”,这对乡镇的收支管理权进一步削弱,使得转移支付资金也难以弥补资金缺口,导致多数乡镇资金运转困难,入不敷出。所以,如何寻求乡镇收支平衡已成为一个急需探究的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乡镇财政内部管理机制入手,分析其管理机制与现有政策不相适应及管理相对滞后的弊端,提出相应的革新监管措施,以提高基层财政监管水平及解决问题的效率,最终实现基层财政监管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弊端
(一)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税费改革前,农村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一定影响,也挫伤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税费改革后,上级财政部门没有制定相对应的配套资金支付标准,而地方事业还得继续运行、发展,特别是在基层工作人员薪酬支出、小城镇建设、农田水利硬件设施投入等方面,地方政府消耗了较多的财力,资金投入与财政收入不平衡的矛盾逐步显露,于是,形成地方政府债务,从而导致乡村后续发展缓慢、财政监管无序[1]。目前,国家进一步加大基层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但基层政府缺乏对财政收支制度的研究,依旧使用机械式统一收支老路,使得事权、财权及财力不能协调跟进,出现监管不力的窘境。
(二)监管机制有限
在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时期下,我国对“三农”优惠政策研究和出台均以中央一号文件呈现,特别是在乡镇公共事业发展中,国家持续助力,投入了更多资金,然而,在资金的监管和利用上却增加了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压力,甚至出现许多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如何管理好乡镇财政资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乡镇资金的来源主要有项目资金、补助资金、补贴资金等,每一个项目中又有若干个子项目,从而导致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变得尤为复杂,如果财政监管不严,很容易造成监管机制运行形式化,使监管流于形式。
(三)专业管理人员匮乏
基层政府机构改革,撤乡并镇,并村并组,使得原来的服务人口明显增多,特别是农村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人员数量增多,留在老家的以老弱病残的老人居多,这给基层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带来一定难度。综合以上因素,均可能造成基层群众信息采集失真,不利于后续各种惠民补贴政策的落实。另外,乡镇财政部门工作的财务管理人员也存在学历不高、业务不精、经验不足等情况,从而也可能会导致村镇财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难度。
二、建立健全乡镇财政有效管理措施
(一)完善财税体制,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
镇政府是各级政府部门中最靠近群众、贴近群众的部门,镇政府的事权、财权的配合程度将直接影响地方群众的民生落实进度、社会稳定程和新农村建设质量。20世纪90 年代初,我国实施税费改革,因许多后续配套措施没有出台,而形成一段盲区期,运行中出现了许多不足和问题,一度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探讨。鉴于此,政府部门明确提出构建事权、财权责任相符的运行体系,此为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中财税体制改革的规范性、合理性都需要不断完善,在运行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目前,实行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的转移支付制,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严肃财经纪律,强化顶层设计,分步组织实施,划分权事,明确责任,加强转移支付管理,提高政府把控能力,规范资金管理,改善资金效用,把基层惠民补贴落到实处,并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乡镇财政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财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2]。
(二)强化细节管控,建立预警机制
镇政府应根据乡镇机关改革后各部门合并及分工情况,及时理顺资金的管理、分配方式方法,并授予镇财政管理部门相应的审批权、征收权及对村级财务管理监督权等,在每年年末决策下一年财政预算过程中,财政管理人员一定要严格执行《预算法》相关规定进行正当预算,做到预算有理有据、合情合理,实现规范化、细节化、科学化管理[3]。镇财政管理人员应加大對《预算法》的宣教力度,不断强化镇领导和各单位负责人的预算管理意识、责任意识,视预算管理工作为镇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人大监督和纪检预警机制,做到人大、财政、审计、纪检监察委齐抓共管,接受社会和媒体监督,形成一道强大的预警屏障。财政部门应强化日常财务管理和检查力度,使预算单位按照预算办事,加强预算严肃性宣教,绝对禁止执行预算随意性。人大、财政、审计、纪检监察委及社会媒体应加强动态监督力度,发现有资金使用不良倾向的情况,应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进行追踪落实。对拒不整改,甚至违返财务纪律的应及时启动问责机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三)充分利用预算执行信息化管理平台,不断提升监控能力
充分利用好预算执行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全镇所有预算单位建立信息共享资源,并实施实时监控与远程管理,使所有预算单位的财政资金、财务核算、收支动态呈现在系统中,这样,镇财政监管才能实现有效的远距离、全方位监控,一旦发现不良动态,可以及时发出预警提醒,做出相应的补救措施。镇财政管理人员要对同级和下级财务管理人员加强预算政策宣传力度,使他们能够正确把控各种资金的预算、支出及管理方式方法,财政监管既要做好服务员、宣传员,更要做好监督员,让国家的每一分资金都能用在刀刃上。
(四)加强财政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专业化业务团队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也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4]。基层财政服务对象群体庞大,而专业管理人才资源匮乏,为有效扭转这一窘境,单位的领导者应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工作,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多层面、广角度招揽人才,做到海纳百川引人才、关怀激励留人才、自力更生培人才。
(五)推行基层社区财务管理定期集体审核,财务人员定期交流、委派
在对社区财务定期审核过程中,村镇主要负责人要全程参与,村镇财务审核人员要密切协助、从严把关,对各单位所有财政性资金以及财政经营的财务进行分门别类认真查验,对查出的问题应详细记录,与向关责任人、当事人直接对接、核实,在对接、核实过程中,对问题不能做出合理解释或者违背相关财政制度的,要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财务会计人员需要定期进行交流、委派,财务、会计人员交流、委派制作为一种全新的会计管理模式,目前在某些地区和单位已经试行,本意是对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经营状况进行约束和监督,是资本所有者保护自身利益的有效方法。
(六)强化监督管理力度,不断提升监督管理水平
第一,在监督管理过程中,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努力做好镇、村财政监督工作,认真学习《预算法》及相关财政政策,做好《预算法》的宣传、宣讲,同时做一名合格的监督员。对上级财政要认真完成相应的监督计划部署,对下则需要做好对应的宣教、引导、提醒工作,在工作中要不断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定期总结经验、修正不足,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监督水平[5]。
第二,实现工作重心下移,努力夯实财政监督措施。对各村财务监督,重点要落实在对各种惠民、支農及民生资金的监督检查,财政人员要定期进村入户走访,对各户进行人员、土地、补助等信息核实,与信息化平台上的数据进行对比,对一些外出务工的村民,工作人员要采用电话、微信等形式联系到位,做到不漏一户,只有实现工作重心下移,才能使财政监督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加强横向交流学习,实行优质资源共享,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各乡镇财政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一,对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看法不一、处理方法不一,所以,加强各乡镇间财政管理人员交流学习,有利于各级财政管理人员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加强相互协作。
第四,加强垂直监管纵向延伸,市、县、镇三级监督职能既要明确划分,又要加强上下联动。市级监督部门要充分发挥好排头兵的引领作用,年初制定好各种监督计划,并做好不定期监督检查。县级监督机构则要充分扮演好桥梁的作用,完成上级监督部门制定的监督计划,并全方位、多层面地做好自身的财政监督工作;对下则需要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做好推广宣传工作,从而提高监督水平。对于乡镇基础监督机构而言,要明确本地区财政情况和资金的使用情况,要作第一知晓人,对第一手资料要了如指掌,从而能够更好地在乡镇内开展各个专项资金的检查、监督工作,确保资金能够规范使用。
通过对乡镇财政监督机制的变迁、改革情况分析和对乡镇财政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的解读,笔者认为,要想有效提升乡镇财政监管能力和管理水平,一定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强化细节管控,建立预警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财政队伍人才建设,这样才能为保障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李秀琼我析乡镇财政体制的完善[J].经贸实践,2018(15):57.
[2]周苇.财政体制改革后乡镇财政的困境与对策[J].商业文化,2020(31):112-113.
[3]徐仰桂.创新乡镇财政监督体制提高基层财政管理水平[J].经济管理文摘,2021(15):21-22.
[4]曾金苗.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J].财经界,2021(20):3-4.
[5]王郭杨.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商讯,2021(07):150-151.
作者简介:颜颖智(1977-),女,江苏射阳人,中级农业经济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责任编辑李琳)